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reference_book_ids\":[7039169236245154824,6924194114288225288,7267077387144137786]}],\"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start_container_index\":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quote_content\":\"《經濟發展理論》reference_book_ids\":[6907226481269672967,7267077387962027063]}],\"10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2,\"start_container_index\":10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quote_content\":\"《經濟發展理論》reference_book_ids\":[6907226481269672967,726707738796202706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20世紀,技術創新曾經深刻地影響著經濟發展。它加速了世界經濟一體化,呈現出知識爆炸的現象,技術轉化為產品的周期在縮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各學科、各技術領域相互滲透、交叉與融合,促進了經濟強勁增長,經濟長波趨向變短。進入21世紀,這是一個經濟、社會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影響的時代。技術創新已經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和新經濟的靈魂。
一、技術創新與經濟周期
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中用生產函數的概念定義技術創新。他認為技術創新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也就是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係。在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就是靠不斷實現這種新組合實現的,而企業家是這種新組合的推動者和實現者,因此就是創新家。
(一)技術創新的相關概念
技術創新既然是一個包含多種活動的過程,人們對它的認識必然多種多樣。從不同的角度描述創新過程,就形成了多種相關的概念{1}。
1. 研究與開發(R&D)
研究與開發是科技活動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一個國家研究開發力量的強弱,是這個國家科技力量強弱的根本指標,也長期被認為是衡量國家創新能力的基本指標。
對研究與開發的定義是多種多樣的。較有權威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給出的定義是:“研究與開發是一種有係統的創造性工作,其目的在於豐富有關人類、文化和社會的知識寶庫,並利用這些知識去進行新的發明。”研究與開發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試驗開發。基礎研究一般指沒有特定商業目的,以探索知識為目標的研究;應用研究指運用基礎研究成果為創造新產品、新方法技術基礎所進行的研究;試驗開發指利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成果為創造新產品、新方法而進行的技術研究活動。
對研究與開發給予較為準確的定義,對於科技統計工作無疑是必要的,但是這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了。隨著人們對技術創新認識上的變化,人們對研究與開發的認識也在發生重要的變化。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開發之間的區別和界限不再被認為很重要,有的甚至被無限加以延伸。比如,日本等一些國家把開發研究延伸,細分為開發研究、設計研究、生產研究、流通研究、銷售研究、使用研究和回收研究,並把產品的開發、設計、生產、流通、銷售、使用和回收的全過程都視為開發研究的範疇。
這種延伸雖然未必合適,但卻反映了人們對研究開發在技術創新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的持續不變的認識。
R\\u0026D(研究與開發)在技術創新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早就為人們所認同。實際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科技界、管理界都流行著這樣一種看法:有了R\\u0026D,就有技術創新;R\\u0026D越多,技術創新就越多。因此,把R\\u0026D和技術創新看成是一回事,並以R&D經費的多少來衡量對創新的投入。這種把R&D與創新等同起來的簡單而質樸的認識,在曆史上是有積極作用的。當人們簡單地把技術創新對經濟的作用歸結為R&D的作用時,人們就對R\\u0026D給予了高度的重視與期望,因而競相對R&D進行大量投資,從而促使21世紀眾多重大技術發明和創新的出現,科技與經濟的發展進入到前所未有的階段。然而,這種認識終究不符合創新過程的客觀現實,R&D在創新過程中起著重要的甚至決定性作用,但它並不等於技術創新,因為在創新過程中還有大量的非R&D活動,而這些活動也是創新成功所不可缺少的。把R&D等同於技術創新,最大的不利影響是導致忽視技術創新過程中的其他活動及其與R\\u0026D之間的聯係,使R&D與創新過程中的其他階段,形成互相分離的局麵。同時,對R&D投入的增加隻是注重於發明形成過程中的R&D,很少關注發明轉化成產品過程中的R\\u0026D投入,這就大大延緩了創新過程,減少了創新成功的機會。
2. 技術革新、發明與創造
技術革新是國內使用最早和最為廣泛的概念。早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我國工業界就曾開展過轟轟烈烈的技術革新群眾運動。技術革新一般被理解為技術上的小改小革和小發明,這顯然和上麵描述的技術創新的概念有著本質上的差異。然而,把技術革新與技術創新混同起來,卻是國內最普遍和最常見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長期以來英文的創新一詞“Innovation”,被誤譯為“革新”的緣故。
技術革新與技術創新至少有以下差別。
(1)技術新穎性上的差別。創新是推出一種技術上全新的或有顯著改進的產品和工藝,而革新隻是在工具、方法、材料等方麵進行的小改革。
(2)應用科技知識的程度不同。創新強烈地依賴於科技知識的應用,與研究與開發密切相關;而革新應用科技知識的程度不高,很少需要甚至不需要研究與開發活動,生產活動中日常經驗的積累常常是革新的重要源泉。與此相對應,革新可以群眾性地參與;而創新主要靠科技人員承擔。大多數革新可以由個人獨立地完成,而創新需要許多人的合作和努力。
(3)應用範圍和經濟影響不同。革新一般不以市場為目標,大多數革新隻是在本單位的局部應用,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有限,隻能對局部範圍內的勞動生產率的改善有所貢獻;而創新是以推出能夠占領市場的新產品和新工藝為目標,其經濟影響要大得多。一項成功的技術創新可以使企業的利潤大幅度增長,促進企業迅速發展壯大。一項重大的技術創新甚至可以帶動一個產業的發展,並促使整個國家競爭能力的提高。
當然,技術革新和技術創新也有一定的相關性。有一部分技術革新,特別是技術上有顯著變化的重大技術革新可以歸屬於漸進性技術創新的範疇;而大量技術上的小改革、小發明,對於技術創新的成功發展,也起著一定程度的作用。
發明和創造也是國內廣泛使用的概念。發明和創造兩個詞,實際上指的是一回事。發明是創造性思維活動的結果,通常是由研究與開發活動生成的,但是也有許多發明並不直接涉及研究開發活動,而隻是應用了已有的科技知識,有的甚至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大多數人把發明理解為是一種設想,即新產品、新工藝或其他科技知識應用的設想。發明可以申請專利保護,但不是所有的發明都能獲得專利。專利強調的是新穎性,並不要求技術和經濟上的可行性,因此許多專利的實施都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或者根本就沒有被實施過。由於發明是創新的必要條件,同時由於曆史上大多數重要發明轉變成重要的技術創新後,產生了重大的經濟影響,發明家因而名揚四海,所以不少人把發明與創新看成是一回事。
把發明與創新區別開來,被認為是熊彼特的一大貢獻。熊彼特認為,企業家的職能就是把新發明引進生產體係,創新是發明的第一次商業化應用。在發明未能轉化為創新之前,它仍然是沒有經濟價值的新設想或新概念。發明是創新的必要條件,但並不是充分條件,也就是說,要創新,則必須先有發明,但有了發明,並不一定都能成為創新。
3. 技術進步
技術進步雖是國內目前最常用的概念,但什麼叫技術進步,卻很難找到確切的定義。在工業發展國家,技術進步主要出現在經濟學文獻中,有些經濟學家喜歡使用,但科技界、產業界和政府部門則很少使用。在大多數經濟學文獻中,技術進步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被定義為“生產函數的一種移動”,這和創新的較為抽象的生產函數概念有相似之處。在較為具體的意義上,美國經濟學家羅森堡把技術進步定義為是“某種知識,在給定的資源量上,它能使產量增加;提高產品質量”。按照這種定義,技術進步是一個技術漸進和積累的連續過程。
技術進步與技術創新的概念有以下不同。
(1)技術進步是一個較為抽象的經濟學概念,主要用在經濟學的理論研究中。在內涵上是一個相當廣泛的概念,比如,一些經濟學家在測度技術進步的貢獻時,大多把除勞動、資本兩個變量以外的“剩餘變量”當成技術進步,這個剩餘變量除包括科技活動外,還包括管理方式的改進、職工文化素質的提高等大量的非技術活動。技術創新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應用科技知識開發新產品和新工藝,或使現有產品和工藝有顯著的技術改進,這都是十分具體的目標和活動。技術創新雖然包含著大量經濟活動,但主要還是以科技活動為主的過程;而技術進步主要不是一個科技活動概念,而是包含技術要素的經濟學概念。
(2)技術進步的實質在於技術的進化和累積,因而比原有的技術一定有所進步,而技術創新的實質在於“新”與“市場”。技術的進步,並不一定就是“新”的或有“市場”的,而新的和有市場的也並不一定就是進步。比如,一個企業,對機器設備進行改進或購置新設備,提高了產品產量和質量,對這個企業來說,無疑是技術進步,但這些機器或設備未必是新的或有市場的。圓珠筆的問世,對於以鋼筆為主的書寫工具來說,是新的和有市場的,因此是一項成功的創新,然而生產圓珠筆的技術與生產鋼筆的技術相比,未必有什麼大的進步。文化藝術中進步與創新的差別更為明顯,比如京劇表演藝術的進步未必是新的和有市場的,而新的和有市場的流行音樂、卡拉OK對於文化藝術來說,卻未必是一種進步。
(3)技術進步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是逐步的、漸進的,因此它不會形成不利的影響,是一件好事。然而,創新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可能是巨大迅速的、突飛猛進的,是極好的事情,當然,在某些局部的意義上,卻不見得全是好事。比如,圓珠筆的生產給發明和生產圓珠筆的企業帶來了巨大利潤,但對生產鋼筆的企業來說,卻可能會因失去部分市場而遭受短期損失。有些很有市場的新產品的生產,也可能會對環境造成汙染。正如熊彼特認為的,創新是一種創造性的破壞。為了創新,有時不得不對原有的進行破壞;而在這種破壞中,必然會有人要經曆痛苦的過程。
4. 技術轉移、技術引進和技術模仿
技術轉移是指技術從一個地方以某種形式轉到另一個地方,包括從技術的生成部門向使用部門的轉移,也包括技術在使用部門之間的轉移。技術轉移有多種方式,如許可證轉讓方式、文獻數據庫方式、會議、演示、技術援助、合作研究等,其中在技術市場上以許可證轉讓的方式是最重要的技術轉移方式。由於發明的生成地未必具有將發明變成創新的條件,而具有創新條件的企業未必具有較強的發明能力,因此把發明從生成地轉到需要和能夠將它變成創新的企業,是加快技術創新過程的重要途徑。正因為如此,許多國家在促進技術創新活動時,總是把促進技術轉移作為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技術引進可以看成是一種跨國的技術轉移過程。這種技術轉移和國內技術轉移的不同之處是,國內技術轉移通常轉移的是還不能進入市場的非成熟發明,轉移的目的是將其變成能夠進入市場的創新;而技術引進引入的通常是已能進入市場的成熟技術。因此,引進是創新的引進,而不是發明的引進,引進的目的通常是模仿創新產品,從而較為迅速地生產該項產品並擴大生產。技術引進本身不能認為是技術創新,但是在引進的基礎上,通過消化、吸收,進行以市場為目的的再創造活動,應該看成是技術創新。
技術模仿指企業通過逆向工程等手段,仿製生產創新者的產品。從經濟觀點來看,模仿是一個十分有效的手段,因為模仿者不需要像創新者那樣,花費大量的時間和費用去進行艱苦的研製工作,他們隻需要花少量的研製費用(與創新者相比)就能迅速地使產品進入市場,有時甚至能比創新者占領更多的市場。但是,從科技倫理的觀點,從知識產權保護的觀點,模仿或者是一種不光彩的行為,或者是一種應該受到禁止的行為。模仿有簡單的模仿,也有創造性的模仿。日本就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創造性模仿者。創造性模仿一般是不易受到指責和約束的。
5. 技術擴散和成果轉化
技術擴散是指技術通過市場或非市場渠道的廣泛的傳播。技術轉移、引進、模仿都是技術擴散的重要方式。雖然技術擴散也包含著未商品化的技術知識和發明的傳播,但主要是已商品化的技術創新的傳播,因此技術擴散實際上是技術創新的擴散。創新通過擴散,可以產生很大的經濟影響,沒有擴散,創新的經濟影響一般是有限的。創新的擴散對整個社會經濟發展有利,但某些擴散(如模仿)對創新者來說卻是不利的,創新者並不喜歡。
所謂科技成果的轉化,就是把研究開發活動的成果轉變成現實生產力,這和技術創新的轉化過程相似。因此,這一概念和技術創新的概念最為接近。但是,創新過程還包括發明的生成過程和創新走向市場的過程,成果轉化的概念則較難以包含這兩者。和成果轉化概念一起流行的還有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與產業化概念。商品化與產業化較難定義。商品化似乎可以指技術成果以商品的形式到技術市場買賣的過程,也可以指把成果變成商業化產品的轉化過程;產業化似乎既可以指把科技成果轉化成產品的過程,也可以指擴大產品規模生產的過程。但是,從大多數人的理解看,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產業化與科技成果的轉化是一回事,因此和技術創新的概念接近。
(二)技術創新與經濟發展
在工業發達國家,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已引起相當廣泛的重視。曆史上,對這些國家的發展,技術創新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現在和未來,他們更把發展的希望寄托在技術創新上。在發展中國家,技術創新的重要性,近些年也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
1. 技術創新對經濟的作用
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是多方麵的,如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資源、提高產品質量、創造高附加值、促進產業結構的變化、擴大出口和增加就業等。這些作用實際上從直觀上就可以感覺到,因為有大量的典型實例都能顯示這一點。經濟學家們對一般情況的宏觀或微觀、定性或定量研究,也都顯示了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
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具有“長波”的作用。所謂“長波”就是經濟發展的長周期,通常認為是50年左右。長波理論的最早提出者是前蘇聯經濟學家康德拉捷夫(Kondratiev),但他並未明顯地指出技術的作用。熊彼特把自己的創新理論與康氏的長波理論緊密地結合起來。熊彼特認為,資本主義經濟的增長過程是通過繁榮、衰退、蕭條和複蘇的周期過程實現的,而決定這種周期過程的主要因素是技術創新。他並區分了三種不同的周期:
(1)50年左右的康氏長周期。
(2)約10年的尤格拉中周期。
(3)約40個月的基欽短周期。
三種周期都與一定的創新活動有關,長周期的推動力是影響較深遠、實現期限較長的重大技術創新,即當時代的高技術創新。熊彼特列舉了這些重大的技術創新:紡織機及相關創新(第一次長波),鐵路、鐵、煤及建築技術(第二次長波),電力、化工及汽車(第三次長波){1}。
熊彼特的創新與長波理論,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並未引起經濟學家的重視,但在一些從事科技政策研究的學者中卻有一定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由於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日益重要的作用,經濟學家們對熊彼特的創新——長波說開始刮目相待。
在這一時期的熱門研究中,較有影響的可能要算門施(Mensch){1}和弗裏曼(Freeman){2}等人的工作了。門施用現代統計方法驗證和補充了熊彼特的理論。他通過考察112項重要的技術創新發現:重大基礎性創新集中出現在18世紀60年代,19世紀20年代、80年代和20世紀30年代;其高峰分別在1825年、1885年和l935年前後;從經濟上看,均接近蕭條期。技術創新的周期與經濟繁榮周期成“逆相位”。因此,門施提出假設,認為蕭條是創新高潮的主要動力,因為它促使政府和企業尋求新技術以解決難題,而技術創新則成為經濟發展新高潮的基礎。他還預言,一次新技術創新的浪潮,不久將會出現,因而認為各國政府應實行一些旨在加速技術發展進程的政策措施。弗裏曼的研究顯示,技術創新的周期與經濟繁榮周期成“正相關”。弗裏曼認為,在經過幾十年科學技術準備後的康氏長波處於上升階段,絕大部分新技術創新導致大規模的新的投資和新的就業。他還認為,西方國家的失業問題是一個長期經濟結構問題,而不是短期的財政方麵的問題。因此,他建議要把力量放在失業的對策上,特別要把重點放在支持高技術研究開發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