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篇 趨勢投資煉金術——拜彼得·林奇為師(1)(2 / 3)

你也會從公司聽到一些不利消息,比如,勞動力成本增加,公司主要產品市場需求下降,出現了一個新的競爭對手,或者美元貶值或升值使公司利潤波動,等等。如果你正在交流的是一家服裝製造公司,你可能發現今年推出的服裝係列並不好賣,倉庫裏已經堆滿了存貨。

最後,你可以大致總結一下交談中獲得的信息。大多數情況下,你得知的一些信息隻是進一步證明你的猜測是正確的,特別是當你對這家公司的業務十分了解時通常會如此。但是偶爾你也會得知一些事先意想不到的信息,公司的實際情況比原先更好或者更差。如果你正在買賣這家公司的股票,那麼這些意外的消息對你的投資決策是非常有價值的。

在林奇進行研究分析的過程中,他發現大約每十個電話中會有一個電話讓他得知一些非同一般的信息。如果林奇同一家很不景氣的公司人員通電話,那麼十次中有九次所得到的詳細信息進一步證實了公司仍然很不景氣,但是到了第十次,會得知一些新的跡象表明公司前景開始樂觀,而這些信息並非普遍為人所知。對於那些經營良好的公司來說,這個比例同樣適用,但與打電話給那些不景氣的公司的結果正好相反,你得到的意外往往是壞消息。

聽取專業人士意見

林奇一年要聽取大約上百個經紀人的意見,每天根據助手的信息提示就一定的主題與經紀人進行溝通。投資者也一樣在各種媒體上看到或聽到很多專家或經紀人的意見,這些專家包括投資經理、投資顧問、經濟學家以及政府官員。林奇對從這個渠道來的信息采取了一種客觀的態度。

作為一般投資者,需要注意的是,若聽取基金經理或其他專家的意見,並不代表著一定要采納。聽取與相信並不等同,也不矛盾。有時,基金經理出於某些方麵的考慮,可能依靠也可能不采用他個人所收集的信息,這取決於他個人的行為將如何反映其所獲得的個人信息。還有,當投資者和基金經理交流的時候,他們給予的信息的質量與其他級別的內部人員給予的信息的質量是無法比較的。所以我們應該區別對待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受過良好的財經專業訓練的專業人士在很多方麵要顯得比個人投資者更加專業,但是個人投資者在某一方麵也會顯得更加專業,這是由他的職業、家庭所帶來的優勢。投資者為了挑選想要投資的股票,會深入研究上市公司的內部信息,挖掘其內在價值,這樣就不會輕易盲從或者誤判別人的建議,掌握信息是為了更好地自我決策。

很多基金經理借助媒體來宣講自己的業績,也使得不少投資者以為跟著這些“大師”就可以實現自己的投資夢了。可是往往結果是投資者交了一筆谘詢費用後還要承受巨大的虧損。不要說這些“黑嘴”性質的股評,就是對一些正式的研究機構的研究報告也要仔細分析,找出有效信息。很多研究報告的作者並不是非常認真地撰寫報告,即使他是實地去考察了,許多信息也並沒有在報告中反映出來,其中的原因投資者不必追究,但是投資者要做到的是認真分析、客觀評價。

閱讀財務報表

林奇經常看公司的年度財務報告,從中關注幾個關鍵的數字:銷售利潤率、市盈率、現金狀況、債務結構、債務狀況、股息以及股息的支付、賬麵價值、現金流量、存貨、增長率、稅後利潤、每股淨資產、淨資產收益率和每股稅後盈利,這些財會知識在一般的專業書上都有。了解一些基本情況,確信該公司有發展前途就足夠了,不必鑽進一大堆財務報表中。林奇提醒大家,不注意這些數字是不明智的,但是過分拘泥於數字分析,掉進數字陷阱裏不能自拔也同樣是愚蠢的,甚至是危險的。

林奇對如何閱讀公司的財務報告有其獨特的看法:“無數財務報告的命運是送進廢紙簍,這並不足為怪。封麵和彩色頁張上的東西還可以看懂,但卻無大價值。後麵所附的數字猶如天書,但又相當重要。不過,有個辦法可以隻花幾分鍾就從財務報告上得到有用的信息,直接找到資產負債表。”林奇認為,通過公司的資產和負債可以了解該公司的發展或衰退情況,其財務地位的強弱等,有助於投資者分析該公司股票每股值多少現金之類的問題。

對於賬麵價值,林奇認為有一種理論是極為錯誤的,那就是如果賬麵價值為每股20美元,而實際售價隻有每股10美元,那麼投資者就以便宜一半的價錢買到了想要的股票。這種理論的錯誤之處在於標出的賬麵價值常常與股票的實際價值毫無關係。賬麵價值常常大大超過或低於股票的實際價值。例如,1976年年末,阿蘭伍德鋼鐵公司標明的賬麵價值為3 200萬美元,即40美元一股。盡管如此,該公司在6個月後還是破產了。其原因在於該公司更新了一套煉鋼設備,該設備的賬麵價值為3 000萬美元,但由於計劃不周,操作上又出了差錯,結果毫無用處。為了償還部分債務,該公司以約500萬美元的價格把軋鋼板機賣給了盧肯斯公司,工廠的其他部分則幾乎沒有賣多少錢。

在資產負債表中,在負債很多的情況下,超值資產就更加不可靠。假定說一家公司的資產為4億美元,負債為3億美元,結果賬麵價值是正1億美元。誰能確保負債部分的數字是實實在在的呢?假如4億美元的資產在破產拍賣中隻能賣得2億美元,那麼實際上賬麵價值就是負1億美元。公司不僅一錢不值,還倒欠不少。投資者在按賬麵價值購買一種期貨時,必須對這些創值(扣除了股權資產成本的利潤)到底值多少有一個詳細的了解。

賬麵價值常常超出實際價值,同樣,它也常常低於實際價值。林奇認為這正是投資者挖掘隱蔽性資產,從而賺大錢的地方。

對於那些擁有諸如工地、木材、石油和稀有金屬等自然資源的公司來說,這些資產隻有一部分真實價值登記在賬麵上。例如,一家鐵路公司HS公司在1988年把130公裏長的鐵路用地賣給了佛羅裏達州,當時,這塊土地的賬麵價值幾乎為零,而鐵軌的價值卻達1 100萬美元。在這筆交易中,HS公司除保留其在非高峰時期使用這條鐵路的權利外,還獲得了2.64億美元的完稅後收入。

又如,某家石油公司或煉油廠的存貨已在地下保存了40年,但存貨的價格還是按老羅斯福執政時計算的。若僅從資產負債表上看,它的資產價值可能並不高。但是若從石油的現值來看,其創值已遠遠超過所有期貨的現價。它們完全可以廢棄煉油廠,賣掉石油,從而給期貨持有者帶來一筆巨大的財富。而且賣石油是毫不費事的,它不像賣衣服,因為沒有人會在乎這些石油是今年開采的還是上年開采的,也沒有人在乎石油的顏色是紫紅的還是洋紅的。

20世紀60年代以後,許多公司都大大抬高自己的資產,商譽作為公司的一項資產,常常使公司產生隱蔽性資產。例如,波士頓的第五頻道電視台在首次獲得營業執照時,它很可能為獲得必要的證件而支付25 000美元,建電視塔可能花了100萬美元,播音室可能又花了100萬~200萬美元。該電視台創業時的全部家當在賬麵上可能隻值250萬美元,而且這250萬美元還在不斷貶值,到電視台出售時,售價卻高達4.5億美元,其出售前的隱蔽性資產高達4.475億美元,甚至高於4.475億美元。而作為買方,在其新的賬簿上,就產生了4.475億美元的商譽。按照當時的美國會計準則的規定,商譽應在一定的期限內被攤銷掉。這樣,隨著商譽的攤銷,又會產生新的隱蔽性資產。又如,可口可樂裝瓶廠是可口可樂公司創建的,它在賬麵上的商譽價值為1萬億美元,這個1萬億美元代表了除去工廠、存貨和設備價值以外的裝瓶特許權的費用,它實際上是經營特權的無形價值。按美國當時的會計準則,可口可樂裝瓶廠必須在開始經營起的4年內全部攤銷完,而事實上這個經營特權的價值每年都在上漲。由於要支付這筆商譽價值,可口可樂裝瓶廠的盈利受到嚴重影響。以1987年為例,該公司上報的盈利為每股63美分,但實際上另有50美分被用來償付商譽了。不僅可口可樂裝瓶廠取得了比賬麵上好得多的成就,而且其隱蔽性資產每天都在增長。

當一家公司擁有另一家公司的股票時,其中也有隱蔽的資產。雷蒙德工業公司和油田電信服務公司的情況就是如此。雷蒙德公司的股票售價為12美元1股,而每1股都代表了電信公司價值18美元的股票。所以,投資者每買一股雷蒙德公司的股票就等於得到電信公司一股價值18美元的股票,增值了6美元。

另外,對於可能複蘇型企業來說,減稅是最好的隱蔽資產。由於實行損失賬目結轉,當佩思中央公司破產後,留有巨額的稅收損失可供結轉。一旦佩思中央公司從破產中擺脫出來,即使它開始盈利,其中數百萬美元的利潤也不用繳稅。由於當時的公司所得稅的稅率為50%,這使佩思中央公司一開始複蘇,就占有了50%的優勢。佩思中央公司的複蘇使它的股價從1979年每股5美元上漲到1985年的每股29美元。投資於佩思中央公司的投資者將因此而獲得500%多的利潤。

林奇認為,市場總是存在著盲點,投資者可以以最低的風險去實現預期的利潤。投資者應保持足夠的耐心和敏銳的分析能力不斷地發掘市場所存在的盲點,市場盲點一旦被整個市場所認同先邁一步的投資者將會獲得可喜的回報。

把握時機,及時、適時交易,一直都是投資的關鍵。對於交易者,尤其是保證金交易者來說,如果他在股市運行相反方向被套時間太長將會被淘汰出局。除了選擇具有投資價值的股票進行投資以外,投資者還應把握最佳時機將股票賣出。至於什麼時機賣股票,林奇認為有兩種情況:一是公司的業務從根本上惡化;二是股價已上升過高,超過了其自身價值。這時應毫不猶豫地迅速將這類股票賣掉。

與傳統的長期投資模式不同,林奇並不是在熟知了公司的內部管理信息後才去投資,他不太擔憂公司管理方麵的問題。在他看來,盡管管理在公司中相當重要,但在許多時候,公司的利潤穩步上升並不是管理所致,而是由於公司所從事的行業本身的聲譽所致。如福特哈佛公司,回收廢紙並製造新紙,在紙業市場上占統治地位;國際服務公司,作為一家殯葬屋連鎖公司,穩定地購買新居住區現存最好的殯葬屋;鄧金?唐納茲,在自己簡單的業務裏不斷發展;等等。一家公司所擁有的某種獨一無二的特征可以使其在市場占有較大的份額,保證其利潤的穩步上升,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減少人們對該公司管理方麵的擔憂。林奇之所以對高技術公司不感興趣,是因為林奇認為那些高技術公司難以讓人理解,即便它們中的一些公司可能不錯,但如果你不真正了解它們,它們也不會讓你受益。當然,林奇也並不否認有些分析家正在試圖了解這些問題,但這些人通常都是專業人士。

跟著你的嘴投資

受益於20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兩次嬰兒潮,80年代美國曾迎來快餐業的蓬勃發展。在林奇研究的餐飲股中很多股票能和當時的“漂亮50”一爭高下,其中Shoney的股票上漲了168倍,Bob Evans Farms上漲了83倍,而我們非常熟悉的麥當勞上漲了400倍。

林奇非常幽默地說過,隻要你在上述的股票上投資1萬美元,即把錢投到你的嘴巴所到之處,那麼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你的身價就至少為200萬美元以上了。這就是林奇餐飲業投資法則——跟著你的嘴投資。

為什麼對餐飲業的投資最本質的是要看消費者的嘴呢?這是因為消費終端在你的嘴上,而消費者的口味和習慣一直在變化,如果一家餐飲企業能夠樹立消費者永久的口味和習慣,並且能夠不斷推陳出新,那麼這家企業就能夠長時間地增長,就如麥當勞和肯德基;如果一家餐飲企業無法滿足顧客的口味要求,而且無法配合消費者的飲食習慣,那麼這家餐飲企業可能麵臨困境。這就是為什麼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是美國快餐業的黃金時期,因為在70年代嬰兒潮時出生的人群在那個時候開始獲得駕照,並逐步習慣開車駛向購買外賣的午餐店。這種習慣的改變使很多傳統的餐廳陷入了困境。

Chili’s和Fuddrucker’s是兩家專營漢堡包的公司,他們都是在得克薩斯開始營業的,都以美味的碎肉夾餅而聞名,然而這兩家公司中一家獲得了財富,一家卻沒有。問題就在於當漢堡已經不再流行的時候,Chili’s開始不斷豐富自己的產品;而Fuddrucker’s卻仍然堅持以漢堡為主,並且過快地擴張,最終陷入了困境。所以迎合口味的變化,關注消費者的嘴,可以算作是餐飲企業的製勝法寶。

根據美國餐飲業的發展路徑,中國經曆了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生育高峰期後,餐飲業必將迎來很快的發展。原因在於那個時代出生的獨生子女的飲食習慣開始跟之前的人群發生很大的變化,在這個時期隻要餐飲企業迎合了他們的消費口味和習慣,就比較容易獲得市場成功,在未來的10年中中國資本市場也會有更多的餐飲上市公司。

不盲從理論和預測

林奇對理論家和預言家曆來異常反感。理論家總是喜歡高談闊論股票市場如何如何,林奇卻認為股市中總存在著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風險,常常令人捉摸不透,如果一味聽信股市理論家和預言家的意見,而缺乏自己的分析判斷,多數結果是投資失誤。這是他經過親身體驗而得到的一個教訓。1977年,他剛開始掌管麥哲倫基金不久,即以每股26美元的價格買進華納公司股票。而當他向一位跟蹤分析華納公司股票行情的技術分析家谘詢華納公司股票的走勢時,這位專家指出華納公司的股票已經“極度超值”。當時,林奇並不相信,一笑而過。

6個月後,華納公司的股票上漲到了32美元,林奇開始有些擔憂,但經過調查,發現華納公司運行良好,於是林奇選擇繼續持股待漲。不久,華納公司的股票上升到了38美元,這時,林奇開始對股市行情分析專家的建議做出反應,認為38美元肯定是超值的頂峰,於是將手中所持有的華納公司股票悉數拋出。然而,此後華納公司股票價格一路攀升,最後竟漲到180美元以上。對此,林奇懊悔不已,從而導致他喪失了對那些高談闊論的股市評論專家的信任,以後隻堅信自己的分析判斷。美國有數以萬計的專家天天在研究指數的變化,但林奇認定這些專家們不能預測到任何東西。

由於從某些方麵看,股市與整個經濟的情況是相互聯係的,所以許多經濟學家希望通過對通貨膨脹和經濟衰退、景氣和破產、利率變動方向進行分析來預測股市的變動,甚至有些人提出“每五年出現一次衰退”的理論。林奇雖然相信利率和股市之間確實存在著微妙的相互聯係,但卻不相信誰能準確地提前說明利率的變化方向,他甚至認為“每五年出現一次衰退”的理論是無稽之談。常常是隻有到了事發後,大家才能看到一些事情的真相,許多人都是事後諸葛亮。因此,林奇提醒投資者:“不要輕信經紀人公司的推薦,甚至連你最信任的金融通訊雜誌上最新推出的‘至少不會損失’的建議也別接受,請隻相信你自己的研究。”

在選股上下工夫

在早期,由於麥哲倫基金麵臨投資者大量的贖回壓力,林奇不得不頻繁買賣股票以應對投資者贖回的壓力,但這隻是林奇基金生涯的準備階段,這或許鍛煉了林奇的選股感覺。林奇選股的靈活性隻是表象,他的基礎是勤奮地考察和研究公司。如果沒有勤奮,他買賣股票的靈活性將成為他的災難,而不是他的驕人業績。他自己說:“我的選股方法是藝術、科學加調查研究,20年來始終未變。”所謂科學,就是要看財務報表,要作數量分析。藝術則是需要一種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靈感。這兩個方麵在選股時都很重要,但過於強調任何一個方麵都是非常危險的。數學分析也好、藝術靈感也好,最終還是要到上市公司去實地調查,要跟其管理層交流、對話,才可以真正懂得這個公司,才可以決定是否對其投資。

選股是一件非常艱苦的工作,“尋找值得投資的好股票,就像在石頭下麵找小蟲子一樣。翻開10塊石頭,可能隻會找到一隻,翻開20塊石頭可能找到兩隻。”而林奇每年要翻開幾千塊石頭,以找到足夠的小蟲子,滿足麥哲倫基金龐大的胃口。林奇的勤奮是有數據可查的,一年要走訪500~600家公司,每天6點就去辦公室,晚上7點多才回家,路上的時間都是在閱讀。每天午餐時都跟某家公司在洽談。在平常陪妻兒購物時也在考察公司,在和妻子度假之時,也是隨時在做公司調研。“1980年我總共拜訪了214家上市公司,1982年增加到330家,1983年再增加到489家,1984年略減到411家,1985年又增加到463家,1986年更是增加到570家。”如此的辛勤勞動,豈能說林奇隻是靠靈感、靠表麵的頻繁換股的靈活性獲得投資成功呢!

尋找沙漠之花

尋找沙漠之花需要投資者獨具慧眼,林奇投資的班達格公司就是經典案例。班達格公司從事舊輪胎翻新業務,而且公司地處窮鄉僻壤,所以華爾街的股票分析師很少去調研,在他投資之前的15年裏隻有三個分析師追蹤過這家公司。班達格公司管理風格非常樸實,專注於成本節約,它在其他人認為無利可圖的行業中尋找到了與眾不同的利基市場,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當時美國每年卡車和客車輪胎翻新的需求約為1 200萬個,其中班達格的市場份額達到500萬個。班達格公司自1975年以來,股息持續提高,盈利每年增長17%。盡管收益持續增長,班達格公司的股價在1987年股市大崩盤和海灣戰爭期間也曾兩次暴跌。華爾街的這種過度反應,為林奇創造了逢低買入的好機會。兩次暴跌之後,股價不但全部恢複到以前的水平,而且後來漲幅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