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合時,呈側鍘刀樣對切,以撕裂韌帶、切碎軟骨等。食肉目動物在進食的時候,可以把銜在口內的肉,慢慢移向嘴角,用裂齒側切開。但在不同種類的食肉獸中,裂齒的大小和發達程度往往不一致,其中以貓類和鼬類的部分種類最為發達。熊類和浣熊類等的裂齒不夠發達,其前臼齒和臼齒均較粗大,牙齒的結構適於咀嚼。大熊貓的臼齒最為發達,最適於搗壓嫩竹、鮮筍。犬類的牙齒,則介於二者之間,裂齒發達而不強化、齒數也比較多,也具有較大的臼齒咀嚼麵。靈貓類中的不少種類的牙齒結構類似於犬類。
食肉目動物的咀嚼肌也都比較發達而粗大,頜關節比較緊密,下顎骨(齒骨)強大,其關節突和鱗骨的橫向關節窩構成關節,使下頜限製在上、下直線範圍內,不能前後移動,左右活動也極其有限,所以能夠用力咬合,以利於牙齒切割肉類,但也因此而抑製了牙齒的研磨作用。俗話所說的“狼吞虎咽”一詞,就形象地說明了食肉目動物缺乏咀嚼,吞咽進食的習性。它們所謂的咀嚼也不像食草動物那樣的研磨作用,而是用強力將食物壓扁、壓皺,即使是牙齒咀嚼麵最發達的大熊貓,也隻是簡單地將竹子壓皺,以至經過消化以後,在排出的糞便中仍然可以看見清晰的段段碎竹。
與捕食動物的習性相適應,食肉目動物的頭骨較大,大腦發達,具有紋回的表麵,具有三條腦溝和多數腦回,屬於大嗅葉型腦。食肉目動物眼眶一般與顳窩相通,鼻甲骨發達,結構複雜,麵積擴大,為嗅覺上皮的附著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食肉目動物感官都十分發達,嗅覺、視覺和聽覺均很敏銳,身體和四肢一般也很強壯,而且能夠做柔韌而有力的動作。食肉目動物中的絕大多數種類為陸棲型,主要在地麵生活,許多種類善於攀緣,但比較典型的樹棲種類卻很少。同樣,食肉目動物營穴居者也較少,僅有獾等少數種類掘洞而居。此外,水獺類善於遊泳,是以魚類為食的半水棲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