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有明確的目標,管理才能有的放矢(1 / 3)

《致加西亞的信》reference_book_ids\":[689532891880751412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對於沒有航向的船來說,任何方向的風都是逆風。

航向就是做事情的目標,做任何事情都必須有明確的目標,然後才能夠將事情做好。對於管理者來說,正確地做事情固然重要,但首先必須做正確的事情,必須明確目標。不但是為自己,而且是為全體員工。

許多管理者做工作沒有明確的方向,他們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一會兒向東,一會兒向西,一下子試試這個辦法,一下子用用那個辦法。做得不如意,就馬上換一個方向,運氣好時就能收到一些成效,運氣不好就會有損工作業績。他們往往一聽說誰怎麼做好,就立馬學著人家做,他們的一生都似乎永遠沒有固定的方向,因此工作業績自然不如人意。其實,在旁人看來,他們的問題很簡單,這就是他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應該追求的。

誠如一位成功學大師所說:“人的頭腦具有一種像飛彈一樣的自動導航功能,一旦人有了明確清楚的目標後,頭腦就會自動地發揮它無限的能量,產生強大的推動力,並且能夠不斷地瞄準目標和修正你的行為,自然地把我們引到朝向目標的方向前進。”對於管理者來說,在頭腦進行這種運作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不僅隻是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而是要十分明確達成這個目標的“原因”,畢竟原因主導一切,也隻有這個原因才是讓人持續朝目標前進的原動力。

瓦倫·本靈斯研究了90位美國最傑出的領導者,發現他們有四種共有的能力:令人折服的遠見和目標意識;能清晰表達這一目標,使下屬明確理解;對這一目標的追求表現出一致性和全身心的投入;了解自己的實力並以此作為資本。可見,確立目標的能力對於管理者是十分重要的。

庖丁解牛的工作方法值得借鑒

對於管理者來說,光有目標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能像庖丁解牛一樣將目標進行分解。

管理者要分解目標,首先必須和團隊成員進行充分的溝通。隻有通過充分的交流,團隊上下層才能對環境有更充分的了解,在最大程度上消除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這是上下級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協調的前提條件。

其次必須對目標進行初步的分解。目標的分解過程遵循參與決策的方式,由上而下結合,由下而上地共同參與目標的選擇,並對如何實現目標達成一致意見。管理者需要通過各種方式來鼓勵大家共同參加目標製定的決策。參與決策的主要優點是能夠誘導個人設立更困難的目標,如果目標難到足以使個人發揮出他的潛能,則這種方法是有效的。參與是通過增強個人的勇氣而對績效產生積極的影響,通過參與決策的方法,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員工的士氣,他們普遍會對自己選擇的目標滿意,也充滿了信心,因為他們是在主動地挑戰自我設定的目標,這對於目標的實現是十分有利的。

再次必須對目標進行深度分解。團隊成員結合自己的目標,分析公司的下期工作方向與競爭策略,找出自己思路與公司經營思路的差異與分歧,並且分析其原因。管理隊伍成員在理解公司的經營目標後,在工作中有正確和清晰的方向感,在追求短期利益的同時,保證公司的長期戰略的實現,並據此重新擬訂下期的工作計劃。

最後是擬訂工作計劃。目標分解的過程是團隊成員在思考每一個數據是怎樣估計出來的,以及如何去完成的過程。當目標分解完之後,團隊成員對於下期的工作細節也就基本上胸有成竹了,然後就可以根據每個細節的重要性與緊急性安排好自己的工作計劃,並形諸文字和表格,在執行時記載進度情況。

有使命感,才會有責任心

管理者必須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要對企業有極高的忠誠度。如果企業的管理者都對企業沒有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和極高的忠誠度,又怎麼能要求員工對企業有使命感、責任感和忠誠度呢?如果管理者對企業沒有使命感、責任感和忠誠度,往往會導致企業經營失敗。鄭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鄭州百文杭州分公司的總經理利用鄭州百文的銷售渠道銷售自己的產品,讓所有的收入進入自己的賬戶,讓所有成本進入鄭州百文的賬戶。這樣來做,鄭州百文經營肯定會失敗。

《致加西亞的信》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美西戰爭爆發後,美國總統麥金萊需要和西班牙的反抗軍首領加西亞取得聯係。但是當時加西亞在古巴叢林的山裏,而且沒有人知道確切的地點,然而美國總統又必須盡快得到他的幫助。於是總統找到了安德魯·羅文中尉,因為隻有他才有辦法找到加西亞。結果,羅文不負重托,曆經險境,僅用三個星期就找到了加西亞將軍,鄭重地把信交給了他。羅文因此而成為民族英雄。

在羅文送信的過程中,他沒有受到任何強製約束,他完全可以不送信或者中途跑掉,但他沒有。正是他內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忠誠度等道德規範支撐著他曆盡艱險將信送給了加西亞將軍,最後羅文也成為了民族英雄。

羅文中尉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因為他傑出的軍事才能,而是在於他優良的道德品質,它包括對職業的忠誠和敬業,對上司的服從和誠信。在這個滿世界都在談論“變化”和“跳槽”的時代,對管理者提出責任感的要求並不過時,因為管理者的這些基本道德水準正是企業發展的基石。

認識自己是管理者永恒的話題

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神廟上刻著惟一一句話:“認識你自己。”

我們知道IBM公司對員工的關心體貼以及其終身培訓製度一直為業界所稱道,還知道從小沃爾森時代一直延續到現在的鮮明的紀律文化。但是IBM公司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不僅是因為IBM公司對員工所做的一切,還因為IBM公司的員工能堅定不移地信守和奉行公司的價值理念,遵守既定的規則,同時還具有突出的創新精神。因為IBM公司的員工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自我管理。

現代的企業管理越來越倚賴於規則,畢竟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但和大自然中任何法則一樣,規則也不能太繁太多,過多就會失衡,變成負麵的東西。員工必須實現自我管理,而實現員工自我管理的關鍵要素是引導和幫助員工。

20世紀初,美國著名教授梅奧提出了“人群關係理論”。他宣稱,工人的生產效率主要取決於工作態度以及他與周圍人的關係。梅奧以及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學說,為管理學的發展開辟了極其廣闊的空間,在員工應得到尊重、鼓勵,應從工作中得到樂趣和滿足人性化理念的推行和應用過程中,員工的自我管理也得到了推廣。對於組織來說,任何自發的自我管理都可能導致混亂,因此需要對員工自我管理進行正確的引導,這需要企業製定統一的戰略規劃。

員工自我管理的範疇大致包括:員工對組織“引導方式”的認同程度,對一定的文化價值體係的理解和興趣程度,羞恥感、自律感、自我約束力以及自我激勵能力,工作中所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對所承擔工作和達到組織所設定目標的自信心,克服困難和戰勝挫折的勇氣,對同事的尊重和在工作中體現出的合作精神等等。

不要逃避自己的責任

管理者處於管理地位不僅意味著不逃避責任,而且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責任,甚至承擔那些本來就不屬於自己的責任。

你是否經常能聽到有人在問“這是誰的錯”?即便這種話不是每天都能聽到,你也會看到許多人在抵賴狡辯,或者為了推卸責任而指責別人。也許你會發現你自己也有這種習慣。

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情沒有盡善盡美的,在生活和工作中做錯了事情是在所難免的。每一天,每一個人都會遇到麻煩,當這些麻煩帶來指責的時候,你是否想過要承擔這些擇任?很多人都天生地選擇了逃避職責,因為指責往往會引起不快和懲罰。為了避免這些不快與懲罰,許多人想盡辦法逃避責任,比如轉移批評、推卸責任、文過飾非等等。避免或逃脫責罰是人類的一種強烈本能,多數人在“有利”與“不利”兩種形勢的抉擇中都會選擇趨吉避凶。通過各種“免罪”行為,人們可以暫時逃脫責罰,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

這就是我們能經常聽到以下這些借口的深層原因了:

“這不是我的錯。”

“我不是故意的。”

“這不是我幹的。”

“本來不會這樣的,都怪……”

這些說法都是在推卸責任,來維護自身的良好形象。殊不知這些說法的實質就是不負責任,不對自己的同事和組織負責任。如果在一個組織中人人都如此推卸責任,那麼組織犯的錯誰來承擔?如果在一個組織中人人都這麼幹淨,那麼組織又怎麼會犯錯呢?

作為員工表率的管理者,必須學會承擔責任,必須學會勇於承擔責任,而不是找任何借口來逃避責任。對於一個管理者來說,承擔責任可以使他贏得信任。而贏得信任是穩固管理權利的基本條件,隻有員工對管理者表示信任,才能夠自發自覺地聽從管理者的工作安排。

有誠信,才能保證管理的執行力

管理者要講究誠信,同時也必須讓其員工也講究誠信。

誠實守信,以誠相待,是所有管理學上最有效最高明最實際也是最長久的方法。林肯說:一個人可能在所有的時間欺騙某些人,也可能在某些時間欺騙所有的人,但不可能在所有的時間欺騙所有的人。對於管理者來說道理也同樣如此。在一個信息傳播日益迅速的市場環境下,管理者的小手段小聰明是很容易被看破的,即便是偶爾取得成功,這種成功也會是相當短暫的。對於管理者來說要想贏得員工的心,誠信才是永久的實在的辦法。

市場經濟發展了兩百多年,在西方國家出了不少優秀的管理者。審視他們的成功因素,我們會發現有很多不同,他們中有的性格乖張,有的性格開放;有的靠強大的社會活動圈,有的靠名人的推薦等等。但是在他們的所有素質中,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很簡單的事實:他們都是講求誠信的人,他們通過他們的誠實獲得了員工的信任和信賴。

一個管理者開始他的管理生涯的最基本素質就是誠信。如果一個管理者成天地想著如何欺騙他的員工或者如何欺騙他所服務的企業,他怎麼可能贏得員工和企業的信任?

對於一個管理者來說,一時間有成效的管理固然重要,它是管理者進行管理活動的直接目的,但並不是惟一目的。管理者進行管理活動的基本目的還是在於建立個人的誠信體係,以此來為組織、員工和自己謀求更多的利益。

管理者在管理活動中的誠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

一是對企業的誠信。管理者所進行的管理活動並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業,在管理者的身後有個強大的企業支撐體係。企業的運作需要管理者和員工的努力,管理者要時刻注意維護企業的形象。

二是對員工的誠信。對員工的誠信是管理者應該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質。管理過程就是管理者和員工不斷溝通的過程,通過和員工的溝通,使員工對自己產生信任,進而服從管理者的工作調度,共同實現管理目標。

忠誠永遠不是一種過時的思想

在管理學中,有這樣一句話: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無為而治。任何組織、任何個人都離不開管理。要真正做到在管理中無為而治,離不開管理者忠誠的培養和境界的提升。

在管理領域,美國通用電氣CEO韋爾奇有一個經營的最高原則:“管理得少”就是“管理得好”,或者反過來說也一樣:“管理得好”就是“管理得少”。根據調查,西方國家普遍的企業管理工作中的“管”與“理”遵照的是20\/80原則,實際上,最理想的管理就是一種“無為而治”的狀態,也就是不管理。之所以不需要管理,這是因為人人都學會了自我管理,恪盡職守,那些所謂的管理製度、條條框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管理就是要實現這樣一種理想狀態。但是這個理想狀態實現的前提是管理者對下屬或員工做到充分信任,進而培養員工忠誠於個人和組織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