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篇 趨勢投資煉金術——拜彼得·林奇為師(1)(1 / 3)

《戰勝華爾街》reference_book_ids\":[696425032400555521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彼得·林奇其人其事

彼得·林奇是美國乃至全球首屈一指的投資專家。他對共同基金的貢獻,就像喬丹對於籃球的貢獻一樣。他曾在麥哲倫公司擔任總經理,在短短的13年間,他使該公司的資產高達140億美元,並使該基金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基金之一。

這樣驕人的業績是許多基金經理都望塵莫及的,美國《時代》雜誌稱彼得·林奇是“第一理財家”,更有人讚譽林奇為“股票投資領域中的最成功者”、“一位超級投資巨星”。

彼得?林奇也由此成為美國紐約華爾街上家喻戶曉的人物。彼得?林奇的成功在於他對股票獨特的投資理念和技巧。本書作者仔細研讀了彼得?林奇的著作,並結合自己在中國證券市場多年的實戰和研究經驗對林奇的投資理念進行了深入注解。在係統歸納和總結的基礎上,作者詳細闡述了彼得·林奇的股票投資方法和理論以及這些理論、技巧在中國證券市場的應用,尤其針對個人投資者的投資實踐進行了深入探討。對於廣大從事證券投資的讀者來說,本書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同時對開拓投資者視野、提升投資者修養會有所幫助。隻要用心對股票做一點點研究,普通投資者也能成為股票投資專家,並且在選股方麵做出像專家一樣出色的成績。

投資機會隨處可見。隻要你和彼得?林奇一樣仔細觀察一下商業的發展趨勢,留心一下周圍的世界——比如從購物中心到自己工作的地方,你就可以比專業分析人員更早地發現那些潛在的、會大獲成功的公司。書中撇開複雜的理論陳述、枯燥的技術分析,用非常通俗、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彼得·林奇的股市實戰經曆和選股原則,並為國內散戶投資者提煉了一些非常實用的啟示。讀者會在饒有趣味的閱讀中,不知不覺獲得教益。

第 18 章

尋找沙漠之花

關注身邊小事

信息對於投資者來說,就如水對於魚一樣重要。許多投資者成功的方法就是對有關信息的敏感和及時掌握。在收集到大量信息以後,投資者經過整理和分析可以判斷出這些信息可能對投資市場產生的影響。

我們經常抱怨沒有時間和精力去了解上市公司,從而失去投資的最好時機。其實,最可靠的投資機會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可以從生活小區開始找,從熟悉的購物中心找,或者從工作領域中找,從這些地方得到的消息都是我們熟悉而可靠的信息。

如果你是某公司的銷售員,你很清楚如果公司上市後是否會受到更多投資者的關注,因為你很了解公司上市前的內部情況。相應的,會計、管理者、行政人員、法律顧問、供貨商、合作夥伴、顧客甚至清潔工都會察覺到公司的潛力。

與此同時,你感覺購買保險時保險的價格在上升,這是一個保險行業轉好的信號,也許應該考慮購買一些保險公司的股票,或者供應商感覺到原材料的價格持續上升,那麼原材料的經營企業也是不錯的考慮對象。

可見,投資機會無處不在,它經常出現在我們周圍。林奇和他的家人以及一些朋友開的沃爾沃汽車讓他發現了沃爾沃公司股票;他的孩子、公司係統管理員對蘋果電腦的喜愛讓他買入了蘋果電腦股票;從事喪葬行業的SCI公司是他的一位同事在旅行途中發現的,這隻毫不知名的公司股票後來的漲幅驚人;他的妻子對 Leggs 公司的超級讚賞讓他找到了一隻上漲3倍以上的股票。

發現美容小店(Body Shop)的過程也是一個範例。那是聖誕節前,林奇帶著女兒去柏林頓購物中心采購禮品,一進門孩子們就直奔這家小店。這家小店賣的產品很獨特,比如香蕉和草莓製成的浴液、蜂蠟染眉毛油、水果味唇膏、胡蘿卜保濕膏、蘭花油洗麵奶、麥粥摩擦膏、海底泥香波等。雖然林奇並不欣賞這些產品,卻被顧客盈門的景象所感染,他發現這家小店的銷售額接近於大商場的1/3。於是他想到了公司分析師曾推薦過這家公司的股票,還想到了公司有位女同事斯蒂芬森放棄了高薪職位自己出錢開了一家美容小店,並發現她就是這家門店的老板。

林奇從經紀公司的分析報告以及與斯蒂芬森的交流中了解到,這家英國公司由一位家庭主婦發起,1984年發行股票並在倫敦掛牌,很快發展成專營水果護膚品的國際特許連鎖企業。公司產品成功的秘訣在於采用天然原料,賣點是健康而不是美麗,產品價格比折扣店貴,卻比專賣店便宜,因此其每平方英尺營業麵積銷售額在加拿大是零售店裏最高的。斯蒂芬森的經驗是經營這樣的連鎖店當年就可盈利,因此她打算再開一家新店,為此公司董事長特地從英國趕來考察,說明公司對業務擴張的審慎態度。林奇的結論是,這家公司的統一經營模式、擴展計劃、資產負債等情況良好,年增長率25%~30%,是一家質地優良的好公司。

大多數人都不善於抓住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投資機會,例如,醫生明明知道哪家藥廠的藥最好,但他不一定去買這家醫藥公司的股票;銀行家深知哪家銀行最具競爭力,卻未必會去買它的股票。實際上,隻要學會以投資者的眼光來看世界,就會發現到處都是潛在的投資機會。

林奇的投資經驗就驗證了眼光的重要性。林奇有個很經典的做法,從同行或上下遊關係中由此及彼發現好股票。林奇曾接待過簡貝爾營銷公司(一家珠寶供應商)的高管,他們在描述公司業務時,談到了他們的客戶——許多折扣店旺盛的銷售。林奇由此要求公司的分析師對這些折扣店作專題研究。研究表明,這些公司IPO(首次公開募股)後備受冷遇,可謂物美價廉,林奇果然在這些股票上賺了錢,有的翻了三倍。

但林奇最有特色的選股方法是他自創的投資策略——漫步購物中心。具體說,就是在距林奇所住的麻本海德鎮25英裏的柏林頓購物中心漫步。這個柏林頓購物中心在林奇看來像是一個美國老式城鎮的中心,有池塘、公園、大樹。池塘的對麵是一字排開的四家商場,池塘邊的兩層商業大廈分布著160多家獨立的商店。這樣大而全的購物中心全美有450座,在林奇看來是發掘好股票的金礦。林奇在逛購物中心時一路看到的有家居超市、雷米特、蓋普、沃爾瑪等零售企業,這些企業的有些股票從1986~1991年漲了50倍;“電器小屋”1970~1982年漲了100倍;連鎖店“我們是玩具”的股價則從25美分漲至36美元;萊維茲家具漲了100倍;林奇的女兒喜歡的“碧加”飲料,其股票1991年在加拿大掛牌,股價一年內從3美元漲到26.75美元。

在林奇看來,這些各有特色的零售企業適應了美國後工業時代的生活潮流而奪得市場先機,尋找這些企業最好的線索,就是它們聚集的購物中心。在這裏,你可以就近觀察它們的產品與顧客,可以感受它們的市場脈動。

林奇認為,對於投資者來說,利用自己的生活常識,仔細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產品,選擇那些生產自己相當了解的產品的公司股票,是成功投資的最好出發點。從日常生活受到消費者歡迎的產品中,發現有良好發展前景的公司,是成功投資的第一步。散戶戰勝專業投資者的捷徑就是從最普通的生活常識出發,尋找那些投資專家們根本不會注意的無名卻發展迅速的高成長公司股票。在每個行業、每個地區,觀察力敏銳的投資者可能在投資專家之前很早就已經發現了高成長的企業。

找準安全邊際

林奇認為:長期而言,一家公司業績表現肯定與其股價表現是完全相關的。弄清楚短期內股票的投資安全邊際和長期業績表現,是投資賺錢的關鍵。耐心持有,終有回報。

對投資者而言,表現最好的公司來自擁有知名品牌的日常消費品行業和製藥行業。西格爾通過對1957~2003年標準普爾500指數成分股的數據分析,找出了長期投資中成為贏家的三個部門,它們是衛生保健部門、日常消費品部門和能源部門。前兩者占據了標準普爾500指數20家最佳幸存公司90%的名額。

尋找偉大公司,首先要理解投資者收益的基本原理。西格爾得出的投資者收益的基本原理:股票的長期收益並不依賴於實際的利潤增長情況,而是取決於實際的利潤增長與投資者預期的利潤增長之間存在的差異。投資者對於增長的不懈追求——尋找激動人心的高新技術、購買熱門股票、追逐擴張產業、投資於快速發展的國家,常常帶給投資者糟糕的回報(西格爾教授稱之為“增長率陷阱”)。顯然,增長率陷阱是投資者通向投資成功之路上最難逾越的一道障礙。

大部分表現最好的公司特征:

(1)略高於平均水平的市盈率。

(2)與平均水平持平的股利率。

(3)遠高於平均水平的長期利潤增長率。

表現最好的股票名單中找不到科技或電信類公司的名字。

投資市盈率最低的、增長預期較溫和的股票的投資組合,遠遠強過投資高價格、高預期股票的投資組合。

準備好為好股票掏錢,不過要記住沒有什麼東西值得“在任何價格下買入”。

所以,增長率並不能單獨決定一隻股票長期收益的高低,隻有當增長率超過投資者對股價過於樂觀的預期時,高收益率才能實現。根據這個原理,隻要真實的利潤增長率超過了市場預期的水平,投資者就能贏得高額收益。

投資者對增長率的期望都體現在股票價格之中,市盈率是衡量市場預期水平的最好指標。高市盈率意味著投資者預期該公司的利潤增長率會高於市場平均水平。

不管泡沫是否存在,定價永遠是重要的。那些為了追求增長率舍得付出任何代價的人,最終將會被市場狠狠地懲罰。定價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影響到股利的再投資。股利的再投資是長期股票投資獲利的關鍵因素。股利的再投資策略將會是你的“熊市保護傘”和牛市中的“收益加速器”。

總之,價值投資如果隻用一個詞來描述其精髓,那就是“安全邊際”這個詞。而西格爾教授的忠告“定價永遠是重要的”,正好說明了“投資者的未來”用曆史數據驗證了價值投資的精髓。

展開實地調研

林奇試圖從一家公司發生重大變化時及早掌握信息,從而決定是否投資於這隻股票。

一般來說,從一家公司發生變化到這種變化反映到股價上來,往往有1個月到3年的間隔。林奇希望搶在人先,利用這個間隙做買賣。林奇除了經常找所投資的公司經理通話以外(這要比財務報告出來後再分析,在時間上更有利),另外一項為大多數優秀的投資者所欣賞的策略就是詢問管理人員對競爭對手的看法。如果某公司管理人員對競爭對手進行嚴厲批評,那並沒有什麼太多的參考價值;然而,如果管理人員對競爭對手讚譽有加,那就值得注意了,林奇說不定會投資該公司的競爭對手,因為沒有人比競爭對手更了解一家公司,它得為創設新產品、占領市場份額與這家公司天天鬥爭。有一次林奇訪問聯合旅社,他被公司管理人員對他們的競爭對手拉克塔汽車旅館所懷有的尊敬深深觸動,第二天,他就迫不及待地與拉克塔汽車旅館的高級管理層通了電話,過了不久他又親自前去造訪,然後在3周的時間裏,他把麥哲倫基金總資本的3%投資於該公司。

向公司經理們打聽他的公司以外的情況還有另外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獲:關於它的供應商或消費者的投資觀念。例如,建築工人們認為銷售比通常認識的行情要好,這就會促使林奇開始考慮森林產品、水泥、石膏或其他建築材料。不過,林奇同時也指出,跟你交談的人對行情真正了解的程度深淺將產生不同的結果。如果一家鋼鐵公司的老板說將迅速改善工廠的狀況,這是個可靠的信息。但如果他說纖維光學業務將有重大進展,那你最好應當到相關業內人士那裏尋求證實。然而很奇怪的是,投資者們很容易地就被並不掌握真正秘密的不同產業的頭麵人物所引誘。

林奇當然也要閱讀大量的研究報告,但僅僅隻是紙麵上的東西是不足以讓他信服的,通常隻有親自走訪過的公司,才會有機會納入他的投資視野。身為手握巨資的基金經理,林奇一直馬不停蹄地奔波於各家上市公司之間,他每月至少要走訪40~50家上市公司。他認為親自造訪一些自己認為值得花時間實地考察的公司,能為他的投資決策提供真實可靠的第一手信息材料。

在《戰勝華爾街》一書中,林奇提到,1982年在回答電視台主持人什麼是他“成功的秘密”時曾說,“我每年要訪問200家以上的公司和閱讀700份年度報告”。不管怎樣,數量夠驚人的。林奇不僅調研美國的上市公司,而且還到海外去尋找好股票,他曾坦承,“除了約翰?坦普,我是第一個重倉持有國外股票的國內基金經理”。在1985年9月中旬的一次國際調研活動中,林奇花了3周時間調研了23家上市公司,收獲頗大。他在瑞典去了該國最大的公司沃爾沃,而瑞典唯一的一個研究沃爾沃汽車的分析員竟然沒有去過該公司。當時,沃爾沃的股價是4美元,而沃爾沃每股現金已高達4美元。林奇的妻子卡羅琳也到了歐洲,但他倆卻不能同去威尼斯,因為那兒找不到一家值得拜訪的上市公司。林奇的癡迷勁可想而知。

結婚20年,林奇隻度過兩個專門假期。他曾對約翰?雷恩回憶是如何度假的:“我去日本,花了五天的時間考察公司;在中國香港見到卡羅琳,於是我們在中國逗留了兩三天;然後我考察曼穀的公司,又在曼穀觀光;接著我飛往英格蘭,在那裏花了三四天考察公司。那是一段美好的時光。”卡羅琳肯定不會認為那是“一段美好的時光”。

林奇通常一天要接到幾十位經紀人的電話,每10個電話中他大約要回複2個,但一般隻交談90秒鍾,而且還好幾次提示一點關鍵性的問題。

他和他的研究助手每個月要對將近2 000個公司做一遍檢查,假定每個電話5分鍾,這就需要每周花上40個小時。

給目標公司打電話

在給公司打電話之前,林奇建議投資者提前準備好自己要問的,沒有必要一開始就問:“為什麼你們公司的股票在下跌?”一上來就問為什麼股票會下跌,馬上會讓對方認為你不過是一個初入股市的菜鳥而已,根本不值得認真對待,隨隨便便敷衍一下就行了。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上市公司自己也根本不知道為什麼它們的股票會下跌。

談論公司收益是一個很好的話題,但是由於某些原因,直接向公司詢問“你們公司未來收益是多少”就像一個陌生人問你的年薪是多少一樣很不禮貌,要想讓對方容易接受,就得問得委婉巧妙:“華爾街對貴公司明年的收益預測是多少呢?”

眾所周知,公司未來的收益很難預測,即使是分析師們的預測,差別也很大,就連公司自己也不能確定它們未來的收益到底會是多少。寶潔公司(P\\u0026G)的工作人員可能會對公司的未來收益十分清楚,因為這家公司生產82種不同的產品,使用100多種不同的商標,並在107個不同的國家進行銷售,因此公司的收益比較穩定,容易預測。但是雷諾茲金屬公司(Reynolds Metals)的工作人員卻很難告訴你公司未來的收益可能是多少,因為公司的未來收益高低全部取決於鋁價的高低。如果你向費爾普斯?道奇公司(Phelps Dodge)詢問明年收益是多少,費爾普斯?道奇的工作人員馬上會反過來問你未來鋁的價格是多少。

你從投資者關係部門挖掘信息的正確方法,是談談你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估計,探詢一下公司對你所做預測的反應如何,這些推理和預測是否合理,這些預測實現的把握有多大。如果你想知道泰胃美是否會對美國史克公司的盈利產生重大影響,那麼公司可以告訴你這種影響有多大,而且他們還會為你提供泰胃美的最新銷售數據。

固特異輪胎真的需求火暴,都要排隊等上兩個月嗎?輪胎的價格真的像你根據當地銷售情況所做的判斷那樣上漲了嗎?今年有多少家 Taco Bell 連鎖店正在建設之中?百威啤酒公司的市場份額又增加了多少?伯利恒鋼鐵公司是在以滿負荷生產嗎?公司自己對下屬有線電視資產的市場價值估計是多少呢?如果你已經清晰地了解了公司未來發展的主線,你就會知道應該重點關注哪些關鍵問題。

如果你一開始詢問一個你已經做了一番研究的問題,那麼溝通效果就更好了,比如:“我從上年的年報中看到貴公司減少了5億美元的債務,那麼你們未來的債務削減計劃是什麼呢?”這肯定會比你問“你們對於債務未來有什麼打算”讓他們更加認真嚴肅地予以回答。

即使你對公司的發展並不清楚,你也可以通過詢問兩個一般性的問題來得到一些消息“今年公司發展有哪些有利因素”和“今年公司發展麵臨哪些不利因素”。他們可能會告訴你一家位於佐治亞州的上年虧損1 000萬美元的工廠現在已經關閉,或者一家不再生產的分公司被廉價賣掉變現,他們也可能會告訴你一些最近投放的新產品使公司增長率提高。1987年,Sterling 藥品公司(Sterling Drug)的投資者關係部門可能會告訴你最近有關阿司匹林的大量報道是否刺激了公司的銷售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