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周亞夫被擢升為丞相,丞相為文官之長,但由於他得罪了人,便有人尋機報複。
首先找周亞夫麻煩的人就是梁王劉武。劉武與漢景帝同為竇太後所生,竇太後十分寵愛小兒子劉武,對他“賞賜不可勝道”,但他恨上了周亞夫。當時,周亞夫主持平叛,率領軍隊開到了河南一帶。吳、楚聯軍正全力攻梁,周亞夫等人分析了形勢,認為吳、楚聯軍銳氣正盛,漢軍難與爭鋒,決定把梁交給吳、楚聯軍,任由他們攻打。梁王向漢景帝求救,漢景帝也命周亞夫援梁,但周亞夫給他來了個“不奉詔”,而是派騎兵截斷了吳、楚聯軍的糧道。吳、楚聯軍久攻不下,銳氣盡失,又被斷了糧草,被迫找漢軍主力決戰,周亞夫則深溝壁壘,養精蓄銳,一舉打敗了吳、楚聯軍。
周亞夫隻知謀國,不知謀身,雖然平叛勝利了,但卻與梁國結怨,終使梁王怨恨。因此,梁王每逢入朝,經常與母親竇太後說起周亞夫,極盡中傷誣陷之能事。時間一長,假話也成了真話,何況梁王所說的並非假話,隻是對事實的理解不合實際而已。竇太後聽信了梁王的讒毀,經常向漢景帝說周亞夫的壞話。
漢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立長子劉榮為皇太子,但因其母栗姬逐漸失寵,漢景帝就想廢掉太子,另立王皇後之子劉徹為太子。周亞夫秉性直爽,不懂勸諫藝術,與漢景帝發生了爭執。後來漢景帝說廢立太子是家事,不需外人插手,周亞夫這才無奈罷休。周亞夫的勸諫不僅未能說服漢景帝,反而蔑視皇帝,因而皇帝深為憤怒。
漢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王皇後要求封自己的哥哥王信為侯,周亞夫斷然否決,他說:“高祖皇帝曾經與諸大臣歃血盟誓:非劉氏而王,非有功而侯,天下共擊之。”這還罷了,他還直言不諱地說:“王信雖是皇後的哥哥,但並無功勞,如果把他封了侯,那就是違犯了高祖的規約。”這自然使漢景帝十分惱怒,隻是周亞夫持之有故,言辭確鑿,漢景帝才不便發火,隻能“默然而沮”。但從此加深了他與景帝之間的矛盾,更得罪了王信。
梁王與王信過從甚密,都恨極周亞夫,於是,兩人聯手,內外夾攻,一起陷害周亞夫。後來又由於其他事情,漢景帝對他產生了一定的懷疑。一次,景帝專門宣召周亞太,想“考驗”一下,看他是不是個知足的人。
一日,漢景帝特賜食於周亞夫。周亞夫趨入宮中,見漢景帝兀自獨坐在那裏,漢景帝跟他隨便說了幾句話,就命擺席。漢景帝讓周亞夫一起吃飯,隻是席間並無他人,隻有一君一臣,周亞夫就感到有些慌惑,等他到了席前,發現自己麵前隻有一隻酒杯,並無筷子,菜肴又隻是一整塊大肉,無法進食。周亞夫覺得這是漢景帝在戲弄他,忍不住地就想發火。轉頭看見了主席官,便對他說:“請拿雙筷子來!”主席官早受了漢景帝的囑咐,裝聾作啞,站著不動。周亞夫正要再說,漢景帝忽然插話道:“這還未滿君意嗎?”周亞夫一聽,又愧又恨,被迫起座下跪,脫下帽子謝罪。漢景帝隻說了一個“起”字,周亞夫就起身而去,再也沒有說話。
幾天過後,突然有使者到來,叫他入廷對簿。對簿就是當麵質問,澄清事實,核實錯誤罪行。周亞夫一聽,就知末日已到,但還不知犯了什麼罪。等周亞夫到了廷尉府,廷尉交給他一封信,周亞夫閱後,全無頭緒。
原來周亞夫年老,要準備葬器之類,就讓兒子去操辦。周亞夫的兒子買了五百副甲盾,原是為護喪使用,出於貪圖便宜,買下了許多朝廷使用的木料等。他使傭工拉回去,又未給錢,使得傭工懷恨上書誣陷。
漢景帝見書十分惱怒,正好借機找茬,派人訊問。周亞夫根本不知道這些事情,無從對答。問官還以為他倔強不服,就報告了景帝。
景帝怒罵道:“我何必一定要他對答呢!”就把他交大理寺審訊。周亞夫入獄,其子驚問何故,等弄清了原委,才慌忙稟告父親。周亞夫聽了以後,什麼話也沒說,隻是長歎了一口氣。
下麵這段問答是千古有名的。大理寺當堂審訊,問道:“你為什麼要謀反?”周亞夫說:“我的兒子所買的東西全係喪葬所用,怎能談得上謀反呢?”主審官說:“你就是不想在地上謀反,也想死了以後在地下謀反!”這真是石破天驚之判詞,周亞夫一聽,完全明白了,再也無話可說。被關入獄中後,他五日不食,絕食而亡。
為人處世,須謹言慎行,不可得罪人太多。否則他人容易記過在心,關鍵時刻這些人不會幫你說話,反而趁火打劫,落井下石,將你推至絕境。
第3節 不輕易承諾,但要信守每一個承諾
領導者的生命是信守諾言
領導者的生命是什麼?是信守諾言!
假如你想擁有卓越的駕馭下屬的能力,就必須做到言必行、行必果。這些忠告應時時出現在你的心裏:不要承諾尚在討論中的公司決定和方案;不要承諾你辦不到的事;不要做出自己無力貫徹的決定;不要發布下屬不能執行的命令!
假如你打算說話一諾千金,你就必須得誠實。因為誠實是高尚的道德標準的一種體現,意味著人格的正直,胸懷的坦蕩而且真摯可信。想成為別人的榜樣嗎?那就以誠待人吧!
假如你想發展高水準的誠實品質,請記住這些忠告:任何時候做任何事都要以真摯為本;說話做事都力求準確正確;你在任何文件上的簽字都是你對那個文件的名譽的保證,相當於你在個人支票、信件、備忘錄或者報告上的簽字;對你認為是正確的事要給予支持,有勇氣承擔因自己的失誤而造成的惡果。作為一個領導者,任何時候不能降低自己的標準,不能出賣自己的原則,不能欺騙自己;永遠把義務和榮譽放在首位。如果你不想冒放棄原則的風險,那你就必須把你的責任感和個人榮譽放到高於一切的位置上。
切勿毀約,毀約近似於說謊。對下屬說謊,無異於在下屬麵前翻臉不認賬,自毀形象!下屬對主管感到不滿的,通常說謊者占絕大多數。因此,主管對於下屬有一件事絕對要避免,那就是“毀約”。莫非世上有這麼多愛說謊的上司?
實際上,經過仔細推敲之後發現,有許多主管說謊多半是迫不得已的:有時是主管內心並不想說謊,但由於各種因素,造成主管無法履行約定;也有上司本身了解真情,說出來的時機還不成熟,因此被迫說謊,但是下屬並不了解整個事件的性質;還有的是因為上司發生了誤會,記錯、說錯或聽錯而造成的。即使如此,上司也不能輕率地處理此事。上司應該堅守一項原則——我絕不對下屬說謊。
下屬通常會隨時注意上司的一言一行。一旦發現上司的錯誤或矛盾之處,就會到處宣揚。雖然此與信賴並不矛盾,但是被捉到小辮子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實際上,下屬信賴上司的程度,多半超過上司的想象。因此,一旦下屬認為“我被騙了”,那麼他對你所產生的憤怒是無法估量的。
你可能碰到原先認為可能完成的任務卻突然失敗的情形,因而無法履行和下屬的約定。此時,你應該盡早向對方說明事情的原委,並且向他道歉。若你說不出口,而又沒有尋求解決之道,事態將變得更嚴重。如何道歉呢?道歉的訣竅在於尊重對方的立場。一開始你必須表示出你的誠意,若你隻是一味地替自己辯解,企圖掩飾自己的過失,隻會招致更嚴重的後果。一旦說謊的惡名傳開來,就很難磨滅掉;必須花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能將此惡名根除。
在工作崗位上,如果你必須說謊時,最好在事後找個機會說明事實。但說明不能隻是一個借口。畢竟對方因為你的謊言而陷於不利的處境,或遭遇不愉快的事情。因此,你應先對你的謊言誠懇地道歉,然後再加以補充說明。如果對方能夠了解你的用心,是最好不過了。但是,一諾千金不能隻停留在口頭上,而必須要付諸於行動!言行不一,欺騙下屬是領導者必須克服的病症。否則,領導者會自食苦果,毀於一旦!
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俗話說得好“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作為領導者,是否守信,不僅關係領導者個人的威望和功業,也關係到所處的集體的形象和興衰。所以說,很多時候,領導者的所作所為,並不僅僅代表自己,而是代表所處的集體,對於個人的不受信,在別人看來其實就是集體的不守信,要想維護集體的利益,就必須盡量完善自己。
齊桓公,姓薑,名小白,是春秋時期齊國人,齊襄公的弟弟,後來他做了齊國的國君。在他統治期間,齊國成為春秋各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齊桓公也被後世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齊國曾與魯國交戰,但魯國曾派大將軍曹沫三次領軍攻打齊國,每次都大敗而歸,還被齊國奪去了大片的領土。魯莊王害怕齊國乘勝追擊,把魯國的都城也給占領了,於是就打算與齊國求和,並獻出遂邑這個地方。齊桓公答應了魯莊王的請求,兩國決定在柯地這個地方舉行簽約儀式。可是兩國國君把盟約剛剛簽完,曹沫就衝上前去,用匕首抵住了齊桓公的脖子。並威嚇說:“誰也不要上前,否則我就殺了他。”齊國的謀士和將官們都害怕齊桓公會有什麼不測,不敢上前,隻好問:“你想幹什麼?”曹沫激動地說:“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這是事實。但是齊國侵占魯國的領土也太多了,以至於齊國的邊境已經延伸到了魯國的城牆下。魯國的城牆一倒塌,就會壓著齊國的領土。請你們考慮一下吧!”言下之意就是,你們把侵占魯國的土地都還給魯國,否則就對你們國君不利。
齊桓公知道如果不答應曹沫的要求,自己肯定活不成,於是就急忙對曹沫說:“好好好,我答應你把侵占魯國的土地都還給你們。”此話一出,曹沫果然放下了手中匕首,放開齊桓公將他推到齊國臣子的行列中。
齊桓公對此惱羞成怒,脫險後就想違背信約。這時,管仲對他說:“您這樣做不妥,人家劫持您是不想和您訂立盟約,您事先沒有料到這件事,這說明您並不聰明;您麵臨危險,不得不聽從人家的威脅,這說明您不是十分勇敢;您答應了人家卻又不想兌現承諾,這說明您不講信用。作為一國的國君,您既不勇敢,又不聰明,現在您又想不講信用,以後還會有誰會真心服您呢?而如果您如約還給魯國土地,這樣世人就會給您誠信的美名,這比起魯國的土地要有價值得多啊。”齊桓公聽了,覺得管仲說得很有道理,就如約把侵占魯國的土地還給了魯國。
諸侯們聽說了齊桓公信守諾言的這件事情,都覺得齊桓公是個值得信賴的人,因而都紛紛依附齊國。兩年以後,諸侯接受齊桓公的邀請,到甄地聚會,他們心悅誠服地請齊桓公主持大會。從此,齊桓公成為諸侯公認的霸主,開始號令天下,創設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輝煌業績。
故事中齊桓公聽從管仲的勸諫,信守諾言,歸還了魯國的土地,贏得了各國諸侯的信賴,這不能不說是他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的重要原因。
言必行,行必果
古人雲,“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又說“言必行,行必果”。這是做人的學問,也是處理好人際關係,樹立威信的方針。不少領導者做的最糟糕的一件事就是,許了諾卻不兌現。他們不珍惜這一諾千金的價值,在聽覺和視覺上滿足了下屬的希望之後,留給了人們漫長的等待,以及最終毫無音訊的失望。
諾言如同激素,最能激發人們的熱情。試想在你頭腦興奮的狀態下,許下了一個令人振奮的諾言:如果超額完成任務,大家月底將能夠拿到40%的分紅。這是怎樣的一則喜訊啊!情緒高亢的人們已無暇顧及它的真實性了,想像力已穿過時空的隧道進入了月底分紅的那一幕。
接下來人們便數著指頭算日子,將你的許諾化為精神動力投入到辛勤工作之中。到了月底,人們關注的焦點還能是什麼呢?也許你此時最希望的就是有一場突如其來的大事件,將人們的注意力統統吸引到那裏去。或者,最好是下屬都失憶,在見到你時,問你“我是誰?”這樣的問題。
難以實現的諾言比謊言更可怕。雖然謊言可能會鬧得滿城風雨,沸沸揚揚,但人們總會有明白事實真相的一天。然而未實現的承諾騙取的卻是人們真心的付出。就如同你讓一個天真的孩子替你跑腿送一份急件,當孩子滿頭大汗地跑回來向你索要承諾的獎賞時,你卻溜之大吉。那孩子可能從此學會了收取定金。可是,一旦你的下屬有了這樣的心態,那麼你在組織中就是一個失敗的領導者,你的權威沒有了,信任也失去了。赤裸裸的管理與被管理的關係會讓領導者覺得自己置身於一個由僵硬的數字符號構築的組織環境之中。
領導者隻有成為守信者才能產生威信,才能獲得下屬的信任。
《商君書》記載,商鞅準備在秦國變法,製定新的法律。為了使百姓相信新法是能夠堅決執行的,他在京城南城門口立了一根木頭,對圍觀者說:“誰要能將這根木頭從南門搬到北門,就賞他五十兩銀子。”大多數人都不相信有這等好事,怕商鞅的許諾不能兌現。就在大家猶豫不決時,有一個人扛起木頭,從南門一直走到北門。商鞅當場兌現諾言,賞給他五十兩銀子。這樣一來,人們都開始相信商鞅說的話了。自此以後,在他推行所立的新法時,人們都容易遵守了。
我國古人很講究言不在多,但必須守信的道理。因為自己守信才能得到人們的信任。一般老百姓講不講信用,隻是關係到他的人際關係;而政治家、軍事家講不講信用,則關係到治國、治軍的大事。在今天,守信更成為一個企業成功的重要因素。
雖然大家都知道要守信,也明白守信是怎麼回事,但是總有些人會由於某些特殊的原因不能遵守諾言。作為一個領導者,尤其應該重視這方麵的問題。特別是有的領導者,當下屬做了一件很令自己滿意的事時,總會脫口而出許下一個什麼諾言,並且這些許諾大多和升職、加薪有關,讓下屬引頸期盼。可是也許由於工作繁忙,他說過之後就忘記了,這樣會極大地挫傷下屬的積極性。
甚至,領導者不遵守自己的諾言將會使下屬產生對上司的不信任感。得不到下屬信任的領導者怎麼可能帶領自己的團隊做出優秀的成績呢?領導者的成功總是和團隊基層工作人員的努力分不開的。因此不能輕視對下屬的許諾,要麼不許諾,如果許諾就一定要遵守。哪怕最後領導者需要一定的付出,他也要遵守諾言,否則,失去的東西將會更多。
誠實守信也需要堅持
領導者還要記住一點,誠實守信,是人與人之間交往時應該遵守的一項十分重要的準則,更是獲得成功的重要方法。隻有你以誠信示人,別人才可能把自己的知識和學問交給你。所以說,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就一定會贏得別人的肯定,不要妄想通過什麼不正當的手段獲取某些不屬於你的東西,否則到最後你還是失敗者。
宋濂小的時候家裏很窮,沒有錢讀書。酷愛讀書的他隻能向有藏書的人家借書來看。每次借閱,他總能按講好的期限及時歸還,所以人們都樂意將書借給他。
一次,宋濂借到一本好書,越讀越喜歡,於是他就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為了能夠按時歸還,他就沒白天沒黑夜地抄書。當時正值隆冬季節,天寒地凍,寒氣襲人。宋濂家裏又沒有什麼取暖設備,他的手凍得冰冷僵直。他不得不放下筆,將手伸開、握攏,再伸開、再握攏,或是把雙手放在嘴邊哈氣,等手稍微暖和一點,再接著抄。
宋濂的母親一覺醒來,發現兒子的屋裏燈光還亮著,就掀開門簾進來說:“孩子,你怎麼還不睡覺啊?都後半夜了,天這麼冷,小心凍壞了身子。”宋濂答道:“娘,我抄書呢!”娘說:“今天太晚了,趕快睡覺吧,明天再抄。白天天氣暖和些,屋裏也亮堂。”宋濂說:“明天來不及了,我答應明天還書的,今天晚上必須抄完才行。”娘又說:“他們家有那麼多的書,不會急著要這本書看吧?”“那倒是!”宋濂一邊抄書一邊回答,“不過,不管人家是不是等著看這本書,到期了就要歸還人家,一天也不能耽誤。”
宋濂的母親見他堅持要繼續抄,也就沒再說什麼。就這樣,宋濂一直抄到了天亮,總算把那本書抄完了。白天,他把書還給了主人家。那人接過書一看,幹幹淨淨,不卷不折,還是那麼平整,非常高興,就對宋濂說:“快過來看看,這一排都是好書,你想借哪一本就隨便挑吧。”
長此以往,宋濂借閱了許多書,大大增長了學識。宋濂漸漸長大,意識到隻靠自己埋頭苦讀,書中許多重要的地方不能領會,需要有人指點。於是他決定去尋訪名師。很快,宋濂打聽到一位很有學問的人,並和他約定了拜望的時間。
那位學者的家很遠。不巧的是,就在出發前幾天,接連下起了鋪天蓋地的大雪;好不容易等到天晴了,卻又刮起了強勁的西北風。風卷積雪,天地間一片白茫茫。人們都躲在家裏,路上幾乎看不到行人。
這天一大早,宋濂就裝好書箱,捆好鋪蓋,準備出發了。母親見了大吃一驚:“兒子,這麼大的風雪,你怎麼能出遠門呢?”宋濂說:“娘,今天不出發,就會耽誤了拜師的日子。”母親勸他說:“兒子,你想想,去老師那裏得經過深山大穀,山裏的雪恐怕更深了,哪能邁得動步啊!再說,你就穿這麼一件舊棉襖,難以抵禦寒氣呀!”宋濂說:“娘,約定好了拜師的日子,我做學生的怎麼能失信呢?再大的風雪我也得去!”母親又勸他說:“兒子,碰上這樣的天氣,就是遲到了,老師也不會責怪你的。”“老師可能不會責怪我,這個我也明白。可是我必須守信用,不能因為老師不會責怪我就失信啊。”說完,宋濂就告別了母親,冒著刺骨的寒風上路了。
經過幾天的艱難跋涉,當宋濂準時到達老師那裏時,渾身都快凍僵了。老師見了,感動得連連稱讚:“這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一定能成才!”後來,宋濂果真成了一代名臣。
有人曾經說過:擁有誠信,也就掌握了成功的方法。可見誠信在一個人成才的道路上是多麼的重要。宋濂的故事告訴我們,宋濂之所以能夠成為知識淵博的一代名臣,從根本上說,就是因為他具有誠實守信和堅忍不拔的品格。
我們要記住一點,誠實守信,是人與人之間交往時應該遵守的一項十分重要的準則,更是獲得成功的重要方法。隻有你以誠信示人,別人才可能把自己的知識和學問教給你。所以說,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就一定會贏得別人的肯定,不要妄想通過什麼不正當的手段獲取某些不屬於你的東西,到最後你還是失敗者。
不要許諾自己辦不到的事
生活中,常有些人喜歡順口答應別人事情,而事實上卻無法做到,這就叫做“空頭支票”。
身為一個領導,尤其要避免這點。有些剛上任的領導,由於過分相信自己的實力,很輕易地就會答應下屬:“……過些時候我可以指導你。”然而往往卻做不到。這樣很容易在下屬心中留下一個“不守信用”的印象。因此,對於一個領導而言,空頭支票絕不能開,一是因為它失去章法,二是因為失信於人。
舉個例子:有一家外貿公司的年輕地區市場負責人王先生,很想將分公司的銷售問題解決,於是就向銷售部門提出種種計劃。當他每一次出差到總公司去時,就向銷售科長彙報說:“我那邊的產品A銷售不佳,要求減少該產品的供應量”、“目前我那邊產品B銷售量增加,應該適當地增加貨源”、“顧客普遍要求送貨上門,我們是否考慮開辦這項業務,方便顧客也能保持客源”等。
每次當他提出這些問題時,銷售科長都會回答他說:“是這樣啊!曉得了,我可以考慮一下。”或“我可以和上司商量一下,以後再說好了。”但卻總是無法給他一個明確的答複。
一兩個月很快地過去了,而銷售變動的隻有申請中提到的那些事而已。王先生遂想盡各種辦法,通過廠長向總公司的常務董事提出報告。常務董事聽後說:“原來是這樣,我曉得了。我會好好安排,去讓銷售科長辦妥此事。”王先生從常務董事處聽到此消息後,非常高興,以為銷售問題即將解決,遂告訴下屬和顧客問題很快會解決,隻是時間的問題。
又過了三個月,卻毫無動靜,到了第六個月,才有了小的銷售變動,不過,隻是些表麵工作而已。到此,下屬和顧客對王先生的不信任感,愈加強烈了。王先生確實做了很大的努力,而其下屬和顧客仍不免在背後批評他。其實錯並非在王先生本身,隻是由於他急於解決問題,卻又處理不當,徒然惹來這些非議。
這個例子很具代表性。很多時候,當領導聽到下屬的請求時,往往認為事情頗易實現,便一口答允,而不詳加考慮各種情況。事後,由於情況變化,或本身判斷錯誤,以致發生執行上的困難,而失信於下屬。此時,唯一的解決之道——道歉,真誠的請求下屬原諒。如此,下屬必能釋懷。可惜,大多數的領導都不願意認錯,而佯裝不知道,因此下屬不信任這樣的領導是有理由的。
事實上,凡是那些喜歡開空頭支票的領導者,其結果無一例外是眾叛親離!
良好的信譽是一種資本
信譽是什麼?就是忠誠,不欺騙。《論語》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而不習乎?”古人特別講究“為人謀”要忠誠,“與朋友交”要講信譽。
對領導者來說,信譽是一種資本,是一種“金不換”的資本。有信譽就可以聚合隊伍,可以取信於人。在很多時候,辦企業和做人一樣,實際上是一個永無止境掙信譽的過程。因此,一位知名企業領導者曾感歎天底下最容易掙的是錢,最難掙的是信譽。為什麼這樣講?因為他認為錢是那種靠技巧和力氣就可以掙到的東西,無非是掙多掙少的問題。而信譽是不能靠技巧掙到的,要靠內在的品質與自覺。因此,一個政府、企業或者個人,如果透支信譽,必定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由香港影星成龍演繹的那則廣告,使“愛多”幾乎家喻戶曉。在胡誌標這個年僅30歲的廣東青年帶領下,愛多公司創建了中國VCD市場最響亮的牌子,它在中央電視台一擲兩億奪得“標王”的非凡魄力,調動了全國各地新聞媒體的熱烈炒作,它在VCD市場上引人矚目的表現,為自身及合作夥伴帶來了滾滾的財富。
然而,到1999年初的時候,愛多公司便出現了一些反常的現象,在中央電視台播出的有關愛多公司的產品的廣告銳減。在全國的許多大城市中,曾經處處林立、舉目皆是的愛多公司的戶外廣告,不知不覺中已是漸現稀疏。在一些全國性的報刊上,愛多公司的廣告同樣大幅度減少……到2000年,曆經了債務堆積、廣告停播、股東危機、法院封樓、下屬離開等一係列的打擊後,紅極一時的愛多公司終因欠巨額債務而陷入了困境,破產在即。到了4月,愛多危機爆發一年後,胡誌標又出了事,因涉嫌商業欺詐行為,被警方刑事拘留。因此,有理由問,號稱“我們一直在努力”的愛多公司和他們的領導者胡誌標“一直在往哪兒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