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誠信,很容易讓人想到一群特殊的企業領導——晉商。
1912年,梁啟超曾對山西票商做過這樣的評價:“鄙人在海外十餘年,對於外人批評吾國商業能力,常無辭以對。獨至有曆史、有基礎、能繼續發達之山西票業,鄙人常以此自誇於世界人之前。”梁啟超憑什麼對山西商人做出如此之高的評價呢?那就是他們對誠信的推崇。
山西票號將自己的聲譽視為企業的生命。“寧叫賠折腰,不讓客吃虧”,票號在公眾心中的形象,就是“誠信、可靠”的代名詞。山西票號的聲譽策略,關鍵就是打造“信”與“義”。“以義製利”是晉商的基本準則。“仁中取利真君子,義內求財大丈夫。”票號對顧客承擔的是無限責任,做到了言而有信,即使損失再大,甚至破產,也在所不惜。從日升昌開始,所有票號都會供奉關公。在票商心目中,這位已經被神化的山西老鄉關聖帝君,就是誠信的化身,也隻有山西的關聖帝君,才能解釋票號“無限責任”的內涵。在晉商的經營曆史上,有許多孫子替爺爺清賬,兒子為父親還債的故事。這種商家義務,不是用現在的契約合同責任所能解釋的。
這樣的準則即使在票商生意陷於困境時也堅守不變。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京城中許多王公貴戚、豪門望族都隨著慈禧和光緒逃往西安。由於倉皇,這些人甚至來不及收拾家中的金銀細軟,他們隨身攜帶的隻有山西票號的存單,一到山西,他們就紛紛跑到票號兌換銀兩。山西票號在這次戰亂中損失極其慘重,它們設在北京等處的分號,不但銀子被劫掠一空,而且連賬簿也被付之一炬。沒有賬簿,山西商人就無從知道什麼人在票號裏存過銀子,更無從知道儲戶到底存了多少銀子。當時山西平遙、大穀城中的日升昌、蔚豐厚、日新中票號均麵臨大量的擠兌,假若全部兌現,票號將麵臨巨大虧損甚至有倒閉的風險。但是,以日升昌為首的所有山西票號在分號賬目無法核對的情況下,采取了他們自認為最恰當的做法——所有儲戶,隻要拿出存單,隻辨認存單真假,不核實賬目餘欠,不管銀兩數目多大,一律立刻兌現。幾天中,山西票號將數十年積累的銀兩全部兌換出去,眾票號元氣大傷。不過這使得山西票號的社會信用空前提高。
1901年,外逃官民返回京城以後,山西票號“聲價大增,不獨京城中各行推重,即如官場大員無不敬服,甚至深宮之中,亦知西號之誠信相符,不欺不昧,此誠商務之大局,最為同鄉極得手之時也。”山西票號正是憑借這種卓越的社會聲譽,使其在庚子之亂中不僅沒有倒閉一家,反而給它的發展帶來了絕好的契機。
這種誠信,為晉商帶來了巨大的聲譽。《清朝續文獻通考》卷18稱:“山西商人所立票號,法至精密,人尤敦樸,信用最著。”1888年,彙豐銀行的英國經理阿蘭·史密斯評價說:“我不知道世界上還有什麼地方的商人會像山西商人這樣值得信賴。25年來,彙豐銀行與山西商人做了大量生意,數目達幾億兩之巨,但我們從來沒有遇到過任何欺騙行為。”
中國內地富豪榜的開創者胡潤在向全球發布的《2003年中國財富品質榜》中,對中國內地100名頂級民營企業家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7%的中國民營企業家都認為誠信是企業家應該具備的主要品質。
兩千多年前,孔子曾留下一句名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今天的人們靜下心來打量、檢點經濟生活時,卻發現“誠信”依然是需要重新學習的品格。眾多的上市公司炮製假財務報表、發布虛假信息,成為籠罩在廣大投資者頭上之不去的陰影。
古人雲:“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誠意者,毋自欺也。”對於企業的領導者來說,首先要誠實自己的信念,不自欺欺人,作到表裏如一。鬆下幸之助就將“誠”作為企業經營成功的保證,他說:“在少有良方、妙策的世界裏,能發揮特色,促使銷售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我認為要依賴彼此的誠心誠意。最重要的是如何使顧客感到高興,以何種方法接待能使顧客感到滿足,如果內心有這樣的誠意,此人的言語、態度上自然會出現某種感人的東西,銷售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如果一家企業的主要領導是“誠信”的追求者,他們也一定會追求信譽的確立。首先,不論企業也好,組織也好,“無信則不立”。一個不講信譽的企業是無法長期在社會上立足的,因為“無信不為經商事,有信總得故人來”,經濟活動中不講信譽,人們之間相互不信任,生意則無從談起。其次是信譽的維護。信譽是幾代領導經過多年辛勤培養的結果,必須時刻注意加以維護,在現代信息傳遞快捷和企業競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下,一個小小的錯誤很可能會使辛苦建立的信譽瞬間即逝、不可挽回。
希望集團的劉永好曾經披露過自己集團中的一件事。新希望飼料在全國建立了幾十家加工廠,在江西由於新希望的品牌一流,產品格外暢銷,原料供不應求。江西分公司的總經理在好原料買不到的情況下,使用了高水分的玉米。江西公司為此賺了500萬,但到了第二年,江西農民的豬吃了新希望飼料不長肉,開始拒絕購買。直到現在,希望集團在江西省的銷售都比其他省要少很多。江西公司總經理的短期行為雖暫時為公司賺了錢,但是從長遠看公司損失巨大。劉永好在總結此案例時,把責任歸結到企業道德上,“可能我們賺了500萬,卻損失了5000萬,所以千萬不要賺昧良心的錢。”
在領導經營管理的過程中,要樹立誠信的信念,建立並保持良好的信譽,就要處理好“義”“利”的關係,做到見利思義,義利統一。有人認為市場經濟的出發點是個體,追求的是效益,就應該少說義多言利,甚至可以見利忘義。誠然,合理的利潤是企業生存的物質保證,也是社會繁榮的基礎,但那種失去了義的保證的利則是在他人正當利益喪失的基礎上得到的,在得到利益的同時,也就喪失了道義,敗壞了信譽。如果人人隻講利,不講義,唯利是圖,金錢至上,那麼整個社會將是物欲橫流,陷入一片混亂,經濟無法健康發展,利的獲得也就得不到有效保障。
誠信原則是領導決策之本,也是企業經營之本。因為企業的生存發展有賴於和別的企業長期、可靠的合作,如果缺乏誠信,必不能達到這種合作關係。通用電氣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傑克·韋爾奇曾說:“我們沒有督察,沒有監獄,我們必須依靠我們員工的誠信,這是我們的第一道防線。”企業領導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必須要樹立誠信的道德價值觀,做到“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如不做虛假廣告,不以次充好、短斤缺兩、漫天要價,不偷稅漏稅,不做假賬,不虛報統計數字,等等。要一諾千金,如簽訂的合同要千方百計地履行,對顧客的許諾要不折不扣地達到。
青島海爾集團在企業高速發展階段,因為員工對新技術沒有很好的掌握,生產了一批不合格的冰箱,總裁張瑞敏知道這件事後,第一時間召開全體員工會議,當著他們的麵把所有不合格的庫存冰箱全部砸掉,並召回了已經賣出的冰箱,並對給顧客造成不便的事實給予深刻的道歉。從此後,海爾以它誠實守信的道德形象贏得了國內外顧客的心,贏得了充滿競爭的行業大市場。這是海爾走向世界的秘訣,同時也是眾多獲得成功的企業的經驗之所在。
作為一個誠信的領導,還要言行一致。領導者在組織道德標準的樹立過程中起著榜樣和帶頭作用。人們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領導者的一言一行。優秀的領導者絕不說一套做一套,決不隨意說一些無原則性的話,他們總是身體力行,言行一致。所以,領導者要做到慎言篤行,言行一致。
開放的今天,企業領導隻有具有誠實守信的品質,才能樹立起自己的良好的信譽,才能走出去建立自己競爭中的優勢地位。企業領導必須牢固樹立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觀念,誠實勞動、公平競爭、嚴格自律、樹立企業良好形象、守信用、講信譽、重信義,虛心接受員工和消費者監督,以此來正確地審視自己,進而揚善棄惡,不斷升華良心境界。
公正廉潔
公正公平是追隨者對領導者的熱切期待,是營造和諧工作環境的前提條件,也是領導者贏得敬重的重要保障。古人說:“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威而服吾公。”領導者在協調關係、處理解決矛盾、分配利益時要站在公道的立場上,進行恰當的判斷,做出合理的決定,而不搞親疏遠近,不偏袒一些人又傷害另外一些人。
公正要出於公心。如果頭腦裏有一種固有觀念,先決地帶有一種主觀上的好惡,那麼就做不到公正。領導者要做到公正公平,必須頭腦清醒,顧大局、識大體,必須嚴格按照規章製度辦事,隻有這樣,才能有真正的公正公平。
公正首先要求機會均等,如員工應該有均等的錄用、晉升、學習的機會,顧客應該有均等的獲得產品和服務的機會,供應者應該有均等的提供資源的機會,等等。其次,要公平競爭,包括競爭活動的公平、競爭規則的公平、競爭結果的客觀性,這是機會均等原則的內在要求。不論在企業內部還是在與其他企業競爭的過程中,都應遵循這一原則。在企業內部,最能體現領導公平觀念的就是對人的使用。因為從大的方麵來說關係到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從小的方麵來說關係到個人的前途與發展等多種利益。企業內部錯綜複雜的關係,使人們更加注意領導用人是否公正,這決定了員工對企業的態度、對領導的評價。總的來看,領導用人應該不拘一格、兼容並包,任人唯賢。
李嘉誠對於公平有這樣的理解:“現實中的商業社會需要不斷更新求變,但我深信在獲取更多盈利及更多效率所帶來的巨大壓力下,也不應犧牲了我們維護公平及減除疾苦的決心。如果我們選擇為追求金錢及權利而犧牲人類高尚情操的話,則一切進步及財富的創造都變得沒有意義。”
一提起對領導道德方麵的要求,尤其是對政府領導的要求,人們往往會說清正廉潔。清,即清靜、恬淡,淡泊名利;正,即為人正直,不邪不惡;廉,即不貪不占,不以權謀私利;潔,即潔身自好,守身如玉,品行高潔。它要求領導應為公共利益服務,絕不允許以權謀私,更不得貪贓枉法。領導職業道德的清正廉潔與否,直接關係到政府或組織的威望和影響力,關係到整個政風民風的好壞,關係到人心背向和社會穩定等重大政治和社會問題。
廉潔問題,說到底還是欲望的克製問題。合理的欲望總是應該得到滿足的,但欲望總是應該受到節製的,故荀子說:“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古今中外,都把節製視為人的一大美德。
在古希臘,節製是四主德之一。亞裏士多德說:“無自製力的人,為情感所驅使,去做明知道的壞事。有自製力的人服從理性,在他明知欲望是不好的時候,就不再追隨。” 對於掌握權力的人和沒有權力的人,節製品質的意義是不同的,對於沒有權力的人,節製作為美德主要是具有個體意義,而對於掌握權力的人,節製作為美德更多的側重於社會意義。
樹立清正廉潔的道德風尚,領導者應當具備以下基本素質:
第一,嚴守法紀,不貪贓枉法。這應成為領導立身行事的格言。不利用職權和職務之便吃、拿、卡、要,不向社會成員中的不道德行為和非法活動者提供便利,更不得敲詐,不得為達到某種個人目的向他人行賄、送禮;不以任何形式擠占挪用公款、公物;不巧立名目,貪汙或私分公款和公共財產。
第二,秉公盡職,不以權謀私。在執行公務時,應一身正氣,兩袖清風。應公道正派,不偏不倚,光明正大,盡職盡責,不得利用公共權力謀取私利;不假公濟私、不損公肥私;樹立禮儀廉恥觀念,個人所得取之有道,不得直接或間接從事經商、辦企業或以投資入股手段從事營利性活動,也不得以子女、配偶或他人名義從事營利性活動。
第三,勤儉節約,不揮霍浪費。應從衣、食、住、行、用抓起,杜絕浪費。不得找機會、尋理由公款吃喝,公款旅遊,“出國考察”,超標裝修或修建豪華辦公大樓。按編製配車,不得動用公款請客送禮,不得利用職權多占住房,等等。對於變相或間接以權謀私行為,應當嚴格禁止和有效糾正。
2007年4月14日,河北邯鄲市農業銀行金庫發生了一起特大盜竊案,被盜現金人民幣近5100萬元,而犯罪嫌疑人任曉峰、馬向景竟然是該行現金管理中心管庫領導。事件發生後,全國上下,一片震驚。5100萬!就算是百元大鈔,這些錢疊在一起也有51米高,將近兩噸重!如果無法追回款項,邯鄲農行將麵臨多麼慘重的損失!
其實,該案的涉案金額雖然巨大,但與往年的銀行業大案相比,仍有小巫見大巫之感。2005年1月30日,中國銀行黑龍江河鬆街支行行長高山攜巨款逃往加拿大,涉案金額高達10個億;2001年10月12日,中國銀行廣東開平支行三任行長許超凡、餘振東、許國俊,以假貸款名義將近40億元巨額資金轉至其海外的私人賬戶,案發後逃往美國;2001年,中國建設銀行廣東恩平支行行長鄭榮芳玩忽職守,造成損失36億元……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此類案件的頻繁發生,說明了我國商業銀行的領導在個人道德方麵尚有不足——而且是很大的不足。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可見,孔子把“義”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強調利益的取得必須在道義的基礎之上,如果是不義之財則不能索取。同時又承認了對物質利益的正當追求是合理的,他並不反對利,而是反對不仁不義的利,如果是正當合理的利益,他自己也會去追求。那麼,對於領導來說,首先當然要處理好自身的物質利益問題。隻要是對國家公眾有益的事情,就應該出於義去做,甚至以犧牲自己的利益為代價,而有損於國家公眾的投機事業,即使有厚利可圖,也必須放棄。
社會責任感
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現代領導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因為企業的行為影響著社會和公眾生活的各個方麵,作為企業行為決策者的領導,隻有本著對社會和公眾高度負責的精神進行決策和經營管理,才能使企業發揮應有的作用。不僅如此,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它與社會及公眾的關係,所以領導必須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有社會責任感,意味著企業的領導應當著眼於社會效益,為社會謀福利。領導不應僅僅將滿足社會的需要看作是謀利的手段,而應從為社會服務、促進社會進步的觀念出發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真正做到這一點,企業將會得到長遠的發展而非一種短期行為。國外一位領導曾說過:“如果你是大公司的總裁,計劃的起點是對未來社會的一種想法,而不是5年或10年後你要實現什麼目標。你想讓世界成為什麼樣?你們企業、你們行業怎樣去配合這樣的社會?”
一般說來,領導在生活工作中要比一般人付出更多的艱辛,承受更大的壓力和風險,但領導仍能以狂熱的激情追求並經營著自己的事業。那麼支撐領導一如既往的動力是什麼呢?研究表明,這種動力不是人們所說的金錢和地位,而是一種“頂峰體驗”的高度成就感,對事業的責任感和強烈的奉獻精神。正是這種責任感和奉獻精神,迎合了社會發展的需要,造就了領導的全新人格。越來越多的實踐也表明:隻有當領導以主人翁的責任、奉獻的態度把社會問題(如環境問題,失業人問題等)轉變為經濟問題,把我們今天所麵臨的社會挑戰轉變為嶄新的有利的商業機會時,才能期待社會問題的解決,企業也才能獲得更大的利潤和發展空間。
20世紀60年代,日本的大批人口從農村和邊遠地區流向城市,由此造成了很多社會問題。於是,鬆下幸之助不顧有可能造成損失,選擇在一些辦廠條件差、人口外流嚴重的地區建起了自己的工廠。幾年過後,出乎預料的是,這些工廠的經濟效益卻很好。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負麵影響日趨明顯,貧富差距加大、失業人員增多、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已經日益引起國際社會和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一個真正對社會負責任的領導在追求利潤的同時,必須遵守國家法律、重視社會公德、堅持誠信經營,否則是難以持續發展的。美國經濟發展委員會在1971年對本國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做了很多規定,如提高生產率、推動社會進步、給予學校和大學資助、在學校管理方麵給予協助、培訓後進員工、保證平等的工作機會、城市建設計劃、城市重建、發展建設低收入者公寓、改進交通係統、安裝汙染控製裝置、發展循環利用項目、再造和保護生態、恢複已減少的用地、資助藝術機構、資助社會健康計劃、開發低成本醫療項目,等等。
以上是美國企業為改進社會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我國企業也正日益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越來越重要的力量,領導作為一個社會階層可支配的資源也越來越多,地位的上升,也意味著社會責任的加大。領導應該也能夠做造福社會的群體,履行更多的社會義務和社會責任。
一名有社會責任感的領導應從內心深處無時無刻不感覺到自己肩負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就當前的情況而言,需要認識到現今企業的社會責任已經超越了以往企業隻對股東負責的範疇,而著重強調企業對員工、消費者、客戶、政府等在內的社會責任。
2001年,可口可樂公司宣布從法國市場收回7326箱瓶裝可樂,原因是在對當地一家可樂瓶裝公司進行例行檢查時,發現流水線上的玻璃有破損現象。盡管破損的可樂瓶已被檢出,但公司擔心會有玻璃碎屑飛到流水線上的其他瓶內,從而傷害消費者。同年,電信巨頭諾基亞公司宣布因為產品存在電源端口質量問題而回收了一批數量不詳的DSL調製解調器。公司解釋說:“在用戶拔出電源時整個端口會因鬆動而導致插座被一同拔掉,這樣電源線便裸露出來,有造成用戶觸電的危險。”
可口可樂公司、諾基亞公司都是全球知名的商業巨頭,成就他們財富和美譽的,不是因為其企業知名度高、規模大,而是因為他們知道什麼叫做社會責任感。
以人為本
領導工作的核心和宗旨,就是要充分發揮人的自覺性,來調節控製各種人事矛盾,理順、溝通各種人際關係。在企業中,人是一切活動的主體,成功的領導者往往將人作為企業發展壯大的核心力量。鬆下幸之助曾說過:“事業的成敗在於人”,“沒有人就沒有企業”,“鬆下電器公司是製造人才的地方,兼而製造電器具”。這些話生動形象地概括了人在企業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