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從另一角度講,胡蘭成在中國,也是一個另類,或者說是政治上的敗類。
然而一個另類,不代表他沒有人緣和很高的情商,張愛玲很快就墮入情網,並且跟他開始了同居生活。在一種肌膚相親中,更有著一種文化的、智慧的的碰撞,這是張愛玲最為看重的吧,包括他的前一次婚姻,他是明知胡蘭成是漢奸卻還要跟他結婚,這隻能說戀愛中的女人都是十分盲目的,不管她是女傭還是作家。而且應該承認,對於初來乍到美國的張愛玲來說,這個美國男人就是一個很好的導遊,張愛玲對這個世界充滿了興趣。至少她是相信這是個自由的世界,但為自由,她得付出她的不自由。我們現在想想當年的那些美女才女們,還是會發出一種感慨的。比如在1952年,張愛玲離開上海去了香港,而此前周璿們則回到了上海,想想這一些人的命運,最妙的小說最好的電影,也很難表現啊!
兩個月之後,這個美國人離開了麥克道威爾文藝營,他得去其他的文藝營生活了。分別之時,我注意到傳記作家筆下的一個細節,張愛玲給了賴雅錢——這個細節為什麼打動我,因為我覺得當時可能沒有比錢更能表現出張愛玲對賴雅的情意了,在兩個作家之間,有的時候錢反而是最好的語言了,而且後來,也就是他們結婚和老頭生病之時,也基本是張愛玲在賺錢養著這個曾經信奉共產主義的美國作家,包括張愛玲在香港寫電影劇本等,都是為了養家糊口,而賴雅的固定收入,隻是每個月50美元的救濟金,這個錢在當時還不夠一個月的公寓房的租費,其他還有一點版稅,但也極為可憐,因為我前麵說過,他不是一流作家,而且當時也已經是過了氣的二流作家了,他又沒有存錢的習慣,所以至老還沒有一個家。
文化和價值觀的差異是如此之大,張得去適應啊。分手後兩個人就開始通信,這是作家的強項,在信中,張愛玲告訴這個美國人,自己已經懷孕了。
我不算一個張迷,所以不知道張和愛玲在胡蘭成的三年婚姻中是否有過懷孕?
美國人當時的反應是兩點,第一是娶她,第二是要她打掉孩子,好在張愛玲也不喜歡孩子,所以後來事情的發展就完全是按著賴雅的方向發展,張愛玲沒有孩子,兩個人結婚,然後還是東奔西走的,隻是兩人現在是要一起申請各種文藝營了,張愛玲在美國的出版也不是很順,可以說是一直不順,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台灣和香港的出版社才陸續出版張愛玲的不少舊作,而當時在美國,張愛玲依然在為生計而奔波。這個任性的女子,一直在為任性而支付著生命的代價。
當然,容我以小人之小度君子之腹。我們承認兩個人結婚完全是衝著愛情而去的,但是人不得不麵對現實啊。張愛玲的結婚難道就沒有一點理智的成份?我想也不是完全沒有,比如說他們兩人都不要孩子,這一點就顯得很現實。張愛玲在幾年後獲得了定居權,且成為了美國公民——而這也必須有婚姻才可能帶來的。這也是好多今天在海外的中國女子,選擇老公結婚的一個原因吧,即為了綠卡,以此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已經不少了。
從3月的相遇到8月的結婚,這一速度在中國也堪稱閃電。一個36歲,一個65歲,如果後者健康後生,那倒也還沒有什麼,隻是在結婚的兩個月之後,老公就小中風了,雖然很快就好了,但就此埋下的隱疾,在以後的日子裏已經日漸顯露出來了,且生活的重擔逐漸開始壓在張愛玲的肩上,這位當年的貴族小姐,不得不為生計為治老公的病而開始賣文為生了,實際上她到美國之後一直沒有打開作品的市場,所以後來就在好友的幫助之下,為香港寫劇本。賺香港的錢到美國來用,這顯然也是夠嗆的。何況那個時候在香港,經濟還沒有起飛,所以稿酬也不高,不過由此我們也可以觀察到一個名作家在四十年代之後的寫作狀態,比如像老舍,解放後也是筆耕不綴,算是中國作家中的一個異數,雖然有平庸之作,但仍有精品問世,而張愛玲呢在另一個國度,卻成了商業寫作機器上的一環,沒有迎來她創作的第二個高峰。當時她的夢想是打入好萊塢,成為那裏的金牌編劇,可惜,就是憑她這樣的才華,她也還是沒有達到。今天我們在碟市上能夠看到她為香港寫的《南北一家親》等電影,也是不錯,但是我以為還是不能夠跟在上海時期為桑弧所寫的《太太萬歲》相提並論。張愛玲走上文學之路,也是從寫影評開始的,且她的小說也是極容易被改成電影的,李安的《色·戒》即是最新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