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科技創新: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1 / 3)

經濟持續增長是社會發展的根本,然而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有所不同。在工業化初期,經濟增長主要靠增加要素投入來實現;在工業化日趨完善的階段,通過資本流向生產率較高的產業部門加速經濟增長;而隨著工業化的完成,創新則成為實現經濟內涵式增長的主要因素。對於一個經濟體而言,創新推動經濟發展需要通過企業、產業和國家三個層次來實現。

一、企業:創新決定活力與生命力

企業是國家經濟活動的最基本的單位。隻有企業充滿活力,得到生長和發展壯大,國家經濟才能夠蓬勃向上。進入21世紀,企業的生長和發展已不能走傳統的老路。那麼,新路在何方?答案可能是多樣的,但是隻有一個最能通向成功的道路,那就是創新。這一概念最初由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把創新看成是企業生存之路、發展之路、希望之路{1}。

(一)技術創新與企業家精神

在當代企業的發展中,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企業家的形成、企業家精神的發展常常是和技術創新密切聯係在一起的。企業家精神一般指企業家所具備的創新和創業精神,也指一項創新和事業的推進和發展。

新企業在創新實施的過程中得以誕生和發展,創業和發展的需要會推動更多的技術創新活動。沒有企業家精神,創新和經濟發展隻能在常規的管理下緩慢地進行,而缺少生氣勃勃的活力。企業家精神的重要,特別表現在高技術創新和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上。近些年來,一批新興高科技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來,大大推動了高新技術成果的商品化和產業化,為國家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 新科技企業

新科技企業的蓬勃生長與發展,是技術創新的直接產物,它是近幾十年來企業發展中最為活躍和最富生氣的方麵。在促進經濟增長、就業增加、國際競爭能力提高和社會進步等方麵,新科技企業正在顯示出巨大的威力和潛力。新科技企業的創辦必須具備三個必要非充分的條件:

(1)有現有的或潛在的市場。

(2)有一項或多項現行的或新的技術,可被包含在滿足該市場的產品和服務中。

(3)有一個企業家或者一組企業家能抓住機會去實現,並在市場上取得成功。

新科技企業在美國的矽穀最先得到發展,後來蔓延到美國的各地。這種旺盛的高科技創業精神對促進美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日本和歐洲國家,新科技企業的發展十分迅速,在促進這些國家的技術創新中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新科技企業具有如下特點。

(1)創新強、風險大、成功率低。新科技企業的根本特點是從事技術創新,因為這是一項充滿風險的事業,所以也有人稱新科技企業為“風險企業”,失敗當然是不可避免的。據美國的有關專家研究,美國的新科技企業,10個中有2個完全失敗,6個經受挫折,隻有2個可獲得成功,成功率一般隻為20%~30%。但是,也有學者認為,由於對創新過程管理和政策的改善,風險是可以化解的,成功率因而大大增加。

(2)一旦成功,社會經濟效益驚人。新科技企業的創新如能成功,就能迅速擴展國內外市場,獲得驚人的社會效益,從而促企業興旺發達。據統計,在美國1970—1979年形成的1300多家新科技企業中,有72家最初總共僅有2億美元資金,而1979年營業額達60億美元。這些企業還創造了13萬個就業機會和9億美元的出口收入,使政府獲得4.50億美元的稅收。1980—1989年的營業額累積達5000多億美元,外銷金額為1000多億美元,所得稅累積400億美元。據有關專家研究,成功的新科技企業的產值增長率相當高,處在興旺發展時,每年以35%~45%的速度增長。

(3)知識技術密集、高級人才薈萃。新科技企業要成功,主要依靠技術知識的優勢,人才的素質要求很高,特別需要足夠的有創新開拓精神的高級技術人才。新科技企業的創業者因而大多獲得過理、工科的碩士學位,雇員也大多受過高等教育。

(4)信息靈、應變能力強。既然創新是向未開拓的領域進行的探索性的工作,潛在著許多失敗和危險,在決策時就必須擁有足夠數量和質量的信息。在創新過程中,更需要高度的信息投入,才能使研製工作不斷適應變化的環境而達到成功。

(5)需要風險投資。創新有風險,同時創辦新科技企業的企業家一般沒有辦企業的經曆,因而沒有原來商業成就和信譽的保證,這就很難從銀行等正式金融渠道獲得資金。隻有有了風險投資,頗具慧眼的風險投資家才肯為新科技企業的創辦提供支持。

2. 風險投資

風險投資是20世紀下半葉技術創新和企業家精神蓬勃發展的產物,是用以推動技術創新和企業家精神發展的重要手段。從廣義上說,風險投資是指對風險大的項目的投資。很顯然,高風險項目如果沒有潛在的高收益是不會有吸引力的。在經濟活動中,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活動主要體現在創新上,因此,在一些國家,人們把與創新活動聯係在一起的投資稱為風險投資。在創新活動中,高技術創新最具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風險投資因而大多集中在高技術創新項目上。

風險投資對技術創新的作用,並不僅僅在於它提供了技術創新所需的資金,而且在於它極大地改變了創新產生的方式。按照熊彼特主義經濟學家的看法,存在公司式創新和企業家式創新兩種主要方式。在企業家式創新的情況下,企業家是創新過程的推動者。他們或者利用科學形成的設想,或者采用技術訣竅來開發新產品和開拓新市場。由這類創新所引起的技術和組織上的變化會形成一股強大的潮流,推動許多新產業的產生,促使某些老產業的振興或某些老產業的消亡。在公司式創新的情況下,大公司在專門的研究實驗室內組織R\\u0026D活動,使創新過程內部化。這些公司使用內部R\\u0026D以使自己處於新技術的前沿領域並形成持續的創新浪潮。大公司的這種創新內部化使技術變化變成了一種偶然性較少、連續性較強的過程。近年來,許多分析家認為,在大、小機構之間存在著一種互補性。根據這種看法,大公司和大學建立創新所必要的科技基礎,其功能作為技術變化的“孵化組織”。然後,這些技術機會,被小型企業家式公司所利用並使之達到商品化。大、小機構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兩種渠道促進:一是直接渠道,如人員的流動及技術和管理能力的轉移;二是間接渠道,如非正式的信息交換,研究文獻的交換,及生產者、供給商、零售商之間的業務關係等。大機構和小企業因而以一種動態的、互補的方式各自在創新過程中發揮著自己的作用。風險投資的興起推動了一種新的創新模式——風險投資式創新的出現和發展。這類創新把公司式創新和企業家式創新中的因素結合起來,促進二者之間的動態互補性。網絡是風險投資式創新的重要特點。風險投資家位於網絡的中心,其作用是促進大公司、大學、金融機構和其他各種組織之間的聯係,把各種組織中的人力和資源匹配起來以促進新企業的生成。風險投資式創新可以克服企業家式創新和公司式創新的許多障礙。

比如,在企業家式創新中,創新是以一種獨特的非組織的方式出現的,企業家不得不去組織創業的過程,尋求資金、購置設施等,常常是孤掌難鳴。風險投資家把資源和接觸帶入了這一過程,就能幫助減少創業的信息和機會成本。公司式創新常常碰到的難題是大公司組織上的僵化,風險投資式創新可以以一種相對流動和靈活的組織環境取代大公司的功能專門化和信息流動特點。這種靈活環境的特征是:經常的調整、分散的決策、高度的信息流動。

風險投資式創新已在推動美國的半導體產業、個人計算機產業和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位於矽穀的仙童半導體公司是最早的由風險投資資助的公司之一,它為矽穀創新公司的出現奠定了重要的基礎。除本身對半導體技術創新做出的貢獻外,仙童還成為一個“孵化”外溢型企業家和風險投資家的重要組織。據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估計,從仙童公司“外溢出去”的半導體公司達80多個。個人計算機一直是大公司所忽視的領域,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也隻有幾家小型企業家式公司在剛剛萌發的市場上探索。當時,“蘋果電腦”的創始人喬白斯和奧斯尼雅克在一間簡陋的汽車庫裏研製出一種計算機,在很小的市場上銷售。1977年,風險投資家瓦倫西亞為這個新公司的創辦提供了種子資金,他利用其關係,促進兩個創辦人和曾在仙童公司和英特爾公司工作過的優秀的技術經營家馬庫拉密切聯係。然後,他又說服一家更著名的文諾克風險公司投資於蘋果,因而後來有更多的投資者跟著加入。通過把企業家與金融資源和優秀經營者聯係起來,風險投資在開辟個人計算機的新市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20世紀70年代,雖然一係列的科學突破為生物技術的商品化創造了可能,但很少人認識到生物技術的經濟潛力。1976年,風險投資家斯旺森與著名的生物學家博耶一起創辦了“基因技術”公司,公司的迅速成功不僅推動了一批新的小公司的創立,而且也激發了一些大的化工和藥物公司進入生物技術領域。由於小公司的領先地位和大公司在補充卓越人才方麵的困難,大公司不得不與小公司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為了尋找潛在的戰略夥伴,大公司也常常利用風險投資的幫助。1985年,美國已建起400多家生物技術公司,其中大部分是依靠風險投資起家的。

美國是風險投資發展得最早、最快的國家。l985年,美國的風險投資機構達550個,風險投資金額達200億美元。風險投資的基金源於何處,不同的國家不很相同,有的主要來源於政府的支持,有的較為多樣化。以美國為例,其風險投資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獨立民間基金、公司風險資本基金和小企業投資公司。獨立民間基金的主要來源是養老基金、外國投資者、公司、個人及家庭、保險公司、捐贈及基金會等。其中,養老基金最活躍,1986年提供的資金接近50%。公司風險資本基金是由主要的工業和金融業公司撥款成立的,其經濟實體被稱為風險投資分公司。這些分公司投資的主要動機是獵取新技術、進入新市場或從事多種經營。小企業投資公司是政府提供資金給那些從事中、小公司金融業務的民間組織。政府主管該項基金的部門——中、小企業局,以低利率貸款的形式借給小企業投資公司,後者通過風險貸款收取更高的利息。

3. 孵化器

孵化器是“孵化”創新和新企業的組織形式。它是為創新者創新和創業者在創業初期減輕風險、培育可在激烈的經濟競爭中獨立生存的企業的一種服務性機構。它一般由可做研究試驗場地、車間、辦公室的房屋和通信、打字等辦公設施及一些行政、經營專家和秘書人員等構成。孵化器的主要功能是,為經過選擇進入孵化器的創新項目或新建企業提供低息租金的房屋、辦公設備和勞務方麵的幫助,協助新企業獲取技術資金和信息,幫助客戶製訂、評審、修訂業務計劃,組織必要的培訓以提高創業者的各種技能,使新企業能在幾年內離開孵化器獨立經營。

雖然孵化器的最早創立主要是考慮到新高科技企業創辦的高度風險性及科技企業家的缺少創業經驗,但隨著發展,更多的目標已被融入創建孵化器之中。據美國孵化器協會作的一項調查表明,美國孵化器的經營者建立孵化器的目的依次是(按重要程度排列):為新企業的創辦創造良好的環境、為地方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為社區發展做出貢獻、促使地方經濟發展多樣化、促進技術轉移、加快研究成果的商業化等。由於創辦或資助單位的不同,他們辦孵化器的興趣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大學創辦的孵化器中,大部分把促進技術轉移、加速研究成果的商品化作為主要目的之一;而地方政府資助的孵化器,增加就業是主要目標。對於那些由營利性機構資助的孵化器,它們則很少考慮為地方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為地方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除了“孵化”新的高技術企業的孵化器之外,美國還出現了一些鄉村孵化器,其目的主要是為低收入地區創造就業機會,即希望小型低技術企業能為經濟上處於困境的人提供新的就業途徑。

大多數孵化器都是非營利性的,以為新企業提供好服務為首要目的,提供下列主要服務。

(1)一般性服務:提供建築物,包括辦公室、會議室、研究試驗場地、經營場地、倉儲、業務圖書館等。提供設施,包括計算機、傳真機、電話、複印機、辦公設施、聲像設備等。

(2)管理和專項服務:最主要的是業務計劃,政府撥款和貸款手續,幫助客戶獲取種子資金和周轉資金。此外,有的還提供研究開發、計算機精密加工、計算機培訓、法律、會計、股票和債券、市場營銷、國際貿易、專利代理等方麵的服務。

在孵化器提供的服務中,有些是通過與外部機構組成的網絡進行的。服務一般是有償的,並且大多數服務費用是以租金的形式收取的。為了保證新企業的不斷孵化,經過一段時間(一般為2~3年),孵化的企業如已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它們必須畢業並離開孵化器。美國有些孵化器明確規定,對那些達到畢業標準或到了畢業年限還待在孵化器中的企業將逐年增加租金。

(二)企業與技術創新

1. 大企業

大企業是由小企業一步步發展起來的,其發展靠什麼?靠產品,靠有競爭力的產品。正是不斷的技術創新,使企業能推出一代一代的新產品,擴大了市場,增加了利潤,導致企業的發展壯大。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任何大企業都是通過技術創新之路發展起來的。

重大的技術創新對於大企業的發展特別重要。一些國際上有名的大企業,大多從重大的技術創新中獲益。比如,杜邦公司發明的尼龍,使杜邦公司獲得巨大的收益。雖然公司投入了230多名研究人員,前後耗費11年時間和2700萬美元的投資,但截至1963年,這一產品所獲得的利潤每年達到5億美元。此外,向世界各國出售專利權所得又使利潤大大增加。僅從東洋株式會社收取的提成費就達2700萬美元,已相當於該產品的研究與開發費用。更為重要的是尼龍的成功,更加確立了杜邦公司在化工行業中的霸主地位。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的發展也許最有代表性。IBM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大企業,它的發展就是不斷推動技術創新的結果。早期,其創建者沃森一世為了改進霍勒利斯統計會計機,曾不惜投入大量研製費用,在經濟不景氣時拚命擴大生產。結果,當美國聯邦政府實行新政策,隨著事務工作量的急增而需要機器處理時,隻有IBM公司能提供充足的具有高效能的機器。IBM公司因此而獲得巨大成功。在沃森二世領導下,IBM向計算機產業進軍,1953年推出了最初的商業化機器IBM\/650,1955年和1956年分別推出IBM\/705和IBM\/704。當計算機步入晶體管化時代時,IBM於1959年推出了產量高達1萬台的IBM\/1401,而且還推出了IBM\/1410、超大型機IBM\/7070和7090,在科學用小型機方麵則推出了IBM\/1620等。20世紀60年代初,IBM又開始了一項雄心勃勃的IBM\/360計劃,在該計劃的4年期間,研製費、生產費總計開支高達50億美元,比美國研製原子彈的經費還要多。計劃規模之大是空前的,如果計劃失敗,IBM就有破產的危險。一時間,反對者大有人在。但是,IBM的決策人沒有退縮,堅決而果斷地向前推進,1964年,終於推出了IBM\/360係列,獲得了巨大成功。正是這一成功,使IBM公司在世界市場上確定了決定性的、不可動搖的統治地位。

德國容漢斯鍾表公司是一家麵臨衰亡的大公司。1987年,該公司任命了富有創新精神的領導人弗裏茨,他當機立斷地放棄了無法與日本競爭的傳統鬧鍾和手表產品,積極開發無線電手表和太陽能手表等科技新產品。為了研製長40cm的手表天線,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將研究部人員由5名增加到21名,並增加實驗經費,用9個月時間研製成了所需天線。無線電手表等的成功使公司的營業額翻了三番,5年來一直保持著2位數的增長速度。

小企業通過技術創新發展成為大企業的例子,更是屢見不鮮。創辦於1976年的“蘋果電腦公司”是美國電腦界的後起之秀。當年,兩個尚未大學畢業的青年學生喬白斯和奧斯尼雅克,在一間簡陋的汽車庫裏精心研究出了一種類似單板機的微型電腦。由於其操作簡便,功能良好,售價低廉,深受用戶歡迎。於是,1977年,他倆掛起了“蘋果”的通俗招牌,開設了電腦小公司,生產蘋果Ⅰ型和蘋果Ⅱ型微型電腦。經過不斷的創新,7年後,這個小公司就發展成馳名全球的大公司,跨進了美國500家最大企業的行列。

早期的經濟學家如熊彼特、加爾布雷斯等,十分強調大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作用。他們認為,由於對壟斷利潤的期望,能給創新提供激勵,創新費用之高隻有大企業才能擔負,大企業因而最適應於創新。從經驗可以得知,壟斷在創新方麵有如下優勢:

(1)可以采取一係列手段(如專利、版權和商標),阻止競爭者仿造某種創新。

(2)壟斷者在研究和開發方麵的信譽可吸收人才。

(3)壟斷者有資金優勢。

相對於小企業,大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麵具有許多優勢:

(1)研究開發能力強,而且在研究開發上能形成規模經濟。

(2)資金有保證,承擔風險的能力較強,企業不僅本身擁有雄厚的資金,而且易於從銀行獲得貸款。

(3)人才較多,有創新活動所需要的各種技能的人才。

(4)管理方麵的優勢,大企業一般已經曆過成長發展的過程,領導者和管理人員已有相當的經驗,並已形成一套嚴密的組織管理程序。

(5)銷售力量強,大企業一般都已建有良好的銷售網,而且在市場上已有一定的地位和聲譽。

(6)信息與政策優勢,大企業一般較易獲得圖書館和信息機構的服務,信息渠道也較多。國家的政策也常常向大企業傾斜。

(7)生產技術較為先進,設備較好。

這些優勢可以使企業能夠進行大量的發明和創新活動。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企業所掌握的專利,約有51%由職工人數為5000人以上的企業占有,30%由1000~4000人的企業所占有。大企業的強大的創新實力特別表現在它們對研究開發經費的投入上。例如1990年,美國的電話電報公司和日本的豐田公司,其研究開發經費均超過30億美元,一個公司的研究開發經費支出幾乎就接近於我國全部企業科研經費支出之和。這種高強度的研究開發投入,不僅使它們能夠不斷地推出創新產品和工藝,而且能夠導致一些重大發明和創新的產生,從而帶動一大批企業的創新活動。在曆史上,這樣的實例很多。比如,美國貝爾電話公司發明和研製了晶體管,以此為基礎,收音機、電視機、計算機等領域的廠家推出了一大批發明和創新,導致了一場具有曆史意義的微電子革命。杜邦公司發明和研製成功尼龍,則帶動了聚酯纖維、聚酯薄膜、人造絲等一係列的發明和創新。

一般認為,大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麵的最大弱點是靈活性差,不能迅速適應市場的變化而大膽地進行變革。這就像一艘船行駛在一定寬度的河麵一樣,它在常規的航道上,行駛是安全的,速度也是快的,但一旦有突然的變化,需要它掉頭或改變航向,如果航道不是那麼寬,它的掉頭或改變航向就會十分困難。這就是所謂“船大掉頭難”。

同時,大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麵的優勢也不是絕對的。有些優勢,隨著情況的變化,反而會成為劣勢。比如,嚴密的組織結構和管理程序固然有利於創新有條不紊地進行,然而複雜的程序常常會導致嚴重的官僚主義,延誤創新的時機,降低創新的速率。標準化、規模經濟都是現代化生產的標誌,然而在某種程度上,標準化和規模經濟會導致慣性的加強,形成對創新的阻力。

企業從事技術創新,企業家精神起著重要作用。在一些大企業中,這種企業家精神已變得越來越弱。這是因為:

(1)大企業已發展到一定規模,繼續發展的機會減少,困難加大了,對於大多數大企業的領導者來說,維持日常運行,保持適當的增長,已成為主要的關注,追求快速發展已不再是主要的目標。

(2)由於創新是一種創造性“破壞”,這種“破壞”對大企業的影響比小企業要大得多,企業的領導人常常會有牽一發動全身之感,因此決策過程已變得十分謹慎。這種企業家精神的減弱,是影響大企業技術創新的關鍵所在。因此,要促進大企業的技術創新,特別應在振奮大企業中的企業家精神上下工夫。

為了具備小企業的優點,大企業不可能再變回小企業。重要的是,如何在大企業中也具有小企業的優點。一種辦法是與小企業結合。大、小企業相結合的辦法包括風險合資、研究開發合作、許可證、銷售等協定,和大企業從小企業購買東西的自願交往方式。現在最時髦的方法是分包合同。對於大型計劃和複雜產品,大企業成為整個係統的組織者,由許多家小企業生產零件和進行必要的服務。

為了更好地從“小”中獲得好處,國外的許多大公司都在鼓勵內企業家。美國3M公司的董事長於l983年說:“3M公司鼓勵年青的企業家提出設想並實現它,如果他們成功,就可在3M公司的保護傘下從事自己的事業,這種方法是3M發展的核心。”通用電器公司董事長於1982年宣布,他想重新組建通用電器公司,使之成為小公司的聯合機構,把大公司的雄厚力量與小公司的靈活性結合起來。瑞典的貝澤投資公司董事長於1980年說,必須支持有新設想和有創造力的企業家,因為他們是創新的化身,是未來的希望。

在一些富有創新活力的大企業(如美國惠普、通用汽車公司、3M公司、杜邦公司、電話電報公司等)中,有許多由富有想象力的行為者組成的獨立小組,他們避開、甚至“破壞”那種可能會限製他們創新的正式體製。這些有膽量的人物組成了“地下小組”或“地下聯係網”,經常“私取”公司的資源或“偷”公司的時間來做他們想幹的事情。當那些企圖按正式渠道進行創新的人還在等待批示時,這些人已經幹出許多件新事情。這些公司中的冒險人物與內企業家相似。

內企業家實質上是創新家,而不是管理者。和一般企業家一樣,內企業家並不一定是新產品、新工藝的發明者。他們的貢獻是,把新的設想,甚至樣機,轉變成有經濟效益的現實。當這些設想已成為實在的、可經營的事業時,甚至最缺乏想象力的人也能看出它們的價值時,內企業家卻開始對此厭煩了。這時,這種事業經常需要讓有經驗的經理們去維持和發展,而內企業家們又去進行新的冒險。

2. 中、小企業

在任何一個國家中,中、小企業的數目都占絕對的多數,盡管它們的經濟影響未必能和大企業相比擬,然而它們的發展潛力之大,則非少數大企業可比。因此,近些年來,促進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從而促進它們的成長和發展,已成為許多國家十分重視的問題。

在工業發達國家中,近些年來,把強烈的關注和期待集中在中、小企業的“創新功能”上,已成為一種普遍的趨勢。著名的英國中、小企業實例調查刊物——《波爾頓報告書》中強調指出:“中、小企業在產品、技術和服務的技術創新方麵承擔著重要任務……它起著培育新產業的基礎的作用,它作為擁有技術創新的因素應該大寫特寫。”美國中小企業廳的《中、小企業白皮書》也強調中、小企業技術開發的重要作用和它的高效率。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技術創新的40%是由中、小企業完成的。在本世紀的主要商品化項目中,中、小企業大約占了1\/2(共65項),包括火箭、噴氣式飛機引擎、滴滴涕、圓珠筆等一些重要的創新。在l952—1977年的25年中,在最重要的319項科研項目中,有200多項出自於小公司之手。在調動職工從事開發的效率方麵,中、小企業比大企業高2.5倍,而且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也較高。此外,就平均開發速度而言,中、小企業為2.22年,短於大企業的3.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