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和約》reference_book_ids\":[695652297766391299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科學技術因素是一種在曆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性的力量。近代人類發展進程中出現的曆次科技革命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均證明了這一點。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這種影響作用越來越大,使人們越發意識到科學技術不僅是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而且是改變世界社會的主導力量。
一、國際格局的演變
一般而言,國際格局是指由國際關係中起主導和支配作用的國家或國家集團基於力量對比關係而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互動結構和狀態。在此定義上,國際格局的概念與西方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所說的“國際結構”或“體係結構”實際上是一回事{1}。20世紀以後,國際關係格局經曆了三次變動,分別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係、雅爾塔體係、一超多強和多極化趨勢。
1. 凡爾賽—華盛頓體係
從19世紀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是歐洲列強之間從兩極對峙到帝國主義戰爭的時期。協約國、同盟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和戰爭,使國際關係的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由於前蘇聯的出現、德國力量的削弱、英國和法國的損失嚴重、美國由債務國變為債權國、日本躋身世界列強,變化的國力對比要求國際秩序必須重新組合。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的協約國召開巴黎和會,簽訂以《凡爾賽和約》為核心的“巴黎和約”,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歐洲和中東地區的統治秩序。1921—1922年,美國發起召開華盛頓會議,簽訂《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和《九國公約》,又調整了帝國主義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從而確立了帝國主義戰勝國的既得利益,使得世界上出現暫時的和平,標誌著凡爾賽——華盛頓體係完成。該體係由於掠奪性和分贓不均加深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引發政治危機,由於德、意、日等國經濟、軍事實力的不斷發展,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該體係最終崩潰、徹底瓦解。
2. 雅爾塔體係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國際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發生了深刻變化。從國際層次上看,歐洲中心地位不複存在。從國家層麵上看,歐洲主要大國的綜合國力受到極大削弱,以致喪失昔日主宰國際事務的能力和地位。美國卻在戰爭中得到巨大的發展,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的政治、軍事和經濟超級強國。前蘇聯雖在戰爭中損失巨大,但經受住了考驗,成為歐亞大陸強國。在大戰末期,國際政治舞台上,美、蘇兩大國已經成為兩支主要力量。以下述兩次國際會議為標誌,美國逐漸登上世界霸主的寶座,美國外交也開始向全球擴張。
(1)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會議。
該會議確定了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複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和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係。
(2)1945年的雅爾塔會議。
該會議認可了由美國擔任領導的國際集體安全體係,同時又體現了新的勢力範圍的劃分,該體係的內容主要包括:處置戰敗國,防止法西斯主義東山再起;重新確立戰後歐洲的版圖;重新劃分法西斯戰敗國及其被占領地區的疆界;建立聯合國等。雅爾塔體係在原則上倡導和平和民主,但也深深打上了強權政治的烙印,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關係格局被美、蘇兩極格局取代。
這種兩極國際關係格局經曆了以下四個主要發展階段{1}。
(1)戰後至20世紀50年代的對峙時期。在此期間,國際關係發展的幾個重要裏程碑包括:美對蘇“遏製”政策隨著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的實施而成型、朝鮮戰爭的爆發、《北大西洋公約》和《華沙條約》國家集團的對峙。
(2)20世紀60年代為國際政治力量分化與組合時期。西方陣營中“戴高樂主義”的出現和日本經濟實力的增強,對美國的霸主地位提出挑戰。在東方,中、蘇關係破裂,社會主義陣營解體。
(3)20世紀70年代後,前蘇聯成為美國最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第三世界興起,成為國際社會牽製美、蘇的重要力量。但由於第三世界的涵蓋麵較大,第三世界內部存在多種分力,又使之成為大國爭奪的場所。
(4)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美、蘇對抗緩和,國際裁軍問題出現突破性進展;而中國也進行了對外政策的調整,即開始奉行不與任何超級大國結盟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 一超多強
自20世紀80年代後期,特別是1989年以來,東歐劇變、蘇聯解體,雅爾塔體係崩潰,兩極格局瓦解,各種力量分化組合,形成了“一超多強”即單極多元的世界格局,這種格局形態持續數十年,這是一種介於單極格局與多極格局之間的過渡型格局狀態,具有明顯的二重性{2}。
(1)在冷戰後的世界格局中,美國的確占據著優勢地位,使得格局具有單極的特點。美國利用自己在格局中的有利地位,企圖強化和固定世界格局的單極傾向,實現單極領導世界的戰略圖謀。因此,美國單極領導世界的圖謀嚴重地阻礙著國際政治多極化的發展趨勢,世界格局的單極化有可能持續較長一段時間。
(2)冷戰後的世界格局多極化則是一種強大的發展趨勢。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大大加快,獨立性越來越強。俄羅斯經曆了一個震蕩時期後,經過幾年磨合,經濟穩中有升,處理對外關係冷靜且非常務實。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經過20多年發展後,實力提升很快,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因此,冷戰結束後的10年,一超多強格局越來越明朗化。在處理國際關係時,美國想建立自己的一極統治,經常有霸權行為。多強也經常聯合起來共同製約美國,使它不能為所欲為。在一超和多強之間逐漸形成一種相互製約的關係。
4. 多極化
單極格局的穩定性將受到各種力量的挑戰。美國與其盟國在一係列國際政治的重大問題上也存在著矛盾。當前,各大力量的分化組合還在發展變化之中,中國、俄羅斯和法國等提出的推動國際政治多極化的主張。進入21世紀後,國際格局的一大變化就是多極化(多個力量中心)。這個格局具有與傳統的多極格局很不同的一些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麵{1}:
(1)力量對比向相對均衡化發展。在冷戰結束還不到20年的時間裏,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金磚四國”以及南非、墨西哥等一批發展中國家崛起;而美國因發動伊拉克戰爭而導致其實力相對削弱,特別是主導國際事務的能力大幅度下降,導致國際力量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正朝著相對均衡化方向發展。
(2)地緣政治中心從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在19世紀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傳統多極格局中,因地緣政治的中心都集中在大西洋兩岸的歐洲和北美少數幾個大國,故稱為“大西洋世紀”。新世紀多極格局(或多力量中心)的第二個特征是,在地緣政治的布局上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即隨著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人口最多的國家的漸漸崛起,亞洲成為經濟發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區,地緣政治中心也就開始向太平洋地區轉移。
(3)相互依存關係空前深化。經濟全球化加快了多極化(或多力量中心)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國家間相互依存關係的深化。這種不斷深化的相互依存關係主要體現在經濟領域和安全領域。
(4)力量中心多元化。自冷戰結束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各類國際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地迅速發展。據《國際組織年鑒》的統計,1989年,世界上的各類政府間國際組織有4322個,目前已上升到近萬個;國際非政府組織已超過3.8萬個。更重要的是,國際組織的迅速發展加強了國際體係行為主體多樣化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1} 聯合國和其他一些全球性組織的作用不斷加強。
{2} 國際非政府組織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日益凸顯,而且深入國際安全、防核擴散、反恐、環保、人權、扶貧和社會發展等各個領域。跨國公司也在發揮獨特的作用。
{3} 地區組織不僅數量快速增加,據統計目前已達4100個,而且職能也大大加強。歐盟、非洲聯盟、東盟、上海合作組織、南方共同體市場等區域組織均呈現強化的勢頭。
二、科技革命的全息效應轉化
科學技術史表明,世界科學技術中心每進行一次轉移都表現出科學技術的全息效應轉化現象,即科學技術對社會產業結構的調整。社會政治權力的更替以及世界格局的變革產生重大深遠意義的影響。科學技術對產業經濟、社會政治、世界格局所產生的全方位、全息性巨大影響所表現出來的效應現象,即科技的全息效應轉化現象,可分為以下四個過程{1}。
1. 科技革命階段
縱觀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曆史和橫視世界科學技術中心轉移過程,人類曆史上曾發生大大小小很多次科技革命。所謂科技革命,是指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表現出的飛躍與突破,也就是一係列重大科學發現和重大技術發明,科學技術革命往往爆發於世界格局激烈變革和世界新秩序的建立調整之後。在該時期,一方麵由於世界格局的激烈變革(戰爭),刺激人類追求新科學、新技術,從而導致新科學技術的萌生增殖,打破舊的科學技術規範、建立新的科技規範,而且,由於新世界秩序的調整使得世界某區域、某國家的新科學技術更適應新環境的要求,從而又更加促進新科學技術的選擇、進化和加速增長;另一方麵,新科學技術的增長又可以反作用於世界新格局、新秩序,有助於世界新格局新秩序的穩定,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格局與秩序的重新調整導致現代科技革命爆發就具有上述特點。
2. 產業革命階段
所謂產業革命,是指人類在生產、流通、消費等方麵,由於采用新科學觀念和新技術方法而進行的激烈變革和調整。隨著新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觀念、世界觀、工藝技術、生產工具、生產方式等發生根本性變化,科學技術革命徹底改變了勞動條件、勞動性質和勞動內容;改變了生產力的結構,導致勞動生產率的迅速提高,從而導致產業經濟革命。產業經濟革命往往爆發於新科技革命之後,即新科技結構的激烈變革和新秩序新規範的調整和建立之後。在該時期,一方麵由於科學技術結構的激烈變革刺激人類追求新的產業經濟形式,廣泛采用新科學技術,追求高額利潤,從而導致新產業經濟的加速增長,不斷地拋棄舊的產業經濟模式,而且由於新科技規範的調整和建立,使得新產業經濟模式更加適應新環境的要求,從而極大地促進了新產業經濟的增長;另一方麵,增長後的產業經濟又可以反過來作用新科學技術,促進新科學技術進步,例如,進行大規模的科學技術研究投入、創造良好的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環境、最大限度地發揮科學技術的生產力效應等,從而導致新科學技術的迅猛增長。例如,18世紀60年代發生於英國的產業經濟革命就是首先運用了牛頓等一批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的新觀念和新方法,然後從紡織工業開始的。還有繼英國之後的法國、德國、美國等一些國家所爆發的產業經濟革命,也是從廣泛采用新科學技術開始的。可是,產業經濟革命一方麵離不開新科學技術的采用,另一方麵,新科學技術的發展又需要要產業經濟加速增長的支持。
3. 社會革命階段
所謂社會革命是指從舊的社會製度到新的社會製度的根本變革,是社會發展中的突變飛躍。隨著新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新產業經濟的發展,使人類社會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迅速增長,從而導致人們的精神意識麵貌和物質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那些掌握新科學技術並擁有大量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階層(階級),為了更好地維護和爭奪他們的實際利益,就必然要對國家社會政治提出新要求,並用暴烈或非暴烈的方式對國家社會政權進行新挑戰,由此導致社會政治結構的激烈變革,引發社會革命。社會革命往往爆發於產業經濟革命之後。在該時期,一方麵由於產業經濟結構的變革與調整,使新產業經濟飛速發展和加速增長,從而導致以新產業經濟為代表的新社會階層(階級)的崛起;另一方麵,崛起後的階層(階級)為了更好地追求高額利潤,維護自身的實際利益,就必須打破並拋棄舊的社會製度,並建立新的社會製度。由於新的社會製度的建立更適應新產業經濟環境的要求,所以必然會鞏固下來。新的社會政治製度又可以反過來作用於新的產業經濟結構,鼓勵生產、鼓勵流通、鼓勵消費等生產經濟活動,促進產業經濟的迅速增長。例如,17世紀到18世紀,英、法、美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以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無產階級革命的爆發都顯著地表現出上述特點。社會革命最深刻的根源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以及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當現行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成為新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發展的嚴重障礙時,就要通過社會革命改變舊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推動社會進一步向前發展。
4. 世界革命階段
所謂世界革命是指在全世界方位內爆發的一場對世界格局產生重大深遠影響並導致世界文明進程加速突變的巨大變革,其最終結局是導致全世界人民在精神上、物質上的深刻變化及世界科技文明中心的轉移。世界革命往往爆發於世界某國或某個區域社會革命之後。在該時期,一方麵隨某國某個區域科技、經濟、政治等方麵的崛起,導致世界各國科技、經濟、政治的發展不平衡,因而在幹預世界事務方麵所產生影響不一致,尤其是各國社會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新興強國的崛起,自然對世界物質資源和國際市場需求增大,對世界還會提出新的要求,因此總會通過各種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道德觀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手段向外擴散、滲透、擴展、幹涉,使得世界格局不會永遠停留在一個形式下,而是處於不斷地變革和調整之中;另一方麵,調整後的新世界格局又可以反過來促進某國、某個區域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尤其是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這種雙向作用往往導致世界格局的動蕩不定,永遠也不會處於同一個體和同一種形式,使得一些國家獲利,而另一些國家受損。例如,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對世界新格局的形成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就是一個良好的佐證。在世界格局的變革過程中,戰爭是導致世界格局的催化劑。由於戰爭的摧枯拉朽作用,打破舊的世界格局,使新的世界格局早日實現。由於戰爭的刺激,往往使得交戰國雙方不惜一切代價投入科技研究,以使最富於強大殺傷力的武器、儀器、裝備、交通供給等係統應用於戰爭,克製對方。新科學技術的強烈需求,強化人們追求新科技,導致一係列重大的新科學發現與新技術發明。新科學技術的應用往往決定交戰國雙方力量的對比,誰先掌握了新科技,誰就先掌握先進的武器裝備、儀器等係統,誰就會決定戰爭的進程和結局,從而表現為科學技術成為戰爭的決定性力量。新科學技術的不斷產生,又不斷地衝擊著舊科技體係,導致舊科學技術規範體係的變構、調整和瓦解,促使新科學技術爆發革命。
綜上所述,科學技術表現為從科技革命→產業革命→社會革命→世界革命→新的科技革命,呈周期性全息效應轉化序列。科學技術就是這樣從科技革命→產業革命→社會革命→世界革命→新的科技革命……周而複始,循環往複,回歸重現,循序前進,呈周期性全息效應轉化,從而導致世界科技、經濟、文化、政治、文化等中心的不斷轉移。中心的轉移由科學技術全息效應轉化規律所決定。科學技術不是一個絕對封閉和孤立的體係,而是一個廣泛與外界發生作用、廣泛進行聯係的開放係統。
三、四次科技革命及國際格局演變
自近代以來,世界經曆了四次大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的科技革命都十分深刻地改變了人類曆史的發展,都對當時以及以後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1}。
(一)第一次科技革命與英國的崛起
第一次科技革命是18世紀以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為標誌的工業大革命。這次革命造成了紡織工業、冶金工業、機械工業、造船業以及航海交通的大發展,在極大地推動了當時歐洲各國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使人類社會從手工工場時代躍入機器大工業時代。
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前,雖然15世紀、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使世界各大洲之間開始發生交往,但這種聯係是不經常的、片麵的,因而不存在現代意義的國際關係。工業革命後,隨著天文學、地理學的發展,航海事業達到空前規模,各大洲內部和各大洲之間開始了經常性的、較為密切的聯係,全球性國際關係才開始逐漸形成。
借助於第一次科技革命,一直以來處於歐洲文明邊緣的小島國——英國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開創了“英國治下的和平”時代。1688年,英國通過“光榮革命”完成了近半世紀的資產階級革命後,其資本主義進入蓬勃發展時期。新航路開辟後,大量湧入的廉價印度棉布,使得英國國內棉紡織業的經營者和生產者感到必須革新技術,提高生產效率。於是,“飛梭”和“珍妮紡紗機”便應運而生。1733年,機械工匠凱伊發明了“飛梭”。“飛梭”的使用,提高了織布的生產效率,並推動了紡紗技術的革新。1765年,紡織工人哈格裏夫斯發明了手搖紡車,將紡紗效率提高了8~18倍。此後,棉紡業的革新層出不窮。但是,棉紡織業又存在一個致命的弱點,即動力係統一直處於滯後狀態並影響生產的發展。因此,研製新的動力係統就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1765年,技工瓦特經過反複實驗終於發明了低耗、高效的蒸汽機,並開始應用於棉紡織業。蒸汽機的廣泛采用,不僅促進了棉紡業、毛紡業、采煤業的發展,而且大大加速了英國工業革命的進程。
英國的工業革命從18世紀60年代珍妮紡紗機的問世,到19世紀30年代蒸汽機的廣泛應用、火車和輪船的出現而基本完成。工業革命的巨大變革使英國的經濟地位發生了根本變化。它的工業不僅在歐洲,而且在全世界獲得了領先地位,成為“世界工廠”。至1820年,英國生產了全世界煤產量的75%,生鐵產量的40%,它的工業總產值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一半。此後,盡管其他國家的工業化有了發展,但直到1850年,英國煤產量、鐵產量仍然分別占世界總產量的60.2%和50.9%,它的工業總產值占世界總產值的比重仍高達39%。工業上的壟斷帶來了世界範圍內的工商業壟斷。1820—1850年,英國在世界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重由18%上升到21%{1}。憑借著雄厚的經濟實力,英國建立了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基本上控製了世界的戰略要地和海上交通要道,並在海外殖民擴張中,先後戰勝了自己的競爭對手荷蘭、西班牙、法國等國,成為世界上 最大的殖民帝國。到1876年,英國殖民地橫跨東西半球,麵積達2250萬平方公裏,擁有2.5億人口,成為“日不落帝國”。可以說,第一次工業革命造就了英國的霸主地位。
英國的工業革命對歐美各國產生了強烈的震撼,其強大衝擊力席卷了歐美大陸,各國紛紛效法英國,進行科技革命。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法國和美國先後開始工業革命。19世紀60年代,隨著中國“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洋務運動的開始,工業革命的成果被引入中國。日本也對英國進行了一定的效仿。在這一過程中,由於資本主義製度的侵略性和對外擴張性,還處於封建製度的、政治經濟相對落後的亞非拉國家不幸成為工業革命的犧牲品,成為資本主義強國發展經濟的附庸,政治上也失去了獨立性。正如王逸舟對第一次工業革命所認為的那樣,“對國際關係而言,它的深遠意義在於使資本主義製度確立了世界範圍的惡霸權地位,使非西方文明成為隸屬於西方的曆史客體,使國際政治從一開始就打上了西方文明的烙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