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 耳羽像角的鴞類——黃嘴角鴞(1 / 3)

黃嘴角鴞的體形比耳鴞類、林鴞類和鬼鴞都小,是小型鳥類。體長19~21厘米。上體棕褐色,具有細的黑褐色蟲蠹狀斑。肩部有一係列白色的斑點。耳羽簇明顯,呈棕褐色,具黑色橫斑,看上去像角一樣,所以叫做角鴞。麵盤也是棕褐色而具黑色橫斑,下緣綴有白色,但後頸部沒有顯著的翎領,是它的主要特征。初級飛羽上有3條白色橫斑。尾羽棕栗色,上麵有6道黑色的橫斑。下體為灰棕褐色,有白色、黃白色的斑紋。虹膜黃色,嘴角黃色,跗蹠灰黃褐色。

黃嘴角鴞在全世界共有8個亞種,我國分布有2個亞種,台灣亞種僅分布於台灣,分布於其他地區的是華南亞種,二者之間的主要區別是華南亞種的後頸沒有灰白色的頸圈,下體為灰棕揭色,較為斑雜,而台灣亞種的後頸有灰白色的頸圈,下體為白色間有淡褐色的蟲蠹狀斑。

黃嘴角鴞是留鳥,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常綠闊葉林和混交林中,有時也到山腳林緣地帶。主要在夜晚和黃昏活動,白天大多躲藏在陰暗的樹葉叢間或洞穴中。一般單獨或成對活動。鳴聲為連續上揚的雙音節哨音,似“噓、噓一一噓、噓”的聲音,每隔一段時間重複一次。主要以鼠類、蜥蜴、大型昆蟲和昆蟲幼蟲等為食。

黃嘴角鴞的繁殖期為4~6月。通常營巢於天然樹洞或啄木鳥等鳥類廢棄的洞中,每窩產卵通常3~4枚,有時多至5枚和少至2枚。卵的大小為32毫米X28毫米。

黃嘴角鴞在分類學上隸屬於鴟鴞科、角鴞屬。該屬在全世界共有33種,我國有6種,即黃嘴角鴞、縱紋角鴞、普通角鴉、琉球角鴞、領角鴞和白額角鴞,形態特點是:體羽具蟲蠹狀或火花狀斑紋;頭大,嘴小,鼻孔圓形,具發達的耳羽;翅長,形狀不一;尾羽居中,端部為圓形;跗蹠部分或全部被羽。

縱紋角鴞是小型鳥類,體長20~21厘米,體重110克。灰色的耳羽簇和麵盤均較明顯,麵盤四周的皺領也呈灰色並具暗褐色尖端。後頸沒有點斑,與其他角鴞類不同。體色比其他角鴉淡,為淡灰色或淡黃褐色,具細的黑色蟲蠹狀斑和縱紋。第一枚初級飛羽上具有淡茶黃色的斑,其餘飛羽的外袖上具3~4道白色橫斑。尾羽為赭灰色,具有暗褐色蟲蠹狀斑和不清晰的淡色橫斑。頦為白色,其餘下體淡黃白色,也具有暗灰褐色蟲蠹狀斑和黑色縱紋,尤其是胸部的黑色縱紋較為粗著。另外一個顯著的特征是,它的跗蹠被羽到趾部,顏色為皮黃色,具暗褐色縱紋。虹膜黃色,嘴角黃色,尖端較暗,下嘴較淡,腳灰色,爪暗角色。

縱紋角鴉有人認為分化為3個亞種,但目前尚有爭議,在國外分布於亞洲中部、印度西部、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等地,在我國極為罕見,僅於1908年在新疆西部烏什附近采集到一隻雄鳥,以後在喀什和昆侖山等地有過記錄,可能是迷鳥或夏候鳥。另外在20世紀80年代還有人在山東青島的嶗山見到過,這個記錄尚待進一步證實。

縱紋角鴞棲息於低山和平原地區的農田和森林地帶,尤以低山河穀森林、耕地附近的樹叢、果園以及住宅附近的樹林中較為多見,有時也出現於有植物覆蓋的荒野和半荒漠地區,甚至在海拔2800米的亞高山地區也可以見到。一般單獨或成對,多在黃昏和夜晚活動。叫聲單調,為雙音節的聲音,經常長時間地反複鳴叫。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小型齧齒類和鳥類等。

縱紋角鴉的繁殖期為4~6月。營巢於樹洞中,也常利用鴉類的舊巢或者在牆壁洞中、建築物上營巢。每窩產卵4~6枚,卵的顏色為白色。雌鳥孵卵。

普通角鴞又叫紅角鴞,是小型鳥類。體長17~22厘米,體重48~105克。麵盤呈灰褐色,具纖細的黑紋,四周圍以棕褐色和黑色的皺領,耳羽簇長而顯著。後頸有白色或棕白色的點斑,是它的主要特征之一。體色有灰色與棕栗色兩個色型。灰色型的上體為灰褐色,滿布細密的黑褐色蟲蠹狀斑和黑褐色縱紋,並綴有棕白色或白色斑點,後頸有白色或棕白色點斑,下體為灰白色,有暗褐色的細橫斑,腹部白色較多。棕栗色型身體的背部和胸部均沾棕粟色光澤,有的甚至全身均沾栗色。跗蹠被羽,但不像縱紋角鴞那樣一直到趾的基部。虹膜黃色,嘴暗綠色,下嘴的先端近黃色,趾肉灰色。

普通角鴞棲息於山地和平原闊葉林和混交林中,也出現於林緣的次生林和居民點附近的樹林內。白天多潛伏於樹林內,匿藏在枝葉茂密處,不甚活動,也不鳴叫,黃昏和夜晚才出來活動。常從一棵樹飛往另一棵樹,飛行快而且沒有聲音。一般單獨活動,繁殖期則成對活動,並常在晚上鳴叫,尤其是在繁殖期間,常常徹夜鳴叫,叫聲簡單,斷斷續續,聲音好像“王剛哥”。由於民間傳說哪裏有“王剛哥”的叫聲,哪裏就有人參,還說這種鳥專門吃人參的種子,所以還叫它“棒槌鳥”。其實這完全是誤傳,普通角鴞是以動物為食的鳥類,主要吃昆蟲、小型無脊椎動物和齧齒類動物等,也吃兩棲類、爬行類和鳥類。

普通角鴉有一部分為留鳥,在北方繁殖的種群為夏候鳥,於4~5月遷來,9~10月遷離。繁殖期為5~8月。雄鳥除了通過鳴叫聲來求偶外,還到雌鳥所在的樹枝上跳來跳去,並且不時地蹲下身體,表達愛意。營巢於樹洞中,也在岩石縫隙和人工巢箱中營巢,有時還利用鴉科鳥類的舊巢。巢大多由枯草和枯葉構成,內墊苔蘚和少許羽毛。每窩產卵3~6枚,通常為4枚。卵為白色,光滑無斑;形狀為卵圓形,大小為31毫米X27毫米,卵重9~14克。雌鳥孵卵,孵化期為24~25天。雛鳥為晚成性,經過親鳥21天的喂養後即可離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