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耳鴞俗稱貓頭鷹、夜貓子,是一種中型鳥類,體長35~39厘米,體重208~326克,外貌奇特,與眾不同。它的頭特別大,在棕黃色圓圓的像人臉一樣的麵頰上,有一對極大而向前直視的眼睛,眼睛的虹膜有淺黃色或土黃色的絢爛光彩。頭的上方,有兩束能活動的耳羽簇,豎直如耳,更增加了臉部輪廓的變化。其實這對耳羽簇並沒有聽覺的作用,而是一個傳遞信號的器官,可以向自己的同類報警。另外這對耳羽簇還是有偽裝作用的裝飾品,如同樹葉一般,使其在林中棲息時不被其他動物所發現。它的尖銳而呈鉤狀的暗鉛色利嘴,深埋在麵頰上的羽毛之中,而突出羽毛外的部分,則很像人臉上的鼻子。頸部有完整的級翔“白色並綴有黑褐色。上體的羽毛為棕黃色,密雜以粗著的黑褐色羽幹紋,頦部白色。下體都是棕白色並具有粗著的黑褐色羽幹紋,腹部以下的羽幹紋兩側還具有樹枝狀的橫枝。腿和腳上都密被有棕黃色的羽毛,一雙殺氣騰騰的暗鉛色利爪,藏於其中,尖端為黑色。外側的腳趾可以隨時轉到後方,使腳趾變成兩前兩後,便於抓牢樹幹,稱為“轉趾型”。
長耳鴞廣泛分布於北半球北部的大陸上,在國外分布於歐洲、朝鮮、俄羅斯、日本、亞洲中部、印度西北部、非洲北部和西北部以及北美洲等地。X夜中的獵手—長耳鴉
生活在我國的長耳鴞除了在青海西寧、新疆喀什和天山等少數地區為留鳥外,在其他大部分地區均為候鳥,其中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部、河北東北部等地為夏候鳥,而從河北、北京往南,直到西藏、廣東,以及東南沿海各省等地均為冬候鳥。但是它們的遷徙行為不同於其他物候現象穩定的候鳥,而受食物因素的影響較大,例如在東北的沈陽也曾記錄到越冬的長耳鴞群體,而其他越冬地的長耳鴞棲居的時間和地點並不十分穩定。此外,食物還影響著長耳鴉的繁殖成功率和它們的種群數量。
長耳鴉喜歡棲息於針葉林、針闊混交林和闊葉林等各種類型的森林中,也出現於林緣疏林、農田防護林和城市公園的林地中。它白天多躲藏在樹林中,常棲息在樹幹近旁側枝上或林中空地的草叢中,黃昏和夜晚上才開始活動。單獨或成對活動較多,但遷徙期間和冬季則常結成10~20隻,有時甚至多達100隻以上的大群。
我國民間有“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不怕夜貓子叫,就怕夜貓子笑”等俗語,常把長耳鴉當作“不祥之鳥”,稱為逐魂鳥、報喪鳥等。古書中還把它稱之為怪鴟、鬼車、魑魂或流離,當作厄運和死亡的象征。產生這些看法的原因可能是由於長耳鴞的長相古怪,兩眼又大又圓,炯炯發光,使人感到驚恐;兩耳直立,好像神話中的雙角妖怪,使得古人多用“鴟目虎吻”來形容凶暴之貌;長耳鴞在黑夜中的叫聲像鬼魂一樣陰森淒涼,使人更覺恐怖,古時稱它為“惡聲鳥”,《說苑‘鳴梟東徙》中有“梟與鳩遇,日:‘我將徙,西方皆惡我聲……’”的寓言故事。此外,長耳鴞晝伏夜出,飛時像幽靈一樣飄忽無聲,常常隻見黑影一閃,也使對其行為不甚了解的人們產生了種種可怕的聯想。
雖然我國民間對貓頭鷹有很多誤解,但其捕鼠的本領之大卻也早已被有識之士所認識。古書上曾有這樣的記載:“北方梟入家以為怪,共惡之;南中晝夜飛鳴,與鳥鵲無異。桂林人羅取生鬻之,家家養使捕鼠,以為勝狸。”長耳鴞主要以黑線姬鼠、黑線倉鼠、大倉鼠、棕色田鼠等農田鼠類和小家鼠、褐家鼠等居民區鼠類為主食,也吃一些小型鳥類、哺乳類和昆蟲,如雀類、鶯類、蝙蝠、甲蟲、金龜子、蝗蟲、螻蛄等。
長耳鴉是鴞類中捕鼠能力最強的,研究結果表明,一隻長耳鴉每年可以吃掉1000多隻老鼠,相當於為人類保護了數噸糧食,的確是勞苦功高。
由於長耳鴉是夜晚出來覓食的猛禽,所以它的眼睛具有很多特殊的構造。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有兩種,一種是錐狀細胞,另一種是柱狀細胞。錐狀細胞可以感受強光,柱狀細胞可以感受弱光。白天活動的鳥類,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主要是由錐狀細胞所組成,所以白天視力很強,夜晚則較差。在長耳鴞的視網膜上,卻主要是由柱狀細胞所組成,對弱光感受特別靈敏。另外,它的虹膜內隻有輻狀肌,沒有環狀肌。輻狀肌隻能使其瞳孔略微放大,而不能縮小,白天光線強時,進入瞳孔的光線太多,使眼內的柱狀細胞無用武之地。因此,長耳鴉白天視力很差,隻能躲在林中休息,是名副其實的“夜貓子”。明朝曹學佺所著的《蜀中廣記》中形象地說它“晝不見泰山,夜能察秋毫”。
長耳鴞的耳孔很大,呈兩條很深的長縫,頭上還有短而硬的羽毛環繞,像哺乳動物的耳朵一樣,形成能收集音波的耳羽簇。耳孔前後各有一個活蓋,可以控製耳孔的大小,調節聽覺功能。另外兩耳的耳孔的位置也不對稱,右側的比左側的略高,這樣可以獲得聲音對兩側的錯位效果,便於迅速校正聲源的距離和位置。在它的大腦聽區的神經細胞也比較多,所以聽覺非常發達,能清晰地聽到微弱的聲音,特別對野鼠活動時發出的每秒振蕩8500次以上的高頻音波更為敏感。
長耳鴞雖然翅膀寬大,但全身的羽毛柔軟而呈波狀,表麵密布著絨毛,可以減弱和空氣的摩擦,飛羽邊緣還具有像鋸齒一樣的柔軟的邊緣,這些特殊的結構使其飛行時來去無聲,便於向獵物發動突然襲擊。據說有的飛行設計師從它的翅膀的結構上得到了啟示,研製出了一種鋸齒形的飛機翼片,可以產生許多小的渦流,使飛機後麵的氣流變得很平穩,從而消除了產生噪聲的渦流,減少了高速飛機的噪聲。
長耳鴞鋒利而鉤曲的嘴和爪,是捕食獵物的有力武器。每到夜幕降臨,萬籟俱寂的時候,它就悄悄地蹲在樹上,轉動著靈活的脖子,沉著而又機靈地進行著搜索。發現了老鼠以後,就迅速地飛撲過去,用利爪牢牢地將其抓住。接著,就用嘴叼起獵物回到樹上,慢慢地撕扯、吞食,一直到把獵物全部囫圇吞下,經過8~24個小時後,再把不能消化的骨骼、皮毛等食物殘塊吐出來,稱為“食丸”。“食丸”一般呈長橢圓形,灰黃色或棕褐色,裏麵是骨骼等較硬的物質,外麵包裹著毛、羽和纖維等,所以內堅外軟。科學家可以根據對食丸的分析,了解它的食性。
長耳鴞的繁殖期為4~6月。這時它特別喜歡鳴叫,因為大多在夜間進行求偶炫耀,所以方式也比較簡單,隻能做一些近距離的表演,如鞠躬、拍打翅膀,以及互相親吻,整理羽毛等,有時還鼓動著翅膀,嘴裏發出一種奇異的“劈啪”.聲,並且輪番地倒換著雙腳。長耳鴞營巢於森林之中,通常利用烏鴉、喜鵲或其他猛禽的舊巢,有時也在樹洞中營巢。每窩產卵3~8枚,通常為4~6枚。卵為白色,圓形,大小為43毫米X33毫米,卵重20克左右。通常一天產一枚卵,偶爾間隔一天再產一枚。第一枚卵產出後就開始孵化,孵卵過程全部由雌鳥承擔,孵化期為27~28天。它的雛鳥是晚成性的,孵出後的絨羽為白色,眼泡大而長,尚未開裂,到7日齡時才能睜開,羽毛也逐漸變為灰白色。17日齡時羽毛明顯變成灰色,並略微具淺黑褐色的橫斑。20~25日齡時,羽毛又都變為褐色,黑褐色的橫斑也趨於明顯,這時可以離開巢,到樹枝上蹲伏。29日齡時能從一個樹枝跳到另一個樹枝上,45~50天後離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