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當股價上漲後,行情平穩之際宜賣出股票;成交量由增轉減時,宜賣出股票。
(5)當創出新高後,在某個交易日價格下跌,且比前交易日收盤價低的時候,該交易日的全天股價波幅必定要大於上個交易日的波幅的時候。
對於持續穩健上升的優質股,出現以下情況時應賣出股票:在過去一年中股份企業中無人增購本企業股份,企業利潤增長率與銷售利潤率明顯下降,靠縮減開支維持盈利,且企業目前又沒有開發出有市場前景的新產品。
對於發展緩慢型股票,出現以下情況,應出售股票:企業連續兩年銷售不景氣,產品庫存量大,資金周轉緩慢,兼並虧損企業而使自身資金長期被占用,並在短期內無法使兼並企業扭虧為盈,股價上漲30%以上或在大戶操縱下股價上漲10%以上。
對於複蘇上漲型股票,當其發行企業已成為眾所周知的發展型企業,人們紛紛購買其股票時,是賣出的好時機。
巴菲特認為,在股票市場大賺的投資者,往往是那些比別人先行一步願意花時間對目標公司進行深入了解的人,當別人紛紛拋售時,他卻堅定信心買進股票。如果有必要的話,他們甚至準備好在2~3年甚至更長時間內持有股票,直到投資者蜂擁而入將該股票價格拉上來為止。對於那些成長型公司來說,不管經濟形勢發生了什麼變化,它們都必須年複一年、季複一季地將其收益率穩定保持在15%或更高的水平上以滿足投資分析家的期望,並隨之提高其股票的價格。
投資股票成功的關鍵在於不被市場的短期波動所迷惑,心裏清楚整個經濟大勢的走向。如果政府設定的經濟預警指數已經向下反轉,通貨膨脹和利率同時攀升,那麼投資者或許就得到了一個清晰的指向,那就是經濟蕭條將要來臨。這對股票市場來說就不是一個利好消息,這時是投資者賣出股票的最好時機。在經濟蕭條的末期,投資者可以把在股票市場上賣出股票賺來的錢重新以較低的價格買回股票。
學 會 止 損
成功的投資者,十分留意怎樣將自己的知識應用在炒股中。有的人很有學問,知識麵很廣,你問他的問題,他都能回答,但是有學問的人並不一定是最聰明的人。很多有學問的人缺少對事物的綜合判斷能力,在如萬花筒似的股票市場中,他們的學問就無從發揮了。世界上大多數學有專長的經濟學家、金融學家,雖然擁有足夠關於股市的知識,但十有八九都不能在股市中賺到錢。其原因多數是對股市知識的綜合判斷力的缺乏。巴菲特的成功就得益於他對股市有很強的綜合判斷力,能有效地防止和避免虧損。他的以下經驗可以幫助你提高自己的綜合判斷力,阻止本金虧損。
1. 依仗順勢
當股市走勢良好時,宜做多頭交易,較差時則做空頭交易。但順勢投資必須注意一點:時刻關注股價上升或下降是否已達頂峰或低穀,如果確信真的已達此點,那麼就應與“順勢”的做法相反,這樣投資者便可以出其不意而獲先見之“利”。投資者在采用順勢投資法時應注意兩點:一是否真漲或真跌;二是否已到轉折點。
2. 多頭降低成本、保存實力
多頭降低成本、保存實力就是投資者在股價上漲時先賣出自己持有的股票,等價位有所下降後再補回來的一種投機技巧。這種操作方法被稱為“拔檔子”,它的好處在於可以在短時間內掙得差價,使投資者的資金實現一個小小的積累。
如此操作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行情看漲賣出、回落後補進;二是行情看跌賣出、再跌後買進。前者是多頭推進股價上升時轉為空頭,希望股價下降再做多頭;後者是被套的多頭或敗陣的多頭趁股價尚未太低拋出,待再降後買回。
3. 保本投資
保本投資主要用於經濟下滑、通貨膨脹、行情不明時。保本即投資者不想虧掉最後可獲得的利益。這個“本”比投資者的預期報酬要低得多,但最重要的不會傷到本金。
4. 攤平投資與上檔加碼
攤平投資就是投資者買進某隻股票後發現該股票在持續下跌,那麼,在降到一定程度後再買進一批,這樣總平均買價就比第一次購買時的買價低。上檔加碼指在買進股票後,股價上升了,可再加碼買進一些,以使股數增加,從而增加利潤。
上檔加碼與攤平投資的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不要把資金一次投入,而是將資金分批投入,穩紮穩打。
5. “反氣勢”投資
在股市中,首先應確認無特別事件影響大勢環境時,可采用“反氣勢”的操作法,即當人氣正旺、輿論一致看好時果斷出售,反之果斷買進,且越漲越賣,越跌越買。
“反氣勢”方法在運用時必須結合基本條件。例如,當股市長期低迷、剛開始放量高漲時,你隻能追漲;而長期高漲,則開始放量下跌時,你隻能殺跌。否則,運用“反氣勢”不僅不盈利,反而會增加虧損。
發現有損失,讓損失停下來,這在股市中是不容易辦到的。炒股是用錢賺錢的行業。一旦本金虧光,無論明天你見到多麼好的投資機會,你隻能旁觀,無法參與。巴菲特提出的首要建議就是盡量保住你的本金。而做到保本的辦法就是快速止損和一次別注入太多。
由於股票的運動沒有定規,你不入場就不能賺錢,而入場就有可能賠錢,虧錢割肉止損是很難的事,有句俗語:不會割肉的股民,就不是成熟的股民。一般情況下,虧損10%~15%就要止損出局,尋找其他機會。
使股民大虧本金的通常有以下幾個原因。
1. 不及時止損
投資者必備的基本素質不是頭腦聰明、思維敏銳,而是要有止損的勇氣。很多人不是不懂這個道理,而是不忍心下手。但是,在股市中絕對要有停損點,因為你絕不可能知道這隻股票會跌多深。
2. 總想追求利潤最大化
很多人都認識到高拋低吸、滾動操作可獲比較大的利潤,也決心這麼做。可是長時間卻沒滾動起來,原因就是拋出後沒有耐心靜等其回落,便經不住誘惑又想先去抓熱點,結果適得其反。不少人在股市呈現明顯的波動期,總抱著僥幸心理以為可以逆勢走強,天天保持滿倉。本想提高資金利用率,可往往一買就套——不止損——深度套牢。究其原因就是想追求利潤最大化,但結果是損失慘重。
3. 輕信他人
很多投資者通過學習,也掌握了很多分析方法和技巧,有一定的分析水平。可當自己精心研究了一隻股票,隻要聽旁邊的股民說這隻股票不好,就立即放棄買入。有的人還看別人買什麼,自己也就跟著買。這樣大多情況下隻能虧本。
從錯誤投資中學習
巴菲特說:“投資人並不需要做對很多事情,重要的是要能不犯重大的過錯。”綜觀巴菲特幾十年的投資生涯,沒有出現過很大的虧損,但這並不是說他的投資就沒有失敗過。巴菲特之所以能在投資界取得好成績,隻是因為他成功的投資比不成功的投資要多一些,他犯的錯誤比別人少一些。
在關注巴菲特成功的同時,切不可忽略他曾經經曆過的失敗。那些失敗的經曆不光對他本人有著重要的意義,對其他投資者也有借鑒作用。巴菲特曾經承認自己做下六項失敗的投資:
(1)1965年,他投資買下伯克希爾紡織公司,後來因為來自外部的競爭壓力較大,紡織工廠在20年後關閉,所以他建議人們不要投資不具長期持久性競爭優勢的企業。
(2)1989年,巴菲特以3.58億美元投資美國航空公司優先股。可是,後來隨著航空業的不景氣,股價一路下滑,他的投資也受到損失,為此他懊惱不已。有一次,有人問他如何看待發明飛機的萊特兄弟,他回答說應該有人把他們打下來。在這件事中,他得到了一個教訓:不要投資不景氣的產業。
(3)1993年,巴菲特以4.2億美元買下DeX製鞋公司,不過他是以伯克希爾海瑟威公司的股票來代替現金。而隨著該公司股價上漲,如今他用來購買這家製鞋公司的股票價值20億美元。在這件事中,他總結出的經驗教訓是:不要以股票代替現金進行投資。
(4)1964年,巴菲特以1 300萬美元買下當時陷入醜聞的美國運通5%的股權,後來獲得一些利潤後就賣出了,如果他堅持持有20多年,他當時買進的美國運通股票價值將超過20億美元。所以,他建議人們不要太快賣出自己的股票。
(5)巴菲特曾經收購過一家百貨商店,最後證明這是一項失敗的投資。因為在現實中許多經營了很多年、業績良好的零售企業會在一夜之間關門,就連巴菲特對此也感到難以理解。巴菲特在零售業上的失敗投資,使他從未在這個領域賺到過錢,所以他建議別人不要投資零售業。
(6)巴菲特投資世界百科全書公司。不久,世界百科全書公司因為受到新的信息技術的巨大影響,利潤直線下滑。盡管巴菲特想盡辦法,仍然沒有明顯成效。由於互聯網和電子出版的興起,對紙製的世界百科全書產生巨大影響,加之巴菲特沒有對產業內的公司長期競爭力作出基本的判斷,所以他的這次投資遭受重大損失。他總結的經驗教訓是:投資者不要投資產業結構穩定性不強的企業,要進行投資必須充分考慮技術的影響,否則就會遭到失敗。
巴菲特憑借自己的經驗還告訴人們,投資以下兩類企業也可能導致不成功:
一類是過分依賴研究的企業。許多高技術企業以研發出新產品來維持競爭優勢,如果它們沒有新產品就會失去競爭力。華爾街的投資者普遍看好如IBM、微軟這樣研發新產品、每年花在研發上的費用高達數十億美元的高科技企業。巴菲特非常理解研發工作在這些企業中的地位,認為這的確是企業保持活力的關鍵所在。巴菲特可能也正因為它們過於依賴研發,所以對這類企業不是很感興趣。
另一類是管理層不誠實的企業。對於那些有意隱瞞企業的真實情況的管理層,巴菲特是決不會和他們做生意的。因為他們總是隱瞞不好的消息,但是這些消息遲早會被披露出來,這樣就很容易引起股票市場發生很大的震蕩,導致投資風險增大。在巴菲特看來,管理層的不誠實是可恥的,即使企業存在重大隱患,管理層犯了重大的失誤,也應當誠實地將其披露出來。可是,我們在大多數報表中看到的似乎都是樂觀的好消息,這樣會導致投資者的行為受到誤導,投資的安全性受到威脅。
巴菲特說:“對於我的每一個錯誤,我總是要求自己能作出解釋。”人們在投資領域的行為,常常比在其他領域更容易犯錯。不過,在麵對錯誤時,需要做的是能真正找到錯誤的原因,然後重新進行投資,這樣才能避免再犯錯,投資安全性也會提高。
買價必須合理
巴菲特之所以投資成功首要的一點就是:他必須以合理的價格購買,同時所購企業必須符合他的期望。巴菲特認為,選購企業時不但要辨認出可以賺得高於平均收益的公司,還應該在價格遠低於其實質價值時購買這些企業。巴菲特教導投資者,隻有在價格與價值之間的差異高過安全邊際的時候才能購進企業或股票。
安全邊際的原則有兩方麵的作用。首先,使投資者避免受到價格上的風險。如果巴菲特所計算的企業價值,隻是略微地高於它的每股價格,則他不會購買該股票;他的推論是,如果公司的實質價值因為他錯估未來的現金流量而下降,股票價格終究也會下跌,甚至低於他購買的價錢。但是,如果存在於購買價格與公司實質價值之間的差價足夠大,則實質價值下跌的風險也就比較低。巴菲特如果以實質價值的7.5折購買一家公司,但隨後該公司的價值下跌了10%,他最初的購買價格仍然會為他帶來適當的報酬率。
其次,安全邊際原則也提供了一些機會,使投資者可能獲得極佳的股票報酬率。如果能夠正確地辨別出一個擁有高報酬率的公司,長期之後該公司的股價將會穩定地攀升,反映在它的報酬率上。股東權益報酬率持續維持在15%的公司,它股價的上漲程度將會超過股東權益報酬率10%的公司。如果巴菲特能夠以低於實質價值的價格收購一家優秀的企業,伯克希爾公司將會在市場價格進行修正的時候,額外地大賺一筆。巴菲特說:“交易市場就像上帝一樣幫助那些自助者。但是和上帝不同的是,交易市場不會原諒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人。”
巴菲特在他幾十年的投資活動中,還非常重視企業的長遠發展,他的每一次投資都是胸有成竹的。正是他的理性、成熟與睿智,成就了他的財富傳奇。
第 23 章
集中持有優秀公司股票
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
巴菲特的核心投資策略是什麼呢?對他有所了解的人,大概第一反應就把這個問題和集中投資聯係在一起了。確實,“巴菲特式”投資策略以一句話加以總結,那就是集中投資。集中投資是一種極為簡單的策略,是一種有別於活躍派的資產投資組合。雖然如此,它卻可以擊敗指數基金,為巴菲特帶來數百億的財富。
很多投資者都意識到了股票投資具有很大的風險性,所以他們極力分散投資風險。他們認為應該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裏,這樣才安全。而巴菲特卻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應該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然後小心地看護好。就股票而言,購買自己不熟悉的股票以分散風險的想法是不明智的,倒不如將全部資金集中在自己熟悉和了解的股票上,這樣就可以集中精力和時間照管好自己的資金,正如他所講的:“我們的投資僅集中在幾家傑出的公司上,我們是集中投資者。”
巴菲特的絕大多數資產都是從為數不多的幾隻股票上獲得的,他反對分散投資,他認為:“分散投資是無知者的自我保護法,但對於那些明白自己在幹什麼的人來說,分散投資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市場就像上帝,隻幫助那些努力的人。”“但與上帝不同的是,市場不會寬恕那些不清楚自己在幹什麼的人。”
盡管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的投資策略要求投資組合必須由百種以上的股票構成,盡管巴菲特曾經一度采納了格雷厄姆的觀點,但他後來發現,自己就像是擁有一座“動物園”,而不是股票的多樣化組合。巴菲特因此轉向了費合爾和芒格的理論,並且認為,他必須比格雷厄姆更了解他所投資的這些企業。
費合爾認為,投資者為了避免將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而把雞蛋分在很多不同的籃子裏,最後的結果是許多籃子裏裝的全是破碎的雞蛋,而且投資者也不可能照顧所有籃子的全部雞蛋。他認為,由於許多投資者太迷信多樣化投資理論,結果對自己所投資的企業一無所知,或者知之甚少。
後來,巴菲特信奉集中資產組合的理論,他隻持有幾個企業的股票,而這幾個企業他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持有股票的時間也很長。巴菲特相信,他正是利用這樣一種認真負責的精神來考慮投資於什麼企業和以什麼價格投資這兩個問題,從而降低了投資風險。也就是說,這個投資策略使得他僅僅投資於一些價錢合適的優秀企業,這樣可以減少遭受損失的危險。
實際上,巴菲特還深受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影響。凱恩斯在投資領域有許多傑出的見解。他曾經說過,他的大部分資產都投在幾種他可以算出投資價值的企業證券上。
巴菲特從經驗中發現,本質優良、經營得當的企業通常股票股價都較高。而一旦見到價格低廉的績優股票,他會毫不猶豫地大量收購。而且他的收購行為完全不受經濟景氣及市場悲觀氣氛的影響。隻要他相信這項投資是絕對具有吸引力的,他就會大膽購買。巴菲特的這種集中投資的策略,使他獲益甚豐。
放棄多元化手段
巴菲特投資時奉行的是“少而精”的投資原則,主張隻投資於自己真正熟悉的幾家公司。他不主張投資組合的多元化。他認為投資多元化是投資者對所投資對象不甚了解,不得已的一種應付性的保護措施。巴菲特的這種投資觀念來源於費合爾,他很早就已經閱讀了費合爾的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