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耳鴉是我國較為常見的一種鴞形目鳥類,與人類的關係較為密切,通過近年來破除迷信,愛護鳥類的宣傳教育,人民群眾對它的生活習性逐漸了解,也越來越喜愛這種奇特的鳥類。
1991年2月,家住湖北省利川市汪營鎮的居民鍾義興,在山中將一隻被獵槍子彈擊傷的長耳鴞雌鳥抱回家中,並且進行了20多天的醫治,使它恢複了健康。然而,這隻長耳鴉卻像一隻被馴化了的家禽,不肯離開鍾家,攆都攆不走。鍾義興隻好到離家很遠的一個山林中將其放飛。誰知沒過幾天,這隻雌鳥就又飛進了鍾家,而且還帶來了一隻雄鳥。不久,這對“夫妻”便開始築巢產卵,孵化出了7隻雛鳥。從此以後,每年春天,這對長耳鴞都要來到這裏繁殖後代,到第六年時,已經先後成功地孵化出33隻雛鳥。
長耳鴞在分類學上隸屬於鴟鴉科、耳鴞屬。鴉鴞科鳥類的共同特點是兩性相似,頭大而圓,嘴形側扁而強壯,先端鉤曲,嘴基上被有蠟膜,而且大多被硬羽所掩蓋。麵盤存在或缺少,存在時麵盤幾乎為圓形。眼睛很大,位置向前,眼睛的四周圍以細細的羽毛,形成一圈皺領。有的種類頭頂的前端兩側有耳狀的簇羽。翅膀寬而稍圓,初級飛羽為11枚。尾羽短而圓,共有為12枚。腳粗壯而強,大多數種類全部被羽,外趾能反轉。爪彎曲而銳利。羽毛鬆軟,飛行時沒有聲音。主要棲息於森林和曠野。通常晝伏夜出。以鼠類、昆蟲、鳥、蛙、魚等動物性食物為食。營巢於樹洞或岩石縫隙中,雛鳥為晚成性。
鴉鴞科鳥類在全世界共有22屬160種,分布幾乎遍及全球,我國分布有11屬30種,分布也遍及全國各地。
耳鴉屬在全世界共有5種,我國有2種,即長耳鴞和短耳鴉,形態特點是:麵盤發達;耳羽存在,大小不一;翎領較完整;嘴短而強,上嘴被蠟膜覆蓋部分長於嘴峰;翅長而尖,第二枚初級飛羽最長,並與第三枚初級飛羽幾等長;尾圓形;跗蹠和趾的上部密被羽毛。
短耳鴞是中型鳥類,體長35~38厘米,體重326~450克。體形與長耳鴞很相似,但耳羽簇比長耳鴉短得多,很不明顯,黑褐色,具棕色羽緣。麵盤顯著,眼周黑色,眼先及內側眉斑白色,麵盤餘部棕黃色且雜以黑色羽幹紋。皺領白色。上體為棕黃色,有黑色和皮黃色的斑點及條紋;下體為棕黃色,具黑色的羽幹紋,但羽幹紋不分支形成橫斑,這一點也與長耳鴞不同。跗蹠和趾被羽,為棕黃色。虹膜金黃色,嘴和爪黑色。
短耳鴞棲息於低山、丘陵、苔原、荒漠、平原、沼澤、湖岸和草地等各類生境中。尤以開闊平原草地、沼澤和湖岸地帶較多見。多在黃昏和晚上活動和獵食,但也常在白天話動,平時多棲息於地上或潛伏於草叢中,很少棲於樹上。飛行時不慌不忙,不高飛,多貼地麵飛行。常在一陣鼓翼飛翔後又伴隨著一陣滑翔,二者常常交替進行,繁殖期間常一邊飛翔一邊鳴叫。主要以鼠類為食,也吃小鳥、蜥蜴、昆蟲等,偶爾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它也是控製鼠害的能手,捕鼠本領比起長耳鴉來毫不遜色。有人曾對40隻短耳鴉及其幼鳥的食量進行了研究,發現它們在100多天中,共吃掉了44000多隻鼠類。
短耳鴞繁殖期為4~6月。通常營巢於沼澤附近的地麵草叢中,也見在次生闊葉林內朽木洞中營巢。巢通常由枯草構成。每窩產卵3~8枚,偶爾多至10枚,甚至14枚,一般為4~6枚,卵白色,卵圓形,大小為38~42毫米乂31~33毫米。雌鳥孵卵。孵化期為24~28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大約經過24~27天即可飛翔。
聲似鬼嚎的鴞類——鬼鴞
鬼鴞是小型鳥類,體長23~26厘米,體重13卩克左右。頭大,麵盤顯著,白色,眼先和眉紋也是白色,眼前有一小塊黑斑。但是,它沒有耳羽簇,與長耳鴞、短耳鴞不同。上體為朱古力褐色到灰褐色。頭頂密雜以白色斑點,背部和肩部有大形白斑。下體為白色,有褐色斑紋。飛羽和尾羽為暗褐色,也具有白色的斑點或橫斑。嘴和眼黃色。跗蹠和趾被羽。虹膜黃色,嘴淡黃色,爪角黃色,先端黑色。
鬼鴞在全世界共分化為8個亞種,我國有3個亞種,西伯利亞亞種分布於黑龍江和內蒙古東北部,甘肅亞種於四川、陝西、甘肅、青海等地,天山亞種僅分布於新疆西部。
鬼鴞主要棲息於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尤其是以鬆、樺、白楊為主的混交林,夜行性,白天多躲藏在人跡罕至的茂密森林中,常棲息於樹冠層枝葉茂密處或樹洞中。大多單獨活動,沒有遷徙行為,但秋冬季也常常遊蕩到低海拔地區的森林中,也喜歡到人家附近活動。由於它的叫聲多變,如吹笛一般,每隔幾秒鍾就重複一次,並且不斷地交替變化,所以給人一種陰森可怕的感覺,因此得名。它的飛行快而直,稍呈波浪形飛行。主要以鼠類為食。也食昆蟲、小鳥和蛙類等。捕食方式可以在飛行中獵食,也可以棲息於樹上,等待獵物出現時才突然襲擊。
鬼鴞的繁殖期為4~7月。通常營巢於天然樹洞中,也利用啄木鳥的舊巢。每窩產卵為3~6枚,偶爾多至10枚。卵為白色,表麵光滑無斑。卵的大小為32毫米X26毫米。雌鳥孵卵,孵化期25~27天。雛鳥晚成性,經過25~36天才能飛翔。
鬼鴞在分類學上隸屬於鴟鴉科、鬼鴉屬。該屬在全世界共有4種,我國僅有1種,形態特點是:麵盤明顯;耳孔大,無耳羽;第四、第五枚初級飛羽最長,並幾乎等長;跗蹠和趾均被羽。
棲息於森林的鶚類——褐林鶚
褐林鴞又叫木鴞、森鴞等,是大型鳥類,體長46~51厘米,體重710~1000克。頭部為圓形,也同鬼鴞一樣,沒有耳簇羽,麵盤顯著,呈棕褐色或棕白色,眼圈為黑色,有白色或棕白色的眉紋。頭頂為純褐色、沒有點斑或橫斑,是它的主要特點。通體為栗褐色,在肩部、翅膀和尾上覆羽有白色的橫斑。喉部為白色,其餘下體為皮黃色,具細密的褐色橫斑。虹膜暗褐色,嘴角褐色,尖端角黃色,趾橙黃色,爪角黃色,尖端較暗。
褐林鴉在國外分布於印度、斯裏蘭卡、尼泊爾、錫金、不丹、中南半島,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
褐林鴞在全世界共分化為15個亞種,我國有2個亞種,海南亞種分布於海南和台灣,是我國的特產亞種;分布於其他地區的均為華南亞種。二者的區別主要在於華南亞種的麵盤呈棕褐色,下體的橫斑較為粗著,色澤也較深,而海南亞種的麵盤顏色較淡,近於白色,下體的橫斑較為細密,色澤也比較淺淡。
褐林鴞為留鳥,棲息於茂密的山地森林,尤其是常綠闊葉林和混交林中,也出現於林緣和路邊疏林以及竹林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白天大多蹲伏於樹冠層濃密的樹陰處,傍晚和夜間才出來活動。性情機警,稍有異常聲響便會迅速飛離。主要以鼠類、小鳥等為食,也吃蜥蜴、蛙和雉雞、竹雞等較大的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