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章 以魚為食的鴞類——毛腿漁鴞(2 / 3)

雪鴞的繁殖在北極凍原地帶,繁殖期為5~8月。因為它完全在白天活動,所以求偶炫耀時也具有其他鴞類所沒有的特技飛行表演。開始產卵時往往積雪還沒有完全融化。通常營巢於苔原的地麵上,特別是較為幹燥的小山坡上。巢僅是在地麵上扒出的一個凹坑,或者直接利用地麵上的天然凹坑。每窩產卵通常為4~7枚,有時多至11枚,甚至13枚,有時又少至3枚,窩卵數的變化較大,但通常與北極地區的旅鼠的數量增長周期相一致。卵為白色,橢圓形,大小為54~70毫米乂42~49毫米,產出第一枚卵後即開始孵化,通常由雌鳥單獨承擔,雄鳥在巢的附近警戒和為雌鳥供應食物。孵化期為32~34天。雛鳥為晚成性,由親鳥共同喂養大約51~57天即能飛翔。

雪鴞在分類學上隸屬於鴟鴞科、雪鴞屬。該屬在全世界僅有1種,形態特點是:有堅硬而顯著的羽冠;麵部具長而厚的羽毛,幾乎遮蓋嘴和趾;蠟膜圓形;尾上覆羽特別長,達尾的端部;腿上具特長的羽毛。

羽色奇異的鴞類一一猛鴞

猛鴞是中型鳥類,體長35~40厘米,體重247~375克。沒有耳簇羽,耳羽為白色,先端黑色,後麵形成一個新月形的黑斑圍著白色臉,麵盤也不明顯。跗蹠和趾上均被有白色的絨羽,尾羽較長,體形與隼類相似,上體為棕褐色,有白色的斑紋,下體為白色,具有褐色的橫斑。整個看上去羽色較為醒目,與其他夜行性鴞類在體形和羽色均不相同,這是因為它所生存的北極地區,整個夏天幾乎都是連續不斷的白晝的緣故。虹膜鮮黃色;嘴黃色,爪黑色。

猛鴉全世界共分化為3個亞種,我國有2個亞種,均極為罕見,其中指名亞種分布於東北地區,為冬候鳥,在內蒙古東北部也有部分為留鳥。天山亞種的體形比指名亞種大,羽色較暗,背.部的白斑較小,尾羽上的白斑也比較小,分布於新疆天山西部一帶,為繁殖鳥,是我國的特產亞種。

猛鴉棲息於原始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也出現於森林苔原和平原的森林地帶,尤其喜歡林中的開闊地、采伐跡地以及林中溪流和林緣溪邊灌叢等。它可以在白天活動和覓食,尤其是清晨和黃昏的活動十分頻繁。鳴聲“唬一一唬”,雖然比較單調,卻十分悅耳動聽。飛行迅速,時而振翅飛翔,時而滑翔,二者常常交替進行,特別是在覓食的時候。休息時大多棲於樹木的頂端或電線杆上,見到獵物則猛撲而下。有時也在飛行中捕食,或是靠近地麵疾飛,撲向獵物,或在高空滑翔,發現獵物後再俯衝下來。它的叫聲與鷹類相似。主要以齧齒動物為食,也捕食山鴉、鬆雞等鳥類、野兔和其他小形動物。

猛鴉的繁殖期為4~7月。營巢於枯樹頂端的洞中,也利用烏鴉和喜鵲等鳥類的舊巢。每窩產卵3~13枚,大多為3~9枚,窩卵數的變化幅度較大。卵的顏色為白色,大小為36~44毫米,大多為29~34毫米。第一枚卵產出後即開始由雌鳥孵化。

猛鴞在分類學上隸屬於鴟鴞科、猛鴞屬。該屬在全世界僅有1種,形態特點是:頭大適中。麵盤不明顯;無耳羽簇;尾特長,為翅長的3/4;翅長,第一枚飛羽長於第七枚,第二枚長於第五枚;跗蹠下部被羽;趾上密生羽毛。

體形纖小的鴞類一一花頭鵂鶓

花頭鵂鶓是小型鳥類,體長16~23厘米,體重48~65克。麵盤不顯著,沒有耳簇羽。上體為灰褐色,密被白色的斑點和橫斑,後頸有不顯著的白色領環,下體為白色而雜有褐色條紋。虹膜鮮黃色,嘴角黃色,爪黑色。

花頭鵂鶓在國外分布於歐洲、俄羅斯、蒙古等地,共分化為2個亞種,我國僅有東北亞種,體色較灰,體形較大,已知的分布地點有:天津(薊縣);河北(秦皇島市、遵化);內蒙古(根河);黑龍江(哈爾濱市、伊春市、牡丹江市、綏化);新疆(布爾津)。其中在黑龍江為留鳥,在河北、天津為冬候鳥,均極罕見。有人也認為分布於新疆的是體形較小的指名亞種。

花頭鵂鶓棲息於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也見於林中開闊地和楊樺林。主要為夜行性,白天大多躲藏於密林深處,但有時也在白天活動和覓食。棲息時常站在高枝上眺望,並不停地向上翹起尾羽。性情凶猛,嘴、爪強健有力,能獵捕比其自身大得多的獵物。冬天還有貯藏食物的習慣,常常把獵獲的食物貯藏在樹洞中。主要以鼠類為食,也吃蜥蜴、小型鳥類和昆蟲等。

花頭鵂鶓的繁殖期為5~7月。通常營巢於樹洞中,也在大的樹杈之間築巢。每窩產卵4~6枚,偶爾多至9枚和少至3枚。卵為白色。大小為27~31毫米父22~24毫米。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為28~29天。

花頭鵂鶓在分類學上隸屬於鴟鴞科、鵂鶓屬。該屬在全世界共有12種,我國有3種,即花頭鵂鶓、領鵂鶓和斑頭鵂鶓,形態特點是:上體羽毛具橫斑;鼻孔呈管狀;蠟膜膨脹;翅圓,第三、第四或第五枚初級飛羽最長,或它們幾個等長;跗蹠被羽,趾彎曲而有刺。

領鵂鶓是我國體形最小的鴉類,體長14~16厘米,體重40~64克。麵盤不顯著,沒有耳羽簇。上體為灰褐色而具淺橙黃色的橫斑,後頸有顯著的淺黃色領斑,兩側各有一個黑斑,特征較為明顯,可以同其他鵂鶓類相區別。下體為白色,喉部有一個栗色的斑,兩脅還有寬闊的棕褐色縱紋和橫斑。虹膜鮮黃色,嘴體和趾為黃綠色,爪角褐色。

領鵂鶓共分化為4個亞種,我國分布有2個亞種,台灣亞種僅分布於台灣,是我國的特產亞種,分布於其他地區的均為指名亞種。

領鵂鶓棲息於山地森林和林緣灌叢地帶,除繁殖期外都是單獨活動。主要在白天活動,中午也能在陽光下自由地飛翔和覓食。飛行時常急劇地拍打翅膀作鼓翼飛翔,然後再作一段滑翔,交替進行。黃昏時活動也比較頻繁,晚上還喜歡鳴叫,幾乎整夜不停,鳴聲較為單調,大多呈4音節的哨聲。休息時多棲息於高大的喬木上,並常常左右擺動著尾羽。主要以昆蟲和鼠類為食,也吃小鳥和其他小型動物。

領鵂鶓的繁殖期為3~7月,但多數在4~5月產卵。通常營巢於樹洞和天然洞穴中,也利用啄木鳥的巢。每窩產卵2~6枚,多為4枚。卵為白色,呈卵圓形,大小為28~31毫米父23~25毫米。

斑頭鵂鶓為小型鳥類,但卻是我國鵂鶓類中體形最大的,體長20~26厘米,體重150~260克。麵盤不明顯,沒有耳羽簇。體羽為褐色,頭部和全身的羽毛均具有細的白色橫斑,腹部白色,下腹部和肛周具有寬闊的褐色縱紋,喉部還具有兩個顯著的白色斑。虹膜黃色,嘴黃綠色,基部較暗,蠟膜暗褐色,趾黃綠色,具剛毛狀羽,爪近黑色。

斑頭鵂鶓在全世界共分化為9個亞種,我國有4個亞種,墨脫亞種的上體為深暗褐色,具有白色或棕白色的橫斑,下腹部的縱紋較寬,而且雜以橫斑,僅見於西藏的墨脫地區。滇西亞種上體為暗棕褐色,下腹為褐色,縱紋多,幾乎連成片狀,僅見於雲南的西南部。滇南亞種分布於雲南南部的西雙版納,上體為棕褐色,橫斑為土黃色,下腹的縱紋稀疏。分布範圍最大的是華南亞種,上體為暗褐色,具淺黃色的橫斑,下腹部的縱紋不雜橫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