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準備篇:明明白白賺大錢(1)(1 / 3)

——把握先機,爭取主動

引子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投資也不例外,進行之前要有一個明確的計劃。摩根斯坦利資產管理公司的蘇珊·赫什曼說:“人們犯的最大錯誤是沒有方向,不知道要實現什麼目標。”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自己的情緒很可能會隨著每天股市的漲幅而起起落落,這是一種煎熬,與理財的初衷相去甚遠了,但是如果有理財目標的話,就可以很理性地麵對市場的變化。有了理財目標,還要對個人或者是家庭進行資產評估。評估的目的是要對家庭的收入、資產等做到心中有數,以利於選擇理財方向和確定投資項目。

李嘉誠指出,投資理財者必須了解理財活動是“馬拉鬆競賽”,而非“百米衝刺”,比的是耐力而不是爆發力。要想投資理財致富,你必須經過一段相當漫長時間的等待,才可以看出結果。

第四章籌劃課:要有自己的理財目標

聰明的人未雨綢繆,愚蠢的人花光所有。——格言

既會花錢,又會賺錢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為他享受兩種快樂。——塞·約翰生

如何作投資財務計劃

在你確定投資之前,首先要作個財務計劃,通過製訂財務計劃,你可以清晰地知道有多少餘錢可以用來投資,可以從總資產中分配多少資金用於投資。

製訂財務計劃對於有心人來說很簡單,用以下五個步驟就能製訂出一個完整的財務計劃。

(1)計算出你的總資產數額。

(2)計算出你的支出數額和所需的應急儲備費用。

(3)計算出你的淨資產數額,即用總資產數額減去支出數額和應急儲備費用就是你的淨資產。如下頁表所示,你一項一項地填寫出資產和負債,然後用資產減去負債,計算出家庭的淨資產數額。如果家庭淨資產數額是正值,說明財務狀況良好;如果家庭淨資產數額是負值,說明財務狀況很不妙,你得好好反省一下你的理財方式了。

(4)設定你的投資收益目標和投資成本。什麼是投資收益目標呢?就是你設定的投資收益率是多少。例如,有的保守投資者追求資產保值,希望投資收益率與通貨膨脹率持平即可,有的激進投資者希望投資收益率為30%以上,有的穩健投資者希望投資收益率略高於通貨膨脹率即可。什麼是投資成本呢?就是你願意動用淨資產的百分之多少的錢用來投資。

(5)根據財務計劃啟動投資。

以上五個步驟從理論上說很容易,但在現實中做起來很難,因為繁瑣的日常生活很容易讓你忘記你的日常支出究竟占了收入的多少份額,更大的難度在於製訂財務計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你每個月定期做,每個月計算出你的淨資產,根據淨資產隨時調整你的投資計劃。

投資貴在堅持,製訂並履行財務計劃也是貴在堅持。

簡明易行的理財規劃四部

每個人都希望過更好的日子,而不僅僅隻是滿足由生到老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已。然而職業上的收入有限,因此,當財富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後,理財的重點在於資產的保值和增值,也就是有效地運用財富,產生投資收益,讓自己和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收益率可以告訴我們,今天的一元錢,20年後會變成幾倍多錢。可是我們的現金流是流動的,我們在掙錢的同時也在花錢。如果手裏的現金時多時少,甚至出現斷流,肯定感覺不舒服,因此,保證持續穩定的現金流是生活舒適的前提。我們不僅要通過投資賺到錢,更需要通過規劃用好和保護好手中的錢。

理財規劃可以使現金發揮最大的效用,同時實現財富最大化的保值和增值。

在國外,很多人都請專門的理財規劃師為自己作完善的理財規劃。目前,國內也有很多理財規劃師為個人提供理財規劃服務。

如果你不想請理財規劃師的話,自己作規劃也是可行的,隻要你願意花點精神與心力,了解如何有計劃、有步驟、持續地執行與修正。簡單地說,理財規劃的內容可以分四個步驟進行。

一、設定理財目標

當然,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但一般為了能更清楚地劃分,會有長、中、短期目標的不同。隻要長期目標很確定,中、短期的安排就會很清楚,而且長期目標本身也要排好優先級,一一實現。

長期目標一般指的是從現在開始,一直到退休或死亡前想達成的財務目標,因此時間都是5年以上。

如有些人會希望孩子受大學教育,因此必須累積足夠的資金作為孩子的學費及生活費;有些人希望自己能在30歲前有資金而能另行創業,開創事業的第二春;有些人希望自己退休後能擁有可隨心所欲支用的財富,不必向孩子索取生活費就能維持一定的生活水準;有些人希望能留給孩子一些固定或流動資產等。

這種目標可能會隨個人或家庭階段的不同而變化,因此絕對需要分期設定、定期修正。

二、列出現有財務狀況

除了擬定未來的目標,還要檢查自己現有的財富,兩者之間的差距就要在這段時間內利用理財彌補趕上。

三、診斷現有財務狀況

將第二步驟搜集、整理好的資料,用理財的觀點加以分析,找出自己的優勢及弱點。例如,你是否日常生活中不經意的支出太多,既沒有有效利用又累積成一筆可觀的金額;你的投資是否和階段性的目標相符;你是否沒有將閑錢好好地規劃而任通貨膨脹將其價值侵蝕;如此種種,都應在這一步驟中弄清楚。

四、為現有財務狀況開處方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坐下來好好將上述三個步驟做完後,接下來可要身體力行了,否則一切隻是紙上談兵,不會讓你的財富增加。例如,你是否應該將套牢的股票認賠賣出,得到一筆資金,去作其他更有報酬率的投資,如購買基金、交給專家來幫你投資;還可以用較優惠的費率通過網絡購買,節省許多時間與投資成本;或者,最近新添了一位家庭成員,在保險方麵可能金額不夠,須重新購買或增加保額。

通過以上四個步驟,相信可以對你的財務作好全盤規劃。此外,若能時常瀏覽投資理財網站的理財信息,增進理財功力,再加上身體力行,必定可使你的財富有更有效的累積及應用。

錢能生錢,也能生出富人

在計劃經濟時代,錢是一個被回避的話題,人們掙的錢不多,相互之間也沒有什麼差別,根本沒有理財的觀念。但是,在市場經濟時代,情況發生了變化。錢不僅僅是人的價值的一種體現,更主要的,錢是人們生活的前提條件。時下流行的一句話:有什麼別有病,沒什麼別沒錢。

大家都聽到過很多人一夜間中了500萬元彩票、但在幾年內就揮霍一空變成窮光蛋的故事,原因就是其沒有利用中獎資金創建穩定的現金流。

理財的最高境界莫過於“會理、敢理、巧理”,簡言之:投資,讓錢去“生”錢!錢能生錢,也能生出富人。

普利策出生於匈牙利,後隨家人移居到美國。美國南北戰爭期間,他曾在聯盟軍中服役。複員後學習法律,21歲時獲得律師開業許可證,開始了他獨自創業的生涯。普利策是個有抱負的青年。他覺得當個律師創不了大業,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進軍報業界。

那時候,普利策僅有半年打工掙的微薄收入,不過正是靠這一點點的錢,他逐步走向成功。“隻要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使地球移動。”普利策決心先找一個“支點”,有了“支點”才去實現移動“地球”的壯舉。

據此,他千方百計尋找進入報業工作的立足點,以此作為他千裏之行的起點。終於,他找到聖路易斯的一家報館。那老板見這位青年人如此熱心於報業工作,且機敏聰慧,便答應留下他當記者,但有個條件,以半薪試用1年後再商定去留。為了自己的理想,他接受了半薪的條件,他告訴自己,金錢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從這個機會中學到知識。

幾年後,他對報社工作了如指掌,他決定用自己的一點積蓄買下一間瀕臨歇業的報館,開始創辦自己的報紙,取名為《聖路易斯郵報快訊報》。普利策自辦報紙後,資金嚴重不足。那時候,美國經濟正迅速發展,商業開始興旺發達,很多企業為了加強競爭,不惜投入巨資宣傳廣告。普利策盯著這個焦點,讓自己的報紙以經濟信息為主,加強廣告部,承接多種多樣的廣告。

就這樣,他利用客戶預交的廣告費使自己有資金正常出版發行報紙,報紙發行量越來越大。開辦5年,每年贏利15萬美元以上。普利策的報紙發行量越多,廣告也越多,收入進入良性循環,不久他發了財,成為美國報業的巨頭。

普利策能從兩手空空到報業巨頭,原因在於他不但善於使用自己的資金,同時也善於使用別人的資金為自己服務。這就是聰明商人的絕妙之處,無論何時都是金錢的主人,讓錢給自己掙錢。

當你經過努力有了一定的積累之後就要想想怎樣讓錢生錢,讓錢變得更多,讓自己變得更加富有,千萬不要成為葛朗台,抱著錢不放手!

如果你的金錢能夠在你睡覺、娛樂的時候,還在不停歇地為你工作著,那該是多麼令人吃驚的事情啊!相反,你如果總是為了錢而去盲目的工作,那你就成了金錢的奴隸。看那些富翁,哪個不是懂得資金分配和利用而富有的?

有的人會問:究竟要賺多少錢才能滿足,才能夠花啊?這要根據你對自己的要求來定。有人做過一個統計:

假設不買漂亮衣物,不下館子,不旅遊,不買房,不看電影,不聽音樂,不玩電腦,不交際,不贍養老人,不結婚,不生孩子,當然也不生病等,一切生活所必需的東西都作為奢侈品摒棄掉,隻有一日三餐、一間小屋,幾件為保暖和遮羞的換季衣物,每月400元人民幣可能就足夠了。

從出生到成年這18年中,我們有長輩關照;如果我們幸運地能一直幹到60歲,那麼這42年是為將來做準備的;60~80歲這20年裏,如果以前麵說的每月400元的生活水準計算的話,應該有9.6萬元的養老準備金,還不算上超過80歲的用錢期。這樣一來我們就知道了自己掙多少錢才夠用。

在貨幣價值穩定、沒有通貨膨脹的前提下,我們僅為生存,每月掙1000元就夠了。其中400元用於現在的支出,400元留作養老,另外200元用於年老時的醫療,因為那時疾病會頻繁地光顧你。

如果你對400元的生活水準充滿恐懼,如果你現在每月掙2000元還覺得不夠花,那麼你將來的生活就要設定在這個基礎之上,現在你每月就得掙4000元、5000元;如果你打算出國深造、打算投資、打算旅遊,那麼這個數目就遠遠不夠了。

你追求什麼樣的生活水準就要有相應的金錢儲備,當然,相信每個人都不想過那種每個月400元就足夠的生活。誰不想讓自己的生活上檔次呢?誰不想在吃飽穿好之餘,去旅遊,去KTV,去看電影,去聽音樂會呢?高標準的生活就要求你必須能夠有足夠的金錢儲備,這就要求你有賺錢的本事,有讓錢生錢的本事,而不是把錢放在銀行或保險櫃。

盡早理財,盡早獲利

2004年,蔣同畢業於北京的一所知名名校,而後順利地進入了一家電信公司,負責技術方麵的工作,每個月都有不菲的收入,而且享受很好的福利待遇。在電信公司工作了5年多,蔣同擁有了一群鐵哥們,平時吃吃喝喝,有空就一塊打牌、泡泡酒吧,或者開車出去兜風。

如今蔣同已經28歲了,女朋友、雙方父母都催著結婚,買房自然而然就成為頭等大事。蔣同翻出自己的存折看看,才不過5萬元。從去年開始,電信公司內部因上市而進行大幅改革,員工的工資福利也都不像之前那麼多了。蔣同覺得自己基本上就是月光族了,拿什麼去買房結婚?

有朋友建議蔣同:“比起其他人,你的收入也不算少了,應該嚐試著理財,適當節製消費,再把閑錢拿出來投資,總比存活期好。”蔣同說,“要是我有三五十萬元,我也弄弄投資,興許還能把房子問題解決了,就現在這點錢,投資也賺不了幾個錢,懶得折騰它了。”

很多人都像蔣同一樣,覺得自己不需要理財,理財是有錢人的事情。其實,這是對理財的誤解。不管錢多錢少,人人都需要理財,而且理財是越早越好。越早進行理財規劃,就能越早地開始收入和支出之間的合理安排,結餘的錢財也就能越早地利用到金錢的時間價值,讓錢生錢,利用複利去創造更多的財富。

在我們身邊,有許多人一輩子勤奮努力,辛辛苦苦地存錢,卻又不知所為何來,既不知有效運用資金,亦不敢過於消費享受;或有些人圖“以小搏大”,不看自己能力,把理財目標定得很高,在金錢遊戲中打滾,失利後不是頹然收手,而是放棄從頭開始的信心,落得後半輩子悔恨抑鬱再難振作。

要圓一個美滿的人生夢,除了要有一個好的人生規劃外,也要懂得如何應對各個人生階段的生活所需,而將財務做適當計劃及管理就更顯得必要。因此,既然理財是一輩子的事,何不及早認清人生各階段的責任及需求,製定符合自己的理財規劃呢?

許多理財專家都認為,一生的理財規劃應趁早進行,以免年輕時任由“錢財放水流”,老來時才嗟歎空悲切。

一、求學成長期

這一時期以求學、完成學業為階段目標,此時即應多充實有關投資理財方麵的知識,若有零用錢的“收入”應妥善運用,此時也應逐漸建立起正確的消費觀念,切勿“追趕時尚”,為虛榮所役。

二、初入社會青年期

初入社會的第一份薪水是追求經濟獨立的基礎,可開始實務理財操作,因此時年輕,較有事業衝勁,是儲備資金的好時機。從開源節流、資金有效運用上雙管齊下,切勿冒進急躁。

三、成家立業期

結婚是人生轉型調適期,此時的理財目標因條件及需求不同而各異,若是雙薪無小孩的“新婚族”,較有投資能力,可試著從事高獲利性及低風險的組合投資,或購屋或買車,或自行創業等。而一般有了小孩的家庭就得兼顧子女養育支出,理財也宜采取穩健及尋求高獲利性的投資策略。

四、子女成長中年期

此階段的理財重點在於子女的教育儲備金,因家庭成員增加,生活開銷亦漸增,若有贍養父母的責任,則醫療費、保險費的負擔亦須衡量,此時因工作經驗豐富,收入相對增加,理財投資宜采取組合方式,貸款亦可在還款方式上彈性調節。

五、空巢中老年期

這個階段因子女多半已各自離巢成家,教育費、生活費已然減少,此時的理財目標是包括醫療、保險項目的退休基金。因麵臨退休階段,資金亦已累積到一定數目,投資可朝安全性高的保守路線逐漸靠攏,有固定收益的投資者尚可考慮為退休後的第二事業做準備。

六、退休老年期

此時應是財務最為寬裕的時期,但休閑、保健費的負擔仍大,享受退休生活的同時,若有“收入第二春”,則理財更應采取“守勢”,以“保本”為目的,不從事高風險的投資,以免影響身體健康及正常生活。退休期有不可規避的“善後”特性,因此財產轉移的計劃應及早擬定,評估究竟采取贈與還是遺產繼承方式應符合需要來定。

上述六個人生階段的理財目標並非人人可實踐,但人生理財計劃也絕不能流於“紙上作業”,畢竟有目標才有動力。若是毫無計劃,隻是憑一時之間的決定主宰理財生涯,則可能有“大起大落”的極端結果。財富是靠“積少成多”、“錢滾錢”逐漸累積的,平穩妥當的理財規劃應及早擬定,才有助於逐步實現“聚財”的目標,為人生奠定安全、有保障、高品質的基礎。

設定理財目標

對於財富,我們不能隻是停留在“想想”的層麵。想要擁有更多的財富,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對於具體的目標是什麼,在什麼時間實現這個目標,如何來實現這個目標,要形成一個計劃。

第一步:設定目標,先從腳下開始

“現實性”是製定理財目標首先要考慮的要素。無論什麼樣的目標,都要從自己現在的財務基礎和能力出發。理財目標不宜製定得過高,脫離現實的目標隻能增加自己的壓力,目標也就不能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比如一個剛剛參加工作的人,月收入不足3000元,要想在1年內通過理財從而在北京擁有一套住房,這樣的目標明顯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可是對於一位擁有一些家產,年入十幾萬元的人來說,製定這樣的目標就有實現的可能性,就可能成為自己更為努力的動力。

“具體化”則是對目標的第二個要求。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未來抱有一些期望,但要想真正實現這些願望,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把自己的目標具體地描述出來。像很多人都有成為“有車族”這個目標,但是如果你把成為有車族這個目標具體的描述為“在兩年之內,購置一輛15萬元的家庭用車”,實現起來目的性就會更強。

第二步:設定目標,兼顧現在和將來

有一位30歲的年輕媽媽抱怨說:“理財好像就是考慮孩子上學的費用,怎麼樣去買一個大房子,如何過上幸福的養老生活,好像所有的錢都應該為這些目標去儲蓄,去投資,時間長了覺得這樣的生活有什麼意思啊,還不如該花就花,該用就用。”

其實,設定理財目標的初衷在於保證人們在生命的各個階段都可以過上有品質的生活,有長遠的目標固然是對的,但是因此而犧牲了現在的生活就不可取了。這就好比運動員在進行長跑比賽時需要繞著運動場跑很多圈,教練員不僅會告訴運動員,最終需要達到什麼樣的成績水平,還會為運動員製定出不同進程中的途中跑成績目標。理財有時候也很類似於長跑,在長期目標中加入一些短期的理財目標,可以讓你的收獲更加富於幸福感,也減少了實現長期目標中的枯燥感。

像上述這位年輕的媽媽就可以考慮一些“新年的時候給自己買一個萬元名牌皮包”或是“每年和家人一起去旅遊度假”這樣的短期目標,雖然看上去“犧牲”了一些長期目標,但遠遠比中途就放棄長期目標要好得多。

第三步:製定目標,找到實現目標的方法

確立自己的目標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找到實現目標的途徑,竭盡全力地付諸實施。因此,如果希望實現自己的理財目標,不妨就從目標的細化和分解開始做起,按期完成定額目標,也許你會發現很多看上去很遙遠的目標實現起來也並沒有多難。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養老問題越來越成為人們擔心的一項負擔。有人計算,在大城市生活,大約需要積累2000萬元的養老費。所以無論如何,養老已經是一個很現實、很重要的問題。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養老金籌備的重要性,要想在退休之後維持現有的生活水平,就必須及早建立起自己的養老賬戶。可是說歸說,真正進行籌劃的人並不多。為什麼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大部分人覺得養老是一件遙遠的事情,而要想保證養老生活的品質需要的“天文數字”也讓他們無所適從。

養老費用成了一項沉重的負擔,李先生為此很憂慮。按照他現在的收入水平,李先生依然覺得富裕養老離自己是遙不可及的。李先生家庭年收入能夠達到20萬元,除了要供房,要養車,要負擔父母的一些費用,還要為兒子的教育作一些計劃。按現在這種收入水平,要想在退休前積累起近200萬元的養老費無異於癡人說夢。

可是當理財師為李先生製定出養老金籌備的定期定額投資計劃時,李先生感到有了希望。理財師告訴李先生,如果從零開始的話,他每個月大約需要投入3400元的資金到自己的養老投資計劃中去,以8%的年收益率來計算,20年後李先生退休的時候就可以達到200萬元的養老儲備。每月3400元的月投入,對李先生來說,顯然是可以實現的。李先生沒有想到,原來把目標分解之後,做起來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困難。

所以,如果你像李先生那樣,希望實現一個看上去遙不可及的目標,不如去看看實現這些目標有哪些途徑可循,也許你會發現做起來並不那麼難。

理財要考慮的其他問題

由於每個人想追求的生活和自身所處的情況,像年齡、工作及收入、家庭狀況等都有不同,所以不同的人設定的目標會不相同。另外,人生當中,可能會因一些預料之外的狀況而不斷調整自己的理財目標。

一、風險

由於每個人的個性不同,導致每個人的風險偏好不同。一般而言,影響一個人風險偏好的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因素:一是個人的自身狀況。如果一個人經濟的支出比較自由,沒有什麼負擔,可能會采取高風險的投資方法。如果收入低而且不穩定,還有經濟上的負擔,比如負債,那高風險的投資就不適合你。二是個人投資趨向。如果你接受過經濟方麵的教育,對股票投資很有研究,心理也能承受投資所帶來的風險,可以偏重於通過股票投資進行理財。另外,一個人的性格如何,也左右人的理財行為。

二、通貨膨脹

2009年複蘇後的中國經濟,又麵臨通脹預期。作為理財投資,通貨膨脹仍是財富的最大殺手。

完成理財目標的過程稱得上是長期抗戰,不幸的是通貨膨脹的惡果時間越長越明顯,一年之前準備花5萬元購買汽車,目前1年的通貨膨脹率是3%,那麼準備5萬元,到購買時可能會因價格調整而買不成,這時候你需要的是5.15萬元。

王先生和太太今年均已43歲。王先生是做建材生意的,自2000年就開了一家小門麵,生意還過得去;太太是銀行職員,工作穩定。兩人有一個正在念高中的兒子。

財產方麵,兩人每年有約15萬元的現金流入,家庭房產總值400萬元,房貸100萬元,另有現金20萬元在打新股,還有15萬市值的基金和幾隻股票。家庭還有一輛私家車。

王先生敏銳地感覺到各種物價的上漲趨勢,近期更經常關注媒體上對於通貨膨脹的討論。考慮到還有100萬元的房貸未還,手上的現金也並不寬裕,而且早已經計劃要送孩子出國留學。王先生深感壓力深重,特別是一想到通脹將至,心裏就有點慌,該如何應對可能出現的通脹呢?

針對王先生的情況,理財師給他提出了建議:首先,王先生不存在負債缺口,未來的一項重要支出計劃就是子女教育金。王先生的兒子目前在讀高一,如果子女培養的目標設定為出國留學的話,大概還需要準備100萬~200萬元教育準備金,這樣就會出現100萬元左右的缺口,根據目前的家庭收支情況,需要6~7年的積累時間。所以,至少需要配置一個10年期100萬元的保額保障。其次,計算養老金缺口。如果王先生60歲起開始退休,而且退休以後要保持現有的消費水平的話,兒子的出國留學計劃可能會有所影響。所以,從現在開始應該適當注意節約,增加儲蓄,以實現未來退休生活的平穩過渡。可以考慮購買一些終身給付型的年金產品,具體金額可以根據自身的繳費能力量力而行。

如果通脹是一場侵蝕我們的財富的戰爭,那贏得戰爭的最好、甚至是唯一的辦法不是在通脹期間囤貨追漲,而是在通脹前做好備戰的準備。

市民應該正確看待通脹危機,把防禦通脹作為理財的一個重要目標和方向。如果抱著提高生活質量的短期目標,盲目追求高風險產品,急功近利,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

準備工作與理財目標之間,絕對不是平行的直線,我們要隨時為中間發生的不確定性因素早做準備。做到未雨綢繆,一些問題就能夠輕鬆得到化解。

閱讀鏈接:規避理財的十大錯誤

理財無疑是目前全社會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可是剛剛富裕起來的中國人在理財方麵的經驗和傳統實在是少得可憐,而國內理財行業受曆史和體製影響尚不能提供科學完善的理財服務,所以幾乎所有的中國家庭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理財錯誤,最常見的有以下十類。

錯誤一,擁有30年的按揭

30年按揭可能是家庭理財中最普遍的形式,但也是一個最大的錯誤和陰謀。如果你已經有了30年按揭,那麼計算一下你的上一筆償付款是多少,在這個數字的基礎上再加10%,就是你下個月給銀行的金額,以此類推。如果你堅持這麼做,就可以用22年還清這筆30年的按揭,你就可以輕鬆地節省下數萬元的利息支出。

錯誤二,不嚴肅的對待信用卡債務

信用卡債務可以摧毀一樁婚姻。如果你因為信用卡而陷入債務之中,就會給你的生活、家庭各方麵帶來嚴重的危機。

錯誤三,試圖一夜暴富

麵對現實吧,積累實際財富所需要的時間遠遠超過了數月數年,它需要耐心。

錯誤四,憑保證金買股票

在你從經紀人公司借錢購買股票的時候,你就放棄了對自己賬戶的控製。因此絕不能購買你無法支付現金的支票。

錯誤五,不及早地為孩子設立大學儲蓄計劃

上大學的費用非常昂貴,而且逐年提高,未雨綢繆非常重要。自己研究大學儲蓄計劃的幾種類型,找到適合你的那種。

錯誤六,不教會孩子管理錢財的方法

財商越早開發越好。向孩子們解釋每月一小筆儲蓄如何能發揮巨大的作用,並為他們尋找一些適合孩子瀏覽的優秀的理財網站。

錯誤七,忽視簽訂婚前協議

很多婚姻會以離婚告終,婚前協議會首先解決“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的爭論,這會免去很多在離婚過程中容易引發的爭議。如果你覺得跟親密愛人無法啟齒,建議你在訂婚時就及早解決它。

錯誤八,沒有一個超越你目前狀況的更高目標

更高的目標才會讓人更有動力。建議你在未來12個月內,選擇一個更高的目標,花點時間持之以恒地追求下去。

錯誤九,分不清各自的責任

每一對伴侶都應該擁有“我們的錢”賬戶,去支付所有的家庭賬單。每一個人也應該保留自己的支票和信用卡賬戶,它給我們一種必要的個人空間感。

錯誤十,不聽取職業理財的建議

理財是一個長達一生的旅行,最好給自己雇一個向導。理財顧問就像職業的教練或向導,會讓你的生活變得輕鬆有質量並發財致富。

第五章審查表:你現在的資產有多少

投資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帶有哲學意味的東西!——約翰·坎貝爾

始終遵守你自己的投資計劃的規則,這將加強良好的自我控製!——伯妮斯·科恩

你有多少閑錢可以投資

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回答不清楚,大部分人知道銀行卡裏有多少存款,但對於存款裏有多少錢可以用來投資卻不甚明了。

用來投資的錢必須是你的閑錢,這筆閑錢你暫時或者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派不上用場。如果你動用了必需的生活費和應急的錢投資,結果自然不夠美妙。當你急著用錢時,必然要撤出投資的錢,這樣你不但賺不到投資收益,甚至還會賠進手續費。

隻要不動用必需的生活費來投資,在生活上就不會出現財務危機,也不會在投資的過程中心生恐懼和焦慮。投資的過程是平和快樂的,享受投資收益的過程是愉快和幸福的。

要想弄清“家底”,建議你先編製一份資產負債表,也就是算算你到底有多少淨資產。

在這個資產負債表中,資產項目大概包括現金、活期存款、基金、壽險現金價值、定期存款、股票、房地產、其他;負債則是信用卡未償餘額、短期消費貸款、汽車貸款、房屋貸款;還有就是淨值。

當然,在編製資產負債表前,還要編寫家庭每月收支損益表和年度收入總結表。

也就是說,計算淨資產可以設計三張表,分別是每月收支損益表、年度資產總結表和資產損益表。這三張表不但在計算淨資產時能派上用場,在作理財規劃時也能派上用場。

可以說,這三張表是理財中很有用的工具,我建議你把它貼在自己的案頭,每個月填寫,將能幫助你監控現金的流向。

例如,一個家庭的淨資產為89.68萬元,總資產是108萬元,那該家庭的償債比率就是89.68÷108\\u003d0.83,說明該家庭即使在經濟不景氣時,也有能力償還所有債務。

一般償債比率數值應該高於0.5為宜。如果太低,說明生活主要靠借債來維持;如果很高,接近1,說明還沒有充分利用自己的借款能力。

同理,負債比率應低於0.5。而投資比率(投資資產\/淨資產)應保持在0.5以上,以保證家庭通過投資增加財富的能力,當然年輕家庭將該指標維持在0.2左右就可以了。

通過以上工作,你就能知道自己的“家底”,知道是否有餘錢進行投資,以及如果投資,能投資多長時間。

你的財務是否陷入“亞健康”

在招商銀行發布的《2009年中國城市居民財富亞健康報告》中,提出了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概念——“財富亞健康”。

財富亞健康是指財富狀態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功能低下的狀態。具體地說,是指人們的財富雖然沒有出現危機,還沒有達到入不敷出或資不抵債的狀態,但在理財手段和方法中已經有了危害因子或危險因素的存在。這些危害因子或危險因素,就像是埋伏在財富中的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因為市場環境等因素而“點燃爆炸”;或像潛伏在財富中的毒瘤,緩慢地侵害著人們的財富價值。如不及時清除,可能導致個人的財富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