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幾類企業
巴菲特的投資策略以一句話加以總結,那就是集中投資戰略。他認為自己的投資方略沒有什麼神秘的地方,但是要真正成為一個成功的集中投資者,就需下一番工夫來好好學習。
大多數投資者喜歡探聽各種小道消息和內幕,但卻沒有耐心去讀一下那些通過正規渠道發布的企業的年度報告。巴菲特的經驗告訴人們,不要花大把的時間與別人談論市場走勢,而要多花點時間閱讀一下你擁有的公司發布的最新資料。巴菲特忠告那些對集中投資有興趣的投資者:認真細致地研究企業,因為擁有一家企業的股票,就意味著你得比較精通這家企業和它所在的行業;將股票看成是企業所有權的一部分,而且要一直堅持這一觀點,否則你千萬不要進入股市;切記永遠不要舉債來進行集中投資,債務所帶來的壓力會使你缺乏經受市場考驗的承受力,一旦債權人突然要求提前還款,將給你帶來巨大的損失;不要試圖在短期操作中運用集中投資,你至少應當在某隻股票上花5年或者是更長的時間。
在實行集中投資戰略時,要注重投資的安全性,所以在投資時必須注意規避一些不宜投資的企業。通過對巴菲特投資經曆的研究,可以總結出他進行集中投資時,避免投資的幾類企業:
(1)無穩定現金分配的公司。穩定的現金分配說明公司能穩定經營,並業績真實。造假的公司隻能造出賬麵利潤而不能造出現金,所以他們隻能送轉股分配而不能通過現金分配。
(2)不誠信的公司,其中包括大股東掏空上市公司、虛假陳述、隱瞞應當披露的信息、內幕交易、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等等。
(3)5年內業績有大幅波動的公司。公司業績大幅波動說明公司經營不穩定,風險較高。要考察公司的穩定性,5年時間是必需的。
(4)整體行業不景氣的公司。整個行業不景氣,上市公司的經營和業績就會受到影響。
(5)母公司經營不善的集團公司。如果集團公司經營不善,那麼上市公司的經營能力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而且掏空上市公司的危險性也會上升。
(6)沒有主要業務,或者主業不突出,搞多元化經營的公司。
(7)業績平平或比較差的,不斷被公眾和媒體質疑的,並且莊股、累計漲幅巨大的公司。
(8)企業規模過小的上市公司。小規模的上市公司很難產生規模效應,並且經營成本高、抗風險能力弱。
深入了解企業情況
巴菲特認為,企業應該有正直和誠實的經營者。其行為必須符合受托人的身份,這是非常重要的。巴菲特相信,如果想明白經營者的意圖,唯一的方法,就是觀察他們如何與股東溝通。所有的企業,不管是好是壞,都會經過一段不可避免的困難時期。一般而言,當企業營運狀況不錯的時候,經營者會暢所欲言;但是當企業走下坡時,他們會開誠布公地談論公司的困難或是沉默不語嗎?巴菲特的結論是:經營者對企業困境的反應,可以看出他的經營態度。
巴菲特認為,要使一個企業成功,經營者必須與全體員工發展良好的工作關係。他的觀點是,員工應當從內心認為他們的公司是最好的工作地方。提拔員工時,應該讓他們覺得升遷是基於個人的能力而非偏愛。巴菲特檢視公司的特點,經營層麵的特質,以及與其他同業公司比較的結果。在這個探索中,巴菲特試圖循著某種線索,以引導他了解一家公司與其他競爭者相對的優越性。巴菲特宣稱,僅僅閱讀一家公司的財務報告,並不足以判斷是否應對該公司進行投資。審慎投資的基本步驟,是盡可能地從熟悉該公司的人那裏,獲取第一手資訊。巴菲特會嚐試詢問所有可問的問題,他稱這個隨機的詢問為“閑言碎語”。如今,我們可以稱它為企業的“葡萄藤”網絡。巴菲特認為,“閑言碎語”能提供線索給投資人,有利於他們找出絕佳的投資。
巴菲特去拜訪企業的顧客和企業本身。他尋找曾經為該公司工作的員工和顧問。巴菲特與大學裏的科學研究者、政府員工和商業機構的主管會麵,他也訪談競爭業者。雖然主管們有時可能不願透露太多,但是巴菲特表示,他們從不缺乏對競爭對手的批評。產業裏的每個公司的真實狀況,或多或少可以從與公司有往來的人士中得到。
大多數的投資人不願意像巴菲特那樣花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了解某家公司。發展“葡萄藤”狀的網絡,並且安排麵談是需要時間的;而為每一家公司重複建立“葡萄藤”狀的網絡,更是件費力的工作。所以,巴菲特借減少手上持有的公司的數量,以減輕自己的工作量。依照巴菲特的觀點,他寧願隻擁有少數幾家優秀的公司,也不要好幾家平庸無奇的公司。一般而言,他的投資組合少於10個公司,而且時常是3~4個公司即占去他投資組合的75%。
不 熟 不 投
巴菲特投資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他從不買自己不熟悉的股票。如果他不太了解某公司的財務狀況、經營狀況、管理人員的基本情況,即便是被人描述得天花亂墜,巴菲特也從不感興趣,更不會去涉足。巴菲特的忠告是:“投資必須堅持理性的原則,如果你不了解它,就不要行動。”他認為,一個人的精力是比較有限的,股市上的股票則數以千計,不同的企業從事著完全不相幹的業務,我們不可能對這些業務都熟悉和了解。不如將我們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我們熟悉的領域內,盡可能多地了解這些企業的情況,這有利於我們的投資決策。
巴菲特對具有潛質的優秀公司非常青睞,一旦他以合理的價格買到了他認為具有持久競爭優勢、能夠為他帶來豐厚回報的公司,就不會隨隨便便賣掉它們。他所購買的公司都是自己非常熟悉的公司,不了解、不熟悉、不能一目了然的公司,從不輕易去購買。巴菲特長期持有的8家著名公司的股票分別是可口可樂、吉列、美國運通、富國銀行、聯邦住宅貸款抵押公司、迪斯尼、麥當勞、華盛頓郵報。從中你會發現每家都是家喻戶曉的全球著名企業,而且持有時間很長,多數都在5年以上。可口可樂是全球最大的飲料公司,幾乎在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出售可口可樂,每一個運動場的小攤上、加油站的小櫃台上、電影院、超級市場、飯店旅館、酒吧賓館等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櫃台上都可以見到可口可樂的影子。吉列則是全球便利刮胡刀市場上最具影響力的產品,世界上所有長胡須的男人以及他們身邊的女人都會知道吉列刮胡刀,盡管全世界生產刮胡刀的企業數以萬計,但全世界將近60%使用刮胡刀的男人都會選擇吉列這個品牌。因此,巴菲特投巨資於吉列公司,並持有該公司的股票至今,他說:“每當我在入睡之前,想起明天會有25億位男士必須剃須時,我就會忍不住感到高興。吉列刀片已經有100多年曆史,全世界的男人每年要消耗200億~210億片刀片,其中30%就是吉列生產的,而60%的市場銷售額屬於吉列公司。在某些國家,吉列公司刀片的市場占有率甚至達到了90%。”
美國運通銀行的旅行支票和運通卡是跨國旅行的必備工具;富國銀行是美國十大銀行之一,擁有加州最大的商業不動產市場;聯邦住宅貸款抵押公司是美國兩個最大的住宅貸款業者之一;購並大都會——美國廣播公司之後,迪斯尼成為全球第一大傳播與娛樂公司;麥當勞是全球第一大速食業者;華盛頓郵報亦是美國最受尊敬的報社之一,在民眾生活中影響巨大。由此可以看出巴菲特所持股票的原因:他最為看重的公司或企業都是與大眾日常生活緊密聯係在一起的,這些公司的產品簡單而容易了解,毫無神秘和複雜可言。這就印證了巴菲特崇尚簡單、拒斥複雜的投資理念。
巴菲特絕不投資自己不了解的、或是在“能力範圍”之外的公司。在巴菲特看來,任何投資者隻要花時間對某個行業或是某個公司切身地參與或是切實地做一些調查研究,都能夠獲得相關資料,從而了解某些行業或自己感興趣的企業,擴大自己的“能力範圍”。巴菲特有一句很經典的話:“一個人一生中不需要正確很多次,隻要在極為緊要或關鍵的時候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就行了。”在其40年的投資生涯中,12次正確的判斷決定了他的成功,為他帶來了巨額的財富。
第 24 章
不要害怕短期失利
理性投資更長久
巴菲特崇尚理性的投資觀念,他避開了科技股的大調整風險,並且獲得了很大的收益。他的老師格雷厄姆曾經提出了以淨資產價值、低市盈率為標準的投資方法,並且應用利率來衡量價格的高低。
格雷厄姆發現一個數學的評價公式,即企業的中心價值應滿足三個標準:
(1)10倍以下的市盈率,一年以上的盈利為分母。
(2)個股價格相當於曆史最高價的一半,即股價從最高價回調了一半。
(3)股價不高於每股淨資產。
格雷厄姆的投資學說是基於穩健投資的原則之上的,而他把穩健投資的精髓提煉為“安全邊際”,他認為,一旦股票的價格低於其實質價值,那麼,這隻股票就存在一個安全邊際。可以說巴菲特正是從中汲取了營養。
對於所有包含預測成分的指標,巴菲特都不認為那是投資的基礎。因為對於公司經營的預期總是由於其易變性而難於達成,一旦樂觀的情緒占主導,價格就會遠高於其價值,隨之而進行的操作就成為典型的投機行為。而且投資人過度預估這些捉摸不定的東西時,通常會帶來具有風險的思考模式。例如,一家公司預計未來盈餘豐厚,投資者就會以高價去購買,這樣,股價很容易偏離其實質價值,並不斷擴大,而一旦盈餘的預期未能達成,投資者麵臨的風險就相當高了。
這種穩健做法,在一些時候也會錯過機會,在科技股的投機狂潮中,存在大量的暴富機會,最典型的如美國在線,在不到9年的時間,該公司股價最高時上漲了3.47萬倍,投入1萬變成3.47億的天文數字。假如巴菲特在1999年投身於科技股的革命大潮,然後又在2000年3月份後重新拾起原來的傳統績優股,那會創造十分輝煌的業績。但這僅僅是個假設,巴菲特不會這樣做,因為巴菲特不是神而是一個傑出的投資家,正因為他的穩健才襯托出他與眾不同的膽識,才會有今天成為世界首富的輝煌。
巴菲特堅信凡是泡沫最終都會破滅,不管是新經濟還是舊經濟,公司的持久盈利是第一位的。巴菲特用事實證明了一個道理:隻有理性投資者才能“活”得長久。
不因為便宜而買入
巴菲特說:“你買一種股票時,不應因為這種股票便宜而購買,而應該因為你很了解它而購買。”
巴菲特認為普通投資人可以按常識判斷來戰勝股市和共同基金,也就是說要善於從平凡中發現奇跡,他自己往往會從日常生活中得到有價值的信息。他特別留意妻子和3個兒女的購物習慣。1971年的一天,妻子買回“萊格斯”牌緊身衣,他就從中發現了一樁大有賺頭的買賣。在他的組織下,公司當即買下了生產這種緊身衣的漢斯公司的股票。不久,股票價格竟升到原來價格的6倍。
有12個大眾觀點被巴菲特形容為“愚蠢而危險”,包括“已經下跌很多的股票不會再下跌了”、“屢創新高的股票不會再上漲了”,等等。巴菲特認為,實際上你不可能預料到什麼時候是穀底,而如果是個好公司,即使股票價格已經高漲也不必拋售。事實上,他從未進行過短期的風險投資,隻要他所投資的企業仍然保持活力,他就把股票緊緊抓住不放。同樣,一旦股票表現出下跌的預兆,他會不斷到上市公司,視察一番,分析判斷後也可能毫不猶豫地趕快脫手。在股市上,他的一舉一動經常成為一些股票投資者預測股市變化的“晴雨表”。
巴菲特認為,盈利是一個公司的最終目的,不過股價是由華爾街的預期所引導的,價格過高的增長型股票具有雙倍的風險,如果他們的盈利猛然下跌,股價就會跌向穀底,即使盈利增加,股價也有可能下降。當你為了股票的增值付出太高的代價時,風險和效益之間就不成比例了。
巴菲特總結出對下麵幾種企業的投資一般不會成功。
(1)與農場有關的企業。它們有很長的生產周期,而且不得不為那些老是沒有現金的農場主提供資金。有可能會看到一些賬麵利潤,但在納稅後,最後得到的隻是一堆令人頭疼的應收賬款。
(2)長期服務契約。交了很少的保費,卻要為之提供很長時間的保險,這對保險公司來說是致命的。
(3)過分依賴於研究的企業。如果一個企業不得不長期依靠大量的資金投入,才能保持它的領先地位,這是一種軟弱的表現,而不是強大。
(4)企業管理層不誠實的企業。
(5)連鎖型企業。那些以幾何級數增長,但需要越來越多現金的企業。
(6)零售業(包括郵票銷售業)。那是巴菲特從未賺到過錢的領域。
(7)“把自己都押上”的企業。就像洛克希德公司,他們不得不周期性地把公司抵押出去,以維持業務。
(8)負債型企業。一座沒有抵押出去的房子,顯然比一座已經抵押出去的房子更值錢。
但是如同巴菲特這樣理智的人不多,大多數股民進入股市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所以置身於股市之中,隻要有便宜就占。但是,股市中確實有些便宜還是不能占的。雖然這便宜本身或許能給人帶來收益的,如某些熱門品種,但是投資者不可能把握每一次市場機會,所以這樣的投資是很危險的,輕者將會蝕本,重者則會因為貪小便宜而吃大虧。
投資前必須深入分析
巴菲特提醒投資者應注意從股票投資分析中來掌握股價走勢的重要性。所謂股票投資分析,就是股票投資者對股票市場所反映的各種資訊進行收集、整理、綜合等工作,借以了解和預測股票價格的走勢,進而作出相應的投資策略,以降低風險和獲取較高的收益。股票投資分析的主要內容包括股價基本因素分析和技術因素分析,因為這兩方麵都包含了廣泛的內容。
巴菲特認為進行股票投資分析的理由在於如下幾點:
(1)股票屬於風險性資產,其風險由投資者自負,所以每一個投資者在走每一步的時候都應謹慎。高收益伴隨的是高風險,在從事股票投資時,為了爭取盡可能大的收益,並把可能的風險降到最低限度,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認真進行股票投資分析。這樣在買賣過程中,我們才會有信心,使我們預見到可能發生的風險,及時避開隱蔽的陷阱,確保我們投資行動的安全。
(2)股票投資是一種智慧型投資。長期投資者要注重基本方法,短期投資者則要注重技術分析。而要在股市上進行投資,更是一種需要高超智慧與勇氣的舉動,其前提是看準了時機再去投資。而時機的把握需要投資者綜合運用自己的知識、理論、技術以及方法詳盡周密地分析,進行科學的決策,以獲得有保障的投資收益。這與盲目的、碰運氣的賭博性投資行為有根本的區別。
(3)從事股票投資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要時刻保持冷靜的頭腦,堅決杜絕貪念。投資者在進行股票投資分析時往往會受到資訊不足、分析工具不全、個人分析能力有限等問題的製約。因此,投資者除自行分析外,還應參考外界力量對股票投資所作的分析,以作出正確的判斷。由於股票投資分析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考慮問題時就需要我們從全局的角度出發,第一步就是要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運作,包括生產、流通、服務等各個部門作出詳細的分析,以便了解國民經濟各部門、各地區所處的增長階段與其發展趨勢,進而具體到成千上萬個企業,了解它們在經濟大環境下和所屬行業的特色下所從事的具體經濟活動。接下來,對發行股票的企業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