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抬頭看路重於低頭拉車(1 / 3)

1.布利丹效應:成功源自決策

什麼是布裏丹效應

所謂布利丹效應,指的是由於管理者缺乏決策能力,在決策時猶豫不決,從而導致了管理的無效和混亂。該效應的提出者是法國哲學家布利丹。布利丹效應嚴重影響著企業的管理,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必須在關鍵時刻當機立斷,果斷做出決策,才能在管理實踐中避免布利丹效應的發生。

布裏丹效應的來源

法國哲學家布利丹,在一次會議中講述了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一頭饑腸轆轆的驢去尋找食物,欣喜地發現了兩堆草料,這邊一大堆是已經幹了的草料,那邊一小堆是剛收割的鮮嫩的草料。這頭驢子看見這兩堆草料非常高興,它先跑到了那堆幹草料前,正要吃的時候突然想到,那堆新鮮的草料應該更好吃,它得趕緊過去吃,否則那堆鮮嫩的草料就可能被別的驢子吃掉。於是,這頭驢子又跑到另一堆草料前。它剛要吃,又發現這堆草料雖然很嫩,可是數量太少,而那邊那堆幹草料數量比較多,要是被其他驢子發現更糟糕。想到這裏,這頭驢子索性又跑回那堆幹草料跟前!可站在幹草料麵前,驢子又猶豫了。

就這樣,這頭驢子一會兒考慮草料的數量,一會兒考慮草料的質量,跑來跑去,對比再三,最終也不能決斷。它猶豫難決,在兩堆草料前不停地往返,最終不但沒有吃到草料,反而累死在草料堆前。

布利丹從這個故事說開來,講述了企業管理中應該避免的布利丹效應,後來,人們常用“布利丹驢”來比喻那些做事優柔寡斷的人。

在企業管理中如何避免布裏丹效應

古代兵法講:“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於狐疑。”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企業管理。作為決策者,一定不能做“布利丹之驢”,一定要果斷地抓住機會,做出明確決策,然後集中所有可用資源,全力向確定的目標進發,這才是一位優秀的管理者應有的素質和魄力。

那麼,管理者如何才能避免成為“布利丹之驢”呢?

第一,快速抓住機會。

在企業管理中,管理者經常要做一些重大決策,這些決策可能對企業產生重大影響,為了保證萬無一失,很多管理者都希望等到所有的事情都弄清楚了再做決定。而實際上,任何一項決策在被實施之前,沒有人能準確地衡量它是否能產生有利的結果,也不可能預測這項決策在實施的過程中,會出現什麼問題。一切都是未知的,但是機會卻是稍縱即逝,稍一猶豫,就有可能把機會留給自己的競爭對手,所以隻有快速抓住機會,才能搶到成功的先機。

第二,不要迷信信息的作用。

很多管理者都傾向於等信息明朗後再決策,但是這種情況在現實的企業管理決策中很難實現。當你收集好了所有信息,你的競爭對手同樣也做到了,大家都看清了方向,就不可能有太大的機會了。很多成功的企業家就是敢於大膽冒險,他們不會等到萬無一失的情況下再出手,而是搶在所有人前麵搶抓先機。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機會與信息是成反比的,你的信息準備越充分,機會反而越少;反之,信息準備越匱乏,機會則可能越大。

第三,當斷即斷,果斷出擊。

在市場中,時間就是金錢,拖延不決會給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作為管理者,一定要學會當斷則斷,果斷出擊。麵對前進的方向,縱然前途不可預測,你的選擇可能是錯的,但是不選擇的代價卻可能會更高。

英特爾總裁格魯夫曾經說過:“路徑選錯了,企業就會走向衰退。但是大多數公司的死亡,並不是由於選錯路徑,而是由於貽誤時機,在優柔寡斷的決策過程中浪費了寶貴的資源,最終被市場所淘汰。所以最危險的莫過於原地不動。”因此,在大致看清方向之後,管理者必須果斷做出決策,這樣才能搶占先機,走在競爭者的前麵。如果管理者長時間猶豫不決,不做決策,最終企業將付出更大的代價。

代表案例

美國石油巨商哈默信奉的是“隻要值得就該冒險”。正因為他敢於冒險,才得以在競爭激烈的商場中立於不敗之地,最終成為美國的“石油巨人”。

1956年,哈默已經58歲了,他製訂了一個決策,買下西方石油公司,從事石油生意。在美國,最著名的石油產地就是德克薩斯州,其石油產量占美國石油總產量的38%,但是該州已經被幾家大石油公司壟斷,哈默根本無法插手石油業務。沙特阿拉伯,這個大家看好的石油產地,一向被美國的石油巨商埃克森石油公司壟斷,哈默更是難以染指。

究竟怎樣才能獲得原油呢?哈默果斷地放棄了大家都看好的石油產地德克薩斯州和沙特阿拉伯,接受了青年地質學家泰茨沃思的建議,到舊金山以東一個被德士古石油公司鑽探過,但因一無所獲而放棄的地區去開采原油,泰茨沃思說,那裏可能蘊藏著豐富的天然氣,哈默毫不猶豫地把這塊地區租了下來。後來人們發現,哈默的這一決策是英明的。當鑽到262米深時,終於鑽出了價值2億美元的氣田,這使得哈默的公司一躍成為加利福尼亞州的第二大天然氣公司。

風險和成功共存,管理者隻有當機立斷,才能避免布裏丹效應,抓住機會,帶領企業走向成功。

2.波克定理:爭辯產生最好的決策

什麼是波克定理

波克定理指的是: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決定往往在爭辯中產生。這條定理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不要懼怕摩擦和爭論,因為沒有摩擦就談不上磨合,沒有爭論就不可能產生高論。人們在思維的不斷碰撞中才會真正得到進步。

波克定理的來源

波克定理是美國莊臣公司總經理詹姆士·波克先生提出來的。作為一家以經營家庭清潔用品、個人護理用品和殺蟲產品為主的製造企業,美國莊臣公司迄今為止已經有著120多年曆史。莊臣公司的產品銷往世界各國,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如此曆史悠久且又如此強大的國際性企業集團,肯定有一套獨特的管理方法。總經理的詹姆士·波克在一次采訪中總結性地道出了他的管理之道:隻有爭辯中,才可能誕生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決定。所以,管理者一定要鼓勵員工多提意見並展開辯論。後來,人們都將之稱為波克定理,波克定理是管理學中一條重要的法則。

相關趣味故事

我國有句古話叫“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此話出自《新唐書·魏征傳》中的一個故事,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征的一次對話。

當時,唐太宗問魏征:“為君者何道而明;何失而暗?”

魏征曰:“君所以明,兼聽也;所以暗,片信也。堯、舜氏辟四門,明四日,達四聰。雖有共、鯀,不能塞也,靖言庸違,不能惑也。秦二世隱藏其身,以信趙高,天下潰叛而不得聞;梁武帝信朱異,侯景向關而不得聞;隋煬帝信虞世基,賊遍天下而不得聞。”

意思是,唐太宗問魏征:“身為君王,高高在上,怎樣做才能夠明察秋毫呢?而失德昏庸又是怎麼造成的呢?”

魏征回答道:“作為君王,想要明察毫,就必須做到集思廣義,兼聽眾人的意見;如果隻是偏聽偏信一些小人的讒言,那必然會變得昏庸的。想當年,堯帝和舜帝,他們為了廣開言路,兼聽眾家之諫,還特意開辟了四座大門,並每天明確四天,以確保四麵八方的消息都能接收得到。如此一來,盡管共工和鯀等奸臣紛紛進讒言和說假話,但都不能幹擾他們的思路。相反,秦二世偏聽趙高讒言,深居簡出,在後宮沉迷聲色,還把朝政都交與趙高主持,結果天下暴亂了他還被蒙在鼓裏;而梁武帝也聽信朱異的讒言,以至侯景快入關了他也不知道;隋煬帝則也是聽信於虞世基一人,結果天下叛四起,而他至死才恍然大悟。”

在企業管理中如何用好波克定理

製定決策時要傾聽眾人的意見,凡是經過討論而得出來的決策與方案,大都會避免許多意想不到缺點和不足。從這個層麵上看,爭辯決策十分具有正麵意義。

第一,多多聽取員工的意見

管理者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眾人的力量卻是無限的,作為管理層的領導,不能關著門、埋著頭一個人冥思苦想,而應當多多聽取他人的意見。在工作中,管理者要鼓勵自己的員工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傾聽來自基層的聲音。隻有這樣,管理者才能掌握更全麵的信息,有助於做出正確的決策。

第二,鼓勵員工進行辯論

真理往往在辯論中產生,而正確的決策也是在辯論中顯現的。對於企業的決策,管理者要鼓勵員工進行討論,從中分析決策的利與弊。在綜合大家意見的基礎上,所做出的決策將會更加有利於企業發展。

第三,爭辯能夠提升員工的積極性

管理者在製定決策時征詢員工的意見,這種做法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大家會覺得自己也能對企業的發展產生影響。通過辯論,還能加強員工對企業現狀和未來發展的認識,從而有利於企業的發展。另外,在辯論中也會增加員工對管理者的信任度,從而建立良好的上下級關係。

成功案例

山東南山集團位於山東省龍口市東江鎮,是一個村企合一的大型國家級企業集團。改革開放前,東江鎮隻是一個有著260戶、800人,人均不到一畝薄地的落後地區。而現在,南山集團已經成為當地的支柱,擁有總資產150多億元,村民6700人,員工3.6萬名,企業40多家。集團采用多元化發展方式,在毛紡、鋁業、電力、旅遊、教育等多方麵發展迅速,成為全國鄉鎮企業中的佼佼者。

南山集團的成功有兩大法寶:一是批評,二是爭論。南山集團的管理層有一個硬性規定,那就是廠長經理和所有中層幹部,每天早展都要到集團的會議室開會,開會的目的就是討論前一天的工作,提出新一天的任務。會議中隻講問題、講辦法,隻批評,不表揚,大家一起討論,一起爭辯。

就是在這樣的集體決策的過程中,南山集團群策群力,充分發揮了集體的力量,許多重大決策也都是在這樣民主的決策的過程中產生的。尤其是在重大問題上,更是黨委成員全員調研、多次討論、集體決策,絕不以某一個領導的意見為準則,堅持在爭辯中達成共識。南山集團的所有決策,都是“吵”出來的,不“吵”透了決不罷休,在一番徹底的辯論後,所有人都暢所欲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最終才形成決策草案。這還隻是一個草案,領導們的草案還需交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如果在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中,有人提出反對意見,那麼爭論便又開始了。

南山集團的領導者宋作文說,“爭論出真知,爭論少失誤。”他充分利用了波克定理對企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正是在這樣的激烈爭辯中,南山集團發展了起來。

3.羊群效應:盲從最容易失敗

什麼是羊群效應

所謂羊群效應,是指由於信息不對稱和缺乏了解,管理者很難對市場的未來作出合理預期,在這種情況下,管理者往往會通過觀察周圍人群的行為而做出判斷,而周圍人群的行為所傳達的信息,又會不斷傳遞,並被不斷強化,最終引發了眾多管理者的跟隨,說簡單點,就是中國成語中的“三人成虎”,或者“人雲亦雲”。這幾年,所謂的炒綠豆、炒大蒜,就是羊群效應的結果,不管是“豆你玩”,還是“蒜你狠”,最終都是盲從。

羊群效應的故事來源

在一群羊前麵橫一根木棍,第一隻羊跳了過去,第二隻、第三隻也會跟著跳過去;這時,把那根棍子撤走,盡管攔路的棍子已經不在了,但後麵的羊走到這裏,仍然像前麵的羊一樣向上跳。在外部條件變化的情況下,後麵的羊並沒有及時作出改變,依然盲目模仿領頭羊,在心理學領域,這被稱為“從眾心理”。在管理學領域,“羊群效應”指的是管理者的跟風心理。一般情況下,人都有從眾心理,這種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盲從就會導致管理者陷入僵局、遭到失敗。

著名的鬆毛蟲實驗

法國科學家讓·亨利·法布爾曾經做過一個實驗,這個實驗後來被稱為鬆毛蟲實驗。在這個實驗中,法布爾將許多鬆毛蟲放在一隻花盆的邊緣,然後讓它們首尾相接,繞著花盆圍成了一圈,然後,他又在距離花盆不遠處,撒了一些鬆毛蟲喜歡吃的鬆葉。緊接著,有趣的現象發生了,鬆毛蟲們開始一個跟一個繞著花盆走了一圈又一圈,每一隻都緊跟在前麵那隻的屁股後麵,整個過程整整持續了七天七夜,饑餓勞累的鬆毛蟲最終都因沒能吃到鬆葉而死掉了。實際上,隻要這一隊鬆毛蟲中的任何一隻,稍微改變一點路線,走出這個無限循環的怪圈,就能吃到旁邊不遠處的鬆葉。

為什麼鬆毛蟲會陷入無限循環的怪圈,直至死亡?就是因為羊群效應,動物如此,人其實也是如此。大多數人都會受到多數人意見的影響,為什麼說“真理往往在少數人手裏”,就是這個原因。人們總是傾向於相信團體的意見,但是最終的結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所以,管理者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不能盲從。

管理者如何避免羊群效應

現在很多企業都講創新,但實際上真正有實用價值的創新並不多,大多還是停留在模仿的階段,有些企業甚至沒有經過詳細的市場調研,直接盲目照搬別人的東西,這樣不僅難以形成自己獨特的品牌特色,甚至還會為“抄襲”所累,陷入羊群效應的怪圈。那麼,企業在管理中怎麼才能避免羊群效應呢?

第一,充分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在市場上,不同的產品有著不同的優勢,有的是價格低廉,有的是美譽度高,還有的靠的是渠道優勢,這些優勢都是企業最需要重視的。隻有發揮自己的優勢,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

第二,認真分析市場機會,謹慎決斷。

市場中的機會是無處不在的,但並不是每一個機會都能帶來成功。也許別人抓住了這個機會成功了,但並不代表自己企業也能獲得成功,因為每個企業自身的具體情況是不一樣的,不考慮自身狀況,進入自己不擅長的領域是非常有風險的。而且盲目跟風會導致競爭白熱化,無數的後來者都擠進有限的市場空間,很有可能導致供大於求,造成產品積壓的情況,給企業帶來損失。

因此,麵對機會,管理者一定要保持冷靜,認真分析自身優勢和市場狀況,謹慎決斷,做自己擅長和有把握的事情。

代表案例

先達集團是一家生產條形碼、IC卡、圖像分析儀和考勤機的高技術企業,其自動識別技術在國內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在20世紀90年代初,國內出現房地產熱、家用電器熱,許多先來者在這兩個領域中收獲頗豐,這引得許多企業躍躍欲試。就是在這樣的經濟背景下,先達集團的董事會認為,必須迅速抓住先機,把企業做大做強,並提出“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戰略,大力介入房地產、家用電器等產業,甚至學習街邊店鋪去生產紮啤機。而且這家企業迅速進行了股份製改造,投資規模從最初的200萬元猛增到6000多萬元,看起來發展勢頭迅猛。然而,由於對新產業了解不夠,再加上分散經營,先達集團並沒有像預想中那樣大賺一筆,而是迅速進入了騎虎難下的困境之中。

原來,以高科技為主導方向,先達的效益還是十分可觀的,一年的銷售收入甚至可達3億元,純利潤4000多萬元。但多元化發展之後,企業支出一下子增加了,資金也分散了,條形碼、IC卡等科技產品的經營受到影響,市場份額逐漸減少。當時,先達集團的核心競爭力就在高科技產業,它的自動識別技術還被列為國家高技術火炬計劃項目,它的自動識別產品還榮獲了火炬項目的金獎,這是先達最大的優勢,然而,在多種經營後,它卻放棄了對主業的鑽研,具有廣闊前景的自動識別技術在該企業的發展逐漸減緩。

而先達跟風的房地產和電器市場競爭空前激烈,許多企業都不惜低價甚至低於成本價銷售產品,在這種情況下,在新領域毫無優勢的先達集團的境遇可想而知。幾年後,先達集團新上不久的空調車間就被迫停產,曾經的優勢主業——產品條形碼、IC卡等的銷售額下降到1.2億元。

而因為主業發展減緩,主業研發人員大量流失,從而造成了惡性循環,就這樣,一個昔日蒸蒸日上的高科技企業就因為盲目跟風而讓陷入了岌岌可危的泥潭。

4.巴菲特定律:學會走自己的道路

巴菲特定律的含義和來源

沃倫·巴菲特是全球著名的投資商,巴菲特與1930年8月30日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他從小就對投資非常感興趣,對數字和股票有著獨到的見解。他多年來一直從事投資工作,憑著自己的智慧,在2008年榮登《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的首榜,一躍成為新的世界首富。他總結自己多年來的投資經驗,提出了巴菲特定律,那就是勇於創新,走自己的道路。

相關趣味故事

從前有一位商人,他騎著駱駝一路跋涉,來到遙遠的阿拉伯,他所帶的貨物隻有兩袋大蒜,原本,他沒想在當地收獲太多,就想賺點路費。然而,當地人卻從沒見過大蒜,阿拉伯人對這種新奇的食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他們用當地最熱情的方式款待了這位商人,用兩袋金子買下了他的兩袋大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