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科技創新: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2 / 3)

在中、小企業中,高技術小企業的作用尤為突出。據美國小企業管理局的一項研究指出:小企業的人均創新數是大企業的2倍;小企業的人均重要創新數是大企業的2倍;小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經費的比例是大企業的2倍,1981年小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經費比例為6%,大企業的為3%;小企業投入應用研究的比例是28%,大企業為20%。但是,中、小企業在創新中的作用,在不同國家是不同的。據英國SPRU對英國1945—1980年重要創新的調查,小企業完成的比例大約占20%,大企業完成的從1945—1949年的36%增加到1975—1980年的59%。但是,大企業的創新越來越是通過較少的單位(如分公司)完成的。據日本的調查指出,1975年日本中、小企業中從事研究開發的企業僅占6.1%,1981年增加到15.2%;同年,大企業中從事研究開發活動的比例是62.1%。在從事R\\u0026D活動的中、小企業中,R\\u0026D經費占銷售額的比例為1.3%,大企業的為1.8%。

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較弱,資金也較為短缺,在技術創新活動和競爭中,一般是處於較為不利的地位。但是,由於中、小企業小而靈活的特點,使其在創新活動中越來越比大企業具有優勢。中、小企業的主要優勢表現為:

(1)機動靈活性強。中、小企業由於經營規模小,與用戶保持密切的接觸,便於捕捉和開發市場上急需的實用技術的產品,對市場和技術的變化能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反應,也就是說,它們可以根據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經營方向,抓住技術開發的有利時機,善於在大企業競爭的夾縫中求生存,開發大企業暫時不能顧及的技術領域。

(2)經營者具有較強的技術創新意識。一般來說,中、小企業經營者的企業家精神較為旺盛。尤其是高技術小企業,其經營者既是富於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又是在某一領域具有一技之長的專門人才,企業一般是根據經營者技術專長而設立的。在需求結構、技術結構不斷變化的形勢下,他們善於思索,勇於創新,把技術看成是企業生存的生命線,大膽向新技術領域挑戰。

(3)企業內部交流易於進行。企業內部頻繁、通暢的信息交流及融洽的思想感情交流,是決定企業充滿活力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於小企業規模小,組織機構簡單,便於經營者與一般從業人員之間,技術人員與非技術人員之間保持密切而頻繁的接觸和交流,從而迅速地解決企業在創新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但是,在激烈的技術競爭中,中、小企業的劣勢也十分明顯。

(1)技術人才短缺。技術人才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在技術創新急速發展的年代裏,科技人才的作用尤為重要,但中、小企業中缺少技術人才是世界各國都極為普遍的現象。據英國1979年對分布在各行業的57家中、小企業進行的調查,人才不足已嚴重地阻礙了這些企業技術創新的開展。在農機行業的某些小企業中,連一名生產技術人員都沒有,根本不可能開發新產品。日本中、小企業廳於l986年做的調查證實,製造業中的中、小企業有70%以上感到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不足,嚴重阻礙了技術開發。

(2)資金不足。缺少足夠的資金常常是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障礙。首先是缺少研究開發經費,有的中、小企業既無力設置專門的研究開發部門,從事研究開發活動,也無力聘用優秀的科技人員。其次是新產品的生產和銷售費用,有些中、小企業也難以保證。

(3)利用外部信息的能力較低。外部信息是企業認識技術和市場機會的重要基礎。但是,中、小企業由於資金、人才不足,收集外部信息的廣泛性、準確性、速度性較差,導致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信息源主要依靠企業內部的集思廣益和各種提案,因而常常不能有效地抓住機會。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特點表現為:

(1)以群體性技術開發為基礎。因為中、小企業由於研究開發的課題較小,專職研究開發人員和投資都較少,所以在技術開發過程中強調群體參與,即上至經營者,下至第一線生產工人和推銷員都參加技術開發活動,這種做法是中、小企業創新易於獲得成功的基礎,也是區別於大企業的一個顯著特點。

(2)以經營者本人的技術開發為核心。由於中、小企業的規模較小,經營者一般都直接參與技術開發活動,包括開發戰略的製定,開發過程的組織與領導及具體的開發活動,這在高技術小企業中尤為普遍。企業經營者親自參加技術開發,有利於在企業範圍內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及時解決開發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降低成本,加快開發速度。

(3)以開發實用化“短平快”技術為重點。由於大多數中、小企業資金缺乏,科研能力較弱,其創新活動主要以開發實用化產品和生產技術為主,很少從事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在實用化技術開發中,又以“短平快”項目為重點,中、小企業重視實用化“短平快”技術開發,符合其靈活機動的經營特點,有利於企業迅速收回開發投資,加快企業發展;有利於與大學、科研機構和大企業的合作,充分利用外部的科技力量。但是,過分注重短平快技術開發,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提高,在日益激烈的技術競爭中,很可能會逐步落伍。

二、產業:創新促進改造與新生

(一)產業創新是產業升級的基礎{1}

產業升級的基礎是創新。不斷用高科技產業和新興產業替代傳統產業,需要尋找到產業增長點,這就需要進行創新。所謂創新就是用新的技術或經營方式來滿足新的需求。人們對需求的要求不僅在數量上是無限的,在內容上也是無限的,滿足這種內容上不斷更新的需求隻能依靠創新。通過創新形成新的產品、新的經營方式、更低的產品價格,使需求更加豐富,高層的需求得到滿足,由滿足創新的企業組成一個新的產業。

產業創新是產業升級的主要方麵,因為沒有產業創新就不可能滿足那些更細致、更高層次的需求,也不可能對傳統產業進行替代,使產業重心向高附加值方向提升。所謂產業創新是用新的產品和新的技術滿足需求,其結果形成了一個嶄新的產業。產業創新是行業整體創新,而不是局部的創新,因此,它包括企業技術創新和行業內技術擴散兩個過程,隻有創新的技術在行業內得到了普及,才可實現產業創新。

由技術引起的產業創新有兩種途徑:

(1)一個企業完成產品創新並由此帶動了相關的技術創新及管理創新,完成了相對比較完整的經營體係創新工作,獲得了高額利潤。這對其他企業將產生誘導作用,吸引其他企業效仿,使技術擴散到其他企業,最後形成新的產業。它的特點是由一個企業首先進行創新突破,再將技術擴散出去,企業的創新活動具有很大的完整性。

(2)由多個企業同步創新,分別完成產業創新所要求的技術創新工作,同時進入新的產業,相互支持構成一個產業整體,並因各自創新而壟斷局部技術,又因分工而使資源使用更加集中,保證企業能夠迅速獲得規模效應,使產業創新得以迅速完成。

(二)產業創新是產業轉移成功的前提{1}

世界競爭力報道常令各國政府相當敏感,各國政府均以提升國家競爭力為施政綱領。國家競爭力成為衡量一國投資環境和經濟競爭力的主要指標,也是國家創新體係的追求目標。波特提出了國家競爭優勢的四個決定性因素:一是要素條件;二是需求條件;三是相關的產業支持;四是企業的戰略與競爭狀況。按照波特的解釋,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是產業競爭力。產業競爭力是經濟競爭力的反映,離開了產業競爭力國家經濟競爭力就成了空中樓閣。國家競爭力模式的共同特征是:產業結構演進的動力因素(含相關支持性產業,結構、策略與競爭,市場需求,生產要素等)是構成國家競爭力的基本因素。宏觀層麵的產業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反映。國與國之間的競爭總是在特定的產業範圍內競爭,即國家競爭力具有產業特定性。著名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也強調,一個國家隻在特定的產業領域內競爭。國家隻在特定的產業領域競爭就好比運動員隻在同一個體育項目內競爭一樣。長期以來,指導國際分工,從而說明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是比較利益理論,比較利益的核心是一國產業的比較優勢,一個國家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最主要的是產業競爭力。各種競爭力理論為國家競爭優勢的思考提供了簡捷的方向,即產業競爭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和國家創新體係的目標追求。產業競爭力來自何處呢?

波特認為,產業競爭力的關鍵是,該國能否有效地形成競爭性環境和推動創新。因此,從宏觀層麵理解產業競爭力的兩個主要源泉——產業競爭環境和產業創新能力。競爭性環境的含義很廣,按波特的解釋,主要包括要素、需求、相關與支持性產業、企業策略、結構與競爭態勢,以及政府與機遇等因子的組合。這些因子共同形成一國產業的“聚集”,聚集越強越緊密,該國該產業之競爭力越強。產業聚集既可以是以單個產業為單位,也可能是相關產業形成產業群。產業群是產業地理集中的產物。一個國家或地區,不管是它的創新能力如何,不可能在所有產業領域方麵都獲得成功,而是在通過縱向和橫向聯係形成的產業群方麵獲取相對於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優勢。

對國家競爭力起決定作用的產業創新是產業層麵的創新。這種創新是產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市場創新的集成。通常的衡量指標就是產業轉型的能力。經濟發展必然伴隨著產業結構轉換,產業轉換的速度反映了經濟發展的速度。產業經濟理論和發展理論研究大多循著這樣思維邏輯構築理論框架。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就是結構轉換問題。所謂結構轉換可以被定義為:隨人均收入增長而發生的需求、貿易、生產和要素使用結構的全麵變化。結構轉換的核心就是產業轉型。眾所周知,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普遍呈現出以勞動密集型為主→以資本密集型為主→以技術、知識密集型為主的演進軌跡。具體表現為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以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以服務業支配地位的產業結構演進路徑。工業化的進程表現為主導產業不斷更替的過程,工業化的曆史內涵,是指經濟體係的現代商品型的產業化改造。也就是說,工業化的過程是產業不斷創新的過程,產業轉換能力是一國經濟發展能力的主要決定性因素。

日本經濟奇跡正是緣於日本政府及時地推進了主導產業的轉型。產業轉型是保持經濟競爭力的關鍵。產業轉型就是由失去競爭優勢的成熟產業或衰退產業向新興產業或發展產業轉移的過程。產業轉型的效率取決於一國的產業創新能力。但是,日本由於缺乏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的產業創新能力,日本經濟在知識經濟時代失去了活力。也正是由於缺乏知識產業方麵的創新能力,日本經濟自20世紀90年代陷入危機以來遲遲難以複蘇。麻省理工學院瑟羅教授認為,日本目前麵臨兩個危機:一是經濟危機,二是創造力危機(Creativity Crisis),後者更為嚴重。創造力危機主要是缺乏產業創新能力所致,日本未能及時從工業經濟時代的主導產業(如汽車、家電等)轉換到知識經濟時代的產業(如IT產業、生物工程產業等)。在知識經濟的衝擊下,傳統製造業的衰退是曆史性趨勢。如果新產業的發展不能彌補舊產業的衰退而形成經濟萎縮,則勢必發生產業空洞化。產業空洞化是日本經濟危機的一個外觀表象,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缺乏產業創新能力。

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最重要和最直接的作用是促進新興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使新興高技術產業成為國民經濟中最有生氣、最有活力和最有希望的“朝陽”產業。但從經濟意義上講,技術創新對促進傳統產業的創新和改造的作用,也許並不亞於促進新興產業發展的作用。由於傳統產業在國家經濟中仍占主要的比重,這些產業的創新和改造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些年的發展已表明,傳統產業的創新和改造已越來越依賴於高技術創新的應用和擴散。比如,微電子技術的應用,已使許多傳統產業從“夕陽西下”中回升過來,有的煥發了生機,並逐步發展成新型的高技術產業。

(三)技術創新與新興產業的生長

關於高技術產業的概念,國內、外有大量討論,但都未形成統一的定義。有的以研究開發費用比例和科技人員比例進行定義,有的以產品研究開發費用占產品銷售值計算“技術密集度”,有的則以投入產出法進行定義。實際上,高技術產業不可能是一個絕對的概念,今日之高技術產業,明天可能成為傳統產業;今日之傳統產業,昨天可能是高技術產業。即使在一個產業中,有的部門可能是傳統的,但有的則可能是高技術的。新興高技術產業主要指的是以新興高技術為基礎形成的產業。其中最傑出的代表是微電子信息技術產業、生物技術產業、新材料技術產業等。新興產業的誕生,大多源於一個或若幹個重大的技術創新。當某項創新在市場上成功後,除了進行創新的企業要進一步擴大生產之外,許多看好該項創新的企業會紛至遝來,或者通過購買技術取得生產該創新新產品的合法權利,或者通過學習模仿研製類似的產品。

當跟進企業的數目增多、產品的生產和市場達到一定規模時,其產業化就可以說已基本完成了。一般來說,新興產業部門的形成過程需要有少量新科技公司,一定數量的中、小企業及1~2家大型企業的通力配合。而且要充分利用群落效應,即要求這些公司地理位置接近,具有共同的社會價值和思想,其表現形式是在“群落”範圍內社會和組織上的協調配合。

按照創新理論,技術創新對新興產業的作用至少有如下三種方式:

(1)大學和研究機構的高技術R\\u0026D經費的增加,形成了大量的高技術成果,這些成果吸引了一批企業家(從大學和研究機構“分離”出去的或者從現有企業中“分離”出去的)創辦新企業,將成果開發為新產品。這些企業大多是小企業,隨著新產品開發的成功,企業規模逐漸擴大,或者通過與其他小企業聯合建立企業集團,或者與原有的大企業聯合或兼並,成為新產業發展的先鋒和主力軍。

(2)大學和研究機構的高技術R\\u0026D成果,通過技術轉讓轉移到現有的中、小企業中,被開發成新的產品,這些現有企業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3)現有的大型企業認識到技術創新的重要性,試圖擴大企業高技術產品的國外市場份額,不斷增加企業R&D經費,加強企業自身的R\\u0026D能力,獨立自主地開發出一代代適合市場需求的高技術產品,這些大型企業常常成為新產業發展的中堅。

第一種方式,目前最為成功和最具影響。大量促進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新的創造性措施,如創新中心、孵化器、科學園區、風險投資等,進一步促進了這種方式的發展。

(四)傳統產業的改造與振興

一個產業,相對於某個正在興起的產業,它可以稱為傳統產業,但相對於某個更老的產業,也許它仍是一個正在發展的產業。對某些工業發達國家來說,是“夕陽西下”的傳統產業;而對於某些發展中國家而言,也許卻是需要進一步發展的重要產業。傳統產業常常被理解為和高技術產業相對應的低技術產業。然而,事實上,有些傳統產業並不一定就是低技術產業,鍾表行業、汽車行業和造船行業等在許多發達國家中被認為是傳統產業,但其技術卻是高級的,應屬於高技術產業。在國外,傳統產業通常指已處於產業生命周期成熟階段以後的產業,因此也稱成熟產業。與處於萌芽和增長期的新興產業不同,成熟產業的重要特點是:研究開發投入較低,技術已成熟並趨於過時,生產和市場趨於飽和,資金投入低,增長速度較慢。印刷、造紙、食品、玻璃和紡織等產業均屬於這類產業。

技術創新對傳統產業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現在:新技術產品、工藝和設備在傳統產業中的廣泛應用,可以加速傳統產業中設備的技術改造和生產工藝的改進,可以改變傳統產品的設計和促進新產品的開發,可以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可以節約資源和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提高傳統產業的競爭力。國外有人估算,如果用電子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可以把原有物質能量利用率提高100倍。機電一體化的重要產品數控機床可使勞動成本下降三分之一,可使機械加工成本下降22.5%,數控機床的直接經濟效益比普通機床高約90%。在機械生產中,數控機床的比重越來越高,據20世紀80年代初的統計,美國、日本和一些西歐國家的數控機床已占世界數控機床產量的20%以上。l982年,日本數控機床的年產量達24 000台,占世界數控機床產量的50%,大大加強了日本機械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地位。1983年,機械產品出口額已占其總出口額的69.7%。近些年來,微電子技術更是廣泛滲透到幾乎所有的產業中,促進了這些產業的改造和發展。鋼鐵、造船、紡織、礦業、農業等傳統產業都從應用微電子技術中大大獲利。據日本估計,20世紀70年代末,日本礦業增長率的60%都是通過與微電子技術相關聯的產業得到的。計算機也已廣泛進入製造業的各個領域,成為製造技術的不可分割的部分。CAD、CAM、FMS和CIMS等技術日益廣泛的應用,不僅使製造業發生了變化,而且也在使機電產業本身發展成新的高技術產業。

除微電子、計算機外,生物技術、材料技術和其他高技術的創新對傳統產業的改造也起著重要作用。以機械產業為例,新材料可以提高機械的功能,反過來,也促進了生產和加工這些新材料的新機械的發展;生物技術的進展帶來了廢水處理、釀造機械、食品加工機械的重大創新;激光技術在機床、印刷機械和農業機械中的應用,作為新的機械促進了這些機械的進步。農業、食品、醫藥產業的發展,生物技術的應用更是起著重要作用。

技術創新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也促進了傳統產業中的就業率上升。由於許多傳統產業競爭能力較差、效益較低,有的麵臨著難以維持的局麵,因而失業率較高。據美國馬薩諸塞州的調查,l958—1978年,紡織、服裝和皮革業的就業率下降了44%。20世紀70年代末,英國出現嚴重的失業問題,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造船、礦業等傳統工業衰敗。新技術創新應用於傳統產業,使許多傳統產業逐步恢複了元氣,阻止了失業率的上升,同時在某些方麵的新發展又增加了就業機會。西德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1976—1984年,西德使用工業機器人和計算機等高技術最多的汽車製造業、塑料加工業的就業人數分別增加了14萬和3.3萬,而采用高技術較少的部門,如機器製造、電器部門,就業人數分別減少了20萬和10萬。

(五)新技術創新的應用與前景

新技術創新廣泛應用在傳統產業之中,使傳統產業出現了新的生機;而且其發展前景顯示,新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應用會使某些傳統產業發生根本性變化。

微電子技術創新的擴散和應用仍然是最有前景的。實際上,任何產業的發展都會受到微電子技術的影響,隻要想更新生產方法,隻要想提高效率,就必須依靠微電子技術。在某些穩定的低增長的產業(如印刷、交通業)中,微電子技術的應用會伴隨著組織和商業結構的改變,從而對產業的發展前景產生重要的影響。比如,在印刷行業中,由於電子技術的發展,鉛字印刷已經受到嚴重的挑戰;小型計算機的發展和軟件功能的提高,使許多公司現在都能自行印刷自己的文件。印刷業可能會進一步向小型、分散和多樣化的方向發展。改善印刷機械不再是印刷技術發展的方向,重要的將是改善軟件和數據輸入方法,人們將來關注的領域可能是通過計算機實現一手輸入文字和彩色圖像,另一手則能完成書本的裝訂。因此,電子閱讀係統和機器人可能成為未來印刷行業應用的主要技術。自動化是許多傳統行業改造振興的目標,目前一些還較難實行全部自動化的傳統產業(如紡織、服裝業)也在投入相當數目的研究開發經費以研製機械設備和傳感器。在紡織業,織布過程已在一定程度上應用了微電子技術,現在的目標是實現成本低、效益高的連續生產過程,電子織布技術有可能成為將來紡織業的核心技術。

在傳統產業的改造與振興中,生物技術正在顯示光輝的前景。在農業、食品、化工等行業,生物技術的應用已有很大的成效。在農業中,單向抗體技術已被用來進行室內測試以監測牛的懷孕情況;生物探針已被用來鑒別外來生物體;雜交技術已被用來形成新的和有改進的動、植物品種。我國的袁隆平教授等研製出的雜交水稻對提高我國水稻的產量,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今後的發展方向是:進一步改進農產品的質量,研製新的農產品和新的高產抗逆動、植物品種,開發農產品的新用途,研製更有效和更安全的殺蟲劑,改善農業生態係統。在食品行業,酶技術的應用不僅改變了食品的生產方法,而且改變了食品的組成、結構及味道,今後的目標是研製更安全、更方便和更有營養價值的新食品。在醫藥行業,生物技術的廣泛使用更是使這一行業進入一個新的時代。迄今,已有幾十種用生物技術生產的新藥在市場銷售,有700多種生物試劑在臨床應用,有l000多種生物技術新藥在做臨床試驗,基因療法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醫藥行業已煥發青春,成為一個重要的新興高技術產業。

新材料技術對傳統產業的發展也十分重要。新型聚合物材料已越來越多地使用在住房建築、家具和運動設備等行業中,並具有相當好的市場前景;新型合成材料對交通運輸行業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飛機、汽車、火車等進一步向重量輕、速度快、節省能源的方向發展;光學纖維技術為玻璃行業的發展開拓了新的空間;新型包裝材料的研製有利於食品行業開拓新市場,尋求新發展。

三、國家:創新提升競爭能力

(一)國家創新體係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技術進步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創新研究開始高潮迭起。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對技術創新的研究揭示了“五代”具有代表意義的創新模式,即從簡單的線性模式到戰略集成創新與網絡模式的演變。經濟學家們發現,創新不是簡單地從新思想的產生到科研機構的開發、中試,再由生產部門生產、營銷部門營銷的線性過程。它是企業內的研究開發部門、生產部門和營銷部門,以及企業與企業外的研究開發機構、高校及其他企業互相作用的結果。此外,政府、金融、法律、文化等因素也是影響創新的重要變量。因此,必須從係統整合的角度出發考察創新效率。對創新理論認識的發展不僅解釋了部分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原因,也為國家創新係統的理論和實踐提供了理論基礎。事實上,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創新研究就和國家創新係統研究協同發展。創新研究的演化,反映出國家創新係統的發展趨勢。

國際上對國家創新體係的研究大致可分為三派{1}。一派以弗裏曼和美國的納爾遜為代表。他們認為,國家創新體係是一組製度,因此,製度的設定和功能是決定創新體係效率的關鍵。另一派以丹麥阿爾伯格大學朗德沃爾教授及其同事為代表。朗德沃爾認為,根本的經濟學問題是生產廠商和用戶的互相作用,他把創新看做是“用戶和製造商的互動過程”。這一派分析的側重點是生產企業和用戶、企業和供應商的互相作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簡稱經合組織)也以國家創新體係為分析框架,力圖通過一係列指標來分析創新各要素在知識的生產、擴散和使用方麵的互相作用與效率。

英國經濟學家弗裏曼以對日本經濟崛起的研究為基礎,最早提出了國家創新係統的概念。他認為一個國家技術的追趕、跨越和領先不僅是技術創新的結果,還需要許多製度、組織創新,因而是一種國家創新體係演變的結果。在他看來,“國家創新係統是由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中各種機構組成的網絡,它們的活動和相互作用促成、引進、修改和擴散了各種新技術”。他特別關注政府政策的作用、企業及其研究開發努力的作用、教育和培訓的作用及產業結構的作用,強調製度創新的意義。他認為,創新的成敗主要取決於國家調整其社會經濟範式以適應技術經濟範式的要求和可能性的能力(Freeman,1987)。1988年,納爾遜與弗裏曼比較分析了美國與日本資助技術創新的國家製度係統,指出,現代國家的創新係統在製度上相當複雜,它們既包括各種製度因素以及技術行為因素,也包括致力於公共技術知識的大學,以及政府的基金和規劃之類的機構。其中,以營利為目的的廠商是這些創新係統的核心,他們相互競爭又彼此合作。納爾遜實際上強調了美國國家創新係統中企業、大學與非營利機構之間的知識流動,弗裏曼則強調了日本企業內部與企業網絡之間的知識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