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合爾是著名的集中證券投資家,他說自己寧願投資於幾家非常了解的傑出公司,也不願投資於眾多他不了解的公司。因為分散投資於眾多的公司,雖然分散了風險,但是同時也分攤了利益。費合爾認為:如果購買了太多的股票,我們根本沒有精力和時間去充分地認識和研究這些股票。投資人的風險在於:他們對比較熟悉的公司的投資顯得太少,而對陌生的公司投資的又太多了。依照費合爾的理論,貿然買進一家未經透徹了解的公司,可能要比有限的投資組合承受更大的風險。
宏觀經濟學家凱恩斯的理論對巴菲特也可謂是影響深遠,他也讚賞“少而精”的選股策略。凱恩斯在1934年給朋友的信中指出:“隨著時間的流逝,我越來越相信正確的投資方法是將大筆的錢投入到一個自己認為了解以及完全信任的企業中。認為每個人可以通過將資金分散在大量他一無所知或毫無信心的企業就可以限製風險是完全錯誤的……一個人的知識與經驗絕對是有限的,因此,在任何給定的時間裏,我很少能夠同時在市場上發現超過3家可深具信心的企業。”
不論是費合爾還是凱恩斯,他們都主張舍棄投資多元化的做法。而巴菲特從他們兩個人身上汲取營養並靈活運用,從進入投資界開始,他便一直堅持“少而精”的選股思想。巴菲特曾多次強調:“多元化投資就像諾亞方舟一般,每種動物帶2隻上船,結果最後變成了一個動物園。這樣投資的風險雖然降低了,但收益率也同時降低了,這不是最佳的投資策略。”
集中持有優秀公司股票
巴菲特把投資股市的620億美元集中在45隻股票上,而他的投資戰略甚至比這個數字更激進。在他的投資組合中,10隻股票占了投資總量的90%。有股票分析師就對此這樣評價:“這符合巴菲特的投資理念。不要猶豫不定,為什麼不把錢投資到你最看好的對象上呢?”
巴菲特對投資者提出過這樣的忠告:“投資人切記一定要好好地把握好自己手中的股票,應該堅持長期持有的原則而不應朝三暮四地今天看好這隻股票,明天又看上了另一隻股票,接著就是不停地買進和賣出,這種做法是很不理智的。”他認為:“隻要投資者確信找到了自己最了解、風險最小、最優秀的公司,盡可以做大膽的決策。如果你是一位學有專長的投資者,能夠了解企業的經濟狀況,並能夠發現5~10家具有長期競爭優勢且股票價格合理的公司。傳統的分散投資對你來說就毫無意義,那樣做反而會損害你的投資成果並增加投資風險。”
而增加投資成果、縮小投資風險的最好方法就是優化投資組合。為了優化投資組合,伯克希爾公司第一個大量收購的是華盛頓郵報公司的股票。1973年,巴菲特在該公司投資了1 000萬美元;到1977年,增加到3 000萬美元。巴菲特認為廣告、新聞、出版事業有利可圖,所以於1986年又大規模地投資大都會——美國廣播公司。
1987年,伯克希爾公司的持股總值超過20億美元。可令人驚奇的是這20億美元的天文數字股票僅出自於對3家公司的投資,即價值10億美元的大都會——美國廣播公司、7.5億美元的GEICO公司、3.23億美元的華盛頓郵報公司。這實在是天下奇聞!世上再沒有第二個人像他這樣,把20億美元的投資全部集中在3種股票上。
1988年,巴菲特又打了一個漂亮仗。他先是出色地收購了1 400萬美元股價的可口可樂股票。年底,他在可口可樂公司的投資高達5.92億美元。次年,又增加了900多萬股折股權,使得伯克希爾公司在可口可樂公司的投資超過了10億美元。這個果敢的行動給巴菲特帶來了高額利潤。到1989年年底,伯克希爾公司在可口可樂公司的未實現收益高達7.8億美元。
巴菲特之所以能夠成功地管理伯克希爾公司的投資組合,主要是他能以不變應萬變。當大多數投資人都難抵誘惑,並不斷在股市中搶進搶出時,巴菲特卻很理智地靜觀,以靜製動。當他在紐約工作的時候,總有人跑來跟他討論股市的行情、買哪家公司股票賺錢等等。每當這時,巴菲特都能保持一顆冷靜的頭腦,並作出自己的正確判斷。他認為,投資人總是想買進更多的股票,卻不願耐心等一家真正值得投資的好公司,這種每天搶進搶出的策略絕不是聰明的方法。
巴菲特常講,買進一家頂尖企業的股票然後持有,要比一天到晚在那些不怎麼樣的股票裏忙得暈頭轉向容易得多。巴菲特隻對那些優良的股票感興趣,而對那些業績不佳、隻依靠股市的漲跌來運作的公司嗤之以鼻。有許多投資人一天不買賣就渾身難受,而巴菲特卻可以一年都不去動手中的股票。他說:“近乎怠惰地按兵不動,正是我們一貫的投資風格。”
事實證明,巴菲特的成功主要是建立在幾次成功的大宗投資上。因此他告誡人們:為了避免風險而獲得更多的收益,優化投資組合是必需的。
投資組合保險自欺欺人
在20世紀80年代,很多投資者都沉迷於一個名為“投資組合保險”的投資策略。這個投資策略是將投資組合的項目,永遠在高風險資產和低風險資產之間保持平衡,以確保收益不會低於某一個預定的最低標準。當投資者所持有的投資組合價值減少的時候,就是因為把資金從高風險的資產(股票)轉移到低風險的資產(債券或現金)。相反,在所持有的投資組合價值上漲的時候,則是因為將資金從風險較低的資產轉移到較高風險的資產。因為要在個別有價證券間轉移數以百萬計的大量資金並不容易,所以投資者轉而以股票指數期貨作為保障他們投資有價證券的方法。
巴菲特對這種分散風險的做法非常反感。他認為,當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時,那才是風險。
對於一個理性的投資人而言,選擇那些優秀的公司,舍棄那些不良的公司幾乎就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
巴菲特擔心,沒有經驗的投資者會在購買期貨時,存有大撈一筆的想法。他表示,由於購買期貨所需的保證金不高,常會引來一些賭徒般的投資者,希望能在短期內獲取暴利。這種搶短線的心理,正是低價股票、賭場賭博以及彩券促銷者一直能夠生存的原因。為了避免大家被“投資組合保險”的謬誤誤導,巴菲特要求投資者試著去了解這樣一個思考模式:一個農場主在買進農場之後,因為發現附近農田的價格下跌,於是又賣掉土地。這就如同一個投資者僅僅因為最近的一個成交下跌而出售他的股票,或因上一個成交價上揚而買進股票。試想,即使購下了整個股市裏的所有公司股票,也不能夠逃出“股災”的衝擊,難道買下幾百種股票,就能做得到嗎?
現實中很多投資者為了規避風險,都采取購買多種股票的做法,以為這樣才“保險”。在巴菲特看來,這種做法是極不明智的。他以他的成功經驗告誡我們不要試圖盲目分散風險。
集中投資優秀公司
巴菲特對投資人提出了這樣的忠告:“如果你對投資略知一二,並能去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那麼選5~10家價格合理且具長期競爭優勢的公司。傳統意義上的多元化投資對你就毫無意義了。”巴菲特與其他投資者唯一的不同之處,在於他能從成千上萬家公司中找到幾個優秀的,並獲得高於一般水平的投資回報率的企業。
投資領域充滿了變數。如何從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數字與信息中找到真正能給你帶來收益的股票,是所有投資者最為關心的問題。雖然巴菲特一再聲稱自己的投資毫無秘密可言,但人們隻會將他的說法當成是自謙之詞。事實上,巴菲特的投資策略的確沒有什麼秘密可言。
巴菲特認為,每隻股票的背後,都有其所代表的企業、管理者、產品與市場,所以投資者決不能在毫不了解企業的情況下就匆忙做出決定。這樣做的結果極其危險。因此,他說:“在對某個股票做出評估前,一定得首先了解這家企業。”
巴菲特說:“投資者應該對企業的過去、現狀及未來的發展具有全麵的了解,隻有這樣,才能盡可能減少犯錯誤的機會。如果你準備買入IBM的股票,你至少應該知道這家企業剛開始是生產計算機打孔卡片的,然後是磁帶,接下來進入了計算機領域。雖然它在大型計算機方麵一直處於領先的地位,可在個人計算機方麵也一度被對手超過……唯有了解企業的曆史,才有助於你對企業的未來發展作出更為客觀的評價。”
“對於專業財務人員作出的報告,普通投資者往往心存畏懼,麵對各種龐雜的信息,他們不知該從何下手。不管這些報告寫得多麼複雜,你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就是企業的利潤必須是現金利潤,這一點是很容易做到的。”
另外,巴菲特認為:企業的經營者必須是精明的團隊,唯有如此才能達到管理的目的。而且,企業需要通過製度來保證其安全有效地運轉。事實上,如果一個企業由天才來經營是非常危險的。任何一個經營者都應該、而且必須想到自己下台幾年後企業的發展,而那些僅憑意氣行事的天才不太可能會這樣做。
與此類似的是,企業所有者的意圖是靠企業管理者的經營活動來貫徹的。如果企業經營者違背了股東的意願,人們很快就會覺察出來。如果這種情況發生,那麼對於投資者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遠離它。巴菲特認為,作為一個經營者,應當把股東看作是合作者,而不是對手。
巴菲特不喜歡那些看上去隻賺不賠的大企業或是似乎很有發展前景的企業,雖然人們普遍認為那些大企業具有巨大的收益增長能力。但在巴菲特看來:“隻有在對企業的盈利能力非常確知的情況下,我才會行動。”
巴菲特很清楚這樣一個事實:企業隻要存貨少,資產周轉率就高。企業必須擁有少量的強製性的資本投資,雖然有不少高成長的企業在其發展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本,但是這對廣大的股東來說並非好事,因為高回報是由資產的高速周轉而得來的。巴菲特眼中最好的企業,其成長性一定是鶴立雞群的,而且隻需少量的資本投入。這種企業往往有著更大的發展空間。
對投資者來說,所尋找的不光是一隻能賺錢的股票,同時也是一家真正能讓你放心、具有潛質的企業。隻要抓住了這些基本要件,你就可以像巴菲特那樣“將手插在口袋裏,過著一種非常簡單的生活”。
抓到好牌下大注
由於集中投資的股票數目很少,所以在應用中最關鍵的環節是概率估計及集中投資比例決策。一旦判斷失誤,則很容易造成巨大的虧損。巴菲特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他堅持投資成功的前提是尋找到了概率估計的確定性。
“我把確定性看得非常重……隻要找到確定性,那些關於風險因素的所有考慮就無關大局了。你之所以會冒重大風險,是因為你沒有考慮好確定性。但以占其價值的一部分的價格來買入證券並非冒風險。”
“未來永遠是不確定的。在大家普遍看好時,你隻能花高價從市場買入股票。所以,不確定性實際上反而是長期價值者的朋友。”
“巨大的投資機會來自優秀的公司被不尋常的環境所困,這時會導致這些公司的股票被低估。”
簡單地說,你具有很高的盈利概率,而且別人不敢和你在相同的方向下注,這時你下大賭注才可以贏大錢。查理?芒格形象地把集中投資比喻為“當成功概率最高時下大賭注”。他說:“人類並沒有被賦予隨時隨地感知一切、了解一切的天賦。但是人類如果努力去了解,努力去感知,通過篩選眾多的機會,就一定能找到一個不錯的機遇。而且聰明的人會在世界提供給他這一機遇時下大賭注。當成功概率很高時,他們會下大賭注,而其餘的時間他們則按兵不動,事情就這麼簡單。”關於集中投資時的概率計算,巴菲特采用的方法是用虧損的概率乘以可能虧損的數量,再用盈利概率乘以可以盈利的數量,最後用後者減去前者。
巴菲特說:“對於每一筆投資,你都應當有勇氣和信心將你淨資產的10%以上投入。”他所說的理想投資組合應不超過10種股,因為每種個股的投資都在10%,但是集中投資並不是把自己的資本平攤在10家好股上麵這麼簡單。盡管在集中投資中所有的股都是高概率事件股,但總有些股不可避免地高於其他股,這就需要“當牌局形勢對我們絕對有利時,下大賭注”。芒格解釋這句話為:“從玩撲克牌中你就知道,當握有一手對你非常有利的牌時,你必須下大賭注。”
當巴菲特在1963年購買美國運通股時,他已經運用了這一法則。在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巴菲特作為合夥人服務於一家位於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的有限投資合夥公司。這個合夥企業使他可以在獲利機會上升時,將股資的大部分投入進去。到1963年這個機會來了。由於提諾?德?安吉利牌色拉油醜聞,人們認為美國運通公司對成百萬的偽造倉儲發票負有責任,公司的股價從65美元直落到35美元。當時巴菲特卻借機將自己公司資產的40%共計1 300萬美元投在了這隻股票上,占當時運通股的5%。在其後的兩年裏,運通股票翻了三番,巴菲特所在的合夥公司賺取了2 000萬美元的利潤。
所謂藝高人膽大,巴菲特敢於下大賭注,絕對不是頭腦昏昏莽撞行事。巴菲特曾經說:“慎重總是有好處的,因為沒有誰能一下子就看清楚股市的真正走向。5分鍾前還大幅上揚的股票,5分鍾後也有可能會立即狂跌,你根本無法準確地判斷出這個變化的轉折點。所以,在進行任何大規模投資之前,必須先試探一下,心裏有底後再逐漸加大投資。”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頭腦清醒的、理性的投資家。他是對行情走勢“心中有數”後,才下大賭注的。
對於自己的每一次動作,巴菲特都是心中有數。但是,許多投資者往往在不了解股票的情況下,聽信一些所謂的內幕消息,認為可以大賺一筆的機會到了,於是把資本當做賭注壓到股票上,這種盲目的冒險往往帶來不良的後果——錢沒賺到本兒卻折了。所以,在學習巴菲特“下大賭注”的投資策略時,我們先來聽聽他的看法:“每一個投資者都應當具備如何經營企業的知識,同時也要讀得懂企業的財務會計報表,另外,還需要某種對投資這個遊戲的癡迷以及適當的品格特征。這些東西比起智商更為重要,因為他們會增進你獨立思考的能力,使你能清醒地麵對在投資市場上常見的那種會傳染的歇斯底裏。”
謹慎控製持有數量
巴菲特一直將自己的投資方略歸納為集中投資,實行“少而精”的投資策略。那麼他在實踐中是怎樣運用這一策略的呢?那就是:選擇少數幾種能夠在長期的市場波動中產生高於平均收益的股票,將手裏的大部分資本投向它們。一旦選定,則不論股市的短期價格如何波動,都堅持持股。到底買多少種股票才算是集中持股呢?通過對巴菲特的研究,其答案是買5~10隻,甚至更少的股票,並且將注意力集中在它們上麵。巴菲特認為,投資股票的數量絕不要超過15隻,這是一個上限,超過這個數,就不能算是集中投資了。
對於普通的投資者來說,集中投資於少數幾隻股票意義更大,資金少的投資者,最好不要搞分散投資。否則,會因投資分散,收益被虧損明顯消耗。更主要的是,股票數量過多,投資者無法精心照顧。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用同樣的時間和精力研究3家公司和研究20家公司,其深度和收獲肯定是不同的。如果投資者持有太多的股票,勢必對對應的上市公司的情況一知半解,而且會把成本統計、組合設計搞得很複雜。一般的投資者購買3~4隻股票就完全可以了。在投資時,通過對公司的分析,確實認為股票具有投資價值並能獲得較大的投資收益,就可以把資金投向這1隻或幾隻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