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1 / 2)

管理的曆史源遠流長,工業革命之前,盡管也有人對管理進行了探索,但依據的基本上都是傳統的經驗,對管理的研究也十分簡單。直到19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出現,大機器生產和壟斷組織客觀上對管理方式、組織形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於是人們開始了對管理進行係統的研究。然而,管理理論從誕生、發展到成形,和其他科學理論一樣,也經曆了漫長的積累過程。在管理發展史上,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的泰勒所倡導的科學管理理論,是管理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是使管理逐步走向科學化的一次質的飛躍。作為一個較為完整的管理思想體係,科學管理理論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

泰勒所處的時代,特別是19世紀的最後數10年中,美國工業出現前所未有的資本積累和工業技術進步。但是,如何發展、組織、控製和管理這些工業資源的低劣方式嚴重阻礙了生產效率的提高。另一個問題是如何使勞動者發揮潛力。當時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關係嚴重激化:資本家對工人態度蠻橫,工人生活艱苦,而資本家個人卻過著奢侈的生活;工人則不斷用搗毀機器和加入工會組織領導的大罷工來爭取自己的權利。勞資關係的對立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對於如何解決發揮勞動力潛力的問題,有人主張使用優良機器替代勞動力,有人主張試行分享利潤計劃,還有一些人主張改進生產的程序、方法和體製。泰勒當時是一位年輕的管理人員和工程師,是美國工程師協會的成員,因而很了解人們提出的上述一些解決辦法,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他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管理理論和方法。

泰勒一生大部分的時間所關注的,就是如何提高生產效率。這不但要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潤,而且要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工人的工資。泰勒對工人在工作中的“磨洋工”問題深有感觸。他認為“磨洋工”的主要原因在於工人擔心工作幹多了,可能會使自己失業,因而他們寧願少生產而不願意多幹。泰勒認為,生產率是勞資雙方都忽視的問題,部分原因是管理人員和工人都不了解什麼是“一天合理的工作量”和“一天合理的報酬”。此外,泰勒認為管理人員和工人都過分關心如何在工資和利潤之間的分配,而對如何提高生產效率而使勞資雙方都能獲得更多報酬則幾乎無知。概而言之,泰勒把生產率看做取得較高工資和較高利潤的保證。他相信,應用科學方法來代替慣例和經驗,可以不必多費人們更多的精力和努力,就能取得較高的生產率。

科學管理理論很明顯是一個綜合概念。它不僅是一種思想,一種觀念,也是一種具體的操作規程,是對具體操作的指導。它們是:首先,以工作的每個元素的科學劃分方法代替陳舊的經驗管理工作法;其次,員工選拔、培訓和開發的科學方法代替先前實行的那種自己選擇工作和想怎樣就怎樣的訓練做法;再次,與工人經常溝通以保證其所做的全部工作與科學管理原理相一致;最後,管理者與工人應有基本平等的工作和責任範圍。管理者將擔負起其恰當的責任,而過去,幾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責任都壓在了工人身上。

泰勒一生著述頗豐,其中極為著名的是1895年發表的《計件工資製》、1903年發表的《工廠管理》、1911年發表的《科學管理原理》以及1912年出版的《在美國國會的證詞》。但泰勒的做法和主張並非一開始就被人們所接受,相反還受到包括工會組織在內的人們的抗議。例如一位名叫辛克萊的年輕的社會主義者寫信給《美國雜誌》主編,指責泰勒“把工資提高了61%,而工作量卻提高了362%”。泰勒也遇到了來自管理部門及伯利恒公民的反對。美國國會於1912年舉行對泰勒製和其他工場管理製的聽證會。在那裏,泰勒麵對多半懷有敵意的國會議員們,不得不捍衛自己的觀點。泰勒在眾議院的委員會作的精彩的證詞,向公眾宣傳了科學管理的原理及其具體的方法、技術,成為他對其科學管理原理所做的最好說明,引起了很大的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