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章 以魚為食的鴞類——毛腿漁鴞(3 / 3)

斑頭鵂鷂為留鳥,棲息於從平原、低山丘陵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地帶的闊葉林、混交林、次生林和林緣灌叢,也出現於村寨和農田附近的疏林和樹上。單獨或成對活動。大多在白天活動和覓食,也在晚上活動。能像鷹一樣在空中捕捉小鳥和大型昆蟲,主要以蝗蟲、甲蟲、螳螂、蟬、蟋蟀、螞蟻、蜻艇、毛蟲等各種昆蟲和幼蟲為食,也吃鼠類、小鳥、蚯蚓、蛙和蜥蜴等動物。因為它的鳴叫聲很像有轆轤的車輪聲,所以在我國古代被稱為“鬼車”。

斑頭鵂鶓的繁殖期在3~6月。通常營巢於樹洞或天然洞穴中。每窩產卵3~5枚,多數為4枚。卵的大小為36毫米X30毫米。

號稱“貓王”的鶚類——鷹鴞

鷹鴞又叫褐鷹鴞、醬色鷹鴞、青葉鴞、烏貓王、鷂形貓王等,也是小型鳥類,體長22~32厘米,體重212~230克。由於它的外形似鷹,故得名。與這種習性相適應,它也沒有主要用於收集音波的顯著的麵盤、翎領和耳羽簇。上體為暗棕褐色,沒有鵂鶓等小型鴞類所具有的橫斑。前額為白色,肩部有白色斑,喉部和前頸為皮黃色而具有褐色的條紋。其餘下體為白色,有水滴狀的紅褐色斑點,尾羽上具有黑色橫斑和端斑。虹膜黃色,嘴灰號黑色,嘴端黑褐色,跗蹠被羽,趾裸出,為肉紅色,具稀疏的淺’黃色剛毛,爪黑色。

鷹鴞全世界共分化為11個亞種,我國有3個亞種,華南亞種分布於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雲南等地,為留鳥,也是我國的特產亞種。台灣亞種僅分布於台灣的漆湖、蘭嶼、火燒島等地,為留鳥。分布於其他地區的均為東北亞種,為夏候鳥,每年春季於3~4月遷來,秋季於9~10月遷走。鷹鴞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針闊葉混交林和闊葉林中,尤其喜歡森林中的河穀地帶,也出現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樹林、林緣灌叢、果園以及農田地區的高大樹上。白天大多在樹冠層棲息,黃昏和晚上活動,有時白天也活動。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大多單獨活動。另外雛鳥離巢後至遷徙期間大多呈家族群活動。飛行迅速而敏捷,而且沒有聲響。在向入侵者攻擊時飛行速度更快有而力。常從棲息處突然飛出。繁殖期常在黃昏和晚上鳴叫,鳴聲多變,有時發出“蹦蹦一-一蹦蹦一蹦蹦”的短促而低沉的叫聲,有時又發出類似普通角鴞的“王幹哥,王幹哥”的叫聲,並常常反複鳴叫不止。主要以鼠類、小鳥和昆蟲等為食。追捕獵物有時竟會闖入居民住室中。

鷹鴞的繁殖期為5~7月。通常營巢於大青楊、春榆等樹木上的天然洞穴中,也利用鴛鴦和啄木鳥等利用過的樹洞。營巢的樹洞均較寬闊,其闊度和深淺變化均比較大。巢洞口的直徑為9~30厘米,洞深為18~64厘米,洞內的直徑為10~43厘米。巢內沒有鋪墊,或僅有樹洞中腐朽的木屑。如果是鴛鴦的舊巢,則有少量遺留的絨羽。每年繁殖1窩,每窩產卵3枚。卵近球形,為乳白色,表麵光滑無斑,大小為40毫米X43毫米,卵重22克。孵卵完全由雌鳥承擔,雄鳥則在巢的附近警戒。護巢時鷹鴞極為凶猛,特別是在孵卵的後期和育雛期間,如遇到危險,雄鳥和雌鳥會輪番向入侵者發動猛烈的攻擊,直到將入侵者趕出領域。孵卵期25~26天。雛鳥為晚成性,剛孵出時兩眼緊閉,全身被有白色的絨毛,皮膚為肉紅色,嘴為灰黑色,蠟膜和爪為鉛灰色,至30日齡時陸續離巢。

鷹鴉在分類學上隸屬於鴟鴞科、鷹鴞屬。該屬在全世界共有16種,我國僅有1種,形態特點是:無明顯的臉盤和翎領;蠟膜大;鼻孔位於蠟膜邊緣處;翅尖長,第三、第四枚初級飛羽最長,第一枚長度幾等於第七枚;尾端圓形;跗蹠被羽;趾上麵覆蓋針狀羽毛。

較常見的鴞類——縱紋腹小鴞

縱紋腹小鴞又叫小鴉、東方小鴞、北方貓王鳥等,為小型鳥類,體長20~26厘米。麵盤和領翎不明顯,也沒有耳簇羽。上體為沙褐色或灰褐色,並散布有白色的斑點,與其他小型鴉類明顯不同。下體為棕白色而有褐色縱紋,腹部的中央到肛周以及覆腿羽均為白色,跗蹠和趾則均被有棕白色羽毛。虹膜黃色,嘴黃綠色,爪黑褐色。

縱紋腹小鴉在各地均為留鳥,棲息於低山丘陵、林緣灌叢和平原森林地帶,也出現在農田、荒漠和村莊附近的樹林中。主要在白天活動,常在大樹頂端和電線杆上休息。飛行迅速,主要通較過等待和快速追擊來捕獵食物。叫聲多變,主要是一種哀婉的聲複音,在短暫的間歇後不斷反複,此外還常有一種尖叫聲。食物主要是鼠類和鞘翅目昆蟲,也吃小鳥、蜥蜴、蛙等小型動物。在追類捕獵物的時候,不僅同其他猛禽一樣從空中襲擊,而且還會利用一雙善於奔跑的雙腿去追擊。

縱紋腹小鴞繁殖期為5~7月。雄鳥和雌鳥在黃昏和拂曉時,的鳴聲增多,活動增強,相互追逐、嬉戲。雄鳥用伸頸聳羽,左錢右擺動等方式向雌鳥炫耀。通常營巢於懸崖的縫隙、岩洞、廢棄建築物的洞穴等,有時也在樹洞或自己挖掘的洞穴中營巢。每窩產卵2~8枚,通常為3~5枚。卵的顏色為白色,大小為33~38毫米乂28~30毫米。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為28~29天。雛鳥為晚成需要親鳥喂養45~50天才能飛翔。

縱紋腹小鴞在分類學上隸屬於鴟鴞科、小鴞屬。該屬在全世界共有4種,我國有2種,即縱紋腹小鴞和橫斑腹小鴞,形態特點是:無明顯臉犇和翎領;蠟膜膨大;鼻孔圓形,位於蠟膜前緣;翅圓形、第三枚初級飛羽最長,第一枚長度位於第五枚和第八枚之間;跗蹠被羽到趾;趾上覆蓋著針狀毛和羽毛。

體長20厘米左右:麵盤不明顯,沒有耳羽簇,皺領也不顯著。跗蹠和趾被羽。上體為灰褐色至棕褐色,具白色斑點,尤以頭頂較為細密,眉紋和兩眼之間為白色,後頸具不完整的白色翎領。下體為灰色,沒軒條紋,兩脅具橫斑,所以得名,但腹的中部為純白色,沒有斑:虹膜金黃色:嘴甩綠色,嘴峰有時較暗,有時較黃,蠟膜綠色或綠褐色,腳黃綠色,鉛綠色或暗黃色。

橫斑腹小鴞在國外分布於印度、緬甸、中南半島和尹朗等地,共分化為5個亞種,我國僅有西南亞種,分布廠四川的寶興和雅江等地,為我國學者首先提出的特產亞種。另外還可能分布於雲南西南部、西藏東南部等地,但尚待證實。

橫斑腹小鴞棲息於低山、丘陵、平原、農田和村寨附近的疏林及灌木林中,也出現於花園、果園和村鎮的附近。常單獨或成對活動,主要以各種昆蟲為食,也吃小鳥和小型哺乳動物,如鼠類、蝙蝠等。

繁殖期為11月到翌年4月:通常營巢於樹洞或廢棄的建築物上的牆洞中,也在河岸或岩壁洞中營巢。每窩產卵3~5枚。卵的大小為32毫米27毫米:孵卵由雌鳥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