第一章 經濟危機:從曆史看現實(3 / 3)

3. 原因

1929—1933年,一方麵是生產過剩,另一方麵是需求不足,發生經濟危機是必然的{1}。

(1)投資過度,導致經濟高漲。

{1}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歐洲各國帶來嚴重創傷,為了彌補戰時損耗,各國進行了大量的投資,恢複和更新固定資產,這使生產資料的生產得到相當的發展。

{2} 戰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汽車開始廣泛地用於運輸業,致使汽車工業與建築業一起成為維持各國經濟“繁榮”的兩大支柱。1929年,美國汽車工業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8%左右,消耗了全國鋼材的15%。汽車工業的發展推動了橡膠、石油加工、製革及其他許多相關部門的發展。一係列新興加工業部門建立和發展起來,化學工業、電氣工業、化學纖維工業等日益成為重要的工業部門。新興工業的發展對當時的國民經濟發展起了很大促進作用。

{3} 戰後各國大力推行“產業合理化”措施,采用各種新式機器設備,實行標準化大生產,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4} 由於受到廣告宣傳和分期付款購買方式的刺激,汽車、家具、收音機、吸塵器、洗衣機、電冰箱等家用電器出現了廣泛的需求。據統計,美國1927年用分期付款方法售出的汽車大約占60%;據比較保守的估計,1925年美國分期付款的零售商品總額共為48億多美元。在以後的各年中,這些數字都繼續有所增加。

(2)需求不足,導致生產過剩。

{1}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實行了農業機械化,並采用了先進農業科學技術,如施用化肥,改良和培育品種,發展灌溉,利用電力、防治病蟲害等,這使農業勞動率大為提高,產量猛增,導致農產品價格迅速下跌。農民的收入下降,而他們所負擔的稅款卻在不斷增加。農業人口差不多完全喪失了工業品購買力,最終導致需求不足,生產過剩。

{2} 利潤分配不適當,需求相對減少。在國民收入中,成為利潤的部分越來越多,而作為工資與薪水的那一部分卻相應地減少,這就使財富主要用於進一步擴充工業,而購買力卻相對下降。與這種情況一道,還有另一個驚人事實,那就是:就業人數上升得很少,甚至沒有上升,跟不上人口的增長。在某些領域,如在采礦、鐵路和農業方麵,就業人數實際上下降了。根據保守的估計,甚至於在繁榮的年份裏,失業人數平均在150萬以上。換句話說,與資本設備的增加比較起來,就業並沒有增加。

③ 國際需求不足。第一次世界大戰,大量黃金流入美國,歐洲各國貧困了,而美國卻富裕了。由於美國的高額關稅,使歐洲各國不可能用黃金或商品來償還美國的貸款,而戰爭所造成的嚴重的民族主義思想也在歐洲產生了高額關稅的新浪潮,甚至連英國也放棄了它行之已久的自由貿易,以保護自己的工業,隨後它的各個殖民地也積極地加以仿效。實行這種保護主義政策的結果,必然是減少國際市場需求。

(二)1973年、1979年的石油經濟危機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一般來說有其自身的規律性,即按一定的周期循環變化,這種變化源於資本主義內部。但是,政治、軍事、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政府政策等也會影響經濟的正常發展。對西方工業國來講,石油危機衝擊無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外在因素{1}。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危機的時間長度一般為8~15個月;但石油衝擊下的兩次經濟危機的時間長度為16個月和44個月。英國自1979年開始的危機持續了4年之久。法國為41個月,加拿大為37個月,意大利為28個月。一般情況下,危機發生後,物價急劇下跌,但在戰後第二次世界性危機中,有幾個國家的物價出現了上漲的苗頭,但漲幅不大。在第三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中,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工業國的物價指數普遍上漲,產生了滯脹趨勢。1973年危機開始後,物價迅速上漲,1975年與1973年水平相比,美國增長了21.1%,日本增長了39.1%,西德、英國和法國分別增長了13.4%、44.1%和27.1%。危機過後,物價指數依然上升。危機期間物價上漲的原因,除了壟斷高度發展的原因外,石油價格上漲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1973年和1979年的經濟危機過後,不僅物價居高不下,而且經濟發展緩慢。尤其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更加明顯。英國1973年的工業生產指數為123.3(1967年為100),1977年才到124.2。整個歐洲經濟共同體國家從

1974—1978年,年均工業生產指數增長了1.4%。1973—1978年,美國的年均工業生產指數增長了3.0%,加拿大和日本各為2.2%和1.4%。這種經濟發展速度與1963—1973年的10年相比,相差較遠。在那個階段,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年均工業生產指數增長了5.4%、6.7%、11.9%和5.3%。

1973年的危機過後所呈現的滯脹局麵,在1979年的危機後表現得更加明顯、嚴重。戰後,在西方工業國的經濟發展中,唯有1973年和1979年發生了石油危機,這就使這一階段的經濟發展與前一階段相比,有幾個比較明顯的特點,尤其是在危機階段表現得更加突出。

這兩次危機是燃料供給不足、價格上漲與生產過剩並發的危機。石油價格上漲,引起所有燃料價格的上升,使資本周轉困難,開工不足。例如,在美國的前五次危機中,設備利用率下跌最嚴重的一次是1957—1958年的危機,下降了10.2%,較輕的一次是1969—1970年的危機,僅下降了6.8%。但1973年和1979年的兩次危機,設備利用率下降幅度之大,是前一階段中任何時期都不能相比的。1973年的設備利用率為87.6%;1975年為72.9%,降幅為14.7%;1979年的設備利用率為86.0%,1982年降到71.1%,下跌了15.9%。開工不足,部分部門生產活動中斷或減少,在工業上表現為工業生產指數下降,同時伴隨著失業人數的增加,失業率上升。

石油危機改變了西方工業國的貿易形勢,加劇了貿易不平衡。石油價格上漲必然使西方工業國的石油進口支付增加、盡管西方各國采取了節油措施,但進口支付仍急劇上升。1973年,美國的貿易順差為9.1億美元,1974年逆差為53.5億美元。此後,國際貿易年年赤字,1979年為273億美元,1982年為363.9億美元。法國1973年的順差為4.4億美元,1974年的逆差為4.5億美元,1979年和1982年仍為逆差,分別高達32.2億和160.3億美元。同期的英國外貿赤字從63.1億增加到125.2億美元,1979年逆差縮小到72.1億美元,1982年由於北海油田的開發,使英國的外貿扭虧為盈。石油危機期間的日本和西德,雖然存在外貿盈餘,但由於進口油價上漲,盈餘減少。貿易不平衡、赤字增大,是造成國際收支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通貨膨脹加劇的重要因素。

五、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的全球經濟危機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全球矚目並受其影響的大危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2009年1月28日發布春季經濟預測,全球經濟增速調低至0.5%,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全球最低。根據其預測,2009年發達經濟體情況最為慘烈,總體下降2%左右,其中美國為1.5%,歐洲為2%,日本為2.5%。新興市場盡管有可能成為增長發動機,但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增長也隻有6.75%和5%。相比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2008年11月6日的最近一次經濟預測,此次預測顯示全球經濟進一步惡化。根據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NBER)的官方界定,此次危機發生於2008年年初。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於2008年12月30日發布2009年美國經濟預測,認為美國主要研究機構對這場經濟危機總體上顯示悲觀態度,專家認為這是自1929年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從短期來看,這一輪經濟衰退是自2001年最近一輪經濟衰退以來,國內生產總值下降最快的一輪,比1991—1992年第一次海灣危機時的經濟衰退嚴重,失業率已經接近10%。

次貸危機(Subprime Crisis)又稱次級房貸危機,也譯為次債危機。它是指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引起的金融風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場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美國次貸危機是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2007年8月開始席卷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

(一)美國次貸危機大事記

1. 2007年

4月2日,全美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新世紀金融申請破產保護;6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公司旗下兩隻基金因次級抵押債券出現嚴重虧損,成為次貸危機中最先倒掉的一批基金;8月,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和澳大利亞央行等向市場注入資金;8月6日,美國第十大抵押貸款機構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投資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8月9日,巴黎銀行暫停美國房貸業務的基金交易;歐洲央行向相關銀行提供948億歐元資金;自8月9日至30日,美聯儲已累計向金融係統注資1472.5億美元;9月,英國第五大抵押貸款機構諾森羅克銀行,因美國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危機出現融資困難,該銀行遭遇擠兌風潮;9月18日,為應對次貸危機以及可能的經濟衰退後果,美聯儲決定降息0.5個百分點。從此,美聯儲進入“降息周期”;10月,全球最大券商美林證券財報稱,第三季度由於在次貸相關領域遭受約80億美元損失;30日,美林證券首席執行官斯坦·奧尼爾成為華爾街首位直接受次貸危機影響丟掉飯碗的CEO;11月,阿聯酋主權基金阿布紮比投資管理局宣布將投資75億美元購入花旗集團4.9%的股份,全球最大金融機構花旗因次貸事件受到重創,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查爾斯·普林斯宣布辭職;12月,美、歐、英、加、瑞士央行宣布,將聯手向短期拆借市場注資。

2. 2008年

2月12日,美國政府和六大房貸商提出“救生索計劃”,以幫助那些因還不起房貸而即將失去房屋的房主;2月13日,布什正式簽署一攬子經濟刺激法案,大幅退稅,刺激消費;3月14日,美聯儲決定,讓紐約聯邦儲備銀行通過摩根大通銀行向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公司提供應急資金;7月13日,美財政部和美聯儲宣布救助“兩房”,並承諾在必要情況下購入兩公司股份;7月26日,美國參議院批準總額為3000億美元的住房援助議案,授權財政部無限度提高“兩房”貸款信用額度,必要時可不定量收購“兩房”股票;9月7日,美國政府宣布接管“兩房”;9月14日,有著158年曆史的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布申請破產保護。美聯儲聯合美國十大銀行成立700億美元平準基金,用來為存在破產風險的金融機構提供資金保障;9月15日,美國第一大零售銀行美國銀行宣布以440億美元協議收購美林公司。9月16日,美國政府同意向保險巨頭——美國國際集團AIG提供850億美元的緊急貸款,以控股79.9%方式接管AIG;9月18日,美聯儲、加拿大銀行、歐洲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瑞士國民銀行和日本銀行,罕見地宣布聯手救市。美聯儲表示,將向全球五大央行新增1800億美元貨幣互換額度;9月19日,日本銀行再向短期金融市場注資3萬億日元;歐洲中央銀行以及英國和瑞士的中央銀行也再向金融係統注資900億美元;9月20日,美國政府公布的巨額救市方案,擬動用7000億美元購入“不流動”按揭證券,並將國債法定上限提升至11.3萬億美元,成為經濟大蕭條以來美國最大型的救市方案;9月21日,華爾街僅存的兩大投資銀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發布公告,將接受美聯儲監管,轉型成為銀行控股公司;9月25日,華盛頓互惠銀行25日被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接管,成為美國曆史上倒閉的最大規模銀行;10月3日,美國眾議院投票表決通過《2008年緊急經濟穩定法案》,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獲批準;10月10日,冰島因次貸危機基本凍結了外彙資產,並將三大銀行國有化,但因債務問題與英國等國發生外交糾紛;12月11日,美國汽車三巨頭將獲援助150億,高管薪酬受限製。

(二)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影響

次貸危機使美國經濟遭受重創,麵臨著嚴重的衰退{1}。

1. 消費增長明顯放緩

2008年7月和8月,美國實際消費同比增長0.4%和0.1%,不僅低於6月的1.1%,還低於次貸危機爆發近13個月平均的1.73%和自1991年以來近212個月平均的3.21%。消費增長放緩的原因有:

(1)個人可支配收入下降。2008年6—8月,美國個人可支配收入環比增長率分別為-1.8%、-0.8%和-0.9%,自1959年有統計數據以來首次出現連續三個月負增長。

(2)消費模式潛在轉變。2008年7月和8月,美國消費者信貸同比增長率分別為4.9%和3.8%,自次貸危機爆發以來首次跌破5%,還大大低於1943年至今近787個月平均的9.98%。

(3)消費信心受挫。2008年7—9月,世界大企業聯合會消費者現況指數為65.8、65和58.8,大大低於二季度和次貸危機前的平均水平。

2. 企業生產開始萎縮

2008年7—9月,美國工業產值環比增長率分別為0%、-1%和-2.8%,遠低於1920年至今近1066個月平均的0.29%,其中,9月的-2.8%創自1974年12月以來的最差表現。在產量下降的同時,美國企業還在減少生產能力的使用,2008年7—9月,美國設備利用率分別為79.6%、78.7%和76.4%,不僅低於二季度末的79.7%,還大大低於自1967年至今近502個月平均的81.38%,其中9月的76.4%創下自2003年10月以來的新低。

3. 批發零售額同時下降

2008年7—9月,美國商品零售環比增長率分別為-0.6%、-0.4%和-1.2%,不僅是自1992年以來首次連續三個月負增長,還低於二季度末的0.1%和自1992年以來近200個月平均的0.41%,其中9月的-1.2%創自2005年8月以來的新低。2008年9月,美國汽車銷售環比下降8.76%;8月,工廠訂單和製造業銷售分別環比下降4%和1.8%;7月和8月,批發銷售則分別環比下降0.8%和1%,批發零售各項指標均在三季度發生趨勢逆轉,進入負增長狀態。

4. 就業形勢不斷惡化

2008年7—9月,美國失業率分別為5.7%、6.1%和6.1%,高於二季度末的5.5%和自1948年以來近729個月平均的5.59%,8月和9月的6.1%創自2003年9月以來的新高。截至2008年9月,美國非農就業人口連續9個月負增長,累計減少76萬人,其中三季度減少29.9萬人;金融保險地產行業減少2.9萬人,服務業減少11.1萬人,6—9月,美國服務業就業連續4個月下降,類似情況最近一次還是發生在2001年年底和2002年年初,表明美國就業壓力已經從金融領域向其他行業擴散。

5. 房產市場深度萎靡

2008年7月和8月,美國現房銷售同比增長率分別為-12.8%和-10.7%,連續31個月負增長;新房銷售同比增長率分別為-34.7%和-34.5%,連續33個月負增長;建築開支同比增長率均為-5.9%,連續22個月負增長;7—9月,建築開工同比增長率分別為-32.2%、-35.7%和-29.5%,連續31個月負增長;截至9月30日,彭博美國房產指數為198.71點,同比下降16.9%。

(三)次貸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國際經濟界多數意見認為,雖然次貸危機給世界經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並不能據此判斷會引發全球性經濟危機{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國際金融市場動蕩的形勢尚在“可控製範圍內”。但也有少數人認為,次貸危機有可能導致本輪世界經濟繁榮周期發生逆轉。索羅斯認為,次貸危機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60年內最嚴重的金融危機,是美元作為世界貨幣時代的終結。英國《金融時報》評論家沃爾夫將次貸危機視為盎格魯—撒克遜金融體係的危機。

次貸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麵{2}。

1. 美國貿易進口萎縮

次貸危機釀成全球危機的渠道之一是國際貿易,美國經濟下滑和市場疲軟將通過國際貿易渠道影響全球經濟。美國是全球最重要的進口市場,美國經濟陷入衰退將會降低美國的進口需求,這將導致其他國家出口減緩,進而影響到這些國家的GDP增長。這對那些依靠淨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國家或地區(如德國、加拿大、墨西哥、東亞新興市場國家、石油輸出國等)的影響尤為顯著。此外,美元大幅貶值將會損害其他國家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特別是那些與美國出口商品構成同質性競爭關係的國家和地區如歐盟和日本。

2. 資本“亂流”

次貸危機會加大全球資本流動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從短期來看,為了彌補虧損,緩解資本充足率壓力,美國金融機構紛紛從全球市場抽回投資;同時,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主權財富基金,也加大了對美國金融機構的投資力度,國際短期資本的流動方向是從其他國家流入美國。從中期來看,美國金融機構為了重新贏利,以及美聯儲繼續降息和美國經濟持續疲軟,將會導致國際短期資本從美國流向新興市場國家進行套利,從而助長新興市場國家的資產價格。從長期來看,一旦次貸危機塵埃落定,美國經濟觸底反彈,美聯儲重新步入加息周期,美元幣值轉跌為升,國際短期資本將會重新由新興市場國家回流美國。最後這種情景尤其需要引起關注,因為發展中國家的曆次金融危機,往往發生在美元加息和美元升值之後。

3. 世界經濟增長減速已成定局

2007年,主要工業國家增長減速,由於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繼續保持強勁增長,並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美國經濟增長放慢的不利影響,世界經濟依然保持快速增長。2008年,從目前獲得的統計數據和研究機構的預測報告看,雖然對世界經濟是否陷入衰退還存在疑問,但2008年世界經濟增長出現減速已成為定局。

4. 新興市場金融風險加大

在次貸危機下,新興市場可能麵臨更大的金融風險。部分亞洲國家在1997年的金融危機後的一些做法可能成為下一次危機的誘因。比如,亞洲國家當前的巨額外彙儲備的確增強了抵禦金融市場動蕩的能力,但同時也給各國帶來了資本大量流動的風險。亞洲國家的投資者越來越傾向於在相對安全的西方發達國家投資。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雷曼兄弟公司等權威機構報告指出,最近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資本外流的危險有所顯現,再次爆發貨幣危機的可能性上升。據世界銀行統計,2005年東亞經濟體(除中國、日本和中國香港以外)內部儲蓄和投資金額占GDP的平均比重分別降至30%和25%以下,創下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摩根斯坦利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也認為,高風險抵押貸款就如同當年的互聯網,可能“刺破”全球的資產泡沫,而土耳其等高負債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可能首當其衝。

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加深,中國經濟參與世界經濟和全球化的程度也隨之加深。因此,一旦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中國經濟也將會有所影響,主要表現在下列四個方麵:

(1)美國進口需求下降將會造成中國出口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到經濟增長和就業。

(2)一旦美元大幅貶值,將會造成中國巨額外彙儲備的國際購買力縮水。

(3)美國步入降息周期,將會加大中國使用加息來遏製通脹的難度。

(4)美國經濟衰退,將會加大國際短期資本出入中國的規模和頻率,加劇國內金融風險。

5. 全球性通脹

當前,無論是處於經濟周期由高及低的發達國家,還是在經濟周期持續上揚的新興市場國家;無論是處於降息通道的美國,還是按兵不動的歐盟和日本,甚至在實施從緊貨幣政策的中國,通貨膨脹隨處可見。不難斷言,當前的通貨膨脹很大程度上歸結於總供給曲線移動帶來的全球性通脹。

亞洲國家和地區的通貨膨脹都達到近年的最高水平。中亞地區的2007年通脹水平已經接近9%,南亞的通脹水平達到6%,東南亞是5%左右。2007年11月美國CPI環比上升0.8%,同比上升4.3%,創下自2005年9月以來的最高升幅;而11月PPI更是上升3.2%,單月升幅達到自1973年8月以來的最高水平,今年1月份又上漲1%,大大超過市場預期的0.4%。歐元的升值和石油價格上漲,也使歐洲的物價水平上漲頻頻突破2%的警戒線。在油價不斷攀升的形勢下,對通脹水平的下降似乎不能過於樂觀。

同時,次貸危機後的應對政策也助長了全球通脹的發展。由於次貸危機產生的信貸緊縮,美聯儲和歐洲央行等貨幣當局沿用了應對網絡經濟泡沫破滅和“9·11”事件後的救市操作,采用了注入流動性和降息的辦法。比如,2007年12月20日,歐洲央行采取了最有力的一次行動,向市場輸入的3486億歐元兩周期貸款創下了單次“輸血”的最高紀錄。美聯儲則在次級信貸危機之後連續性降息,僅今年頭兩個月內就連續降低200個基點。美聯儲等西方主要經濟體5家中央銀行於3月11日宣布,決定采取聯合措施向金融係統注入資金。這是西方央行在過去3個月裏第二次聯手應對信貸緊縮問題。這種應對措施雖然在短時間內緩解了次貸危機帶來的流動性急劇緊縮的問題,但卻助長了全球通脹的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