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意成功的“學”字經(3 / 3)

不為暴利心動

任何一種行業,如有一窩蜂的趨勢,過度發展,就會造成摧殘。

——李嘉誠

李嘉誠是個從傳統文化氛圍中走出來的新型企業家,他能夠自覺或不自覺地剔其糟粕,取其精華,與現代商業文化有機地結合為一體。西方經濟學家探討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經濟騰飛的奧秘,驚奇地發現東方傳統文化的神奇作用。我們不得不折服李嘉誠在“炒風刮得港人醉”的瘋狂時期,絲毫不為炒股的暴利所心動,穩健地走他認準了的正途——房地產業。

而不少房地產商,放下正業不顧,將用戶繳納的樓花首期(款),將物業抵押獲得的銀行貸款,壘額投放到股市,大炒股票,以求牟取比房地產更優厚的利潤。

炒風愈刮愈熾熱,各業紛紛介入股市,趁熱上市,借風炒股。連眾多的升鬥小民,也不惜變賣首飾、出賣祖業,攜資入市炒股。職業炒手更是興風作浪,哄抬股價,造市拋股。

香港股市處於空前的癲狂之中。1972年,彙豐銀行大班桑達士指出:“目前股價已升到極不合理的地步,務請投資者持謹慎態度。”

桑達士的警告,湮沒在“要股票,不要鈔票”的喧囂之中。1973年3月9日,恒生指數上升到177496的曆史高峰,一年間,升幅53倍。

李嘉誠絲毫不為炒股的暴利所動,他深知證券市場變幻急速且無常,他堅持穩健發展的原則。果然物極必反。在紛亂的股票狂潮中,一些不法之徒偽造股票,混入股市。東窗事發,觸發股民拋售,股市一瀉千裏,大熊出籠。

當時遠東會的證券分析員指出:假股事件隻是導滅線,牛退熊出的根本原因,是投資者盲目入市投機,公司盈利遠遠追不上股價的升幅,恒指攀升到脫離實際的高位。

恒生指數由1973年3月9日的177496點,迅速滑落到4月底收市的81639點的水平。是年下半年,又遇世界性石油危機,直接影響到香港的加工貿易業。1973年底,恒指再跌至4337點;1974年12月10日,跌破1970年以來的新低點-15011點。其後,恒指緩慢回升,1975年底,回升到350點。

除極少數脫身快者,大部分投資者均鐸羽而歸,有的還傾家蕩產。香港股市一片愁雲慘霧,哀聲坳地。

長實自從上市那天起,股市便成了李嘉誠重要的活動領域,他日後的許多震驚香港的大事,都是借助股市進行的。70年代初,股市無論對投資者,對上市公司,都是個全新的課題。人們普遍表現出盲目幼稚。在這一點上,李嘉誠顯出高人一籌的心理素質。

毫無疑問,李嘉誠是這次大股災中的“幸運兒”。長實的損失,僅僅是市值隨大市暴跌,而實際資產並未受損。相反,李嘉誠利用股市,取得了比預期更好的業績。

“任何一種行業,如有一窩蜂的趨勢,過度發展,就會造成摧殘。”

作為投資者,我們應該確定自己開拓發展的原則方略,堅持獨行,而不應隻顧眼前利益,為暴利所動,炒一把再說。而偏離航道,三心二意,也許會賺一兩次,但長此以往,沒有自己的原則,終不是成大器之所為。

照顧小股東利益

照顧小股東的利益,就容易成功,反之,就容易失敗。

——李嘉誠

從1984年起,李嘉誠進行過三次私有化。私有化是指改變原有上市公司的公眾性質,使之成為私有公司。公司上市,收購公司以及供股集資,都是“進取”。將公司私有化,取消其掛牌的上市地位,即“淡出”。“淡出”也是收購,即大股東向小股東收購該公司股票,使其成為大股東的全資公司。

1985年10月,李嘉誠宣布將國際城市有限公司私有化。小股東大喜過望,紛紛接受收購。

1988年10月,長江實業宣布將青洲英泥私有化。長實控有其446%股權,以20港元一股的價格進行全麵收購,收購價比市價177港元溢價13%,共涉資金1123億港元。

李嘉誠的第三次私有化,一波三折,遠不如收購國際城市、青洲英泥那麼風順。

1991年2月4日,控股母公司和黃宣布將嘉宏私有化建議,以每股41港元價格將嘉宏收歸私有,共涉資金118億港元,被輿論稱為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私有化計劃。收購價比市價溢價72%,和黃當時擁有嘉宏6528%股權,實際動用資金41億便可完成收購。

輿論紛紛。李嘉誠解釋,主要原因是嘉宏盈利能力有限及業務與長實、和黃重疊。並聲稱不會提高收購價格,如有人肯出5港元的價格收購,他會考慮出售。

證券界認為,市場投入40多億資金,將會對1989年後香港股市的蕭條帶來刺激,有助於股市的複蘇。

嘉宏資產估值在每股5至6港元的水平,和黃開價41港元,即折讓一成多收購,顯然是肥了大股東,而損了小股東。

李嘉誠解釋嘉宏盈利前景有限,應該是事實。但在1991年4月10日嘉宏股東會議上,小股東質詢:嘉宏1990年財政年度業績在(1991年)3月8日公布時,盈利狀況甚佳,1316億港元的年盈利比上一年增幅達29%。另外,嘉宏所控的港燈市值連月上升,也會造成嘉宏資產值增高,這都有益於嘉宏的發展。

小股東紛紛質疑,並表示反對,嘉宏私有化建議在一片鼓噪聲中以不足1/4的支持而胎死腹中。證券界認為:“流產的原因,是收購價偏低,收購方對嘉宏的評估與實際業績的差異。和黃出價太低,遠不及1987年上市供股價43元的水平。李嘉誠素來關注小股東的利益,而和黃的收購建議對小股東照顧不夠,有失長實係的一貫作風。”

“大限”滿後,1992年5月27日,和黃重提嘉宏私有化。收購價每股55港元,較停牌前收盤價高出32%,涉及資金5838億港元。李嘉誠當日表示,私有化目的在於簡化機構等。對和黃是否供股集資來籌措收購資金,李嘉誠不做表態。

在7月10日的嘉宏股東會議上,私有化建議以967%讚成票獲得通過。這次私有化,和黃以每股55港元的價格收購小股東366股權,實際動用資金5084億港元。這次的收購價,比上一次的出價41港元提高了3662%,但比資產淨值每股64~65港元的水平仍有折讓。

收購之所以成功,是既保全了大股東自身的利益,又顧及了小股東的利益。這次私有化,既有失敗的教訓,又有成功的經驗。

永遠不過分顯示自己

如果你始終注意不過分顯示自己,就不會招惹別人的利益,別人也就無法捕捉你的虛實。

——李嘉誠

一如香港經濟評論家所總結的,“誠實的李嘉誠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和先知先覺,不墨守成規,不固步自封,經常保持著不斷進取、創新的精神,以適應新的情況。”

一位美國作家曾經這樣總結企業巨人所具有的特性:

“他們獨具慧眼,能在沒人察覺的情況下得到挑戰的機會。有些企業家反應迅速,能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發現機會;有些企業家則幹脆自己去主動創造機會。無論是誰,他們都能不顧一切地堅持新的想法,然後不屈不撓地克服困難,有時甘冒生命危險去追求生產新的產品提供新的服務。他們冒著風險,可是他們常常可以找到創造性的方法來化險為夷。”

在創業的道路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李嘉誠,正是這些國際著名企業家群體中的佼佼者。從創業開始,他就充分發揮聰明才智,不斷發現機會和創造機會,並且無論環境如何惡劣,他從不懈怠,無論取得多麼巨大的成就,他也永不滿足,他總是那麼腳踏實地地去實現他的理想。

由於李嘉誠語言溫和,不輕易發脾氣,一生之中總在自覺不自覺地穩定自我,調節自己的情緒,並且非常善於集中精力去處理他應該處理的事情,而力圖不讓周圍的煩惱和挫折影響自己的思緒,所以李嘉誠周圍的人都對他懷有深切的好感。

李嘉誠非常善於識才,也非常善於用人。他起用人才的標準,總是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才專業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人才的應得利益。這使得他身邊的人才往往都成為智慧、誠實、勤勞,有著遠大理想和抱負,對事業全身心投入的人。

李嘉誠在嚴格要求自己的同時,也用自己謙虛做人的態度和高尚的品德,熏陶和影響他的兒子和一切出任他身邊重要職位的有才之人。李嘉誠常說:如果你始終注意不過分顯示自己,就不會招惹別人的利益,別人也就無法捕捉你的虛實。

李嘉誠精湛的用人策略和寬厚待人的作風,也使他的事業如虎添翼。在今日的李氏王國,李嘉誠擁有一個配合得十分默契,對每一件突如其來的事情有能力迅速做出決定,並為長實、和黃係列業務做出巨大貢獻的“內閣”。正如馬世民所描述的那樣:“例如我覺得電訊非常有潛力,李先生認為適合,便立即著手進行。”李先生喜歡能源,大家同意,便開始尋找投資機會。在長實、和黃這樣一個大集團,能這樣迅速做出決定的靈活性十分重要。

平衡自控心經

我知足,但不表示沒有上進心。

——李嘉誠

我們究竟應該向李嘉誠學什麼呢?

李嘉誠一直在轉變和提升他的商業模式。作為生意人,我們不能去學他做什麼業務,做怎樣的資產組合。因為這些東西跟他的背景、目標、個人喜好、公司的基礎、外在環境都有太多相關。我們應該去思考的是,他的邏輯是怎麼形成的?他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做這個決定?他是怎麼來做這個決定的?他的感受是什麼?他在那個時間的思考點是什麼?

從李嘉誠身上,我們至少可以發現:

第一,在不斷鞏固已有業務的技術、管理能力的同時,李嘉誠不拒絕尋找新的機會。

第二,在開展新業務時不做願望式的假設,李嘉誠提前評估好自己是否輸得起。

第三,李嘉誠內心有一種高明的平衡機製,讓自己既保持良好的進攻性,堅持尋找挑戰,又擁有足夠的自控,不會變成一個賭徒。

李嘉誠明顯是個非常務實的人,他不會公司沒做好就去忙慈善,但當他想做慈善的時候,又是很大的手筆。除了務實,他沒有隻局限在香港的地產業務上,也證明了他的視野超越了同輩許多企業家。

一次接受記者訪談時,李嘉誠做了一個手勢,右手掌先呈15度角平緩的滑過,到一個點上,則一下變成50度,做攀升狀。其涵義為:28歲的時候,他已經知道自己此生可以跟貧窮說再見,接下來隻是樂於工作而工作,這一做就是50年。

“若一個人不知足,即使擁有很多財產也不會感到安心。”李嘉誠接著說,“重要的是內心的安靜,表麵看來很忙,但內心其實沒有波動,因為自知做著什麼工作。我知足,但不表示沒有上進心。”

不可獨霸行業

一個人不可以獨霸一個行業的。

——李嘉誠

以誠為本,才能做大生意。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由於李嘉誠在塑膠業的實力及聲譽,他被推選為香港潮聯塑膠製造業商會主席。在此任上,李嘉誠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至今為香港商界傳作佳話。

1973年,石油危機波及香港。香港的塑膠原料全部依賴進口。香港的進口商趁機壟斷價格,將價格炒到廠家難以接受的高位。年初的每磅塑膠原料是6角5仙(分)港幣,秋後竟暴漲到每磅4~5港元。不少廠家被迫停產,瀕臨倒閉。

李嘉誠其時的經營重心已轉移到地產上。因此,這場塑膠原料危機,對他影響不大。況且,長江公司本身有充足的原料庫存。但李嘉誠毫不猶豫地掛帥救業。在他倡議和牽頭下,數百家塑膠廠家入股組建了聯合塑膠原料公司。

原先單個塑膠廠家無法直接由國外進口塑膠原料,是因為購貨量太小。現在由聯合塑膠原料公司出麵,需求量比進口商還大,因此直接交易。所購進的原料,按實價分配給股東廠家。在廠家的聯盟麵前,進口商的壟斷不攻自破。

籠罩全港塑膠業兩年之久的原料危機,一下子煙消雲散。

李嘉誠在救業大行動中,還將長江公司的1243萬磅原料,以低於市價一半的價格救援停工待料的會員廠家。直接購入國外出口商的原料後,他又把長江本身的配額20萬磅,以原價轉讓給需量大的廠家。

危難之中,得到李嘉誠幫助的廠家達幾百家之多。李嘉誠被稱為香港塑膠業的“救世主”。李嘉誠救人危難的義舉,為他樹立起崇高的商業形象,他的信譽和聲望義薄雲天。信譽和聲望無疑又會回饋他更多的生意和財富。

“當業中同行需要你施以援手,而你有能力時,你可以少一個競爭對手。但切不可忘記,即使你真扼殺了對方,總會有新的競爭對手崛起。一個人不可以獨霸一個行業的。一個人是賺不完所有的錢的。”

我們應該從李嘉誠的話中汲取精義。救人於危難倒懸:不但贏得了人緣、信譽及聲望,你的形象實際上為你日後創大業賺大錢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