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篇 價值投資煉金術——拜沃倫·巴菲特為師(2)(3 / 3)

1999年,在網絡股已經逐漸失去了往日的熱度的時候,巴菲特決定投資高科技公司——美國第一數據公司。第一數據公司的業務是提供信用卡支付處理及電子商務線上交易係統服務,它和雅虎、戴爾等高技術公司有密切的業務聯係。與當時其他正在虧本運營的網絡公司不同的是,第一數據公司已經有了很大的銷售額與利潤。當時,很多人都驚歎巴菲特要大舉進軍科技股。巴菲特一方麵宣稱自己對科技股不感興趣;另一方麵還是購買了科技公司的股票,這兩方麵並不矛盾,如果我們能將問題看得更為深入一些,就會發現巴菲特作為一個理性的投資家,他不會因為企業的名稱或是產品與高技術有關便將其排斥在考慮之外,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股票,隻要符合了他的投資標準,他就會去投資並且長期持股。

由於投資所散發出來的巨大利益誘惑,許多人都樂此不疲。可是,在投資領域中,卻隻有很少的人取得成功,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像巴菲特那樣“永遠不要做自己不懂的事情”,太多的人是憑借著頭腦中的想象去貿然投資。

理性配置資本

巴菲特在近幾十年的投資生涯中,取得了舉世無雙的投資收益,他的投資方法,如理性投資、關注上市公司的管理水平和上市公司的持續發展能力等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有益的啟示。那麼巴菲特的投資方法是不是也完全適用於中國呢?因為美國的股票市場與中國的股票市場相比,具有很大的差異,學習巴菲特的投資方法是不能生搬硬套的,要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地加以靈活運用。總之,巴菲特的投資方法對我國的股票投資者來說還是有著良好的借鑒作用的。

巴菲特從多年投資經驗中總結出,資本配置對企業和投資管理有著重要的作用,資本配置能力是管理層最重要的能力。資本配置能力體現在管理層如何明智地決策,把大量資本投資於未來長期推動股東價值增長最大化的項目。可以說,資本配置上的遠見,決定了公司未來發展的遠景。

巴菲特對管理層的資本配置能力非常重視,當他買入一家公司股票時,他會對這家公司20年的經營曆史進行追蹤,甚至追溯到公司有經營記錄可查的早期,他尤其注意檢查目標公司現任管理層任職期間資本配置的過往記錄。他說:“我們從來不看什麼公司戰略規劃,我們關注而且非常深入分析的是公司資本配置決策的曆史記錄。”

巴菲特憑借多年的投資經驗發現,大部分管理層最缺乏的是資本配置決策能力。他認為公司管理層資本配置的基本準則是促進每股內在價值增長的重要因素。

巴菲特的觀點與資本市場的普遍認識大不相同。人們普遍認為股票市場是短視的——股市係統性地高估公司的短期收益而低估公司的長期盈利能力。因此許多上市公司削減資本支出和研究開發費用以實現短期利潤最大化,希望借此推動股價上漲。

但是許多研究成果證明巴菲特是正確的,股票市場絕對不是短視,恰恰相反,股票市場同樣非常看重公司管理層的資本配置能力,也非常關注公司的資本性支出,並且會對進行長期戰略性資本投資來提升股東價值這一策略做出積極的反應。

在一項受到高度好評的針對幾百家美國上市公司戰略性資本支出投資決策的股市反應的調查研究中,將那些發布兼並、增加研究開發費用、開發新產品、擴張和現代化的資本性支出公告發布後,股票市場會對此做出積極的反應,股票價格會顯著上漲。

在多年的商業實踐中,巴菲特發現那些正派、能幹、經驗豐富的經理人卻並不能理性地進行資本配置決策,他們無法擺脫一種機構強製力的巨大影響。正因為如此,他們不會得到巴菲特的青睞,巴菲特是不會向這樣的公司投資的。

巴菲特是世界上最出色的資本配置專家。他在集團公司中的主要作用之一,就在於對旗下企業做出最妥善的資本配置,使其在充分信賴和長期無虞的資本挹注之下,有充分發展的空間。隨著資本挹注企業的不斷成長,巴菲特的身價不斷提升。

伯克希爾公司的發展壯大主要靠的不是炒股,而是增添新企業。1965年,巴菲特買下了伯克希爾紡織公司,當時看起來還算不錯,但20年以後,巴菲特不得不承認這項投資是失敗的,於是他在1985年停止了紡織業務。但是在這20年中,他沒有拘泥於紡織業,而一直致力於收購,他有時把一家公司整個買下,有時他也會購買一部分股權。在過去的40多年中,巴菲特把伯克希爾公司從一家紡織公司發展成涵蓋保險、金融服務、航空服務、製鞋、鋼鐵、家具等多種行業的綜合性公司。僅在2000年,他就買下了8家公司,並且都是全資收購。這些收購的完成,使得伯克希爾公司的員工也翻了一番,2000年的總收入達300億美元。該公司第一次進入以收入計算的“財富500強企業”的前50位之列。

然而,巴菲特從未把躋身“財富500強企業”當作目標,他的思路與大多數公司主管是完全不同的。他並不關注本公司的股價情況。有時,他可能連本公司股價是多少都說不出來。他也不追求協同效應,他喜歡的是買入資質良好而價值被低估的公司或股票,做長線投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實際上是一個企業家,所不同的是他買了之後就完全放手,交由能幹的人去經營管理。作為一個投資者,他把巨額的資金大部分集中在三四隻股票上。

敢於借雞生蛋

巴菲特認為最高明的賺錢手段,就是所謂“借雞生蛋”。他自己正是這樣的人,他能夠用別人的錢來投資企業。

1956年,巴菲特辭別老師格雷厄姆,返回自己的家鄉奧馬哈,準備大展宏圖,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公司。當時,他沒有多少錢,主要是在親朋好友的財力支持下開始投資事業。在創業初期,由7個合夥人共同出資10.5萬美元,其中巴菲特投資1萬美元。以後的13年,巴菲特的資金以每年29.5%的速度向上增長。在合夥期間內,巴菲特不隻買下較冷門的股票,也盡量地保持對許多公營企業和私人企業的興趣。

1962年,他開始大膽購買伯克希爾紡織公司的股票。隨著投資人的陸續加入,越來越多的合夥關係也跟著建立起來。到了1963年,巴菲特決定重組合夥關係,使公司成為一個合夥體。到1965年之前,巴菲特的合夥體的資產已達到2 600萬美元。1969年時,巴菲特的持股已經成長到2 500萬美元,這使他足以控製伯克希爾公司。

在20世紀70年代,巴菲特買下了3家保險公司,且購並了其他5家保險公司。今天,在產業保險業界中,伯克希爾公司的投資組合淨值已僅次於美國州農公司,排名第二。巴菲特不在意伯克希爾的投資承保保額的大小。在任何年度,他願意承保保額為前一年的5倍,或隻有1/5的保單。

伯克希爾公司以控股公司而聞名於世。除保險公司之外,伯克希爾公司還擁有報紙、家具、糖果、珠寶、百科全書出版社、真空吸塵器以及製造和銷售服務的公司。這使巴菲特很快積累了除保險、股票之外的其他經驗。毫無疑問,巴菲特是一個善於學習、敢於開拓進取的人,他的極高的投資天賦再加上他的謙虛謹慎不斷學習的能力,使他擁有超乎尋常的投資智慧,形成了獨具魅力的投資風格,並獲得極大成功。

識別股市陷阱

巴菲特說,當今股票市場風雲變幻,潮起潮落,投資者要擦亮自己的雙眼,分辨清各種股票。他指出,一名成功的投資者關鍵是要能識別造市陷阱。

造市是指某些股市大戶或做手人為製造股市行情,使行情或升或跌,從中牟取暴利。美國曆史上有一個著名的密西西比股市操縱案。18世紀初,約翰?肖成立了密西西比公司。成立之初,以每股500法郎發行了1億法郎股票。但股市不看好密西西比公司,股價迅速跌至每股300法郎。這時約翰?肖公布:他將以每股500法郎價格收回自己公司的股票。於是股市嘩然,投資者認為,隻要以低於每股500法郎價格購進密西西比股則可獲利,於是股市上該種股票迅速成為搶購對象,股價迅速提升至接近每股500法郎的水平。這時,約翰?肖又買通政府,宣布獲得一係列貿易特權,並許諾借給政府15億法郎,並且宣布投資者可分期付款購買該種股票。這樣,密西西比股價飛漲,後來竟漲至每股1.8萬法郎,而約翰?肖通過製造假象獲得的暴利則為天文數字。後來密西西比股價狂跌,投資者損失慘重。

由此可以看出,造市是股市中最可怕、最險惡的陷阱,也是投資者最應提防的股市陷阱。巴菲特在股市中摸索並且總結出造市的做法:一是對銷,所謂對銷,是指分別持有兩個公司股票的大戶互相購買對方手中股票,使這兩種股票價格同時上漲,然後伺機拋售,大獲其利;二是虛拋,所謂虛拋,是指最後一筆交易的買方與賣方為同一個人,這樣抬高股價,然後伺機拋售;三是相配,所謂相配,是指一個交易者分別委托兩個經紀人,按其限價由一方買進而由另一方賣出,以操縱市價;四是大進大出,大進大出或大出大進是股市大戶的最常用手法,一些人利用自己的雄厚實力,在短期內大量買進,以刺激股價上漲,或是在短期內大量拋售,使股價下跌。

巴菲特精於投資分析,他對辨別股市陷阱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首先就是判斷大戶是否在造市。如果平日成交量不多的股票,突然大量被買進,可能是大戶開始吃貨;出現大筆股票轉賬,並且轉至同一證券商,說明大戶開始吐款吸票;股價雖然偏低,但每天均以最高價收盤,說明大戶正壓價吸股。出現這三種情況,說明大戶開始買進,巴菲特會加倍小心。如果成交量突然猛升、股價突然上升、平均每筆成交量數額很大、證券商接受的低價買進委托數量較大,則說明大戶開始操縱股市。如果在利多消息出現時,成交量突然大增;股票漲到相當高時,成交量突然大增;大戶頻頻將股票讓出;大戶接二連三宣稱某種股票利多但自己不再大量買進,則說明大戶開始賣出。

出現這種狀況,就意味著股價暴跌很快就會成為現實。所以,巴菲特從來不跟從大戶,也不順勢坐轎,從而避免了跌入大戶造市的陷阱,給自己的財富帶來損害。

不要害怕短期失利

2007年,全球股市波動,後市難以捉摸,巴菲特拋售中石油的股票。但中石油股價卻節節向上,令他少賺158億元。巴菲特指出,在4年前看中石油的公司報告時,已估計中石油很有增長潛力。他認為,中石油當時的市值雖小,但公司無論在業務、公司管理及資本等方麵均表現很好。於是巴菲特讓旗下的投資旗艦巴郡公司在2003年以平均價約1.68元購入中石油23.38億股H股股份。2007年7月12日中石油報收12.28元,巴菲特讓公司開始沽清所持有的中石油股份。巴郡公司在7月12日開始分批減持後,中石油的股價卻節節上升,到2007年10月22日,中石油市價為每股18.92元。這時候,巴菲特也隻好承認“遺憾過早沽出股票”。

巴菲特這次的遺憾也在於他怕股市出現震蕩,輸掉前麵賺到的財富。但是在股市越怕輸反而會輸,這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在股市怕輸就不能夠很好地把握機會。股票市場有時會出現一些黃金投資機會,譬如大股災之後,這時市場已經低到無可再低,但怕輸的投資人卻因為股災的可怕而不敢入市,不能夠把握良機,將來入市的市價一定會較高,失去了大好的賺錢機會。

(2)買賣資金很多都來之不易。這些錢可能是急用,所以不容許有失誤。但越是急用的錢,往往越難以之來賺錢。俗語講“財不入急門”是有道理的。越是心急,投資的策略就會越混亂,想從市場中賺錢,機會一定會較低。

(3)怕輸的心態在很多時候會表現在明明是很好的投資機會,卻很快就收場,所謂“賺就賺顆糖”,多數投資人都是這類人。他們雖然看中,但因為怕看中的利潤很快就在股票市場消失,怕這些利潤溜走,所以賺到一點,就迫不及待地賣出,以為真正入口袋的才算是利潤。

(4)投資人因為有怕輸的心理,所以很多時候他們在看盤的過程中,都會抱著一種僥幸的心理。他們認為,說不定過些時候,價位會向他們預期的方向走呢!現在虧了,不如多等一會,看是否有扭轉的餘地?怕輸的心態使這些投資人,不肯真正地麵對現實。不肯輸,往往會輸得更多。

(5)如果怕輸,就會猶豫不決,做不到當機立斷,過於瞻前顧後,無論是入市還是離市,都可能錯過最好的時機。

盡管巴菲特在中石油上算是小“輸”了一把,但是他表示在適當的時候,他還是會再購買中石油的股票的。從中也可以看出他對投資的心態——不怕輸。

不怕輸的心態,可以使投資人在買賣時,思路更清晰,心理沒有負擔。沒有了思想上的束縛,心靈自然會更加明澈,思路會更正確,這樣在股票市場輸錢的機會相對就較少。

遠離各種“美麗”消息

巴菲特指出,內幕消息炒股是一種嚴重的違法行為,是擺在普通投資公眾麵前的巨大陷阱。

內幕消息炒股是指某些投資者依靠從內幕人士處獲得的消息,買進或賣出證券,從而獲利。而內幕人士是指公司的經營者(包括董事長、董事、總經理與高級職員)及其他與公司經營有密切聯係、能準確獲知公司業務與財務情況的人。

巴菲特認為,股市強調機會平等、平等競爭;他還說過,快捷、準確的信息是股市贏家的法寶。內幕消息炒股實質上就是通過不正當途徑提前獲得有關信息,這樣就使那些沒有獲得信息的投資公眾處於不平等的信息閉塞狀態,從而使他們蒙受了相應的損失。

股市中各種信息彌漫,其中有真實的信息,也有虛假的信息。有一些心懷叵測的人則利用虛假信息炒股,從而牟取暴利。除了懷有陰謀者製造的虛假信息外,主要還有如下幾種情況:

(1)發行公司製造假信息。發行公司製造虛假信息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虛報公司經營業績,偽造財務報表;另一種則是隱瞞一些交易信息,例如隱瞞公司新產品開發失敗、市場上出現更強大競爭對手等情況。

(2)大戶散布謠言。例如,有人散布謠言說,A公司與B公司將合並,於是投資者紛紛搶購被合並公司的股票。

對此,巴菲特指出,要避開虛假信息這口股市陷阱,唯一的方法是冷靜分析所得信息的真實性。當聽到一則未經證實的信息後,應該采取措施辨明真偽。可以立即向上市公司求證市場所傳播的信息是否確實。如果上市公司的答案是否定的或不明確的,那麼最好不要買進或賣出。還可以立即向證券主管機關、證券交易所或與各種投資谘詢機構求證市場所傳播的信息是否確實後再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