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大款,寧有種乎
引子
近些年來,全球經濟結構演變劇烈,財富分配效應使得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妥善應對“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社會現象成為很多國家的重要課題。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日本、韓國,巨大的生活壓力逐步壓迫著氣喘籲籲的上班族——過去那種靠死薪水,等著領退休金悠閑度日的時代已經不複存在了。如今,如果你還不設法轉換思維,積極進行理財、投資,仔細規劃你的財富人生,那麼,不久後的將來,恐怕你會不知不覺地淪落為社會底層的新貧階級。俗話說“腦袋決定口袋”,貧窮,還是富有,往往隻在一念之間。
第一章注意:安穩守財的時代過去了
投資者是自己命運的舵手。——彼得·林奇
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重要的不是他知道什麼,而是清醒地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巴菲特
“守財奴”的日子不好過
從前有一位守財奴,他熬了很多年,終於從年邁的兄長手中接下了興旺的家業。由於雇工眾多,每天消耗的口糧讓守財奴心痛不已,於是沒過多久,他就一意孤行地關閉了所有的鋪子,遣散了所有的雇工,把家產全部變賣了,換成了一團既不用吃也無需喝的大金塊,埋在一個隱秘之處。這塊金子是守財奴的心頭肉,令他朝思暮想,憂心不已。幾乎每隔一天,他都會趁著夜深人靜的時候,悄悄地把金子挖出來,審視、把玩一番。就這樣過了幾年。後來,有人留意到了他的行蹤,猜出了內中隱情,趁他不備把金子挖走了。守財奴再去時,發現那個地方已經空空如也,於是拉扯著頭發,號啕大哭起來。有一個過路人見到了痛不欲生的守財奴,問明了緣由後,竟笑了一笑,對他說:“朋友,別灰心喪氣,其實你並沒有擁有原先的那塊金子。不如拿塊石頭,權充金子埋入土中,這麼做也能彌補你的損失,因為據我所知,你有金子時,也從沒動用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切財物如不使用,就等於沒有。從投資的角度來說,如果你的錢不能為你創造價值,就等於被埋沒的“石頭”。
一般說來,增加財富隻有兩個途徑:要麼是努力工作賺錢,存到銀行,增加賬麵存款;要麼就是投資,讓錢生錢。我們發現,在現在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單純靠賺錢攢錢的第一種途徑,很難實現生活無憂、經濟自由的目標。
也許你會說:“投資、理財,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既麻煩又有風險。其實不懂得投資又怎樣,以前我們的父母都這樣過來了,難道我不可以如法炮製老一輩的經驗嗎?”甚至也有人會說:“錢夠用就好了,大不了老了之後,我回老家種田去,照樣可以活得很快活!”
然而,現實是這樣的嗎?
雖然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但大環境的變化,迫使你不得不睜開雙眼,麵對這樣的事實:千真萬確的是——安穩守財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今天的你,隨時可能遭遇通貨膨脹、金融危機、失業、破產等各種不可預測的狀況!無論何時,一旦你手頭一無所有,那麼,流落街頭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從整個大環境來說,近年來,全球經濟形勢堪憂。自2007年以來,世界經濟一直處於顛簸之中,次貸危機不僅給歐美大型金融機構帶來重創,更為整個信貸和證券市場帶來了信心危機。油價上漲驚心動魄,通貨膨脹的壓力驟然加大,美元貶值更使持有美元的國家和企業財富驟減。2008年秋以後,金融危機衝擊經濟,全球貿易到2009年三季度仍未擺脫負增長的境地,預計全年貿易量下降11.9%。目前,世界經濟在政策刺激等短期因素的作用下開始走出衰退,緩慢複蘇,但經濟複蘇路徑和複蘇前景仍麵臨著寬鬆政策調整、通脹預期、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貿易保護主義、失業率上升、美元貶值預期加深等不確定因素。世界經濟放緩,勢必將給中國經濟帶來影響,例如貿易保護主義引發的外需下降是未來中國經濟的主要下拉動力,它既影響中國的出口貿易,也給就業帶來更大壓力。
而在我國,就業壓力增大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早在幾年前,高校擴招時,人們就已經意識到不久後的一天,大學畢業生將麵臨艱難的就業環境。果然,2007年,大學生就業缺口率創十年來最低。這意味著,在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的背景下,企業對大學生的有效需求並未增加,就業壓力還將繼續增大。而2007年,已有一百多萬的應屆畢業生無法實現當期就業。想想看,在這一百多萬人就業之前,不要說有多少社會資源就這麼無情地被消耗掉,就是父母的血汗錢,加起來也是個很龐大的數目。
另外,更嚴峻的事實是,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從1.2億增長到1.49億,占總人口的11.03%,幾乎占全球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日益加快,人口老齡化給中國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多方麵的發展帶來了深刻影響,解決龐大的老年群體的養老、醫療、社會服務等方麵需求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養老問題越來越成為社會的一項負擔。一般來說,我國法定退休年齡為男60歲,女55歲,以平均壽命統計,這些是退休人員至少還有20年以上的退休生活。雖然社會養老保險一般是城鄉老年人在養老保障上的首選,但社會的力量畢竟有限,急劇增長的老齡化壓力已使政府的負擔越來越重,“養”和“醫”的問題也已經越來越迫切,大部分老年人也越來越不願意選擇依靠子女養老。如何才能擺脫單一的依靠社會保險來為老年生活買單的狀況呢?這一切都需要你提前準備好滿滿的荷包。財務專家們發現,最好的方法是,無論你本人是在勞動還是在休息,你的錢都在一刻不停地為你而工作。隻有這樣,危機來臨之時,你才得以從容應對。
靠攢錢成不了富翁
大多數人賺取的人生第一桶金往往是靠打工實現的,所以在投資的時候用錢會非常謹慎。很多人會有這樣的觀念:現在自己的金錢資本太少了,先攢兩年吧,等儲蓄多了再拿出來投資。等兩年過後才發現,物價上漲,這點錢還是不夠投資的,於是再攢兩年吧。攢來攢去,發現即使一輩子也攢不到投資用的錢,於是就不再攢錢,而是找地方消費去了。
沒有一個富翁是靠攢錢發家的。建立理財觀念的第一步,就是要意識到掙錢和攢錢的區別。在物價上漲或貨幣貶值的時候,攢錢往往會使人變得越來越窮,富人則往往會在該省錢的時候省,該花錢的時候花,絕不含糊。
當然,同樣多的錢該如何花,方式不同最終產生的結果會很不一樣。會花錢,錢能給你帶來幾倍、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收入;不會花錢,錢花了以後不但沒有任何收益,甚至還會賠錢。如何花錢,往往成為富人的工作——他要將錢花得有價值。
猶太巨富比爾·薩爾諾夫小時候生活在貧民窟裏。他家裏有6個子女,全家隻依靠做小職員的父親一個人的收入維持生計,生活極為困難。父親掙的每1分錢都讓全家人省了又省,沒有一項多餘的開支,全家人就這樣勉強度日。在比爾15歲的時候,父親告訴他:“小比爾,你已經長大了,要靠自己來養活自己了。”
比爾聽了父親的話,外出打工,然後用掙到的錢經商。這也是猶太人的一條優良傳統。3年後,比爾改變了全家人的貧窮狀況;5年之後,他們全家搬離了貧民窟;7年後,他們在寸土寸金的紐約市中心買下一套房子。
日本的趨勢專家大前研一在其新書《M型社會》中提出驚人的觀察結論——攢錢可能會讓你越來越窮,必須要學會讓錢生錢,才是賺錢之道。他表示,“新經濟”浪潮改變了經濟社會結構,代表富裕與安定的中產階級,目前正在快速消失,其中大部分向下淪為中、下階級,導致各國人口的生活方式,從倒U形轉變為M形社會。
回想過去在倒U型社會中,理財等於存錢,人們習慣手頭一有閑錢,就往郵局或銀行定存賬戶裏頭放,有時候連利率是多少都不太關心。但在M形社會,儲蓄雖然是累積資本的第一步驟,不過隻會存錢的“守財奴”,很快就會被打入中、下階級,因為通貨膨脹侵蝕獲利的速度比利率上漲的速度快得多,把錢存進銀行,隻會越來愈少!
M型社會的理財,應該是透過資產配置的風險控管效果,將資金分配在不同的工具中,以求最具效益的獲利率,達成各階段生涯規劃。簡單地說,隨著可利用的金融工具愈來愈多,例如基金、股票、債券,可選擇的市場越來越廣,例如歐、美、日新興市場與中國股市。我們為何總是墨守利率高不過CPI的定期存款,而不去追求相對更多更穩定的報酬率呢?
必須跑在CPI前麵
在理財投資的過程中,考慮物價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小王、小李、小趙分別花40萬元買了一套房子,之後又先後賣掉。
小王賣房子時,當時有25%的貶值率——商品和服務平均降低25%,所以小王賣了30.8萬元,比買價降低23%。
小李賣房子時,物價上漲了25%,結果房子賣了49.2萬元,比買價高23%。
小趙賣房子時,物價沒有變,他賣了32萬元,比買價低20%。
在這個過程中,三個人誰做得最好呢?
大多數人可能會認為是小李做得最好,而小王表現最差。為什麼?因為大多數人隻看到了小李賣的價格最高,而小王賣的價格最低。但是事實上是小王表現最好,因為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他所得的錢購買力增加了20%,他是唯一再買這樣的房子不需要貼錢的人。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在不同的時期,因為物價的不同,在進行投資理財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物價因素,考慮到當時的購買力,不能停留在3年前或者5年前的物價水平去思考。
物價是我們進行投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風向標。我們要看清楚物價的走勢,找到準確的投資方向,抓住理財的最好時機。就像炒股票時,要購買有升值空間的股票一樣,要求你有靈活的思維,從市場的定向去判斷投資理財的方向。比如你定期儲蓄5年,到期後,所得利率收益加保值利息,再除去通貨膨脹部分將所剩無幾,這就是你沒有跑在物價的前麵,或者說你根本就沒有考慮到物價對投資理財的影響。
抵禦物價上漲,維持自己的財富保值增值的工具有很多,房產、股票、基金、人民幣理財產品、黃金……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卻是一件頗為頭疼的事情。麵對一路高漲的物價,到底該做何選擇?
“你可以跑不贏劉翔,但你必須跑贏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這是近年來在網上最為流行的話語之一。一時間,似乎什麼商品都在漲價,大到房產,小到豬肉、雞蛋,雖然我們的名義工資收入沒有變化,但實際的購買力卻在下降。跟上物價上漲的步伐,合理進行理財投資,已經成為很多人亟待解決的問題。
物價上漲,讓人們對理財投資產生了更大的需求,都希望能夠找到一種讓自己的資金保值增值的方法。其實,方法很多,各有各的特點,我們要根據自己的收入情況和理財態度,慎重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切不可盲目地進行投資,否則隻能是啞巴吃黃連。
你知道二八定律嗎
二八定律(也叫巴萊多定律)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巴萊多發明的。他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隻占其中一小部分,約占20%,其餘的約80%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因此又稱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得到了廣泛的認證,一個企業80%的利潤來自20%的項目;20%的人掌握了世界上80%的財富;20%的人身上集中了人類80%的智慧……在投資領域,這個定律也有其價值。在股市中就有這樣的有趣現象——
股市中,有80%的投資者隻想著怎麼賺錢,僅有20%的投資者考慮到賠錢時的應變策略。但結果是,隻有那20%的投資者能長期盈利,而80%的投資者卻常常賠錢。
20%賺錢的人掌握了市場中80%正確的有價值信息,而80%賠錢的人因為各種原因沒有用心收集資訊,隻是通過股評或電視掌握20%的信息。
當80%的人看好後市時,股市已接近短期頭部,當80%的人看空後市時,股市已接近短期底部。隻有20%的人可以做到鏟底逃頂,80%的人是在股價處於半山腰時買賣的。
券商80%的傭金是來自於20%短線客的交易,股民80%的收益卻來自於20%的交易次數。因此,除非有嫻熟的短線投資技巧,否則不要去貿然參與短線交易。
隻占市場20%的大盤指標股對指數的升降起到80%的作用,在研判大盤走向時,要密切關注這些指標股的表現。
一輪行情隻有20%的個股能成為黑馬,80%的個股會隨大盤起伏。80%的投資者都會和黑馬失之交臂,但僅20%的投資者與黑馬有一麵之緣,能夠真正騎穩黑馬的更是少之又少。
有80%投資利潤來自於20%的投資個股,其餘20%投資利潤來自於80%的投資個股。投資收益有80%來自於交易數的20%,其餘交易數的80%隻能帶來20%的利潤。所以,投資者需要用80%的資金和精力關注於其中最關鍵的20%的投資個股和20%的交易。
股市中20%的機構和大戶占有80%的主流資金,80%的散戶占有20%資金,所以,投資者隻有把握住主流資金的動向,才能穩定獲利。
成功的投資者用80%的時間學習研究,用20%的時間實際操作。失敗的投資者用80%的時間實盤操作,用20%的時間後悔。
股價在80%的時間內是處於量變狀態的,僅在20%的時間內處於質變狀態。成功的投資者用20%的時間參與股價質變的過程,用80%的時間休息,失敗的投資者用80%的時間參與股價量變的過程,用20%的時間休息。
……
由此看出,能夠真正掌握投資理財技巧,讓自己在利潤與風險並存的理財投資中成功收益的人是少數的,你是願做成功的“二”,還是願做占大多數的“八”呢?
想要成為“二”中的一分子,並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隻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善於發現自身的優勢,敢於去拚搏,善於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發現機遇,一旦發現了機遇就要抓住它,不要因為暫時的困難就放棄了可以給自己帶來財富的機會。其實,能夠讓人富起來的方式很多,最重要的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一味地效仿他人。
錢隻有動起來才有收益
受到了幾年前轟動一時的“別針換房子”故事的啟發,澳大利亞3名大學生為了募集善款,從2008年11月展開了一個名為“一蛋一世界”的大膽計劃,他們打算用以物易物的方式,用一個雞蛋最終換得100萬澳元(相當於622萬元人民幣)。
很快,萊特等3名大學生就達成了第一筆交易——這隻雞蛋換成了一張電影《鬆果頭的故事》原聲大碟,接著,原聲大碟被換成了一副串字遊戲,而串字遊戲又被換成了一本旅遊書,然後旅遊書被換成了一部舊數碼相機,數碼相機又換成了一個鬧鍾……
幾番周折後,他們用那隻鬧鍾竟然換到一輛1988年款的舊汽車。隨即,他們將車賣掉,得到約100澳元。經過幾輪交換,9個月之後,當初的那隻雞蛋已經換成了一個有已故著名板球明星唐·布拉德曼親筆簽名的板球。接著,他們又將這個板球以2200澳元賣給了一名網友,再用得到的錢買到一張肯尼亞14天兩人遊套票。
就這樣,經過15個月不停交換之後,當初那個不名一文的雞蛋如今已經換成了一份價值2200澳元的肯尼亞14天兩人遊套票,並有望在接下來的交換過程中以幾何倍數繼續“增值”。
在物品交換的過程中,每一個中間物品都起到了金錢的作用。當金錢流動起來,才能夠創造出比原來更多的財富,這是對理財概念的一個很好的詮釋。
喬·史派勒有一本書叫《動手來種錢》,書中提到一個隻剩下1美分的人,這個人正準備一次用掉這1美分時,他突然改變了想法。他把錢換成銅幣,他心裏告訴自己每次花掉錢時,就要讓錢再以10倍或更多倍的數量再回到手上。這種方法很有效。最終,他獲得了巨大的財富。
錢是一種能源,隻有在恰當的人手裏,用在恰當的地方,才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幻想安穩守財,富最多不過三代。
理財專家說:“大多時候,我們不是缺少錢而是缺少觀念。財富是習慣,是思維方式。在資本運作占主導的社會,一個人必須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做好完美的理財計劃,學會讓錢動起來,將每1分錢都通過周密的運作發揮最大的作用。”
很多人理財的目的不是為了發財,所以往往選擇把錢存入銀行,將錢閑置起來,認為這樣做既沒有太大的風險,每年回收的利息也會帶來一定的回報。不過到年底興衝衝地去查詢存款額度的時候,發現存款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這是因為,通貨膨脹的速度往往會抵消甚至使銀行的存款利率成為負值。比如說,銀行存款1年期的利率為2.25%,扣除20%的利息稅,實際存款利率隻有1.80%。如果以CPI為3%計算,老百姓的1年期存款實際利率是負值。這就意味著1萬元存進銀行,1年後就隻有9790元,有210元白白“蒸發”了!
財富閑置就等於零,並且還要付一定的“折舊費”。最好的方法就是必須讓錢動起來。高財商的人往往不會把錢存進銀行,他們會把錢投資到不同的地方,以求獲得最有效的收益。
錢能“生”錢,讓錢為你工作
洛克菲勒曾經請兩兄弟為他蓋倉庫。兄弟倆蓋好倉庫後去領工資,洛克菲勒對他們說:“你們要學會讓錢為你們工作。如果你們手中有了錢,一定很快就會花光,不如把它換成我們公司的股票作為投資,你們覺得怎麼樣?”
哥哥聽從了洛克菲勒的建議,當場答應了。但是,弟弟則堅持要現金。
洛克菲勒把錢給了弟弟,沒過多久,他就把錢花光了;而哥哥因為公司的股票上漲,賺了不少錢,賺到的錢又作為本金買入公司股票。結果,複利的效用得以發揮,洛克菲勒的公司源源不斷地賺錢,哥哥的財富也隨之得到了增長。
一談到掙錢,大多數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努力工作。事實上,真正獲取財富的唯一途徑就是讓你的金錢為你工作。與此相反,現在人對經濟有著長久的擔憂,為了金錢不得不勞累地工作,犧牲掉自己的健康和自由。大多數人都成為金錢的奴隸,而不是金錢的主人。
如果想獲得財務上的自由,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熱愛金錢,並且會利用金錢。要學會把金錢當作是一種工具,千萬不要為金錢而活著。錢隻是一種工具,一種交換方式。所以,讓錢賺錢總比永遠為金錢苦苦掙紮奮鬥要快樂。
王新在一家國有企業的工會工作。前幾年看到不少同事下海經商,事業有成,她好生羨慕。但畢竟單位的各種保障和福利還不錯,她又不想輕易丟掉這份工作而去涉足商場的風險。後來,她聽從了別人的建議,就是在工作之餘學會科學理財。有了第一筆積蓄後,王新沒有把錢存銀行,而把積蓄買成了國債。5年下來,算上利息和當時的保值貼息,她的積蓄正好翻了一番。然後趕上股市當時行情不錯,王新又果斷地把這筆積蓄投入到了股市中。幾年下來,股票總值也收益頗豐。
王新並未被勝利衝暈頭腦,而是見好就收,把股票及時拋掉,又買成較穩定的國債。2004年年初,她又將到期的國債本息一分為二,分別買了兩年期信托和開放式基金,信托產品的年收益為6%,基金的申購價格為1.07元。不久前,信托產品到期兌付,那隻基金的累計淨值在經曆漲漲跌跌之後也達到了1.27元,這樣算起來,兩年時間她共實現理財收益6.9萬元,平均每年收益3.45萬元,已經遠超過她的年工資收入了。
理財的最高境界莫過於“會理、敢理、巧理”,簡言之:讓錢“生”錢。有句經典的說法:投資是一種神奇的東西,再賠,它也隻是輸掉你手頭的,但一旦贏起來,它卻能不受限製的翻番。雖然這句話聽起來有失偏頗,但至少,給人一種啟示:學會理財,可以讓錢“生”錢。
美國美林公司公布的第10個年度世界財富報告顯示,迄今為止,全世界擁有百萬美元以上的富豪人數已經超過了871萬人,資產增加了8.51%,而10年前百萬美元富翁的人數僅僅是450萬人。10年後的今天,即使具有超過3000萬美元資產身家的超級富豪的人數,也增加了10.21%,達到了85500萬人。富豪的增長率在世界上分布並不平均,發展中國家的增長率最高,其中亞太地區居世界首位,而韓國又位居第一(增長21.3%),中國和印度不甘落後,正在趕超日本,中國內地的增幅為6.8%,歐洲地區增幅較小,僅為4.5%,而北美洲地區依舊擁有著世界上最多的百萬富豪。
這些富豪的產生往往靠的是理財致富之道。他們懂得賺來的錢再次投入到新的項目上,以錢賺錢;而窮忙的人卻總是依靠自己出苦力賺錢,他們喜歡把賺到的錢存儲起來,結果存來存去並沒存住,最終還是花了出去。
據說,猶太富人對於財富有一個說法:“隻有舍得花錢才能掙到大錢,對該花的錢,絕不能計較。”所以,猶太富人往往是花1元錢就要起到1元錢的作用,花100萬元就要起到100萬元的作用,他們很少花冤枉錢。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很好地駕馭金錢,金錢隻願意為懂得運用它的人工作。聰明的人會把金錢放在穩當的生利投資上,讓錢滾錢,利滾利,源源不斷地創造財富。對有些人來說,他們掙錢方式輕鬆,但自己仍無法擺脫為金錢所奴役。如果刻意嚐試,又擔心一旦投資失誤,就會損失慘重。
所以一定要學一學富人的投資智慧,讓手中的錢動起來,以錢賺錢,為自己“生”出更多的財富。
第二章驚歎:隻有不會賺錢的人,沒有賺不了的錢
20歲以前,所有的錢都是靠雙手勤勞換來,20至30歲之間是努力賺錢和存錢的時候,30歲以後,投資理財的重要性逐漸提高,到中年時賺錢已經不重要,這時候反而是如何管錢比較重要。——李嘉誠
不進行研究的投資,就像打撲克從不看牌一樣,必然失敗。——彼得·林奇
你為何沒能變富人
有一個在銀行工作的年輕人,大概是見多了有錢人,開始對自己相對豐厚的薪水耿耿於懷,總想著發一筆意外之財。無意中,他看到有人通過買彩票中大獎一夜暴富,便也開始嚐試。起初,他隻想著碰碰運氣,不久後便覺得,投入越多,中大獎的機會也就越大,於是不僅花光了自己的積蓄,還利用職務之便,盜竊銀行的巨額存款來買彩票。幾年下來,盜竊了近百萬元。最終東窗事發,不僅沒能中大獎,還進了牢獄。
你是不是也在羨慕著別人怎麼會那麼有錢?是不是覺得有錢人可以進行投資,會越來越有錢?而自己,就算千辛萬苦地攢點小錢,也不可能發大財?更讓你憤憤不平的是,如今經濟發展得這麼快,社會上的有錢人越來越多,為何唯獨你,沒能分享到經濟增長的些許果實?
從現在開始,學習一點理財投資吧。有錢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觀念:用錢去投資,而不是抱著錢睡大覺。一個人如果不養成正確投資的好習慣,而是讓錢在銀行睡大覺,就是在浪費金錢,變相削減自己的財富。有些人辛勞一生,到頭來卻還是窮人,就是因為這些人不會把錢變成資本。
千萬不要以為,投資隻是富人的專利,小錢就不能進行投資。事實上,1000萬元有1000萬元的投資方法,1000元也有1000元的理財方式。所以,不要忽視小錢的力量。1分錢隻要運用得當,也能創造出1元錢的價值。最關鍵的問題是要有一個清醒而又正確的認識,樹立一個堅強的信念和必勝的信心。
首先,理財要走出三大誤區:第一是認為理財是有錢人的事情,小錢不用打理,也不值得打理,這是大部分人的想法;第二是對很多理財產品存在偏見,認為某些理財方式是騙人的;第三就是不能正視風險,風險與收益往往是密不可分的。走出理財的三大誤區才能正確地認識理財的意義,才能更有效地進行理財。
一天,一位理財師在作理財演講,發現聽眾中有一位中年男子滿麵愁容,在人群中特別顯眼。一群人圍著理財師谘詢各種問題,可那位男子遠遠站著不敢靠近。等人走得差不多了,他才怯生生地走過來。拿著很破舊的包,穿著非常舊的鞋。他介紹了自己的收入狀況,說他一個人帶著孩子生活,一個月最多隻能剩下幾百塊錢,根本沒財可理。
理財師說,法律從來沒有規定錢少就不能理財。越是錢少越應當及早規劃。那位男子不是沒有錢,而是資金不足。這可絕不能難倒自己,完全可以通過正確的消費安排和堅持儲蓄來籌集。如果堅持每月存300元錢,並用這些錢作長期投資,如果年收益率在10%左右,那麼30年之後將變成655000元。
今年35歲的方女士可以算是優秀的“家庭財務官”了,在理財方麵,她一直堅持謹慎、理性的投資,目前家庭財務在方女士的巧手打理下,正朝著年增長20%~30%的目標不斷前進。
在理財方麵,方女士曾經走過一段艱難的日子。那是在她新婚時期,方女士和先生由於手頭拮據,隻能住在出租房。“在作買房和生孩子的選擇時,我選擇了前者,”方女士說道。結婚4年後,他們終於攢夠錢買房,住進新房後,方女士也生下了自己的寶貝孩子。“那時,我們算是晚育了,不過經濟條件不允許,也隻能這樣。”
現在,方女士和先生的收入都基本穩定,雙方家庭負擔不重,積蓄也比較充實。方女士在打理家庭財務時,不僅適當地進行投資,同時也考慮了一家人的保障問題。她先是為自己和先生購買了重大疾病險和人身事故賠付險,以保障他們一旦發生意外,孩子的生活教育能有保障。其次,她還給自己另外購買了住院醫療險,給先生購買了意外險,給孩子購買了返還型的分紅險,為孩子建立了安全保障係統。
在投資方麵,方女士傾向於股票投資。“我從不炒黑馬股、題材股,一般都是購買一些分紅比較慷慨的優質股,如果股票上漲達到我的收益預期就賣掉,如果不行我就拿著等它分紅。”從1997年開始投資股市以來,方女士以自己獨特的投資方法,不僅沒有虧錢,還獲得了可觀的收益。
方女士的例子是不是能給你一些啟示呢?隻要善於投資,就算不是很有錢,也可以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紅火,真正體會到經濟增長帶來的果實。所以,一定要轉變自己的觀念,從現在開始為自己進行一個理財計劃,讓自己盡快成為理財高手。
樹立了正確的理財觀念,更為重要的問題就是怎樣才能掌握理財的技巧。理財是一門學問,是需要學習的,但是掌握了技巧,成為理財高手也不是件困難的事。麵對銀行、保險、股票、基金、債券、外彙等眾多的投資渠道,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製訂自己的理財計劃,而且,還可以依靠專業人士的幫助。總之,隻要認真分析,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理財方式。
學會適宜的投資方法
攢錢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把手中的錢用活,戰勝通貨膨脹。所以我們既要保證資金的安全,又要防止財富縮水,這就要求選擇流動性高、風險低且具有一定收益性的金融產品進行投資。很多人都明白這一點,但又怕辛辛苦苦賺來的錢,萬一因為投資不當而虧損,覺得存到銀行才有保障。而有的人通過使用恰當的投資工具和方法,在財富的積累上取得成功。
在美國,有一位富有的理發師曾建議他的朋友,要做投資人,不做存款人。他還向他的朋友講述了自己致富的秘密。他這樣說道,他和他的兄弟都有一個好習慣,就是每年都要從收入中省出10%。與其不同的是,他的兄弟將這10%存入銀行,他則將節省下來的5000元投入到平均年收益8%的共同基金中。5年後,他的投資額已累計達到29335元;雖然,銀行零存整取的年利率也有8%,但他兄弟5年後的存款本息和隻有26600元,比他足足少了2735元。
大概多數的人都不解,收益率都是8%,為何5年後兄弟倆到手的錢卻相差如此多呢?
事實上,這就是百萬富翁和普通人頭腦所存在的差異。因為理發師深知投資的精髓是享受複利的好處,因此他就很富有。複利就是複合利息,它是指每年的收益還可以產生收益,也就是俗稱的利滾利。
金融危機以前股票市場大漲,參與股票的人都發了財。但是,股票並不能讓所有買它的人都賺錢,投資要講究方法和時機。在個人、家庭或企業的理財規劃中,購買股票往往是其中的一項,但是,鑒於股票的風險因素,在理財時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宜的理財方法。
一、量身理財
麵對一個家庭的財產,建立一個良好的投資結構就像造一座金字塔,首先要有寬厚的底部,安全性高的投資,比如零風險的儲蓄,才能依次建構高聳的塔尖,比如低風險的國債、中度風險的基金、高風險的不動產投資。成功的投資組合必須依靠不同風險層次的金融商品,你可能是儲蓄型,可能是投資型,也可能是投機型,或者三型合一。
二、儲蓄型理財
存住每分錢,避開所有風險是你的首要目標。如果你以及你的家人將在近期內動用手中現金,就必須做個儲蓄型的安排。比如,你計劃近期買房,就不該將房款投資在任何有風險的商品上,千萬不要抱著再賺一點的幻想。你家的理財區域宜隻限於國庫券和儲蓄等品種。
三、投資型理財
家庭財富的增長在於,維持一段長時間的固定持有,投資目標的價值隨時間增加而成長。一般而言,投資時間越長,就越能獲得較高利潤。你應該以中度風險的金融商品為主,如股票和債券。
四、投機型理財
你很可能讓你的家冒較大的風險,以求短期內獲得巨額利潤。如果是這樣,你應當盡快熟悉期貨、黃金等高風險的商品,積極參與進去。投資時需要注意的是,表現不如你所預期時,迅速將它脫手。
投資理財的四個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