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章 以魚為食的鴞類——毛腿漁鴞(1 / 3)

毛腿漁鴞也是大型鳥類。體長71~77厘米,體重1500~5500克。外形和雕鴉相似,但耳羽長而尖,長度為90~108毫米。麵盤不明顯,麵部羽毛鬆散,羽枝分離,呈灰褐色,羽幹和羽端為黑褐色。頭頂的中央有白斑。趾不被羽,底部有鱗片和細的刺突。通體大都暗褐色,具黑色羽幹紋。虹膜橙黃色,嘴角灰色或灰白色,基部沾藍色。

毛腿漁鴞在國外分布於俄羅斯東部、朝鮮和日本北海道等,共分化為4個亞種,我國僅有東北亞種,已知的分布地點有:內蒙古(牙克什);吉林(安圖、黑龍江(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伊春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黑河市、綏化)。

毛腿漁鴞從前曾被劃歸為褐魚鴉的一個亞種,但褐魚鴉的跗蹠大部分裸露,僅有前緣上端的四分之一處被羽,體形也比較小,而毛腳漁鴞的跗蹠全部被有灰白色的絨羽,體形也比較大,再加上兩者的分布區彼此相距也很遠,幾乎處於完全的生殖隔離狀態,所以目前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它們是兩個獨立的種。

毛腿漁鴞在我國是留鳥或夏候鳥,但極為罕見。棲息於低山闊葉林、混交林和山腳林緣與灌叢地帶的溪流、河穀等生境中,也出現於海岸和林區魚塘,特別是富有水生動物而隱藏條件較好的林區河流附近。白天多隱藏在河邊的樹上或河流沿岸的懸崖上,黃昏和夜晚出來活動,有時靜立在河中的石頭上,也可以在淺水中涉水而行。常單獨活動和棲息,很少成群活動。飛翔時兩翅搧動很快,但毫無聲響。常貼著水麵或地麵低空飛行,每次飛行的距離也不遠。叫聲拖長而嘶啞。主要以魚類為食,也吃喇蛄、蝦、蟹等水生動物。

有時為了恐嚇對手,它還能擺出一種可怕的姿態,稱為恐印炫耀。先將羽毛豎起,特別使頭部和頸部的羽毛,然後頭部猛向前伸,部分或全部地張開雙翅,同時不斷地發出刺耳的叫聲,使對手感到非常地恐怖。

毛腿漁鴞的繁殖期在3~4月間。求偶炫耀行為雖然也同其他鴞類一樣,比較簡單,但它的鳴叫聲卻非常頻繁而喧鬧,雖然不算十分動聽,但在粗礦之中也頗具特色,在水邊的林中不停地回響。營巢於森林中。巢多置於樹洞或倒木下的地麵上,可以多年利用。每窩產卵2枚。卵為汙白色,表麵光滑無斑。

毛腿漁鴉在分類學上隸屬於鴟鴞科、漁鴞屬。該屬在全世界共有4種,我國有3種,即毛腿漁鴉、褐漁鴉和黃腳漁鴉,形態特點是:臉盤不很發達。嘴彎而長。耳羽長而尖。翅較短,第三、第四、第五枚初級飛羽幾等長,但第四枚一般稍長。跗蹠被羽或完全裸出。腳底被有彎曲的鱗片。爪長大而彎曲,爪下麵具缺刻緣。中趾爪的內側也有突起。

褐漁鴉又叫醬色漁鴉,是大型鳥類,體長51~55厘米,體重1150~1500克。外形和毛腿魚鴞相似,但體色呈棕褐色,上體有粗著黑色斑紋,下體為黃白色或淺暗黃色,有粗著的黑色條紋和細的波狀橫斑,喉部有大的白色塊斑,跗蹠裸露,僅前緣上端的四分之一處被羽,與毛腿漁鴉不同。虹膜金黃色,嘴淺灰綠色,尖端較暗,蠟膜綠灰色,腳角褐色。

褐漁鴞在國外分布於亞洲中部、印度、斯裏蘭卡、緬甸、泰國、中南半島和馬來西亞等地,共分化為4個亞種,我國僅有華南亞種,已知的分布地點有:北京;內蒙古;湖北(神農架);廣東;廣西(融水、河池、天峨、南丹);海南(東方、瓊中);雲南(昆明市、富民、呈貢、晉寧、安寧、雙江、騰衝)。但各地均極罕見,而且內蒙古、北京以及雲南騰衝的記錄也可能有誤,尚待進一步證實。

褐漁鴞棲息於水源附近的森林中,特別是開闊的林區河流地帶,也出現於海岸、湖泊:漁塘附近的森林或叢林。常單獨活動。有時也成對棲息在森林中的枝葉稠密處,但通常保持一定的距離。它是半晝行性的鳥類,常在下午就出來活動,大多站立在水邊的樹樁上、枯枝上或其他較高的地方,也常在水麵上飛翔,同時密切地注視著水麵,一旦發現魚類,就迅速地掠過水麵,直接從水麵上獵取食物。它雖然主要以魚、蛙、水生昆蟲等為食,有時也吃小型哺乳類、鳥類、蛇、蜥蜴和昆蟲。為了捕食,它還能像涉禽一樣,在淺水地帶悠閑地漫步,使人感到非常滑稽。

由於捕魚為食的生活並不需要仔細傾聽獵物活動的聲響,所以褐漁鴞的臉盤並不發達,聚集聲音的功能也較差。翅膀上也沒有柔軟的鋸齒狀邊緣以消除噪聲,所以飛行時的聲音比其他鴞類大得多,但這並影響它捕捉在水中漫遊的魚類。而與之相適應的是,它的跗蹠裸露而光滑,不像其他鴞類那樣覆蓋著柔軟的羽毛,所以更便利於在溪流中捕捉魚類,不會被水弄濕,也免得被魚鱗等汙物弄髒。腳趾下有很多粗糙的突起,可以幫助牢固地抓住捕獲的魚類。

褐魚鴞的繁殖期為6~8月,也有的為12月至翌年3月。這時它一反常態,常常鳴叫不停,使清水漣漣的河溪和岸邊變得喧鬧不已。營巢於懸崖、岸邊岩洞或樹洞中,也利用鷹和其他鳥類舊巢,或者在大樹的樹杈間產卵。每窩產卵通常2枚,偶爾少至1枚和多至3枚。

黃腿漁鴞是大型鳥類,體長58~63厘米,體重2000克左右。,外形裉像褐魚鴉,但體型稍大、上體較多橙棕色,具寬闊的黑褐色羽幹紋,飛羽和尾羽具橙棕色橫斑和端斑。下體橙棕色,具暗褐色羽幹紋。跗蹠上部的1/3~1/2處被羽,與其他漁鴞類不同。虹膜鮮黃色,嘴角黑色,上嘴先端角黃色,蠟膜暗綠色,跗蹠灰黃色,爪暗角黃色。

黃腿漁鴞為留鳥,各地均罕見。棲息於溪流、河穀等水域附近的闊葉林和林緣次生林中。常單獨活動,主要在下午和黃昏外雪出捕食,有時白天也活動和捕食,特別是陰天。主要以魚類為#食,兼食鼠類、昆蟲、蛇、蛙、蜥蜴、蟹和鳥類等。捕食時常棲3於河邊喬木高高的樹枝上,俯視水麵,見到食物便猛撲下來,用爪抓捕食物。

黃腿漁鴞的繁殖期從11月到翌年2月,喜歡利用鷹類的舊巢。通常並不加修理即產卵,也產卵於地洞或岩洞中。通常每窩產卵2枚。

全身雪白的“貓頭騰”一一雪鶚

雪鴞又叫白鴞、雪貓頭鷹,是大型鳥類,體長55~63厘米,體重1000~1950克。頭圓而小,麵盤不顯著,沒有耳羽簇。嘴的基部長滿了剛毛一樣的須狀羽,幾乎把嘴全部遮住。虹膜金黃色,嘴鉛灰色或角褐色,爪基灰色,末端黑色。它的羽色非常美麗,通體為雪白色,也有的時候布滿暗色的橫斑。

雪鴞在夏季主要棲息於北極的凍原帶、凍原苔原丘陵、海岸和鄰近荒原與沼澤等,冬季則主要棲於苔原森林、平原、曠野和森林中,特別是開闊的疏林地帶,也曾見於海拔3000米以上的針葉林帶。它是一種幾乎完全在白天活動和覓食的鴉類,因為北極的夏季一天24小時都是白晝。但到了冬季,一天24小時又全都是漫漫長夜,鴞隻好往南遊蕩。它的飛行顯得快而從容,不慌不忙。休息時多站在地上,有時也在樹上棲息。捕食的時候常通過低飛或棲於高處,然後突然俯衝捕獲獵物。叫聲音調較高。在北極地區主要以旅鼠和雪兔為食,但食物不足時也捕食其他齧齒類、小鳥、甚至像雉類、鴨類和雁類等中大型鳥類。事實上,除了北極熊以外,它可以捕食北極地區的任何一種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