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企業的目的當然是要獲利,但盈利的首要條件在於贏得人才。因為利潤終究是人創造的,企業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人力資源的積累,是員工的敬業精神。領導,首先要得人心,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企業的前途和命運是由全體員工的進取心、責任心、信心、良心、群體凝聚力、創造力和奮鬥精神等共同決定的。人心比什麼都重要,人的心確實變得快,有時靠不住,但反過來說,世界上再沒有比人心的結合更加牢固的東西。這就要求企業的領導者要摸準人的心理,以人性為基礎來管理,要將心比心,用自己的心去管理他人的心,以達到個體之心與企業之心融為一體,構成和諧向心力的目的。
俄國的彼得大帝一世身為至尊無上的皇帝,竟在俄國寒冷的深秋季節,跳人冰冷的河中救援溺水的士兵,因而身染重疾,幾個月後死亡。他的事跡表現著巨大的道德力量,所以永遠被人懷念。德國大詩人但丁說過:“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隻有以人為本,你才是一個受人尊敬的領導。
領導者還應充分尊重員工的人格,滿足他們的需要。在企業中,隻有分工的不同而沒有地位的區別,企業中的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作為一個受尊重、不受壓抑,受到平等、公正禮遇的人而存在。西方企業界有一句名言:“如果你侮辱了一個工人,他就會製造一個次品來回敬你”。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領導者要真正成為員工的朋友,決不可以權壓人,以勢逼人,更不能做喪失倫理道德之事。同時,領導還要充分滿足員工的各種合理需要,這些需要不僅有物質需要,還包括各種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來看,不僅要滿足員工生理的、安全的等較低的需要,還要滿足社會交往的、尊重的、自我實現的等更高層次的需要。
此外,在員工的使用上,要實現多元人才的有機結合,恰當安排員工的工作位置,使他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讓員工產生“讓他人感到我重要,對於某項工作我最合適”的成就感。
在摩托羅拉(中國)有限公司有這樣一項製度:每個季度,公司的部門經理都要和他手下的員工進行一次誠懇的交談。交談內容圍繞以下6個問題展開:
1.您是否擁有一份對摩托羅拉的成功有意義的工作?
2.您是否了解能使您勝任本員工作的行為,並且具備使工作成功的知識?
3.您的培訓是否已經確定,並得到適當的安排以提高您的工作技能?
4.您是否了解您的職業前途,並且它令您鼓舞,確實可行而且正在付諸行動?
5.過去30天來,您是否都獲得有助於改善您的工作績效或達到您的職業前途的中肯的反饋?
6.您的個人情況、性別、文化傳統是否得到正確的對待而不影響您的成功?
這種談話推心置腹,設身處地,很受員工歡迎,對公司了解員工的真實想法也很有幫助。公司既注重企業的發展,也看重員工的個人願望。公司盡力為員工創造條件,使其正當要求得到滿足,從而讓每一位員工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
摩托羅拉不認為工資高才是他們吸引人才的最重要因素。福利和薪金無疑很重要,但它並不是唯一能使員工感到滿意的東西,工資高的公司不一定是最好的公司,工資低的公司也不一定是最差的公司。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取的是“中庸之道”,既不是最高的,也不是最低的。摩托羅拉的薪金計劃重點是把給員工的報酬納入員工的整體發展中去考慮。他們投資在員工身上的不僅僅是工資、福利和住房計劃,而且包括適宜的工作環境和平等的晉升機會,而後者才是摩托羅拉的魅力所在。這種平等待人、公平至上的觀念和做法也反映出摩托羅拉對員工勞動的尊重。
1970年,亨茲曼與他的兄弟共同組建了規模不大的亨茲曼公司。到2000年,該公司己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私人石化與塑料企業,年度總收入超過120億美金。亨茲曼公司的主席及創始人喬恩·亨茲曼曾在做客“中歐高層管理論壇”時有過一次精彩的演講。
他說:“金錢不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做生意的秘訣最重要的就是在我們日常小事上做一個有道德、講誠實的人,否則很快就沒有人願意和我們往來了。這雖然隻是我個人的看法,但我一直奉行到今。”“我建議各位早早為自己的喪禮作準備。在美國,常常有親朋好友在喪禮中說幾句緬懷的話。我參加過至少兩百次以上喪禮,由於我社會地位的關係,也經常致辭,甚至主持典禮,可從來沒有聽過有人提到死者一生賺了多少錢,聽到的都是他做人如何地好。”當年,他的公司還小,總價值約1.3億美元,他承諾將40%股份讓給另一位老板,作價5千餘萬。沒想到雙方律師拖延了很長的時日,到文件預備好的時候,那些股份己經價值2億5千萬美元。雖然當時沒有任何法律文件的約束,亨茲曼先生卻沒有食言,仍按原價出讓。雖然損失了2億美元,但這使他在美國商界獲得了極高的聲譽。
亨茲曼成功的另一個秘訣,就是要善待員工,尤其是員工的家庭。家庭安定和心情舒暢的員工是最幸福的事。員工們最關心的是他們各人的家庭、婚姻、孩子們、父母親。因為我有照顧員工的好名聲,幫助了我一生成功地完成35次企業收購。賣出一方的母公司通常是很大的跨國石油化工企業,他們最關心的事往往不是賣到最高的價錢,因為他們己經決定退出這一行,隻要價錢過得去就可以了。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新的老板不會惡性裁員,不要給原來的老板惹麻煩。人們知道我待人厚道,而且不會汙染環境,這在我們石油化學工業很重要。因此,有好的機會我總是捷足先登。
第3節 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
愛因斯坦說:“一切人類的價值的基礎是道德”。如果領導的道德品質低下,就會給企業經營管理帶來巨大的道德風險。領導的道德修養已不隻是個人問題,它對於企業凝聚力和員工生產積極性的產生,甚至對於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都關係重大。對這一點,許多著名的企業家都有著自己的真知灼見和切身的實踐體驗。有人提出,企業經營之根本就是造就人,隻有“優質人”才能製造“優質商品”,而要造就“優質人”,企業領導必須先“造就自己” 。“隻有先造就了自己,才能造就別人,造就部下,從而造就出優質商品”,此即所謂“欲善人,先善己”。
那麼,領導通過哪些方麵的努力改造,才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呢?
努力做一個正直的人
領導的管理,不僅是對物的管理,更是一種對人的管理。人是企業之本,要使企業具有活力,首先要讓企業中的人活起來。在領導、激勵企業員工的過程中,領導的道德資本具有關鍵的影響作用。而所有領導的道德資本,都是基於一個前提,那就是——他是一個正直的人。在麵對千姿百態的誘惑和錯綜複雜的艱難困苦,隻有正直的人才能沉著冷靜,才有超越的眼光,不受眼前的利誘、迷茫、困惑和障礙所左右,把握事物本質規律,看到前途的光明,指明前進的方向。
領導必須是振奮人心的導師,得到員工的仰慕、追隨和服從。但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一般不會盲目地追隨某人。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一個人幾乎不可能永遠地與任何人、任何機構拴在一起。作為一個正直的人,往往擁有堅定的信念和自信,是不論什麼人都能長久信得過的人。由於有了這種堅定的信念和自信,他不必去丟棄正義去討好逢迎某種邪惡勢力,因而能夠忍受短期的犧牲、損失甚至屈辱,敢於冒險去做自己認為正確和正義的事,使其行為前後一致,使人覺得他們值得信賴,可靠。正直的人格會使他們的家庭、公司以及合作者等都會認為他做得對,從而追隨他們並與他們合作,為企業的使命獻身。
即使在落後和失利時,也不菲薄悲戚,也能坦然的麵對現實,既不為虛榮利誘所迷惑,也不為艱辛威脅所挾持。在輝煌時,能夠撇去浮躁,保持清醒的頭腦,認識自己的缺點和不足;麵對危機,能夠擺脫失落,持有平和的心態,看到未來的光明和希望,這可以說是成就企業家一切道德的基礎。
美國強生公司前董事長、首席執行官詹姆斯·貝克(James Burke)曾說:“首先,我相信與我們有重要合作關係的人對城實和正直有深刻而強烈的需求;其次,我相信,企業應該滿足所有利益相關者的這種需求;最後,我相信,總體而言,那些最能始終不懈地堅持道德行為的企業比其他企業更能取得成功”。
鑄造高遠的理想信念
理想,是一種信念,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也是國家、民族、個人不斷向上的精神動力。鄧小平曾說:“我們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為什麼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鬥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今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缺乏信念,放棄對崇高理想的追求,失去對人類崇高道德的弘揚,個人很有可能會經不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思想的誘惑,何況是集權利、財富於一身的領導。
因此,確立遠大的人生誌向,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不懈地追求崇高的精神價值,對於培養領導的人格來說非常必要。領導必須要通過學習不斷提升自己,培養一種大視野與向遠看的精神,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樣才能避免妄自尊大,才能從眼前的蠅頭小利中解脫出來,也才能有容人之量。
領導如果能夠胸懷天下,把人民群眾利益的實現、把中華民族的複興作為大道來追求的話,人生就具有了崇高的品質和高昂的人格。
讓道德修養日有所進
修,是修正錯誤的言行;養,是涵養自己內在的善心,使之光大充沛。道德修養,主要是指人們在道德品質、道德情感、道德意誌、道德習慣等方麵進行自覺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鍛煉和自我培養功夫。
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就要注重自己道德內省的修養功夫。儒家強調“反求諸己”也就是強調要在內心世界上下功夫,自己教育、完善自己,培養自律品格。要把自律的生活方式當成目標,把有益於發展的事做出計劃,每天按計劃來進行,而不能跟著心情走,隔三差五,偶爾為之,不要為自己找借口,不要走捷徑,要按部就班,堅持不懈,直至成為習慣。還要注重道德實踐的磨練。要從日常生活的點滴事情做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通過長期的實踐,不斷地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曾經擔任台灣大學校長、主導過“台灣經濟奇跡”的著名經濟學家孫震在他的《理當如此》中這樣評論:“盡管台灣社會一直在力爭上遊,但到處仍是缺少‘品’的例子。消費者缺少‘品位’,家庭缺少‘品質’,政商人物缺少‘品格’,商人缺少‘品德’。”高希均在其序言裏說,“沒有人,不能做事;沒有人才,不能做大事;沒有人品,不論做小事大事,都會壞事。”可見,領導要成就大事,必先提高其道德修養。
提升道德修養,還要擺正物質享受和精神生活的位置。這就要求企業家不僅應當把經營企業作為一種職業和謀生的手段,同時應當將其視為實現理想和人生價值,為國家、社會作貢獻的途徑,以體現其崇高的精神追求。有這樣一個例子,首鋼在其蒸蒸日上的時候,一位記者采訪首鋼董事長,發現他的辦公室十分簡陋,於是問:作為大型企業的老總,為什麼辦公室這麼寒酸?首鋼的這位老總說了一句十分簡單而感人的話:“辦公室再好也出不了好鋼”。毫無疑問,這位老總擺正了物質價值與精神價值的位置,保持著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他的這種精神對於員工來說有著無窮的榜樣力量,也給企業帶來無限生機。
反複磨礪道德意誌
道德意誌,是人們進行道德抉擇時表現出來的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心理過程,是人們在履行道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決心和毅力。一個人對待困難的態度,與困難作鬥爭的勇氣,都是意誌力的重要表現。
人是不完善的,此時的善並不能保證彼時的高尚。每個人都麵臨一係列可能誤入歧途的誘惑,力行道德,絕非輕而易舉的事情,它是一個不斷地征服自我、超越自我的緊張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沒有堅定的意誌力來支撐,個體很可能把持不住中途放棄或走向歪路。
因此,對於領導而言,加強意誌力的訓練可謂非常重要。真正的道德並非迫於外力的控製和懲罰而順從社會規範,而是當自己在特定情境中具備為惡的能力時卻選擇為善,這才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道德高尚。領導隻有鍛造堅定的意誌力才有可能打造高尚的道德人格。
注意陶冶道德情操
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領導道德人格的重要內容。提升領導的道德情操,保持精神生活的充實,著重在於修煉“靜”功。’領導在名韁利鎖的誘惑下保持心態平衡,避免急功近利,最需要做的就是修煉“靜”功,這也是我國古代諸多君子一貫追求的境界。諸葛亮在給兒子的一封書信裏寫道:“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修德,非淡薄無以明智,非寧靜無以致遠”。“靜”能使領導淡化名利所產生的浮躁,保持身心健康,做到處變不驚、處險不亂,適應複雜多變的環境。同時,靜而思誠,在“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充滿誘惑的大千世界,“靜”能維持人的善性,保持獨立的人格。
陶冶道德情操,保持精神生活的充實,抵禦外在侵襲,一方麵在於修煉“靜”功,另一方麵還需要培養領導文明健康、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有利於健康身心的全麵、正常的發展,它與低級、庸俗的生活情趣是根本對立的。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才能有效防範不良社會現象的侵襲。
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是豐富多彩的,集郵、攝影、爬山、各種棋類活動和球類活動,都能豐富一個人的生活情趣。領導在緊張的工作之餘,通過這些有益的業餘愛好,能調節身心,保持精神生活的充實,豐富和完善自己的內心世界。
2004年4月5日,原包頭市“小肥羊”連鎖集團負責人薑英武被綁架,後遭殺害。薑英武是包頭市著名的企業家,但是在他發跡以後,每日嗜賭成性,結交了許多品德敗壞的賭友,最終,被其賭友所騙,丟掉了性命。如果他重視自身的道德建設,注意陶冶道德情操,沒有不良的嗜好,或許也就不會有這樣的悲劇發生了。
領導道德修煉的“四自箴言”
古人說:“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子之行;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這就是說,僅以法律規章的外部約束,還不能使人成為最優秀者,必須加強自身的“內功”修養,管住自己,提升自己,才能追求道德人格的完美。管住自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舉凡領導都有一定的權力,在一定範圍內“說了算’,外部力量的約束往往缺乏力度,稍一放縱,自己的生命之舟就易陷入泥潭。因此,領導要把握住對與錯、是與非、榮與辱、義與利、得與失的界限,常存慎獨之心,時常戒備和警醒自己,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使自己達到方圓有度的要求。
鄒韜奮說過:“自覺心是進步之母,自賤心是墮落之源。故自覺心不可無,自賤心不可有。”人格形象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身道德修養的自覺性。故要想在道德上日有所進,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和自勵。
自重
即自我尊重,自我珍重。自重意識的內在表現,就是時時注意自己的身份,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員工中的影響。自己作賤自己,自己放縱自己,就不是自重。自重意識的外在表現,是尊重別人,尊重朋友,尊重同誌。一句話,尊重廣大的員工與群眾。人與人的關係,在工作上有職務高低之分,在能力上有大小強弱之別,但人格是平等的,懂得尊重別人的企業家,就會“大著肚皮容物,立定腳跟做人”,這樣既能得到廣大員工的尊重,又能達到自重。
自省
即自我省悟,自我檢查,自我解剖。自省是一麵鏡子,可以照出自身的缺陷和毛病。自省的過程,又是不斷克服錯誤、更新提高自我的過程。“白日所為,夜來省己,是惡當驚,是善當喜”。“每事責己,則己德日進。以之處人,無往而不順。”孔子“一日三省吾身”,一代明君李世民曾有“以銅為鏡,可以明得失”的自省經驗。每個領導都應當經常結合自己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的實際,經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社會整體利益和廣大員工或群眾的要求,自知之明,勇於自我解剖,敢於揭露和承認自己的短處,逐步錘煉出自己完美的人格。
通過這種道德要求,領導者逐步完成從自發到自覺、從外表到內心、從被動到主動、從他律到自律從而使自己的道德修養提高到一個新境界。
自警
即自我警惕,自我戒備,對可能發生的事變和危險有敏銳的察覺,即人們常說的“警鍾長鳴”。領導都居於一定的地位,掌握一定的權力,容易聽到讚歌,得到實惠,容易養尊處優。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糊裏糊塗,自我陶醉,而不是自我警戒,就會毀在自己手裏。尤其是年輕的領導,更應該注意這一點。一個優秀而成熟的領導,在工作有成績,屢受表揚時要自警:個人成長進步比較順利時也要自警;特別是在無人監督時,更要自警。
自勵
即自我勉勵,自我激勵。領導的成長進步是一個不斷揚棄的過程,需要不斷給自己提出新的目標,激勵自己不斷探索,不斷追求。時代不斷發展,領導要站在時代發展的前列,不斷賦予自身人格與時俱進的新的內容。同時還要看到,企業或組織的發展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難免遇到不同程度的困厄,在這種情況下,領導者要勇敢地麵對現實,在困難中磨煉堅強的性格和頑強的毅力,並升華弘大的誌向,排除一切阻礙,始終引領組織不斷前行。
“自重”、“ 自省”、“ 自警”和“ 自勵”四位一體,都是對領導者完美道德人格的要求。自重是維護人格的尊嚴,自省是保持人格的純正,自警是防止人格的下滑,自勵是激發人格的升華。作為領導隻有注意學習,加強修養,成為“四自”的模範,才能有效地樹立起自身的人格形象,把握住時代的脈搏,成為時代的弄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