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一瓢一笠到襄陽(1 / 2)

歲月如歌,人生幾何。

關於音樂,南師自有自己的審美情趣和眼光。

某晚,南師老友楊管北的兒子、著名實業家楊麟來看南師。

說起楊麟,與都江堰還有很深的關係,他的遠祖楊遇春(1761—1837)即四川崇州人。他一生作戰數百次,戰法變化多端,臨戰常頂石冒矢衝鋒陷陣,卻未曾受傷,故有福將之稱,辭世後,諡號忠武,故又稱楊忠武侯,葬於都江堰市天國山,至今仍有侯爺墓和精美摩崖石刻存世,楊先生亦曾赴川認祖。

報紙上曾評價楊麟:他比所有的外國人都中國化,卻又比所有的中國人都西方化,他的朋友稱他為典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人物;他曾經是上海灘的小開,如今是叱吒商界的老K;他出入上流社會,每年卻要花固定的時間忍受貧窮落後的煎熬;他是《去大後方》的策劃人,他還營救過他的表弟李政道……

在人民公社的餐桌上,83歲的楊先生談興極濃,談到他小時候的奢華生活——一個小孩子身上揣的錢比大人還多,經常看電影,喝咖啡、交女朋友……20世紀40年代的上海灘陌生生活吸引著我們。

楊先生說:其實最讓人懷念的還是當時小販的吆喝聲。

李素美、李淑君、牟煉等人都說:學一下聽聽。

楊先生就學了幾聲小販的吆喝,因為我聽不懂上海話,無法將之寫出來,但是依然感到其抑揚頓挫,旋律優美,仿佛在唱歌。

楊先生學完,大家猶感不盡興,紛紛要求:再學幾句。

看到大家興致正高,楊先生幹脆站了起來,模仿小販,擺起姿勢,有板有眼地吆喝起來,他吆喝一句,在座的女士們跟著學一句,學完後,大家笑倒一片,南師也忍不住莞爾。

等大家笑完了,南師對我說:楊麟很了不起,他出資拍了一部描寫抗戰轉移的記錄片《去大後方》,影響很大。你以後要找個時間,好好做一下楊麟的訪談,他有很多龍門陣哦。

楊麟說:《去大後方》的歌詞是南老師寫的。

南師說:不敢當啊,這是根據清代李玉寫建文皇帝的昆曲《千鍾祿》的詞改的。

南師又說:宏達,這首歌你唱得好,唱給大家聽聽。

於是,宏達兄清唱了《去大後方》主題曲,歌聲悲愴激越,直唱出了當時去大後方逃亡的辛酸與痛楚,其詞雲: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四大皆空相。曆盡了淼淼程途,漠漠平林,疊疊高山,滾滾長江。但見那寒雲慘霧和愁織,訴不盡苦雨淒風帶怨長。這雄壯,看江山無恙,誰識我一瓢一笠到襄陽?

然後,南師給我們講,《千鍾祿》描寫了燕王朱棣攻占南京後,建文帝在程濟的陪同下化裝成和尚逃亡的故事,並結合逃亡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抒發情懷。本曲取自第十二出《慘睹》。

南師感歎道:建文皇帝逃亡雖與抗戰逃亡背景不同,但是其逃亡的悲愴與沿途的慘狀,卻是那麼地相似。所以,楊麟讓我為《去大後方》寫歌詞時,我就將這段唱詞略作改寫。

一天晚上,南師唱畢川劇,眾人仍沉浸在那滄桑的旋律裏。良久之後,史久光的女兒史濟洋說,她在台灣學會了一首大陸傳過去的歌,叫《煙花三月》,一聽便讓她不由自主地起了思鄉之情。然後,她為我們清唱了這首歌。史老師雖然已近八十高齡,但是音色優美,歌聲婉轉,博得了大家陣陣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