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國、日本相比,西歐在新技術革命中相對處於後進狀態。為了改變這種不利的局麵,西歐各國采取聯合行動,集中各國的人力、物力、財力攜手攻關,與美日相抗衡。1985年年初,法國總統密特朗提出尤裏卡計劃並得到歐洲共同體國家的積極響應。1983年7月,歐洲各國正式簽署尤裏卡計劃。尤裏卡計劃是一項歐洲各國科學技術研究的合作計劃,其目的是通過歐洲各國政府和民間的多方麵合作,加強歐洲高科技的研究,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以對抗美、日、蘇等國家和地區的激烈競爭,是歐洲成為世界政治多極化發展中的一支相對獨立的力量。尤裏卡計劃的開發項目的開發周期大多為3~5年,著眼於近期市場競爭的民用高科技項目,其中包括超導芯片、高清晰度電視、教育和個人計算機、大容量密集矢量計算機、非晶矽、半導體芯片、航天飛機、阿麗亞娜航天計劃等。尤裏卡計劃的成功實施增強了西歐在經濟上的國際競爭能力,有3\/4的參與者提高了其在歐洲或者世界範圍內的市場份額{1}。西歐國家開始謀求在政治和軍事擺脫美國控製的力量,爭取平等的夥伴關係。
前蘇聯領導人由於長期受到僵化的官僚體製和封閉的經濟體係的束縛,感受不到外部世界的變化,忽視與西方國家的科技合作和交流,本能排斥來自西方的高新技術,因此對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性質、範圍、特征、作用等缺乏應有的清醒認識,未能采取迅速有力的應對措施,從而導致前蘇聯在新科技革命的眾多關鍵領域被西方發達國家遠遠地甩在了後麵。例如電子計算機技術,前蘇聯“顯然比日本和美國落後,在電子學的多數領域,前蘇聯甚至比西歐相差10年{2}”。直到1986年,前蘇聯才擁有大型及微型計算機10萬台,而美國已超過100萬台。在生物技術研究等領域,前蘇聯也遠遠落後於美國、日本和西歐國家。總之,“在科技方麵,前蘇聯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約15年”{3}。
由於沒能及時迅速地占領當代科技發展的製高點,前蘇聯社會經濟失去了強力發展的巨大動力。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前蘇聯經濟增長的速度開始明顯減慢,一些主要經濟指標的年均增長率呈直線下降之勢。1976—1980年,前蘇聯工業總產值、農業總產值、國民收入、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年均增長速度分別降至4.4%、1.7%、3.8%和3.3%;1981—1985年進一步降至3.7%、1.1%、3.1%和3.1%;與美國的經濟實力差距又趨擴大。根據前蘇聯官方公布的數字,1975年,前蘇聯的國民收入總額相當於美國的67%,到1987年時卻降到了64%。實際上,前蘇聯與美國之間的實力差距要比官方所說的大得多。1987年,時任前蘇聯科學院世界經濟與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的普裏馬科夫在北京曾透露,前蘇聯的國民收入總額僅相當於美國的50%,而另一位前蘇聯經濟學者博洛金使用購買力平價法測出其時蘇聯的國民生產總值約為美國的38%。{1}經濟發展速度持續減緩,使整個國家的狀況不斷惡化,到20世紀80年代後期,前蘇聯實際已處於嚴重經濟危機的邊緣,並由此引發政治危機、民族危機和舉國上下的信仰危機。最後,在國內外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前蘇聯終於土崩瓦解,毀於一旦。以雅爾塔體製為基礎的美、蘇兩極對抗格局也隨之煙消雲散。
總體來看,當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發生時,發展中國家被遺忘在邊緣角落,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新科技革命爆發後,發展中國家蹣跚跟進。目前,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正普遍處於工業化進程之中,因此在新的曆史性機遇和嚴峻挑戰麵前發生了力量的分化。
(1)因為新的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和要求,是建立在發達的工業經濟基礎之上的,所以科技進步為許多發展中國家借助國際技術轉移,高起點、低成本地跨越某些經濟發展階段而後來居上創造了條件。有一批發展中國家抓住機遇,較快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實現了快速發展,拉近了與發達國家的距離,其國際地位也因此有了明顯提高,成為新世紀國際關係舞台上比較重要的角色。
(2)由於技術革命向產業革命的轉移周期和技術產品的市場生命周期將更短,加之西方國家對信息產品國際市場的壟斷,初級產品與信息產品的價格剪刀差進一步拉大,形成以信息產品價格為基準、初級產品價格依附於信息產品價格的體係,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後發優勢”的作用在減弱,而勞動力資源優勢日趨喪失,發展中國家必須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追趕上發達國家。
從根本上說,南北之間的差距並不是一種穩態結構,整個世界的相關性和協同共適,終究會使差距轉化,達到相對均衡、合理發展的格局狀態。但是,對最不發達國家而言,從科學技術的極大進步到國民經濟長足進步,再到世界格局的重要角色,在相當長時期內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將日趨“邊緣化”。這種分化也表明,國際經濟舊秩序的不平等性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將更加突出,打破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要求更加迫切。
四、進入21世紀後的國際科技格局
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國際政治、經濟、軍事格局的巨大變化,世界科技格局也在孕育著新的變化。盡管美國在大多數科技領域繼續保持著世界領先地位,但歐盟、日本在發展科技方麵的雄心與努力,已使趕超步伐在加快;同時,俄羅斯也力圖重振科技大國雄風,這些對美國的全麵領先地位構成了強大挑戰{1}。此外,進入21世紀後,中國、印度和韓國等亞洲新興國家的科技快速崛起,這使世界科技和創新的重心開始從西向東轉移。
1. 美國科技繼續全麵領先,但優勢受到挑戰
從多項指標可以看出,美國仍是世界科技超級大國,科技水平仍然穩居世界第一。
(1)從科技投入來看,美國2004年的研發經費達到3000多億美元(按2000年購買力平價計算),遠遠高於排名第二的日本(1000多億美元)。
(2)從科技基礎設施來看,當前,在世界排名前10位的大學中,有8所位於美國,在排名前20位的大學中,有17所位於美國;而且一批高水平的大型綜合性科研基地也位於美國,如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等。
(3)從諾貝爾獲獎人數來看,諾貝爾獎仍是美國人的天下,美國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人數占總數的70%以上。2006年,諾貝爾科學獎全部由5位美國科學家包攬。
(4)從科技論文和引文來看,2002年,美國科技論文和引文占全球的份額均為30%(高於除歐盟15國之外的其他國家),美國占世界高影響力論文的份額在2003年為50%。
(5)從具體學科領域來看,美國所有學科領域基本都是世界頂尖水平,尤其是空間科學、分子工程、計算機科學、醫學、生物技術等領域。
(6)從專利來看,2000年,美國發明人所獲得的三方專利占全部三方專利的份額是34%。
(7)從高技術產品來看,美國高技術製造業占全球份額從1990年的25%升至2003年的40%,遠遠高於歐盟15國(不足20%)、亞洲八大經濟體和中國。
蘭德公司2006年發表的《2020年全球技術革命深度分析》報告指出,美國的科技能力指數位居榜首,生物技術、納米與材料技術、信息與通信技術等前沿科技領域的發展和應用仍處於領先地位。盡管美國的科技仍然穩居世界第一,但是,其科技全麵領先地位正麵臨挑戰。這主要表現在:科技人力資源麵臨潛在危機、科技論文和引文在世界所占的份額日益下降、高技術出口所占的份額正在降低等。
2. 歐盟、日本力爭領先,一些領域已經超過美國
歐洲(英、法)是近代科學技術的發源地,具有堅實的科學研究基礎。近年來,隨著歐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歐盟再次表現出爭奪世界科技領先地位的雄心,提出了“到2010年把歐洲建成為世界上最有競爭力和最具活力的知識經濟”的裏斯本戰略。在巨大資金和政策的支持下,歐盟的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某些科技領域的水平已經超過美國。
根據權威部門發布的科技統計數據,歐盟作為一個整體,在科技論文數量、某些科技領域、理工科大學生和博士生培養等方麵已經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1992—2003年,歐盟15國的論文產出以年均2.8%的速度增長,比美國的增長速度(0.6%)快3倍多。而且,從1998年開始,歐盟15國的論文產出總量超過了美國。需要說明的是,在考慮了規模和投入因素後,歐盟就不具備領先地位了:美國每百萬人的論文產出量高於歐盟。此外,從引文數量和高引用率論文來看,歐盟在幾乎所有科學領域中都落後於美國,尤其是納米技術等新興領域,但它在化學、天文學、物理學和工程等傳統科學領域的表現相當不錯。此外,歐盟的科學論文在各領域中的分布比較平均,這從中期來看是一個潛在的優勢。
從科技人員的培養來看,歐盟已經超過了美國和日本。就大學畢業生而言,27%的歐盟大學畢業生擁有科技類學位,日本為24%,美國僅為16%。就博士畢業生而言,55%的歐盟博士畢業生擁有科學和工程博士學位,遠超過美國的25%和日本的9%。在一些歐盟國家,科學和工程類博士的產出更為顯著。瑞典和瑞士每百萬人口的博士數量最高,其後為芬蘭、英國和德國。
從歐盟所獲的三方專利數量來看,歐盟2002年所獲的三方專利數量為1 6167件,比美國的1 8324件要低,但高於日本的1 3195件。
盡管歐盟的進步十分顯著,但在研發投入、全球高技術市場份額方麵依然存在劣勢。從研發投入來說,盡管歐盟在2003年4月的成員國數量已經達到25個,但其總的研發投入仍然比美國低很多,而且增長速度緩慢。2000—2003年,歐盟的研發開支在以每年約2.3%的增長率增長,2003年,其研發投入約為2000億美元。從研發強度(研發投入占GDP的比例)考慮,歐盟從2000年的1.77%緩慢增加到2003年的1.81%。需要指出的是,盡管歐盟總體的研發強度遠遠低於美國和日本,但其一些成員的研發強度卻很高,2004年,瑞典的研發強度為4.0%,芬蘭為3.5%,瑞士和冰島為3.0%。從全球高技術市場來看,歐盟所占的份額卻正在失去。1990年,歐盟所占份額為25%,但是到了2003年,歐盟的份額則降至18%。
近年來,日本試圖重新促進技術振興,並進一步爭奪世界領先地位,科技創新地位有了明顯的恢複和提高。據世界經濟論壇200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日本競爭力從第12位上升到第7位,創新指標上升到第1位。從研發投入來看,盡管日本的研發支出總額遠低於美國和歐盟,但是,其研發強度(3.13%)要比美國和歐盟高很多。從科技論文來看,盡管日本的科技論文數量仍然比美國的要少,但其增長速度要遠高於美國:1992—2003年間,日本的論文產出以年均3.1%的速度增長,增速比美國快4倍。從三方專利數量來看,日本獲得的三方專利數量占世界專利總數的25.7%,如果按GDP來衡量,日本三方專利數量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芬蘭,如果按人口來衡量,日本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芬蘭和瑞士;從三方專利增長速度來看,日本屬於最快的,1985—2002年,日本三方專利數量從5264件增至13195件,增長了150%,均比美國(135%)和歐盟(93%)的增長速度要快。蘭德公司《2020年全球技術革命深度分析》報告顯示,日本的科技能力指數位居世界第二。根據亞太基金會2007年的研究報告,日本目前在機器人技術、移動互聯網、納米技術、泛在計算、太陽能光伏發電幾個方麵居世界領先地位。
盡管日本的科技進步很快,但是,與歐盟一樣,其在全球高技術市場中所占的份額卻正在失去。1990年,日本所占份額為25%,但是到了2003年,其所占的份額則降至10%。
3. 俄羅斯科技實力雄厚,軍工和航天領域優勢明顯
俄羅斯科技資源豐富,盡管由於前蘇聯解體後多年的政局不穩和經濟衰退,整體科研實力遭受了一些挫折,但憑借前蘇聯時期蓄積的雄厚基礎和國家所采取的一係列保存科技潛力的政策措施,俄羅斯基本保留了一支在質量上仍居世界前列的科研開發隊伍,並在眾多科技領域保持了世界領先地位。
俄羅斯科研人員的素質極高,在2003年85.8萬名科研與開發人員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占59.2%,受過中等教育的占16.2%,其他占24.2%。俄羅斯作為擁有如此大規模科研隊伍的國家,在世界上屈指可數。
俄羅斯的科技優勢主要表現在基礎研究、高新技術、軍工與航天技術方麵。在基礎研究方麵,俄羅斯從前蘇聯繼承了世界一流的科學。近幾年來,盡管困難重重,俄羅斯仍基本保持了其整體科技的完整性,並且在基礎研究方麵取得了數十項世界級科研成果,如俄羅斯科學院在微電子和毫微電子、電光繪圖新工藝、高溫超導、化學、天體物理、超級計算機、分子生物學、氣象等領域所取得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
在高技術研究方麵,俄羅斯在很多領域仍然保持著先進的地位,有許多原創性技術。據俄羅斯工業科技部調查,在當今世界決定發達國家實力的50項重大技術中,俄羅斯就有12~17項技術領域可與西方發達國家一爭高低,如航空航天技術、新材料技術等;在當今世界決定發達國家實力的100項突破性技術(電離子技術、生物工程、等離子體技術、原子能、複合疫苗、航空航天技術、新材料等)中,俄羅斯有17~20項具有世界領先水平。
由於俄羅斯科技潛力大部分集中在國防係統,所以在軍工和宇航技術領域,無論在宇宙研究和開發方麵,還是在各類尖端武器的研製方麵,俄羅斯都保持了與美國並駕齊驅的能力。近年來,在俄羅斯導彈、戰機等武器家族中,新秀輩出。俄羅斯還計劃在條件成熟時實施開采月球核燃料氦-3和深入探測火星的計劃。在核能開發方麵,俄羅斯核能發電已經占總發電量的12.4%,俄專家還設計出移動式核電站,開發出可以把核裂變能量變成激光的超大功率激光裝置。
盡管俄羅斯仍然保持著前蘇聯的科技大國雄風,但也必須看到,俄羅斯也存在著很多問題,如科技投入低、科技人才流失嚴重,創新性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到的比例極小,GDP增長主要還是依靠能源價格暴漲取得等。能否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將決定俄羅斯未來在全球科技格局中的位置。
4. 亞洲新興國家快速崛起,在全球科技格局中的地位日漸重要
近年來,中、印、韓等亞洲新興國家的科技崛起受到世界的矚目。經合組織2006年發表的《科學技術與工業展望》提出,全球創新網絡中最有活力的成分並不在經合組織國家,而是在中國、以色列、新加坡等非經合組織國家。美國2006年發表的《科學與工程指標》提出,“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的主要事件是亞洲經濟體的迅速興起並在世界科技係統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韓國和中國台灣在特定市場中已經確立了良好地位,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加強了其市場力量,並且展示了他們進一步增強競爭力的潛力。中國的增長步伐邁得最快……印度也在尋求快速的技術發展。”英國著名智庫之一DEMOS公司於2007年初發表的《創意分布圖——亞洲的創新如何惠及我們》報告認為,中國、印度和韓國等亞洲新興國家的創新發展將令創新格局發生變化,創新的重心正開始從西向東轉移。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於2007年6月份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新興的技術強國》的報告認為,自2000年以來,中國在高技術產品市場上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已經成為一個新興的技術強國。
科技人才是科學研究的基礎。近年來,亞洲國家大學培養的科學和工程人才占所有培養人才的比例比美國要高很多。2002年,亞洲授予的工程學位數量是北美授予量的4倍,自然科學學位的數量將近2倍。雖然亞洲大量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包括學生流向發達國家,但最近幾年流出速度明顯下降,回流本國的數量也有所增加。
從科技收入來看,亞洲新興國家科技投入的增長速度遠高於發達國家,發達國家研發投入一般呈平穩增加,而亞洲新興經濟體的研發投入增長都達到了2位數。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部分經合組織國家產業研發投入占GDP比重有所下降的情況下,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研發繼續保持快速增長,韓國和中國台灣表現尤為突出。
從科技引文來看,亞洲國家的科技發展也非常迅猛。《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2006》指出:中國、新加坡、韓國和中國台灣的文獻引用量在1992—2003年幾乎增長了6倍,它們占世界被引用文獻的份額從1992年的不足1%提高到2003年的3%。亞洲新興國家的科學論文構成表明,它們更加注重物質科學和工程學。2003年,中國發表的論文超過半數集中在物質科學領域,另有近五分之一集中在工程領域;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生命科學和社會科學所占比例很小。亞洲其他八大經濟體的論文構成之和呈現類似的模式。
專利申請數量的增長可以從一個側麵證明技術成熟度的增加和科技地位的提升,亞洲在美專利申請數量的快速增長令人矚目。從1990年到2003年,中國和亞洲八大經濟體在美國的專利申請增長了800%,已占到所有外國居民發明人專利申請的近五分之一。韓國和中國台灣如今已與日本一起躋身於發明者來源地的前五名。印度發明人在美國的專利申請從1990年的58件上升至近1200件。
中國在高技術製造領域的進步令人矚目。中國作為高技術產品生產國已經超過日本,占到世界市場份額的12%,大致與亞洲八大經濟體的總量相當。同時,中國的高技術出口也在快速增長。中國1990年的出口僅有230億美元,2003年上升到了2240億美元,它在世界高技術出口中的份額也達到了12%,超過了日本。
亞洲國家擁有著輝煌璀璨的文化,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也曾雄踞世界科技的頂端。邁入21世紀之後,世界創新科技與古老曆史文明的碰撞、融合,將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量,亞洲國家驅動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景已初現端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