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篇 價值投資煉金術——拜沃倫·巴菲特為師(2)(1 / 3)

忽視短期波動

巴菲特特別注意兩點:一是買什麼股票,二是以什麼價格買入。

巴菲特的投資是以價值為導向,隻注重股票的內在價值,對於股市短期內的漲跌變化不甚關注,他的大部分精力和資本用在尋找並投資好的企業上。他認為,一個好的企業一方麵要有長期發展的基礎和潛力;另一方麵必須有為股東的長期利益著想的管理層。這個管理層需要由負責任的人員組成,並在企業裏占有一定的股份。巴菲特從不追逐市場對某個企業的估價,也不因為一個企業的股票在短期內會大漲就去跟進。相反,他會竭力回避被市場高估價值的企業。一旦投資於一家自己中意的企業,他就會長期持有其股票。這家企業的長期成長會給他的投資帶來良好的回報。

在股市上,如果要效仿巴菲特,不理會短期內股市的漲跌變化,首先就得像巴菲特那樣買入值得長期持有的優質股票,如果買入了一隻前途渺茫的劣質股票,是無法叫人高枕無憂的。那麼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就是買什麼樣的股票。總的原則是這樣的,隻有有持久競爭優勢的公司才能夠以壟斷者的地位來獲利。其競爭優勢越持久,所創造的獲利能力就越強大,正是這一點使巴菲特確認這樣的公司會渡過任何難關,並使沉淪的股價向上提升。一般說來,企業的持久競爭優勢可以表現為兩個重要方麵:一是低成本的持久性;二是品牌優勢的持久性。

必須注意的一點是,優質公司的股票其價格常常沒有大變動,投資者不能隻注意到它是優質公司就不顧一切地買進。買入價格常常決定報酬率的高低,所以要獲得高出平常的報酬率,就得用較低的價格買進優質公司的股票。不然,高進高出,等於白費力氣。所以,買入時機是投資製勝的關鍵。股票價格是動態的,處於不斷變化之中,質地優良的公司股票盡管很難有超乎尋常的低價位,但當意外情況發生時也會有令人驚喜的低價位。如果買入價格合適,就會有可觀的收益和報酬率。

長期持有並管理手中的股票,耐心等待企業的成長。巴菲特堅守自己一貫的長期投資理念,憑著內在價值高於市麵價值的投資理論選擇投資對象,當公司股價被市場嚴重低估時大量買進,然後一路持有。如今,巴菲特持有美國運通、可口可樂、迪斯尼、吉列、麥當勞及花旗銀行等許多大公司的大量股票。數十年之間股市風起雲湧,跌宕起伏,但巴菲特幾十年如一日地持有自己選定的投資對象的股票。當有人問及他死後對其所投資的公司會有什麼影響時,巴菲特調侃地說:“可口可樂短期內的銷售量可能會暴增,因為我打算在陪葬的飛機裏裝滿可口可樂。”這很形象地闡釋了他的投資理念。或許是因為投資的原因,巴菲特對可口可樂情有獨鍾,他的夫人蘇珊亦曾調侃道:“巴菲特的血管裏流的不是血而是可樂。”與自己選擇的投資對象生死相伴的人,是不會在乎股票的短期漲跌變化的。他曾經勸告那些渴望一夜暴富的投資者:指望你買進的股票立刻上漲是不現實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在適合的價位買進自己中意的股票,然後靜靜地等待它上漲,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

投資股市大可不必每日盯著股價波動,畢竟上市公司的股價波動與公司經營無關。買進後可選擇遠離股市,免受市場上盲目情緒的影響,而幹擾自己的計劃。

正確評估企業未來

巴菲特認為,長期而言股票的價值會主導股票的價格走勢。價值與股價現在的變動無關,垃圾股可能與績優股一樣上漲5點,但經過長時期的價格變動,績優股會逐漸反映出其投資價值,而垃圾股可能最後淪為賭場計分板或者股東追逐投票權的參考依據。

在1994年伯克希爾公司的年報中,巴菲特花了好幾頁的篇幅解釋其追求內在價值的過程。就像一般投資人所預期的,巴菲特會固定報告公司的每股賬麵價值。他說:“就像我們不斷告訴各位,內在價值才是重點所在,有一些事情是無法逐條說明,但卻必須列入考慮範圍內的。”然後他繼續指出,“我們把內在價值定義為,可以從企業未來營運中拿回來的折扣現金價值。”雖然巴菲特不諱言,隨著外在利率的變動,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也必須做修正,這種主觀認定的內在價值也因此會有所變動。

巴菲特以1986年購並的斯科特?費澤公司為例。購並當年,斯科特?費澤公司的賬麵價值是1.726億美元,巴菲特出價3.152億美元,足足比賬麵價值多了1.426億美元。1986~1994年,斯科特?費澤的總盈餘一共是5 540萬美元,而巴菲特分得的股利則一共是6.34億美元。配息之所以高於盈餘是因為該公司握有多餘的現金,或說是保留盈餘,這些全回歸到股東——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手中。

這樣算來,使得伯克希爾公司(巴菲特持有超過60%股份)的總投資額在3年之內增值達3倍。伯克希爾現在仍然是斯科特?費澤的股東,後者的賬麵價值仍然與購並當時相同;迄1994年止,伯克希爾公司單單配股所得就超過當初購並費用的兩倍。

巴菲特認為,用價格作為衡量業績的唯一指數是愚蠢的。然而大多數投資者確實是這樣做的,他們都對價格缺乏清醒的認識。如果某種股票的價格上漲了,他們就認為有利好消息;如果股價下跌了,就認為有利空消息。他們會采取相應的行動。但是這種根據股價的上下波動進行投資的策略是不明智的。

另外還有一種愚蠢的習慣,即以短期的價格衡量業績。巴菲特認為,大多數投資者不僅衡量業績的依據(價格)是錯誤的,而且他們對業績衡量得太快,也太頻繁。如果他們對所看到的數字不滿意,他們馬上就換股。

這種雙重式的愚蠢——以價格為衡量依據,以及短期的炒作心態——是一種不健康的投資方式。正是這種不健康的心態導致某些人每天都關注股市行情,並經常性地給證券代理商打電話,這些號碼均設置在快速撥號的功能上。這也是為什麼那些負責幾十億美元投資的機構券商們,隨時準備得到指示,即刻買賣的原因。同樣出於這種原因,共同基金的券商們總是快速更換他們的證券投資組合——他們認為這就是他們的工作。

巴菲特認為就長期而言,股票的價格應該近似於企業價值的改變,就短期而言,價格能大幅度地在公司的實質價值上下盤旋,這是受企業成長之外的因素所左右。問題仍然在於大多數的投資人使用短期價格變化,以精確計量他們的投資方法成功或失敗。但是這些短期的價格變化,對於預測企業的經濟價值變動毫無幫助,反而對於預測其他投資人的行為較有幫助。

巴菲特認為,使用短期價格來判斷一家公司的成功與否是愚蠢的。取而代之的是,他要被投資公司向他報告因經濟實力成長所獲得的價值。一年一次,他固定檢查幾個變數:

(1)初始的股東權益報酬率。

(2)營運毛利、負債水準與資本支出需求的變化。

(3)該公司的現金產生能力。

如果這些經濟上的指標正在進展,那麼長期下來,結果會反映在股價上。短期之內,股價所發生的變化是暫時的。

將經濟上的指標當作績效考量的標準,其困難點在於這個績效評估方法,不是習慣上的用法。委托人和投資專家同樣被價格起伏牽著鼻子走。每天股票市場報道價格的變化,委托人的會計報表反映每個月的價格變化,而投資專家的績效又以價格的變化每季被評估。要解決這些矛盾,可能就在於運用巴菲特不透明盈餘的概念。如果投資人使用不透明盈餘來評估他們的投資組合的績效,也許那種僅是追逐價格起伏的不合理行為可以被調整過來。

不要企圖預測市場

巴菲特隻相信自己對企業價值的判斷,而不去預測市場,也不相信別人對市場的預測。他在2002年投資中石油時,所羅門、美邦等投資銀行正建議沽出中石油,但他沒有相信。結果巴菲特成功了。

巴菲特堅持說,人們永遠不可能預測市場。他建議投資人應該用精力去研究和展望其所投資的企業,而不應該去預測市場。他說:“我從來沒有見過能夠預測市場走勢的人。”

其實早在1966年時,巴菲特就曾經說:“我從來不對股票市場走勢和經濟周期進行預測。如果你(他的合作者)認為宏觀經濟預測對於投資非常關鍵,或者你認為我必須能夠勝任這種預測工作,那麼你根本就沒有必要參加我們的合夥公司。”

幾十年後的2001年,巴菲特對媒體說:“過去,我對預測市場的短期波動並不擅長,當然現在我同樣也不擅長。事實上,我對未來6個月、1年、2年後股市的走勢一無所知。”他說:“在投資中,我們把自己看成是公司分析師,而不是市場分析師,也不是宏觀經濟分析師,甚至也不是證券分析師。”他還說:“查理和我從來不關心股市的走勢,因為這毫無必要,也許這還會妨礙我們作出正確的選擇。”“最終,我們的經濟命運將取決於我們所擁有的公司的經濟命運。”

眾多的投資人總是癡迷於對股市走勢的預測,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說過:“不要試圖估計股市的走勢,而應集中精力了解你熟悉的企業。”現實中,在鋪天蓋地的股評中,股評家經常在不了解被投資企業的情況下大談股價的走勢。對此,巴菲特建議投資人千萬不要相信股評家,他說:“投資人期望經紀人會告訴自己在未來兩個月內如何通過股指期貨、期權、股票來賺錢,這完全是一種幻想。如果能夠實現的話,他們根本不會告訴投資人,自己早就賺得荷包鼓鼓的了。”

格雷厄姆說:股市上最大的敵人是你自己,如果在股市中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即使有再強的分析能力,也難獲勝。

股票市場上,可以說處處是敵人。隻有在大市一路狂升,凡買股票者人人賺錢,或大市一路狂跌,凡買股票者人人虧本,這時才會大家同坐一條船。不過,即使如此,市場仍然會有買家和賣家,買家和賣家是根本對立的。

但無論股票市場上有多少人對立,投資人最大的敵人仍然是自己。投資人往往都是因為過於貪婪,以致投機過度而遭損失。相反,也有投資人過於保守而錯過了極多的投資機會。沒有人會強迫你買什麼股種,也不會有人強迫你一定是看好或是看淡。你是你自己的主人。但不少投資人買賣時,大市向好,他偏偏要賣出,大市向淡,他偏偏要買入。所受的損失其實是自己造成的,與他人無關。

尤其是一些投資人,聽到一些小道消息說某某股票的行情好,就莽撞入市並大量買入。之後證明這些消息都是假的,損失不可避免,誰之過?當然是投資人自己的過錯,怪不得別人,隻能怪自己輕信人言。又有的投資人經過分析之後,認為市勢會有大升或大跌。如果他帶著自己的分析去買賣,之後可能真的賺大錢。但這位投資人若是不自信,則可能使他錯失一次賺大錢的良機。投資失敗,我們應該怪誰?當然是自己,怪自己不自信,當斷不斷。與其分析和我們對立的投資人的心態,他們的資金流向、投資技巧和買賣原因,我們倒不如先分析一下自己。分析一下自己為什麼會遭受損失,為什麼會錯失機會,為什麼看錯,為什麼輕信小道消息,為什麼不肯止損,為什麼買入一些垃圾股票等無數的問題。要在股票市場擊倒你的對手,你一定要先學習如何戰勝自己。

買股票要找買點

股票買賣時機是指買賣股票比較合適的時間。它既可以是一個時間“點”,也可以是一個時間“段”。對於短期股票投資而言,“點”的意義顯得重要,而對中長期股票投資而言,“段”的意義則更為重要。

巴菲特認為股票投資選擇所要麵對的兩個重要問題:一是選擇投資的股票,即“選股”。二是選擇股票買賣的時機,即“選時”。選準股票是股票投資能否成功的先決條件,而選擇適宜的股票買賣時機是股票投資能否成功的關鍵,投資者應給予高度的重視。如果投資時機選擇不對,就是選中了優質股票,也可能由於整個大勢的疲軟而舉步維艱,甚至下跌,造成投資損失;或者可能賣出時機未到,貿然賣出股票,而該股票卻在賣出之後,才開始大幅上漲,使得投資收益大大減少。所以,有人說,選股是從小處著手,選時是從大處著眼。

在選擇股票買賣時機的時候,是有一些基本的原則和方法要遵循的。

1. 股票的買賣原則

股票買賣時機的選擇要因人而異,不可千篇一律,資金的多少,心理素質的優劣,短期投資還是中長期投資等差異使買賣時機有所不同。為了更好地把握買賣時機,應注意以下原則:

(1)長期股票投資買賣時機選擇的原則。經濟發展有四個過程:複蘇、繁榮、衰退、蕭條。人們稱之為景氣循環或商業循環。股市受經濟的影響,股價走勢也有回頭上漲階段、漲勢明顯(加速)階段,漲勢停頓階段、回頭下跌階段、跌勢加快階段、跌勢緩和階段等(或者說,起步、繁榮、滑落、盤旋等)不同階段構成的周期性變化,人們稱之為股價循環。長期股票投資買入時機宜選擇在經濟周期的蕭條末期,股價循環的跌勢緩和期;長期投資的賣出時機應選擇在經濟周期的繁榮階段的末期,股價循環的漲勢停頓期。

(2)中期股票投資買賣時機選擇的原則。巴菲特認為,中期股票投資應該在股市長期上漲趨勢確定的條件下進行波段式操作,並且宜在中期上漲趨勢中,避開中期調整階段。

(3)短期股票投資買賣時機選擇的原則。巴菲特認為,短期股票投資應該在股市長期漲勢和中期漲勢確立的條件下進行。買賣時機應把握在中期漲勢的初期和中期,而在後期應減少操作。

2. 股票買賣的方法

股票買賣的方法按買賣的次數分,可分為一次買賣法、多次買賣法或分批買賣法。買賣方法的選擇亦無定論,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而言,短期投資主要是采取一次買賣法;中長期投資主要采用分批買賣法。

股市受戰爭、政治及一些意外因素影響比較大,但這些因素對股市的影響不是長期的。在和平時期,內在時機是占重要地位的。股市上有句諺語:“不要告訴我什麼價位買,隻要告訴我買賣的時機,就會賺大錢。”因此對於股票投資者來說選擇買入時機是一個關鍵。買入時機因投資時期長短、資金多少等因素有所不同,但也仍然可以找到規律。一般而言,隻要下列情況出現就是最佳買入時機:

(1)當有壞消息傳來時,由於人的本性,通常股價下跌得比較厲害,是買進的良好時機。

(2)當股市下跌一段時間後,長期處於低潮階段,但已無太大下跌之勢,而成交量突然增加時,是逢低買進的最好時段。

(3)當股市處於盤整階段,不少股票均有明顯的高檔壓力點及低檔支撐點可尋求,在股價不能突破支撐線時購進,在壓力線價位賣出,可賺短線之利。

(4)當企業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擴大規模時,企業利潤下降,同時項目建設中不可避免地會有問題發生,從而導致很多投資者對該股票興趣減弱,股價下跌,這是購進這一股票的良好時機。

(5)當資本密集型企業采用了先進生產技術,生產率大大提高,從而利潤大大提高的時候,是購買該公司股票的有效時機。

選擇好的時機買進股票難,但在好的時機賣出股票更難,這與“創業難,守業更難”的艱辛很相似。賣出股票必須掌握一定的技巧,否則不僅不能賺錢,可能還無法脫手。一般而言,下列情況出現就到了最佳拋售時機:

(1)當買進股票一周後,價格上漲了50%以上,此時出售,投資收益率遠高於存款利率,應當機立斷,該出手時就出手。

(2)遇到長期上漲的行情,要適可而止,切莫貪心,賺一倍即出手。

(3)遇到突然漲價的股票,並且漲幅較大,應立即脫手。在這種情況下,股價很可能受大戶操縱,若不及時出售,一旦大戶拋售完手中股票,再想賣出就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