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股票是由不同的企業發行的,每個企業各有特點,要了解它,就應從股票發行企業的經濟狀況和財務狀況人手,綜合考察它的資本情況、技術實力、獲益多寡、償債能力、成長潛力等,從而對股票發行企業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斷與評價。
(4)結合分析其股票本身的曆史走勢,看它的市場價格變動與企業財務狀況相關聯的特點及變化軌跡,股票交易量和股票價格變動、市場價格變動的對應關係,並運用各種分析的結果預測股票未來變化的特點及走勢。然後還得對股票市場狀況進行分析。
一個股市的狀況和國民經濟現狀可能都是好的,但某種股票的市場價格可能反而下降;相反的,國民經濟的基本狀況可能並不好,但整個股票市場卻可能很興旺。總體來說,股票市場作為一個整體,其行為可能與基本投資分析所期望的不一樣。有些投資者往往偏愛某些行業中的某些股票,不願意投資到另一些行業中的某些股票,這種情況可能會與市場趨勢和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情況背道而馳。但這種行為通常是短期現象,投資者不應對其中可能產生的損失過度反應。同時,股票市場是變化無常的,對於一些技術上的問題,投資者的普遍投資心態及投資方法等都會引起股市的周期性波動,從而使有些股票的波動比市場大一些,有些比市場小一些,不過市場作為一個整體,對每種股票價格的變動承擔主要責任,以及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有必要把個別股票的預測與整個股市的預測聯係起來,互相對照,以提高個別股票價格預測的準確性。
分析自己的風險偏好
在股票市場上,通常有不少投資者埋怨自己買錯了一些股票。他們解釋之所以買這些股票是因為分析員或者朋友給他們的建議,說是必贏的,所以就大量買入。但他們後來才發現,這些股票漲跌的幅度之大,風險之高,是他們從來沒有想象過的。當價位下跌時,可能是一路狂跌,不免讓人心驚肉跳。他們買了不該買的股票,原因就在於誤信人言。
投資者應該明白,股市中的某些股票不適合他們投資,所以,必須慎重選擇適合的股票。在進入股票市場買賣之前,你就應該考慮一下,什麼股票可以買,什麼股票你不應該買。考慮的依據是你的個人性格取向。不過,巴菲特建議投資者可以適當做一些和個人性格反方向的投資,以保持相對的平衡。
1. 風險愛好人士
通常這類投資人比較喜歡冒險,一般會買賣一些概念股、低價股、認證股之類。他們對大藍籌股可能沒有什麼興趣,嫌其升跌較慢。這類投資人也較喜歡利用“T+0”去做短線買賣,極短時間內就勝負分明。他們還喜歡到處打探消息,如果有什麼朋友給他們提供所謂必賺的消息,他們都願意冒風險,甚至大手買入。而這些消息,可能是關於一些不知名的股票,公司怎樣運作,做什麼生意,投資人都可能沒有興趣去了解,隻要知道有內部消息就急切地買入,希望大筆賺錢。
按照規律,任何事都是過猶不及。過於草率和莽撞,在股市上就會承擔極大的風險。這類投資人也有賺大錢的,但這都是極少數人。暴富驟貧一般人是很難經受得住的。所以,巴菲特忠告這種類型的投資者,應該將部分資金作一些比較穩當的投資。如買一些超級大藍籌股票,不要將所有資金都用來炒作。炒作的風險實在太大,有時一個風浪躲避不及,就會全軍覆滅。這類投資者有點像賭徒,但投資並不是賭博,而是一種理性的行為,既需要冒險精神,也需要冷靜分析。
2. 風險厭惡人士
這類投資者一貫以穩健作為自己的投資原則,他們永遠不會買賣一些不明來曆的股票,也不敢炒短線,隻是買入優質股票作長線投資。
巴菲特建議投資者應堅持自己投資的原則,不要買賣風險高、價格漲幅太大的股票。這些股票並不適合這類投資者的性格。如果聽信其他人的所謂內部消息,買入一些事實上高風險的股票,事後追悔莫及,就很不值得。所以,巴菲特忠告,如果你是保守的投資人,就一定要拿定主意,不去隨便聽任何人的消息和建議,隻買賣最穩健的股票,並以長線投資作為出發點,不去短炒,不去買賣認股證、期指、低價股和一些不明來曆的股票。
投資並不會因為性格保守而失敗,它最忌諱的就是沒有自己的立場,盲目地聽信他人之言,這樣遭到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保持清醒頭腦
無論你選擇什麼方式進行投資,都是一場與市場的博弈。
可能你已經與市場數次交手,現在開始明白,投資並不像釣魚那麼簡單。你已經認識到,在投資的時候,如果一筆生意聽起來好得令人難以置信,那它就真的不值得你信。如果你曾經是一名失敗的投資者,也不必縮手縮腳地不敢向前。關鍵的一點是,你必須麵對現實,重新調整你的投資計劃,否則你將再次嚐到失敗的苦果。
下麵是巴菲特提出的投資策略,可幫助你保持清醒的頭腦,作出正確的投資判斷:
(1)投資不是十幾個人的足球遊戲,而是投資者一個人的遊戲,投資者必須自己作出判斷與抉擇。想投資,那就自己好好地研究所要進行的交易。
(2)不要期望過高。期望越大,失望也越高。當然,投資者期望自己投入的本金每天能翻一倍,作為夢想這無可厚非。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僅僅是一個夢想。記住,如果年平均回報率能達到10%,就是非常成功的投資了。
(3)不要被虛漲的股票所迷惑。切記,公司的股票同公司是有區別的,有時候股票隻是一家公司不真實的影子而已。所以應該多多學習這方麵的知識,不斷地掌握新的投資技巧。
(4)不要低估風險。風險值得每一個投資者投入足夠的重視。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在選擇一項投資之前,不要先問“我能賺多少”,而要先問“我最多能虧多少”。
(5)在不知道自己該買哪一隻股票或者為什麼要買這隻股票的時候,堅決不要買。這一點尤其重要,必須先把事情搞懂再作決定。
(6)投資的前提就是一定要保本,當投資者把目光投向一些目前正在走向衰敗的公司的時候,就是一個危險的開始,這點尤其應注意。
(7)不要輕信那些債務大於資本的公司。有些公司通過發行股票或借貸來支付股東紅利,但是他們最終會陷入困境。
(8)應該“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然後小心地看好它”。那種把資金投入到多家公司以此來試圖分散風險的做法是不正確的。
(9)不要忘記,除了盈利以外,沒有任何其他標準可以用來衡量一個公司的好壞。無論分析專家和公司怎樣說,記住這條規則,盈利就是盈利,這是唯一的標準。
(10)如果投資者對一隻股票產生了懷疑,不要再堅持,及早放棄。
跟上形勢變化
巴菲特曾說自己有85%投資策略來自於老師格雷厄姆。但是他在具體的實踐中,發展和改變了老師的價值投資策略,他拋棄了其中一些不符合新情況的思路。他說:“我逐漸發展了他的思想,以適應新的變化。”
從開始涉足投資行業至今,巴菲特一直在尋求改變。多年來,他在應用價值投資策略方麵的思路也在不斷地改變。隨著運作的資金量越來越大,他認為先前那種運作資金的方式已經不適用了。他說:“當初在格雷厄姆的公司工作時,由於資金數目比較小,我們常常用一張紙,將與某家公司有關的一切數字都記下來。如果我們碰到了在賬麵價值、營運資金、收益方麵都合格的公司,我們就把它買下來,這種方法很簡單。可是這種方法現在顯然已經行不通了,我們得尋找其他的途徑,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在未來贏得可以穩定增長的現金流。”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工業主要以製造業為主,衡量企業的主要標準是賬麵價值。投資者隻要科學地分析企業的財務與管理,他就能以賬麵上的數字來考察企業。可是,後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服務與信息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的那種簡單衡量企業賬麵價值的手段已經不適應新的情況了。對巴菲特來講,雖然他對新技術企業興趣不大,但他不是一個故步自封,拒絕新事物的人。相反,他是一個樂於改變的人,他一直在與時代一起進步,他的投資理念也隨著經濟的變化而改變。
在1999年科技網絡股風靡全球之時,巴菲特選擇了回避,繼續專注於自己的傳統行業投資。不久,科技股的泡沫破滅了,眾多投資者因此傾家蕩產。事實證明巴菲特當時的選擇是明智的。但是時過境遷,進入2005年之後,巴菲特也開始投資科技股。他旗下的伯克希爾公司表示其擁有160萬股WT通信公司和87.9萬股 Level3 通信公司的股票,另外他的公司在亞馬遜網站上的投資也獲得了盈利。
在回答為什麼購買科技股的時候,巴菲特說:“我總是盡可能地跟蹤那些我明白運作情況的股票,就像亞馬遜。我的意思是說,我能夠明白亞馬遜這樣的企業在經營上的利弊從而準確分析投資的回報。更重要的是,亞馬遜這樣的股票一年前或一年半以前的價格比現在低得多,所以當時我就明確意識到這樣的企業不僅能夠生存下去而且還會獲得高速發展。”
投資行業並沒有亙古不變的法則與真理,偉大的投資家是願意不斷改變自己的投資理念與投資方法,以適應變化。事實上,那些在幾十年前適用性強的理念與方法,在新的時代裏可能已經不再適用了,聰明的投資者應根據新情況改變投資理念與方法。
尋找消費壟斷企業
選擇股票是取得投資成功的開始,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步,選股要有戰略眼光,善於發現“地下的黃金”。如果第一步邁不開,走不好,成功就無從談起。巴菲特投資的成功就在於能夠準確選擇投資對象。
巴菲特選擇投資對象的時候特別注重公司的業務種類,對那些從事具有消費壟斷性業務的公司情有獨鍾,他認為這類公司相對於從事普通業務的公司更具有獲利潛力和發展前景。這類企業即便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也由於其所從事的業務具有消費壟斷性,而不會對其獲利能力有很大的影響,也就是說,這類企業的獲利在任何情況下都比從事普通業務而不具有消費壟斷的公司要穩定得多、有保障得多,投資於這類企業風險較小,獲利有保障。
20世紀40年代後期,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勞倫斯?布魯伯格在論文中指出消費壟斷型企業的投資價值。通過對消費壟斷型企業和普通企業的比較,布魯伯格認為,企業便利的地理位置、服務熱情周到的雇員、便捷的送貨服務、令人滿意的產品品質等因素令消費者信賴,從而產生一種心理狀態——商譽意識。消費者的商譽意識會帶來消費壟斷。商譽意識雖然隻是一種消費心理狀態,但作為一種無形資產卻具有巨大的潛在價值。它常常驅使消費者對某些商品產生一種信任,隻購買某幾種甚至某一種商品。這樣就會給企業帶來驚喜:更高的權益收益率、利潤的增長、良好的業績等等,此類公司的股票自然會受到追加,股價也會隨之上漲。這類公司即使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也會有突出的表現。對於這一觀點巴菲特非常讚同,並在投資過程中堅持運用。巴菲特的投資組合中幾乎數十年不變的8家公司的股票在巴菲特眼中都具有消費壟斷,在消費者心中都是具有長久吸引力的消費品牌,能夠使消費者產生“商譽意識”。
如何檢驗某個企業是否存在消費壟斷呢,是否足以使消費者心中產生“商譽意識”?巴菲特借助布魯伯格的理論,發明了一種方法。他設計的問題是:如果你有幾十億資金和在全國50名頂尖經理中任意挑選的權利,你能開創一個企業並且成功地與目標企業競爭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這個企業就具有某種類型的消費壟斷,是一個消費壟斷型企業。對於自己選定的投資企業,巴菲特常常引以為豪。“別的企業能和華爾街日報競爭嗎?你可能耗盡了心思,花費了幾十億資金,但你仍不能減少它的讀者人數!沒有人能創辦一個口香糖公司能和箭牌公司相對抗!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哪一種碳酸飲料能和可口可樂抗衡!”他說,“同樣的情況還有萬寶路香煙,很難想象一個抽慣了萬寶路香煙的人會轉向其他品牌的香煙。”
布魯伯格認為,消費壟斷型企業能夠具有很高的利潤,其原因就是這類企業不必高度依賴於對土地、廠房、設備的投資。其他普通公司則正好相反。消費壟斷型公司的財富主要以無形資產的形式存在。比如可口可樂的配方、萬寶路的品牌等,都是價值巨大的財富。
這種情形在商業貿易史上一直存在,如早期英國冶鐵業的消費壟斷,托馬斯?愛迪生創建的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其影響遍及全球。巴菲特十分看好這種有著廣泛發展前景的公司,選擇這類公司他是胸有成竹的。
慎重看待高新技術企業
在巴菲特的投資策略裏,有一條重要的原則,即投資自己所了解的企業。他常常告誡投資者,如果不了解這個企業,就不要去購買它的股票。
一般說來,巴菲特隻投資自己熟悉的兩種企業。一種是能夠提供重複性服務的傳播事業,這些企業所提供的服務是所有企業都必需的。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它們都必須讓消費者認識自己的產品與服務,所以它們不得不花高額的廣告費以求能打開銷路。由於企業的這種支出是必需的,所以,那些提供這類服務的行業勢必從中獲得高額的營業額及利潤。另一種是能夠提供一般大眾與企業持續需要的重複性消費的企業。巴菲特投資的企業,如吉列、華盛頓郵報、中石油等,無疑都符合他的這一選股原則。
在巴菲特的投資組合裏,我們很容易看出他對網絡科技股總是避而遠之,唯青睞那些傳統意義上的、為他所了解的盈利前景較為明朗的企業,如保險、食品、消費品、電器、廣告傳媒及金融業。當全世界都在為網絡科技股瘋狂的時候,巴菲特仍舊不為所動,堅持著自己的陣地,顯得是那樣固執。
巴菲特對自己不了解的高技術公司不感興趣。盡管巴菲特與比爾?蓋茨是一對極好的朋友,巴菲特還是蓋茨婚禮的證婚人,蓋茨還對他很有耐心地講述自己的企業,但這都沒能成為他投資微軟的理由。巴菲特曾經說:“我很崇拜比爾?蓋茨,但我不會買微軟的股票,因為我不知道10年後世界將是怎樣的。我不想參與到這些別人擁有絕對優勢的遊戲中去。或許我可以用我所有的時間去思考一下明年的科技發展,但我不可能成為我們國家分析這類企業的行家裏手。我連第100位、第1 000位、10 000位的專家都輪不上。也許很多人都會分析這類公司,但我不會。”
巴菲特一向在投資方麵極為自信,可在麵對高技術企業時,他表現得過於“謙遜”。在科技股炙手可熱的時間裏,巴菲特因為不懂而沒有去參與,我們可以將他的這種表現看成是理性而聰明的表現。巴菲特的商業老搭檔查理?芒格為他的這一策略進行了很好的解釋,他說:“每個人都應當找到自己的長處,然後再運用這種優勢。如果你試圖在你最差的方麵獲取成功,我敢肯定,你的事業將會一團糟。”在解釋為什麼巴菲特和伯克希爾公司不去買進科技股時,他說:“我們沒有涉足高科技企業,是因為我們缺乏涉足這個領域的能力。我們的優勢在於很了解非科技股,而其他股我們不了解,所以我們隻願意與那些我們了解的公司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