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1節 崇高的品格召喚忠誠的追隨者
1962年1月,幾位美國的學者訪問了當時最為優秀的幾家美國企業,他們希望觀察到管理心理學中的動機理論是如何被這些富有創造性的企業家從生產、組織、薪水、員工福利等各個方麵付諸於實踐的。在這次訪問的過程中,他們對所接觸到的公司中的優秀的經理產生了深深的敬意。這些經理們具有普通知識分子中很少見到的一些優秀品質。他們意誌堅強,處事果斷,待人接物既有原則又有靈活性,他們就像是已經真正成熟了的人。在對這些優秀的企業經理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學者們結合他們在企業、政府、軍隊的谘詢經驗,詳細地闡述了對領導的心理特征和什麼樣的人才是優秀企業家的看法,後來這些看法和研究逐漸形成了“領導魅力”理論的重要基礎。
崇高的人才能成就偉業
印度獨立後的第一任總理尼赫魯在政治生涯開始時便追隨聖雄甘地,支持甘地所領導的運動。甘地本人對他十分欣賞,寄予厚望。甘地經常和尼赫魯在各種問題上交換意見,主動提拔他擔任領導職務,由於甘地的作用,尼赫魯在國大黨的地位迅速提高。尼赫魯雖然九次被捕入獄,但是他從未放棄他的政治抱負和理想。更加可貴的是,尼赫魯並不盲目地追隨甘地。他不怕困難,對歐洲進行了考察,在很多問題上的看法早已超過甘地。他始終走在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最前列,提出了印度“完全獨立”的政治目標,得到了印度人民的廣泛擁護。他所具有的良好品格、對革命的堅定信仰和目光的遠大深受印度人民的崇敬和信賴。
有些政治家對品格不屑一顧,如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在他的《領導者》一書中對道德表示輕視。他說:“美德不是偉人領袖高於其他人的因素。”但是這種認識從根本上來說是錯誤的,它將權力等同於權術。權術往往是不擇手段的,在不夠民主和透明的權力機製下,它有可能發揮作用,但是在民主化和透明度很高的機製下它往往會讓領導者寸步難行。尼克鬆最終因為“水門事件”而下台,正說明了這點。因此隻有道德被認可,才能實現有效的領導。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領導者必須通過自己的道德品質來吸引下屬。下屬往往對領導者的能力表示欽佩,進而服從,但是更多的時候是為領導者的個人道德品質所感動,進而產生無條件的服從和信賴。因此領導者要注重自身道德品質的培養,雖然不能做一個偉大的人,但是一定能做個崇高的人。
從四個方麵培養人格魅力
一個領導者要培養人格魅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麵努力:
培養獨特的個性
人往往有一些從眾的心理,有時是無意識或潛意識的。領導者處在一個部門或組織的非常獨特的位置上,需要有自己的獨特個性。作為領導者,要培養自己的人格魅力,必須要有自己獨特的個性。
自我察覺和自我意識
自我察覺是指某種感覺剛一產生的時候你就察覺到的感覺。與人的眼睛存在盲點一樣,人的個性也有盲點。有時人不知道自己的真實感覺,這時就需要不斷地反省。如果領導者連自己都不了解,就談不上去領導別人了。這種自我察覺是情感智慧的主要部分。隻有對自己的情緒了解得比較清楚的人,才能更好地駕馭自己的人生。
善於駕馭心情
情緒是人對客觀內容反應的一種特殊的表現,它具有獨特的主觀體驗和外部表現。要培養自己寬容率直的性格就必須善於駕馭自己的心情。
找出缺點
驕傲使人落後。找出缺點並加以改正可以使領導者更富於人格魅力,也更趨於成熟和完善。這需要領導者不斷地自我反思和與別人比較。
領導者不能躺在光環下生活,他需要實事求是地剖析自己,摒棄不真實的感受。虛幻的感受往往會變成“真實”的感受。高高在上的領導者很容易對自己的評價有所偏差。
領導者隻有時刻進行自我省察,才可能不斷找出自己性格中的弱點,不斷加以改正,從而最終形成自己的人格魅力。
任何時候都要自尊、自愛
古希臘哲人畢達哥拉斯在《金言》中指出“最要緊的是自尊”。黑格爾在《小邏輯》中認為“人應該尊敬他自己,並應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簡單來說,自尊就是自覺地做一個高尚的人。這有兩方麵的內容,從人與物的關係而言,人是主人,物是從屬,從而操縱和支配物,人高貴於物,而不是相反。古語雲:“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條中的兩條都是講的金錢財富,也就是物欲對人自尊的考驗,人能正確取舍就保持了自尊。這就叫“物物而不物於物”,即做物的主人,不做物的奴隸。從人與人的關係而言,自尊是在人群中的自我承認、自我肯定、自我尊重,它是由自主意識和獨立人格所形成的,並因自尊的行為而得到他人的尊重。人做什麼樣的事,也就成為什麼樣的人。因為人與物的關係也要在人與人的關係中才能建立起來,實際上也貫穿著人與人的關係,所以後一方麵的內容更重要。
自尊意味著對自己的思想行為負責,所以首先要有自主意識和獨立人格。前者是內在的自尊心,後者是外在的尊嚴。自主意識是人依據自我對真理的認識,對社會生活中的是非善惡等進行獨立的判斷。自主意識要求的是獨立思考,追求真理不能人雲亦雲、隨聲附和,更不能屈從於權威或多數人的意見,違心地放棄自己的主見。在原則性的爭論中,那些左右逢源的騎牆派,在社會風雲突變中朝三暮四的風派人物,都是失去了最可寶貴的自主意識。當然,自主意識也絕不意味著自以為是、固執己見,這恰恰是自主意識差的表現。因為人是社會的人,人的自主意識離不開社會空間。實際上,自主意識是對社會,包括自己所從屬的社會群體的價值觀念、道德原則、行為規範的自我抉擇、自我認定和自我堅持,這些社會和群體意識如黨性、民族氣節等存在於人的自主意識中,也隻有通過人的自主意識才能在現實中得到生動的表現。如果人的自主意識隻反映個人的私欲,而不反映社會要求,那麼絕談不到自尊心和人的尊嚴。
自主意識直接決定著人的獨立人格。人如果喪失自主意識,或者有意地趨炎附勢,依附於他人,受他人的擺布,也就失去了獨立人格。如妄自菲薄、阿諛諂媚、卑躬屈膝、喪失國格等,這也就沒有尊嚴可談了。有的領導者在上級和下級麵前有兩副麵孔,召開下屬大會時不是麵對台下的下屬講話,而是一味側身麵向上級領導講話。還有的領導者對上級的批評即刻出快速反應,或虛表同意,或沉痛檢討,顯得輕率,這都有失自尊。有自尊的人對上級的批評起碼慢半拍表態,經過理智的思考,再作出實事求是的回答。總之,自尊具有社會的標準性,人的行為隻有符合社會標準,受到社會的褒獎,才會有自尊。自尊實質上是人以社會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來約束自我、控製自我、指導自我和評價自我的一種表現。
總之,自尊自重是領導者最可寶貴的品質。領導者作工作,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人格的力量要靠真理的力量陶冶、鍛煉,真理的力量則更靠人格的力量去支撐。領導者的人格力量,也就是領導者在下屬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古語曰:“有威則可畏,有信則樂從,凡欲服人者,必兼有威信。”領導者的形象和威信,是領導者以自己自尊的言行,長期塑造和培植起來的,決非一朝一夕之功。但要損害和破壞其形象、威信,降低人格的力量,由於領導者所處的特殊地位,隻需一個有失檢點的行為即足矣,這恰似千裏之堤,潰於蟻穴。培根說:“美德有如名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蓋幸運最能顯露惡德而厄運最能顯露美德也。”如果說擔任領導職務是一種幸運而不是厄運的話,領導者更要加強修養,謹慎處之。
培養寬廣的胸懷
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應該有寬廣的心胸。
寬廣心胸最主要的優點,是可以提高生活的品質,改善人類全體的生存條件,使大家都能過上幸福的日子。人有了寬廣的心胸就能明是非、知善惡、有愛心、懂禮讓,社會才能更加繁榮、進步與和諧。
每個人都希望一切事情都依照自己的計劃進行,但是有很多事情不能如願。所以,人與人之間常有糾紛,世上也因此有很多失意的人。有了寬廣的心胸,人就會有判斷事理的能力,知道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並據以製訂自己的計劃,所謂“知其可為而為之”。
有了寬廣的心胸,就能開闊、虛心地接受一切,不受外在事物的影響。有寬廣心胸的人,能摒棄私心,能遵循真理和正義,具有安全感,所以可以不受任何事物的影響,隨時保持大度的氣概。
寬廣的心胸還可以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對立和糾紛,從而使人保持心平氣和的狀態。隻要人人都有寬廣的心胸,一定能夠排除對立和糾紛而過上幸福愉快的日子。有了寬廣的心胸後,會減少產生爭執的起因。有了寬廣的心胸,就不會因感情不睦而引起糾紛。因為擁有寬廣心胸的人,不會感情用事,也不會故意用言語去刺激或挑撥他人。即使無意間說了傷害他人的話,也會以寬廣心胸來化解。
有了寬廣的心胸,還能明辨是非,維持有秩序的生活。隻要能夠隨時隨地保持寬廣的心胸,不但會有寬容的氣度,也能用公正、客觀的態度去辨別是非,並以負責任的心態工作。
有寬廣的心胸,還可以充分發揮出的專長,達到人盡其才的目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而且希望有機會去發揮它。但是由於不是每個領導者都有寬廣的心胸,對人有這樣、那樣的看法導致他人的專長得不到發揮,如果領導者有寬廣的心胸,就會打破各方麵的限製使每個人都可以發揮出他的專長。
心胸寬廣的人一般都擁有健康的身體;心胸寬廣,對待人生也會豁達,不會為不必要的事情大傷腦筋,更不會庸人自擾。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能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不同的人處理方法不一樣,心胸寬廣的人在遇到困難時總是會用坦然、鎮定、理智的態度去處理。
第2節 謹言慎行,成熟低調
學會謙虛謹慎
老子說:“大成若缺,其用必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還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其中包含的一個很顯著的意思就是做人要學會謙虛謹慎。謙虛謹慎的領導能夠在世上安居,並能夠達到他的目的。
對於領導者來說,必須學會謙虛。往往不會謙虛的人都是弱者,而強者往往是謙虛的。
晏嬰是戰國時齊景公的宰相,軀體不甚高大,但他很有才幹,名聞諸侯。有一天晏嬰出門,坐著車子,由他的馬車夫駕車。那位馬車夫的妻子很賢淑,當禦者駕著車子,經過自己家的門口時,她便從門縫裏偷看,隻見她的丈夫揮著馬鞭,顯出洋洋得意的樣子。當天晚上她就責問他的丈夫道:“晏嬰身長不滿六尺,當了齊國的宰相,而且名聞天下,但他是那麼的謙虛;而你身長八尺,外表比他雄偉得多,卻隻做了他的駕車人,還洋洋得意。實在為你難為情。”
有些領導者喜歡把別人的成績攬到自己的頭上,進而驕傲起來,這是不應該出現的現象。有這樣一個故事:在行進的路上,車輪子吱吱地叫苦不迭。筋疲力盡的馬十分驚奇地說:“我的朋友啊,你這是怎麼回事?”車輪子說:“難道你沒有看到我拉著滿滿一車東西嗎?哎!日子過得真艱苦……”馬十分疑惑地轉頭看看車輪子說:“我的朋友,好像拉著這車的是我,而不是你吧!你為何要連聲抱怨呢?”現實生活中就是有些人滿腹牢騷,到處吹噓自己的功績。其實,他所謂的功勞是屬於別人的。
《尚書·大禹謨》說“滿招損,謙受益”,這已被人們奉為至理名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謙虛的領導者最終會得到眾人的肯定。
對於領導者來說,謙虛是一種難能可貴的人格修養。但謙虛的前提是必須為社會付出過艱辛的勞動,而這一種勞動可能已經被社會所認可,可能還不為社會和群眾所理解和接受。想成為謙虛的人就往往不止需要坦蕩的胸懷,更需要一種勇氣。臧克家評價“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先生時說,隻要春風吹過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一個將謙虛謹慎看作是重要的人格修養的領導者,一定會富於生命力和創造力。
對於領導者來說,謙虛是一種踏踏實實的學習作風。眾所周知,伴隨著知識經濟的步伐而來的是一場學習的革命。麵對著撲麵而來的新思想和新知識,領導是應該視而不見、固步自封,還是潛心審視、敢於學習?互聯網的發展使學習的渠道大為拓展,同樣也使學習內容的選擇和學習體會的深入變得十分複雜和困難,因此每一個領導者都需要踏實地學習。
對於領導者來說,謙虛是一種美德,懂得謙虛的領導者必然懂得成功的真正來源。成功並不是從天而降,而是客觀環境,別人幫助和自我努力的共同結果。謙虛的領導能夠很謙遜地對待他人,能夠為他人的利益著想,而不是過分地關注自己的利益。
對於領導者來說,謙虛是思源感恩的一種必要理念。隻有認真地思源,才能更好地感恩。謙虛是貫徹於思源感恩過程中的必要理念。一分為二地評價自己發展的原因,需要有謙虛的態度,這樣就不會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更重要的是,謙虛有利於人們找準方向、積極進取。因為時代進步的潮流浩浩蕩蕩,但身處其中的個人,往往又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人類曆史演變的規律就是如此,在繁榮和歌舞升平中,衰退必將悄然降臨。
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領導者做人做得成功的,做事未必做得成功;而做事做得成功的領導者,做人又未必行。
領導者做人有做人的原則,做事有做事的原則,做人和做事要分開。做人有做人的策略,做事有做事的策略,做人和做事都必須講究策略,要花心思,而不要簡單思考,犯幼稚的毛病。無論做人做事各有多少原則,它們都遵循著一個基本的原則,這就是低調。華士和少正卯都是不能低調的人,所以最後隻能落個被殺的下場。
薑太公因為功高,周王把齊國封給薑太公。齊國有一個叫華士的人,為人十分清高,不向天子稱臣,也不與諸侯交往,所有的人都認為華士賢能。於是薑太公讓人去召他為國效力,連去了三次,華士都拒絕了,薑太公便叫人殺了他。周公問薑太公:“這個人是你們齊國的傑出人物,你怎麼殺了他呢?”薑太公說:“這個人不向天子稱臣,不與諸侯交往,難道我還能希望他向我稱臣,並且和我友好交往嗎?肯定是不可能的,這種人是可以放棄的人,也是自我放棄的人。如果不殺這種人,反而縱容他,那麼全國的民眾都會仿效他,誰還會知道君王是誰呢?”
少正卯和孔子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孔子的門人三盈三虛,都是少正卯在鼓惑。孔子當了大司寇以後,便立即誅殺了少正卯。子貢對孔子說:“少正卯是魯國十分有名的人物,先生卻殺了他,先生不覺得有些不妥嗎?”孔子說:“沒有什麼不妥當的,人有五惡,隻要得其一君子就要誅殺他,而少正卯卻是五惡兼而有之,是小人中的小人,所以不得不殺。”
華士和少正卯之所以被殺,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人高調,但是不向政權低頭,喜歡孤芳自賞,自命清高。薑太公和孔子殺了這兩個人並不掩蓋他們的光輝,反而使得他們的形象更加突出,後人稱讚兩人做事有魄力。而華士和少正卯兩個人逐漸被人遺忘,幾乎沒有人同情他們。
領導者千萬不要過於高調,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如果為人高調,又和別人私人關係較好,或許別人會在一段時間縱容,但心中已經有了不愉快,遲早會招來禍患。如果為人高調,又喜歡標新立異,自詡不和別人同流合汙,那麼肯定也不能和別人相處得長久,而且過得不愉快。
為人高調很難找到朋友。雖然大多數人喜歡和比自己聰明優秀的人交朋友,但是人們不喜歡和顯得比自己聰明優秀的人交朋友。這並不矛盾。比自己聰明優秀是自己心服口服的;而顯得比自己聰明優秀其實是並不心服的。正如一位哲人說,如果你想多一些朋友,就表現得比別人笨一些;如果你想多一些敵人,你盡可能地表現得比別人聰明。為人高調的人是表現得比別人聰明的人,是難交到很多朋友的。
低調做人,低調做事能夠保證領導者自身的安全,能夠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而且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權力爭奪之中。低調的人還給別人誠穩可信的印象,一些好的機會自然朝自己湧過來。
聒噪的蟬一到夏天就叫個不停,讓人覺得很煩;而報曉的公雞隻在清晨叫上幾聲,人們都稱讚公雞勤快。由此可知是否受到尊重不在於說話多少,而在於是否在關鍵時刻說了關鍵的話。
高調的領導者在事情沒有辦的時候總喜歡信誓旦旦,說自己無所不能,這個我熟悉,那個我精通,肯定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到了最後事情沒有辦成,高調的領導者往往受到奚落。而低調的領導者一開始就辦事低調,如果事情沒有辦成,也不會有人說他什麼,因為在開始的時候他並沒有許諾什麼。如果事情辦成了,大家就越覺得這個領導者可信誠穩。而高調的領導者即使事情辦成了,大家也覺得這個領導者有那麼多關係,辦成這件事情是應該的,也不會給高調的領導者太多的褒揚和認同。
曆史上那些被殺的權臣忠臣,為人可以說不是太高調,但是由於他們的赫赫戰功,使他們無論說什麼,做什麼都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因此不自覺地成為了高調的人,甚至有的人使下屬隻知道自己,而不知道君王;隻尊崇自己,而不尊崇君王。君王自然要殺了這個人,就像薑太公殺華士一樣。
所以,領導者為人不要刻意高調,那樣容易招來禍患;而一旦在別人的很大關注中成為了一個十分高調的人,那麼要學會及時地退出公眾的視線,而且此時不要發什麼評論,因為已經十分高調,再發評論會引起更多人的關注,盛極必衰。範蠡被越王拜為上將軍時就認為自己居如此高的職位,是很容易樹大招風的,於是他在越王複國後就不辭而別了。
很多領導者認為自己並不高調,不會招來禍患,但是高不高調並不是個人的主觀表現,而是他人對你的印象。如果一個領導者過於低調,結果反而讓別人更加關注如果也會招來禍患。呂不韋就是個十分典型的例子。他被秦王嬴政罷黜後,在家休養,本來想頤養天年的。但是各國的諸侯使節絡繹不絕地來拜會他,請他出山。雖然他拒絕了,但是秦王嬴政知道以後,心裏總是有塊心病,這塊心病隻能通過殺了呂不韋才能治得好,於是他賜呂不韋一死。也許呂不韋會覺得自己十分委屈,自己毫無怨言地被罷黜在家,已經十分低調了。那些諸侯使節是自己主動找上門的,他也一一回絕了,從來就沒有想過做什麼對不起秦王嬴政和秦國的事情,為什麼還要殺他?其實他不知道秦王嬴政心裏在害怕,害怕這個重臣有一天會謀反。與其繼續擔憂下去,不如殺了他痛快。總之,做人做事都要低調,如果發現自己變得十分高調,不論是怎麼變成的,都要及時地功成身退,否則就會給自己招來禍患。
誌當高遠,事當謹慎
呂僧珍字元瑜,是東幹郡(治今山東濟寧市北)範縣人,家世居廣陵(今江蘇揚州)。
從南齊時起,呂僧珍便跟隨蕭衍。蕭衍為豫州刺吏時,他任典篆。蕭衍任領軍時,他補為主簿。建武二年(495年),蕭衍率師援助義陽抗禦北魏,呂僧珍隨軍前往。後蕭衍任雍州刺史,呂僧珍為蕭衍手下中兵參軍,被當作心腹之人。蕭衍起兵後,呂僧珍被任為前鋒大將軍,大破蕭齊軍隊,為蕭衍立下了大功。
呂僧珍有大功於蕭衍,被蕭衍恩遇重用,其所受優待,無人可以相比。但他從未居功自傲,恃寵縱情,而是更加小心謹慎。當值宮禁之中,既使是盛夏也不敢解衣。每次陪伴蕭衍,總是屏氣低聲,不隨意吃桌上的果實。有一次,他喝醉了酒,從桌上拿了一個柑橘,蕭衍笑著說:“卿真是大有進步了。”拿一個柑橘就被認為是大有進步,可見呂僧珍謹慎到什麼程度。
呂僧珍因離鄉日久,上表請求蕭衍讓他回鄉祭掃先人之墓。蕭衍為使其衣錦還鄉,光宗耀祖,不但準他辭官,還賜他使持節、任平北將軍、南兗州(治今江蘇揚州)刺史,即管理其家鄉所在州的最高行政長官。
然而,呂僧珍到任後,平心待下,不私親戚,沒有絲毫張狂之舉。呂僧珍的侄子,是個賣蔥的。他聽說自己的叔叔做了大官,便不再賣蔥了,跑到呂僧珍處要求謀個官做。呂僧珍對他說:“我深受國家重恩,還沒有做出什麼事情以為回報,怎敢以公濟私。你們都有自己的事幹,豈可妄求他職,快回蔥市幹你的本行吧!”
呂僧珍的舊宅在市北,前麵有督郵的官府擋著。鄉人都勸呂僧珍把督郵府遷走,把舊宅擴建。呂僧珍說:“督郵官府自我家蓋房以來一直在北地,怎能為擴建我家而讓他搬家呢?”遂不許。呂僧珍有個姐姐,嫁給當地的一個姓於的人,家就在市西。她家的房子低矮臨街,左鄰右舍都是開買賣的店鋪貨攤,一看就是下等人住的地方。但呂僧珍常到姐姐家中做客,絲毫不覺以出入這種地方為恥。
君子立身處世,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這是封建社會中大丈夫的做人準則。然而,這並非常人可以做到。仍有些人貴而忘賤,得誌便猖狂,恣意妄為,最終身敗名裂。呂僧珍可謂深知立身之道的智者,他功高不自居,身貴不自傲。從而使皇帝對他更加信任,放心。呂僧珍58歲時病死,梁武帝蕭衍下詔說:“大業初構,茂勳克舉,及居禁衛,朝夕盡誠。方參任台槐,式隆朝寄;奄致喪逝,傷慟於懷。宜加優典,以隆寵命,可贈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常侍、鼓吹、侯如故。”不但如此,呂僧珍還被加諡為忠敬侯。呂僧珍善有善終,當和他的立身謹慎是分不開的。
謹慎立身,是對立身的價值有了充分認識。有了功勞,不要經常說起;有了恩寵,注意不可張揚;有了權力,注意不要濫用;有了做高官的朋友,注意不要趨炎附勢;有過去的不得誌的朋友,注意不要嫌棄。誌當高遠,事當謹慎,這是曆史指示的做人原則。
謹言慎行才能全身而退
漢景帝初年,晁錯建議削藩,使早就圖謀不軌的吳、楚等七國聯合叛亂。危機之時,漢景帝便授於周亞夫太尉之職,要他指揮軍隊前去平叛。周亞夫既未推辭,又未謙讓,隻是接受任務,更無其他言語。漢景帝雖然覺得高興,但同時又覺得周亞夫有些傲慢,可能有點不大尊重或是看不起自己這個年輕的皇帝。
周亞夫出兵之後,屢設奇謀,僅三個月,吳王劉濞被殺,吳、楚叛亂被平定。吳、楚是叛軍主力,其餘五國也節節敗退,沒用多久,作亂藩王或是自殺,或是伏誅,七國叛亂很快就平定了。平安七國叛亂,周亞夫功勞很大,贏得了人們的一致稱譽,漢景帝也重用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