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選對人才能做對事(1 / 3)

1.奧格爾維定律:善用比自己更優秀的人

什麼是奧格爾維定律

奧格爾維定律是指,要善於雇用比自己更優秀的員工,要善於使用在專業、管理才能方麵比自己更優秀的人才。

奧格爾維定律的來源

美國奧格爾維-馬瑟公司的董事長奧格爾維有一次召開董事會,在每個與會的董事麵前都放了一個同樣的玩具娃娃。董事們麵麵相覷,摸不著頭腦。奧格爾維說:“大家覺得奇怪吧?打開看,裏麵有許多娃娃,看看哪個是你自己!”。於是,董事們都把娃娃打開,結果是:大娃娃裏麵套著中娃娃,中娃娃裏又套著小娃娃……最後,當董事們打開最小的娃娃時,看到了一張由奧格爾維題字的紙條。上麵寫著:“各位,如果總是雇用比自己弱小的人,我們最後將會變成矮人國,成了一家侏儒公司。反之,如果總是雇用比自己高大的人,我們肯定會成為一家巨人公司。”前一句話恰好符合從大娃娃到中娃娃、小娃娃的次序,後一句話則恰恰相反,董事們一看便恍然大悟,紛紛向總裁表示:自己就是最小的那個娃娃。這件事給董事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後,他們都盡力發現、啟用有專長的人才。奧格爾維公司從此得以迅速發展。奧格爾維利用玩具娃娃,啟發高管們大膽任用才能高過自己的部下的做法,使他迅速成為行業領袖。這種做法很快傳遍歐美各國,被許多企業家效仿。奧格爾維用的這種玩具娃娃,被命名為奧格爾維巨人娃,奧格爾維的這種做法後來被稱為奧格爾維法則,又叫奧格爾維定律。

奧格爾維定律對管理者的啟發

奧格爾維定律是西方管理學中直接來源於企業、並且較早被大企業接受的一種管理實戰招法。

其基本含義是:任何一個團隊,主管的能力可以低於部下,但要有開闊的心胸和氣度,勇於、善於聘用並重用、駕馭能力超過自己的人才,從而使團隊目標達到最大化。整個團隊業績提高了,其價值就會放大,團隊主管得到提拔,在那些能力強的原部下中將會產生新的主管。如果一支團隊能人輩出,才子盡現,上麵一級的主管就要考慮將該團隊分解,化成兩支或更多的業務團隊,這樣會保障有能力者的進取心不被壓抑,從而使企業整體業績達到最大化。

代表案例

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的墓碑上,刻著一句墓誌銘:“這裏安息的人,懂得選用比他本人能力更強的人來為他工作。”這句話,是卡耐基鋼鐵公司的全體高管,從十副墓誌銘中,投票產生的最終碑文。

鋼鐵大王卡耐基的成功法則,就是因為他敢於使用比自己強的人,並能發揮他們的長處。

卡耐基鋼鐵公司下屬的布拉德鋼鐵廠,有一位叫齊瓦勃的工程師。一次,該廠召開會議,在關於產品是否繼續升級的問題上,大家僵持不下。

廠長認為,應該順應市場需求,擴大市場份額,擊敗競爭對手。可是適應市場需求,意味著沿用舊技術,因為一旦啟用新技術,成本將大幅增加,而且市場對新產品的接受度肯定不如原有產品。副廠長則建議產品升級,這樣可以保持技術領先,爭取高端客戶。可是產品升級也就意味著價格上升,市場份額縮小。雙方誰也說服不了誰,而且各自都有一群支持者。

作為列席人員參加的齊瓦勃,突然拿著一個標尺站起來,將這個標尺折為兩段,長度分別是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

齊瓦勃對兩位廠長以及其他人說,我們可以把車間一分為二。廠長說,我們的車間本來就很小,一分為二就什麼也幹不成了。

齊瓦勃說:“一分為二並不是必須一樣大,可以建成一大一小的兩個車間。”

廠長說:“哪裏去找地方呢?”齊瓦勃說:“如果必須而且時間緊迫,沒地方,我們可以用馬路。”

齊瓦勃的機智讓卡耐基眼前一亮,卡耐基驚呼:齊瓦勃萬歲。

於是,卡耐基提拔他當上了這家鋼鐵廠的廠長。

在齊瓦勃的管理下,該廠很快成了全美鋼鐵行業的佼佼者。

也正是因為有了齊瓦勃,卡耐基才敢麵對競爭對手公然挑釁說:“隻要我想占領市場,市場就是我的。”其他競爭對手盡管不服氣,但最後都被卡耐基擊敗。

三年後,表現出眾的齊瓦勃又被卡耐基提拔為鋼鐵公司董事長,成為卡耐基鋼鐵公司的領軍人物。七年後,當時掌握美國鐵路命脈的大財閥摩根,打算與卡耐基聯合經營鋼鐵。一天,卡耐基遞給齊瓦勃一份文件說:“按照這上麵的條件,你去與摩根談合作的事宜。”齊瓦勃看後,對卡耐基說:“你有最後的決定權,但我要說,按這些條件去談,高興的是摩根,他會接受,而你將損失一大筆錢。”卡耐基這時已對齊瓦勃深信不疑,通過分析,承認自己把摩根估計得太高了,於是授權齊瓦勃與摩根談判,最終談判結果對卡耐基十分有利。

卡耐基曾說過:“哪怕把我的廠房、機器、資金全拿走,隻要把員工留下,4年後我還是一個鋼鐵大王。”他講這話時充滿自信,這種自信源於什麼呢?人,水平比自己高的人。

到20世紀初,卡耐基鋼鐵公司成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鋼鐵企業。它擁有兩萬多員工和全世界最先進的設備,其年產量甚至超過了全英國的鋼鐵產量,年收益額達4000萬美元。卡耐基雖然是公司的最大股東,但他卻並不擔任董事長、總經理等職務。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任用了一批懂技術、懂管理的人才。

2.首因效應:拒絕第一眼效應

什麼是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說的是人們根據首次獲得的客觀認知在腦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這種認知甚至會左右對後來獲得的新認知的解釋。作為管理者,不能單憑第一印象或者別人的看法,來判斷一個員工是好還是壞,必須要學會自己觀察。

相關實驗

首因效應是指人們首次與某物或某人接觸時,通過“第一印象”而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所產生的影響作用。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做過實驗:為兩位剛畢業的大學生準備了30道題,並且讓他倆都做對30道題中的一半,但是讓甲能回答正確的題目盡量安排在前15道題,而讓乙能回答正確的題目盡量安排在後15道題,然後讓決策者對兩個大學生進行評價,認為誰更聰明。實驗結果發現,決策者認為甲更聰明。這就是心理學講的首因效應,又稱為首次效應、優先效應、第一印象效應。

首因效應在管理學中的應用

首因效應在企業管理中隨處可見,“新官上任三把火”、“先發製人”、“惡人先告狀”等,都是員工想利用首因效應讓自己在職場工作中占得先機。因此,在管理學中首因效應會產生負麵作用,常讓管理者對自己不了解的員工的評價有失公允。管理者在管理企業時要盡量避免該效應的負麵作用。例如在選拔人才時,不要憑第一印象來判斷他能力如何,而應該既觀察他的言行,又考察他的業績,最後再進行綜合評價。管理者要細致觀察員工的言行,全麵剖析其內心世界,這樣才能為企業選拔好的人才。

代表案例

今天公司發布了一個消息,讓大多數員工都很興奮,原來新調來一名主管,據說能力很強,特地被派來整頓業務。可是,新主管來了許多天,卻毫無作為,每天早上來到公司就鑽進他的辦公室,半天也不出來。那些因為新主管的到來而緊張的“壞分子”,現在反而更加猖狂了,一致認為他根本不像人們說的那麼有能力,幹脆就是個老好人,比以前的主管更容易唬。

四個月之後,新主管開始發威,公司裏的“壞分子”一律被開除,而那些有能力的人則得到提升。這個舉動非常迅速,判斷也十分準確,與四個月前表現老實的他,簡直判若兩人。直到年終聚餐,新主管在酒後致辭時才吐露出原因:相信大家對我剛上任時的表現和後來的舉措,感到十分不解。現在各位聽我說個故事,就都明白了。

我有個朋友,買了棟帶庭院的房子,剛搬進去時,見院子裏雜亂無章,便對院子進行全麵清除,雜草雜樹一律鏟掉,改種自己新買的花卉。有一天,這座房子的舊主人回訪,進門看到滿院的花草後,吃驚地問,我原來種在這兒的那株名貴的牡丹哪裏去了?這位朋友方才知道,他竟把牡丹當成雜草鏟掉了。後來他又買了一處住宅,剛搬進去時院子更雜亂,這次他卻暫不動作,果然,在冬天以為是雜草的植物,春天裏開出鮮豔的花朵;春天當成是野草的,夏天卻是錦繡一片;大半年沒有動靜的小樹,秋天長滿了紅葉。直到暮秋,他才真正分清哪些是雜草哪些是花卉,這時他才鏟掉那些真正的雜草,留下來的則是珍貴的花木。

說到這兒,主管高舉酒杯:“讓我敬在座的各位!如果企業是花園,那麼你們就是之中的奇花異草,不可能一下子就開花結果,要想分辨清楚,隻有通過長期觀察才能認出來啊!”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一個員工是否有能力,不能僅憑管理者一時的觀察或隻看其表麵現象。要真正了解一位員工,需要長期細致的觀察。隻有通過細致、徹底的觀察,才能正確評估出員工的能力,給他安排合適的工作。

3.貝爾效應:創造平台,給予機會

什麼是貝爾效應

貝爾效應指的是領導者或者管理者如果具備引領、鼓勵、薦舉、任用賢才的能力,會給組織或企業帶來重大的、甚至意想不到的收益。

貝爾效應的來源

英國學者貝爾天賦很高,不止一個人預言,如果他畢業後,從事晶體和生物化學研究,肯定能贏得多次諾貝爾獎,但他卻自願地走上了另一條道路,提出許多開拓性的課題,指引、鼓勵別人攀登上了科學高峰,這種行為被稱為“貝爾效應”。該效應要求領導者或管理者具有伯樂精神,有愛才之心,積極為有能力的下屬創造更多展示他們才能的機會。

貝爾效應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

企業的繁榮發展離不開人才,管理者隻有大膽任用人才、提升人才,才能讓企業更好地發展下去。作為管理者,在人才培養中要以大業為重,以集體利益為重,積極為有才幹的員工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隻有這樣才能為公司培養出更多有用的人才,讓公司更好地發展。成功是離不開貝爾效應的。貝爾效應是管理學中的一條重要的、經典的管理法則。作為管理者,要了解貝爾效應的激勵作用與主觀能動作用。讓自己或者幫助他人實現他們的成功標的,去創造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有機地結合起來。

代表案例

福特公司的創始人亨利·福特非常重視培養、提拔年輕的工程師。正是這種做法,使他麵對公司突然被競爭對手挖牆腳時——兩名得力助手法蘭德斯和伍德林格轉投韋恩公司,能夠在那些年輕工程師們的支持下,順利迅速地生產出T型車。

年輕建築師阿爾巴頓·康為福特設計出了別克汽車新工廠,福特93分鍾造車秘訣的誕生也和阿爾巴頓·康直接有關。在設計梅蘭德公園汽車廠的時候,37歲的建築師阿爾巴頓·康向福特征求意見。

阿爾巴頓·康問:“把工廠設計成長260米、寬23米的方形四層樓建築,材料用鋼筋混凝土,您認為這樣好嗎?”

“玻璃大約占建築物外觀總麵積的75%,怎麼樣?”阿爾巴頓·康接著又說。

“好的,就按你說的辦。”福特相當信任阿爾巴頓·康,毫不猶豫地同意了。

在當時來說,這個設想簡直不可思議,75%的牆麵都用玻璃圍成,幾乎整個牆麵都是玻璃了,但福特卻讚歎不已。他高興地說:“機械廠房設在旁邊,是一幢玻璃房頂的建築。總廠與這幢玻璃屋頂的機械房用鋼梁相通,架設吊車,這樣,引擎或變速器製造完成後,就可以利用吊車運到總廠。”

“對呀,這樣成品就能利用重力,由高向低滑動,人就可以不動了。”阿爾巴頓·康說。於是福特93分鍾的造車秘訣誕生了。

亨利·福特認為:年輕人思維活躍,充滿朝氣,富於想象力和創造力,但是往往缺少展示才華的機會。作為領導者,要給這些有才華的年輕人以機會,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這樣才能給企業帶來更大的收益。

4.酒與汙水定律:及時清除爛蘋果

什麼叫做酒與汙水定律

酒與汙水定律的意思是說:一匙酒倒進一桶汙水後,得到的是一桶汙水;如果把一匙汙水倒進一桶酒,那麼得到的還是一桶汙水。對企業來說,作為領導者,對那些無可救藥的下屬必須當機立斷,該解雇的立刻解雇,不能因為一點汙水糟蹋了整桶酒。

酒與汙水定律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酒與汙水定律實質是說,一匙汙水倒進一桶酒之後,這桶酒的成分就起了變化,盡管一匙和一桶相比,顯得微不足道,可是這一匙汙水卻足以改變整桶酒的成分,使得好好的一桶酒變成了汙水。在任何企業或單位裏,都會有這樣一些問題人物,他們的目的好象就是為了把企業或者單位搞糟。更讓人頭痛的是,他們就好比那一匙汙水,往往由於他們的存在,使得整個團隊的事業毀於一旦。他們又好比整箱蘋果裏的一兩個爛蘋果,如果不及時處理,就會使箱子裏的其它蘋果也爛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