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選股煉金術——給你一雙“火眼金睛”(3)(3 / 3)

“突出重圍”形態選股

“突出重圍”K線則是一根K線對所有長短期均線的突破,這種K線的轉勢信號非常明顯。

1. 技術特征

(1)“突出重圍”K線是指一根K線同時突破10條均線,這10條均線包括5日、l0日、20日、30日、40日、60日、90日、l20日、l80日和240日均線。“突出重圍”K線的開盤價位小於l0條均線,而收盤價位大於10條均線。

(2)“突出重圍”K線形成時的成交量有所放大。

(3)“突出重圍”K線使得部分均線出現轉向。

2. 應用法則

“突出重圍”K線是一種強勢突破的K線形態,預示股價將出現大幅上漲行情,因此,在出現該K線形態後,投資者可以積極買進。

“絕地反擊”形態選股

“絕地反擊”K線是一種短線買進的信號,形容當大盤出現深幅下跌時,使得短期做空能量得到釋放,個股或大盤積聚了新的做多力量,從而引發強勁反彈行情。

1. 技術特征

(1)股價創出最近3個月的新低,具體的要求是最近5天的最低價必須是最近3個月(一般是66個交易日)以來的最低價。

(2)出現光頭K線,即收盤價等於全天最高價,當日的漲幅要超過3%。

(3)成交量要隨著股價的上漲出現同步放大。

(4)K線對剛剛上市的新股無效,因為新股交易的時間還不到3個月,不能滿足K線的技術要求。

2. 應用法則

出現“絕地反擊”K線組合形態後,投資者可以短線參與反彈行情,但是這種K線對股價的長期運行趨勢沒有明確的指示意義,因此,投資者短線獲利後,要及時獲利了結。

第 7 章

選股要注重細節

貨比三家來選股

彼得?林奇曾講過一些投資者,說他們在購買衛生紙、洗衣粉和燈泡時,反複比較產品的性能、廠家和價格,而在尋找明星股時,卻異常的馬虎,往往聽信傳媒的推薦,甚至道聽途說便匆忙入市,其結果往往使人大失所望。人們常說炒股“入慢出快”,我們主張在尋找明星股時更要“貨比三家”,怎樣做到“貨比三家”呢?

1. 相似市場看行業

這裏所說的“相似市場”,不僅是指牛市熊市這些大市,也是指股市運行到什麼階段,更包含發動某次市場行情的“動因”、表式和內容。“看行業”即是看一波行情的熱門板塊、領漲板塊。作為投資者,就要在股市中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看到一波行情新起或將起,就要及時抓住這些領頭的行業,積極參與,踏好節拍,選擇好那些熱門板塊的個股,才有望獲得豐厚的回報。

2. 相似行業看真假

社會上假貨很多,也反映到股市中來。1997年時,股票市場曾興起過“科技股”,某些質差、虧損的企業,以為把自己上市的股票冠以“××科技”,股價就會上去。其實,其科技成分極少,股價亦未因此大幅上升。進入2000年“網絡年”就不同了,一段時間幾乎天天有“觸網”公告,至2000年4月26日,深滬兩市已有約200家“網絡股”,在莊家刻意拉提下,個股因“觸網”而大幅飆升。魚目混珠,其實真正的網絡股有多少?有人說真正的網絡股隻有“綜藝股份”一家。便是這一家,也因發行上市過程中弄虛作假,受到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行政處罰。

科技股、網絡股有真假,“觸網”的程度也多少有區分,在當今劇烈競爭的市場中,網絡股肯定進行兩極分化,這需要我們很好地甄別。據專家介紹,目前在中國,有線網、網絡設備和網絡軟件、ISP、ISP和EC(電子商務)這些“觸網”公司中,能賺錢的和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隻有“有線網”,其餘都不同程度地麵臨著困境,業績難望近年內有大幅提升,加上市場競爭激烈,這些公司將嚴重分化,甚至將被淘汰出局。

3. 同行業中看業績

同為一個行業,由於規模、人才、技術、管理等水平不同,而導致業績千差萬別。有了業績支撐,主力才有底氣敢衝敢拉。

4. 相近業績看盤子

在相同行業、相近業績的上市公司中,進一步比較它們的總股本,尤其是流通盤的大小,在目前增量資金來源仍不豐富的情況下,有十分現實的意義。試想,對於有好幾億流通盤的股票,沒有大資金、大機構是炒不動的,而對於隻有幾千萬流通股,特別是三五千萬以下的股票、“微型股”,對比那些相近業績的大盤股,往往有驚人的升幅。即因盤子小,不需要動用較大的資金便容易炒動。同時,由於流通盤小,當業績好時,存在較多的送配題材,具有較大的想象空間,使股價大幅飆升。因此,相近業績看盤子,甚或隻抓住流通盤小這一條,在當前選股中也十分重要。

5. 相似盤子看價格

炒股除了題材之外,就要著重看價格。一隻股票,價格已升得很高,其上升空間在類比的情況下比較小,風險相對增大,而價格比較低的個股,尤其處於底部區域的個股,上升空間比較大,風險也相對小一些。行業相似,業績相近,流通盤差不多,不考慮題材因素,首選價格低的股票。而題材,一是看有無問題,二是看是否去發掘問題。在當前這個以投機為主的市場裏。所謂題材,往往是莊家編造出來的。

6. 相近價格看莊塚

從某個角度講,每一隻股票都有莊家,隻是莊家有大小、強弱之分,炒作的手法有凶狠和平穩之別,反映在股票上便有強莊股與弱莊股。選股當然選強莊股,尤其在相近價格下,選取強莊,選取穩健的莊家,不僅容易賺錢,賺得多,也賺得放心。

以上各點,近乎層層剝筍,但隻有一個思路,即選股要十分慎重,多方比較,才能選上好股,立於不敗之地。具體操作時,當然要分清主次,按照不同情況,各有所側重,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義。

選股在精不在多

很多股民在自行尋找明星股時,常常沒有自己的主見,盲目聽取他人意見,於是,跟著其他朋友搶進和追漲,會不自覺或不經意地買了一大堆股票,內容涵蓋各項產業,琳琅滿目好像在開雜貨店。往往在看盤或注意自己持股的價格波動時,不免要看左又看右,瞻前又顧後,其中幾隻幸運賺到錢,有幾隻打平不賺不賠,還有些賠錢貨,等到全部結算下來,搞不好沒啥輸贏,自己內心卻忽喜忽悲,因為有的個股上漲,有的下跌,搞得自己很疲憊。

當然,若真的又看上了另一隻股票時,那就得強迫自己要有所取舍,而不是沒有限製一直買下去。這樣的好處是你會借此隨時檢視自己的持股內容和目前的盈虧,對於個股價量表現,以及基本麵的變化也照顧得來。再者,也會因此作出汰弱留強的動作,這樣持股內容會比較靈活,也具有基金經理人布局的概念。隻要有這種觀念,基本上,你已踏出成功的第一步了。

在汰弱留強的過程中要注意,股票看重的是成長性,所以有時重質不重價。公司由很爛變成普通壞,或是普通好,這種轉機股的股價會有所反應,但原則上最好手上的股票都是積極成長型,因為轉機股的股價表現,會有一定的反應幅度,較難倍數成長。

總之,選股無需太多,也不要單戀一枝花。另外,公司的經營狀況和未來發展的潛力會比價格的高低來得更為重要。所以一隻股票l00元不一定算貴,l5元也不能算便宜,訴諸基本麵的良莠、獲利好壞和未來前景,才是研判個別股價孰高孰低的最佳利器。

“割肉”選股不可取

投資者中有很多人喜歡“割肉”。“割肉者”並不是自己不怕虧錢,而是迫不得已,他們之所以“割肉”原因有二:一是出於“永世不得翻身”的恐慌心理;二是受別人“割肉”我也“割肉”的“羊群效應”的影響。“割肉者”有兩種思維:一種是看見自己所買的股票一時沒有起色,便賠錢出局,去追買其他的股票;另一種是止損出局,在低位介入。第一種思維的出發點是“割肉”的損失能在其他股票上奪回來;第二種思維的出發點是低位介入的股票以後的漲幅能夠彌補先前的損失。一次“割肉”無所謂,但頻繁地“割肉”,價差損失加上手續費,會使資金遭受嚴重損失,甚至使本金損耗殆盡。“割肉”跟止損不一樣,止損是預先設定止損價位,跌破該價位就出局,目的是減少損失,保全本金。

最糟糕的“割肉者”是在股票下跌一段時間,甚至處於底部的時候,由於耐不住性子而“割肉”。其結果往往是,原先“割肉”的股票後來不僅沒有繼續下跌,反而上漲了很多,原來該股票的下跌僅僅是上升途中的一次回調。一些股民的股票被套牢後就是不“割肉”,守倉一兩年的都有,其結果是忍住了煎熬,保全了本金,最後獲取了較高的收益。

所以,建議廣大投資者最好不要輕易“割肉”,投資者在“割肉”前要考慮清楚:

(1)目前大盤是否已經變壞?

(2)自己的股票是否已經處於高位,主力是否有逃跑的跡象?

(3)自己的股票在目前價位上是否超過了其真實價值?

如果以上答案都是否定的,則不必為大盤暫時的下跌而驚慌失措,對自己看準的股票,更要采取“捂”和“分批建倉”的方法,中長期持有,不達目標利潤不罷休。

選股要殺回馬槍

在尋找明星股的時候,投資者應該對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和盈利能力予以必要的了解。但這種了解並不能完全取代投資這些股票的實際操作。很多投資者都會遇到這種情況,自己所選擇的股票,本來各方麵都把握得很好,但就是賺不了錢。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其實,這是因為,一個上市公司的基本麵和其股票的市場表麵兩者之間會出現一定的脫節現象。這在國際和國內股票市場屢見不鮮。要避免這種情況,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選擇自己熟悉的股票進行買賣。

如何選擇自己熟悉的股票進行買賣呢?其中最簡單、最實用的投資方法就是:把自己賣出的股票再買回來。具體操作方法是:投資者如果在某種股票上獲得了較好的收益,在相對高價賣出股票之後,然後把資金進行一段時間的凍結,等待這隻股票的價格再次下跌,當其價格下跌到賣出價的30%~50%之後或者下跌不動時,再把這隻股票買回來。然後再等待價格上漲,如此反複操作,1年下來,即使隻操作1~2次,至少也有30%~50%的收入。這種收益相當可觀,投資者完全可以不管其他股票表現得如何精彩,隻對那些經常給自己帶來收益的“老朋友”進行投資。

這種方法真真正正地使很多投資者受益。在股票市場上有一些收入穩定的投資者,他們很少去購買那些熱得發燙的股票,常常就是終年隻操作一兩隻股票,這種投資方法非常適合那些不能較好地掌握投機技巧,又不能花費大量時間研究上市公司情況的投資者。

此種投資方法有以下幾種好處:

(1)避免購入自己不熟悉的股票,尤其是那些表麵上條件較好,但因為種種原因在市場上總是表現欠佳的股票。

(2)由於把資金集中在這些股票上進行反複高賣低買,可以較好地掌握股價變動的節奏,可以減少股票價格變動帶來的不利影響。

(3)這些股票前期的市場表現已經證明其投資價值和市場炒作規律,長期進行操作,會加深對其價格變動規律的認識。操作時間越久,越是得心應手,投資收益自然會不斷增加。

但要注意的是,就像世界上沒有絕對性的東西一樣,股票市場是一個不斷變化的資本市場,投資者不能把任何一條投資經驗當成教條奉行,任何過分的迷信都可能導致投資失敗,遭受巨大損失。

選股前多分析

為了少受外界各種消息以及傳言的幹擾,投資者在尋找明星股時應遵循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多做分析,少去現場。

股市是一種“群眾性的運動”,它的氣氛效應很難抗拒。在股市活躍之時,市場上幾乎人人都在買進,互相討論的也是什麼樣的股票和什麼價買進才保證追得上行情,人人都怕買不到,再加上幾個起哄看熱鬧的,你不可能不熱血沸騰而作出非理智的投資。在股市低迷之時則正相反,市場上冷冷清清,有少部分人湊到櫃台前,手中都是拋單,人人害怕還要跌,互相議論的都是還會跌多少。這種冷清的場麵自然會使你萬念俱灰,陷入不能自拔的失望心境。

試想,在一種狂熱的氣氛中,即使你理智地感覺到,但在你行動之時身旁股友的半句話被你聽到了:“……看來還會漲幾天。”“嗯,至少明天沒問題。”這時你就會想:再看一看。看了一會兒,隔壁大戶室過來一個人神秘地說一句:“聽說是上麵有個什麼會議,有一些利好消息要出來。”這時你又會想:多虧我等了這一會兒,我還知道有這個好消息呢,不賣了。結果第二天直線暴跌,一次賺錢機會竟演變成“割肉放血”,就因幾句“耳邊風”的影響。這種現象在股市中比比皆是,沒有一點虛構和誇張的成分,確實是股市中常見的現象。

從大量事例中我們不難看出:交易現場的氣氛影響太大了,足以打亂你的計劃和決心,使你盲目地、不由自主地跟著作出錯誤的選擇和決定。所以,要“少去現場”。

少去現場並不是讓你忘了投資股票這件事,而是必須私下仔細分析學習,苦練硬功。把感興趣的股票和大勢的資料拿來認真分析,也要買幾本股票知識書籍仔細研讀,學習理論,增加對於股市規律性的認識……總之,需要你做的事情很多,要把分析工作放在私下,對交易場所要像商店一樣對待,不想買東西盡量少去,這就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的道理。

選股不妨專一點

成功的投資者告訴我們,如果要尋找到明星股,我們在投資股票時就要做到相對“專一”,忌見異思遷。投資股票“專一”有以下幾種好處:

第一,降低成本。做少數幾種股票和同時做多種股票相比,無疑前者將能節省更多的“車馬費”,而後者除了為證券商打工外,自己所獲無幾。

第二,合理動用資金,減少投資風險。若同時做多種股票,則“貪多嚼不爛”,資金調度就會捉襟見肘,力不從心。做某一隻股票,資金相對寬裕,一旦被套,可調後續資金入場,采用“攤平法”解套。

第三,精力集中,減少失誤。手中抱有多種股票者容易分散精力,顧此失彼。有行情時手忙腳亂,若忙中出錯則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若專做一兩隻股票則無此虞。

第四,情況熟悉,便於操作。俗話說“熟能生巧”,專做某一兩隻股票,時間久了,對其走勢、股性了如指掌,何時進何時拋心中有數,自然就會勝多敗少。而且,在操作過程中還不時能有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