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沙漠之花來形容上述這類公司非常貼切,由於低迷的行業環境使得幸存下來的公司具備頑強的生命力,而且由於市場份額的擴大而具備了一定的壟斷性。所以從美國這麼長時間的證券曆史來看,不管多少次的崩盤和暴跌,隻要按照價值理念來選股,從長期來看,其投資收益將遠遠大於其他投資方式。
挖掘公司的成長業績
林奇是善於挖掘“業績”的投資者。即每隻股票的選擇都建立在對公司成長前景的良好期望上。這個期望來自於公司的“業績”——公司計劃做什麼或者準備做什麼,來達到所期望的結果。
對公司越熟悉,就能更好地理解其經營情況和所處的競爭環境,找到一個能夠實現好“業績”公司的幾率就越大。因此林奇強烈提倡投資於你所熟悉的,或者其產品和服務你能夠理解的公司。應該在投資過程中,將你作為一個消費者、業餘愛好者以及專業人士的三方麵知識很好地平衡結合起來。
林奇不提倡將投資者局限於某一類型的股票,相反,他的“業績”方式是鼓勵投資於那些有多種理由能達到良好預期的公司。通常他傾向於一些小型的、適度快速成長的、定價合理的公司。
投資之前應進行研究。林奇發現許多人買股票隻憑借預感或是小道消息,而不做任何研究。例如,將大量時間耗費在尋找市場上最好的咖啡生產商,然後在紙上計算誰的股票價格最便宜。
林奇認為最好的選股工具是我們的眼睛、耳朵和常識。林奇很自豪地表示,他的很多關於股票的絕妙主意是在逛雜貨鋪,或者和家人朋友閑聊時產生的。由此可見,每個人都具備這樣的能力。我們可以通過看電視,閱讀報紙雜誌,或者收聽廣播得出第一手分析資料,我們身邊就存在各種上市公司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如果這些產品和服務能夠吸引你,那麼提供它們的上市公司也會進入你的視野。對於大多數沒有行業背景的個人投資者而言,最容易熟悉的股票就是那些消費類或與之相關的上市公司股票。
事實上,在中國有接近一半的上市公司處在房地產、零售、食品飲料、醫藥、家電、轎車、服裝等終端消費領域,個人投資者可以很容易地接觸大量相關資訊,甚至是這些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或體驗者,可以獲得最直接的判斷,找到絕好的投資機會。
觀察目標公司員工行為
對於一般投資者來說,有一種正大光明卻比內幕消息更為準確可靠的方法,那就是觀察公司員工買入自己的公司股票及公司回購自身股票的行動。這種行動,代表公司員工、公司本身對未來充滿信心,他們對公司有著最內部的消息,最直接、最全部的理解,其買入行動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
林奇認為,公司回購自身股票是對公司未來充滿信心的重要表現,而且回購股票長期而言會提高股票的價值。“一家公司回報投資者最簡單、最好的方法就是回購自己流通在外的股票。如果一家公司對自己未來的發展充滿自信,它為什麼不可以也像投資者那樣向自己的公司股票進行投資呢?從長期來看,回購股票隻會對投資者有利。”
林奇認為,如果公司的普通員工也在積極購買本公司的股票,那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買入信號。“沒有什麼樣的內幕消息能比公司的職員正在購買本公司的股票更能證明一隻股票的價值。”一個年薪2萬美元的普通員工,卻用1萬美元買入本公司的股票,這肯定是一次對其本人來說有重大意義的投資行動。但林奇認為內部人員購買本公司股票的原因隻有一個,即他們認為股票的價格被低估了,並且最終會上漲。
分 析 市 盈 率
市盈率指標是估值的基礎,但林奇的實踐經驗卻告誡投資者,可能是因為這些指標太容易獲得,賬麵價值經常會出現高估或者低估公司真實價值的情況。
穩定緩慢增長型公司的市盈率大約為7~8倍;中速增長型公司約為10.14倍;快速增長型公司約為14~20倍,甚至更高一點;周期性公司在比較繁榮的頂峰時約有3~4倍,蕭條時約有7~8倍。當然,這個參數需要根據利率的情況進行一定的調整,如果市場利率很低,這個參數可以調高一些;反之則調低。
許多投資者通過對不同行業之間、同一行業不同公司之間的市盈率比較,尋找市盈率偏低的股票,從中獲取超額投資利潤。但林奇提醒我們,低市盈率股票並非就一定值得投資。“一些投資者認為不管什麼股票隻要它的市盈率低就應該買下來。但是這種投資策略對我來說沒有什麼意義。我們不應該拿蘋果與橘子相比。因此能夠衡量道氏化學公司股票價值的市盈率並不一定適合沃爾瑪。”
隻考慮市盈率當然很片麵,但市盈率畢竟是一個非常容易得到的數據,在正確運用時對分析股票也有相當大的用途,因此,你不能對其不理不睬,而是要合理分析。
對市盈率進行分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每股收益的質量難以保證。每股收益容易受到管理層的會計操縱。人為擴大或降低每股收益。
(2)每股收益波動性很大。對於周期性公司,在經濟衰退時其市盈率反而處於最高點,在經濟繁榮的時候會處於最低點。
(3)收益為負值時,市盈率沒有意義。
(4)市盈率的合理倍數很難確定。
(5)不要過於相信專家對公司收益的預測。
(6)低市盈率股票並不一定值得購買。
(7)千萬不要購買市盈率特別高的股票。
(8)市盈率與增長率進行比較可以分析股票是否高估。一般來說如果市盈率隻有增長率的一半,那麼這家公司就非常不錯了。如果市盈率是增長率的兩倍,那麼這家公司就相對要差些了。
林奇也會用每股賬麵資產與股價進行比較,但他很清楚這樣做有潛在風險。“每股賬麵價值經常與公司的實際增長沒有什麼關係,它經常嚴重高估或者低估了公司的真實增長情況。”林奇提醒我們,當你為了賬麵價值而購買一隻股票時,你必須仔細考慮一下那些資產都是些什麼,到底真實的市場價值是多少。在分析公司資產時,林奇十分強調庫存現金。如果庫存現金數額巨大,就必須根據庫存現金對其股價進行調整後,再計算市盈率。如果不考慮數額很大的庫存現金的話,那麼我們就會低估公司股票的價值。
林奇也會找到一些收益適中卻非常值得投資的公司,這主要是因為它的自由現金流。通常這種公司都擁有一大筆舊設備的折舊,而這些舊設備短期內不會被淘汰。這種公司在改革的過程中還可以繼續享受稅收減免待遇(設備的折舊費用是免稅的)。這些折舊使公司的自由現金流遠遠大於報表上的現金流,容易使一般投資者低估其股價。但林奇對現金流量的定義非常嚴格,“如果你根據現金流來購買股票的話,請確信這個現金流指的是自由現金流。自由現金流,是指在正常資本投資支出之後留下的現金。這是一筆隻進不出的現金。”
努力避免重大損失
林奇認為,投資者在選擇投資時應避免重大損失而不是所有損失。許多投資者對此常常存在著一定的誤解。當他們看到股票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時,他們認為從他們所獲得的收益中支付出去一部分,作為信托公司的報酬是合理的,而一旦有一次所購入的股票價格下跌,他們就拒絕接受,不願付給信托公司任何報酬。林奇指出,那是一種自毀前程的反應,那將導致信托公司不再冒任何風險。沒有風險就不會有好的收益,他說:“如果你有5種股票,3種下跌75%,一種上漲了10倍,一種上漲了29%,那麼這5種股票仍然會令你幹得很出色。因為這麼去做,你在上漲10倍的這種股票上已賺足了錢,遠遠抵銷了你那些下跌50%、5%甚至90%的股票所帶來的損失。”
一位傑出的投資家必須具有超人的膽識和氣魄,林奇喜歡令投資大眾焦慮不安的市場。在他看來,市場上所流傳的各種各樣的擔心,如擔心暴跌、擔心臭氧層、擔心新總裁、擔心幹旱等並不表明市場情況很糟糕;相反,當各種消息看起來很可怕之時,正是在市場上賺大錢的好時機。林奇曾經不顧他所觀察到的不利的工業形勢,買下一係列半導體公司的股票。他說:“如果我是正確的,那我可以賺400%,如果我錯了,我可能損失60%。多好的差額!隻要這麼去做,你有可能賺20倍,而你充其量損失100%。這一點大眾並不理解。”
林奇不太相信接管與杠杆收購,他曾嚐試接管過幾家公司,但最後大多以失敗而告終。這些經曆使他認識到不可太相信所得到的內部消息,因為許多所謂的內部消息都是錯的,這常常令人做出錯誤的決策,付出了許多,結果卻一無所得。同時,這些經曆也促使林奇放棄了對杠杆收購的分析,因為他認為杠杆收購會妨礙投資大眾全力參加衰落後的複蘇。
林奇指出,許多投資者對市盈率的分析存在著很大的誤區,認為以較高市盈率出售的公司比以較低市盈率出售的公司更易下跌。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如果一家公司呈高速增長,即使它以較高的市盈率出售,投資者仍能比購買市盈率較低、增長速度較慢的公司股票賺取更多的錢。
林奇把股市作為他任意馳騁的競技場,他所取得的非凡業績使他成為世界上薪酬最高的有價證券投資雇員之一。偉大的成功通常總是需要執著的投入。不管某一項事業是否值得獻身,如果你尚未達到非常熱愛它的程度,你就難以取得偉大的成就。正如一句古老的法國格言所說,“精神的歡樂會釋放能量”,由技巧帶來的歡樂就是林奇的秘密。
進行投資組合
“那些賠錢的股票讓我注意到很重要的一點,即你沒有必要在所選擇的每一隻個股上都賺錢。依照我個人的經驗,在我們所構造的資產組合中如果有60%的個股能夠賺錢,這就是一個令人非常滿意的資產組合了。”
將1 000美元投資於一隻業績很差的股票,最壞的情況也就是損失1 000美元。而將1 000美元投資於一隻行情不錯的股票,也許幾年之後投資者可以賺到10 000美元、15 000美元,甚至20 000美元。投資者隻要挑選到少數幾隻業績非常好的股票,就可以獲得一生的投資成功,他們從這幾隻業績不錯的股票上賺到的錢會遠遠超過在那些比較差的股票上遭受的損失。
長期以來一直存在集中投資與分散投資兩種完全對立的投資組合管理觀點,林奇卻並不偏執於某一種組合模式:“尋找一種固定的組合模式不是投資的關鍵,投資的關鍵在於根據實際情況來分析某隻股票的優勢在哪裏。”
林奇認為,確定投資的前提是研究分析股票價格是否合理:“假設你做了正確的研究並且買了價格合理的股票,這樣你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使你的風險最小化了。”相反如果購買了一隻價格高估的股票就是一件不幸的事。因為即使這個公司取得了很好的業績,投資者仍然難以從中賺錢。
林奇認為,應該盡可能集中投資優秀企業的好股票,而不能單純為了實現多元化投資的目標而選擇自己不了解的股票。投資者應該盡可能多地持有下列公司的股票:一是你對該公司有一定的了解;二是你通過研究發現這家公司擁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投資者應該根據自己的研究判斷來決定投資組合持有股票的種類和數量。
但林奇同時也認為,為了避免一些不可預見的風險發生,隻投資於一隻股票是不安全的,一個小的資產組合中應含有3~10隻股票較為適宜,這樣既可以分散風險,又有可能產生更多收益。
(1)如果你希望尋求“10倍股”(ten bagger),那麼你擁有的股票越多,在這些股票中出現“10倍股”的可能性就越大。
(2)擁有的股票越多,資產組合調整的彈性就越大,這是林奇投資策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些人認為,林奇的投資成功在於其隻投資於增長型股票,其實林奇投資於增長型股票的資金從未超過基金資產的30%~40%,餘下部分被分別地投資於其他類型的股票以分散風險。“盡管我擁有1 400隻股票,但我的一半資產投資於100隻股票,2/3投資於200隻股票,1%的資金分散投資於500隻定期調整的次優股。我一直在找尋各個領域的最有價值的股票,卻並不執著於某一類型的股票。”
(3)選擇中小型的成長股股票是林奇的投資策略之一。增長理所當然是一家公司首要的優勢,成長股股票在林奇的投資組合中占最大的比例,其中中小型的成長股更是林奇的偏愛。因為在林奇看來,中小型公司股價增值比大公司容易,一個投資組合裏隻要有一二家股票的收益率極高,即使其他的賠本,也不會影響整個投資組合的成績。不過,林奇在考察一家公司的成長性時,對單位增長的關注甚至超過了利潤增長,因為高利潤可能是由於物價的上漲,也可能是由於巧妙的買進造成的。林奇不斷追求的是實際單位銷售量的增長數目。他曾向投資者建議:“賺錢的最好方法便是將錢投入一家近幾年內一直都出現盈餘,而且將不斷成長的小公司。”
(4)選擇業務簡簡單單的公司的股票是林奇的又一投資策略。一般的投資者喜歡競爭激烈的行業內有著出色管理的高科技業務公司的股票,如寶潔公司、3M公司、德州儀器、道化學公司、摩托羅拉公司等。經過數十年的成功奮鬥,它們已經形成了有效率的隊伍來利用機會、爭奪市場,並通過創製新產品來推動增長。毫無疑問,你真希望自祖輩起就持有這些公司的股票。但在林奇看來,作為投資者不需要固守任何美妙的東西,隻需要一個以低價出售、經營業績尚可,而且股價回升時不至於分崩離析的公司就行。
(5)最恐怖的“餡餅”之一就是購買了一家振奮人心的公司的股票卻沒有獲利。以前,林奇曾看上這類公司,是因為他的消息來源(通常很可靠)低聲告訴他:“我有一家很好的公司,但規模太小,不適合基金投資,不過你可以考慮自己投資。”當然,伴隨著可靠資訊的,常常是一些動人的情報,但林奇無論是在阿爾漢市納礦業公司上,還是在美國太陽王等公司上都無一例外地賠了錢。
林奇認為,在選擇分散投資的對象時應考慮下列因素:
增長緩慢型股票是低風險、低收益的股票;大笨象型股票是低風險、中等收益的股票;如果你確信了資產的價值,資產富餘型股票是低風險、高收益的股票;周期型股票取決於投資者對周期的預期準確程度,可能是低風險、高收益,也可能是高風險、低收益。同時,10倍收益率股票易於從快速增長型或轉型困境型股票中獲得,這兩種類型的股票都屬於既是高風險又是高收益類型的股票,越是有潛力增長的股票越有可能下跌。
林奇認為,在投資組合管理中,要不斷地複查自己的股票,同時仔細觀察股市動態,根據公司及股市的變化對股票進行適當調整。
相信長期投資
林奇曾說過:“不考慮那些偶然因素,股票的表現在10~20年的時間裏是可以預見的,至於想知道它們是否在今後兩三年內走高或者走低,不如擲個硬幣看看。”林奇從不去考慮所謂買入時點或試圖預測經濟走勢,隻要所投資的公司基本麵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他就不會賣出股票。
事實上,林奇曾對尋找買入時點是否是有效的投資策略做過研究。根據其研究結果,如果一名投資者在1965~1995年這30年中每年投資1 000美元,但很“不幸”,趕在每年的高點建倉,那麼這30年的投資回報年複合增長率為10.6%。如果另一名投資者在同樣時間段內“有幸”在每年的最低點建倉1 000美元,那麼他將在30年中獲得11.7%的投資回報年複合增長率。
可見,即便是在最糟糕的時點買入股票,在30年的時間裏,第一位投資者每年的回報率隻比第二位投資者少1.1個百分點。這個結果讓林奇相信費心去捕捉買點是沒必要的。如果一個公司很強,它就能掙越來越多的錢並讓自己的股票價值不斷提升。因此,林奇的投資工作就變得很單純,去尋找偉大的公司,並且長期持有。
這些偉大的公司股票指的是那種股價可以翻10倍的股票,而實現這樣的驚人回報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長期持有,即便它很快就漲了40%甚至100%也不考慮賣出。但大多數投資者包括許多基金經理在內卻在賣出或減少持有可以繼續盈利的股票,反而對虧損的股票不斷增倉,期望能拉低成本,這種行為被林奇戲稱為“拔走鮮花卻給雜草施肥”,林奇不僅是一個股票投資者,更多的時候,他把投資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投資在他看來,是一門藝術,當你對它忠誠的時候,它才會對你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