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8章 蘭亭雅集(11)(1 / 1)

顧愷之朗笑道:“此情此景,已是大手筆,我如何敢奪造化之功?必遭天譴。還不如請逸少為我們的詩集作一篇序,煌煌美文,奕奕法書,永作此亭之寶,豈不更妙!”

諸友拍手稱好,紛紛簇擁上前,又圍住了王羲之。王獻之也極力慫恿父親快寫,實欲觀摩臨摹。王羲之乃不能辭也。

其時。

日已偏西。

近山深青,遠山黛藍,遠遠近近山水一片空靈。

樹影濃。

山影淡。

人影清。

幽香已隨落日去。

九峰煙霞繞蘭亭。

王羲之本欲作書,況此時盛情難卻,乃微笑著拈筆在手,拂紙如浪,信手書之。覺墨如蝌蚪,遊弋於清池之中。

其詞曰:

“永和九年,歲在癸醜,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殤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中;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嚐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生死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事殊世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此文書法自然樸素,章法一新,元氣淋漓,神韻天成。鍾、胡、衛、張諸夫子皆不及也。

書畢,王羲之斟酌文義,改了幾個字,信手塗抹,墨團皆有雅意。

諸友激賞。

孫綽問:“此文美甚,何以名之?”

“就叫‘蘭亭集序’吧。”

諸友點頭稱妙。

王羲之傲然四睨,唯見青山紅日,天地間廊闊無人。

蘭亭寂寂,墨痕猶新。

這一切仿佛重演……

一切仿佛早已發生……

冥冥之中,誰主此心?

顧愷之讚道:“逸少此文過於石崇《金穀詩序》遠矣。”

王羲之笑問謝安:“安石你覺得此文如何?此中筆意又如何?”

謝安實說道:“皆無雙、皆無上也。”

饒是王羲之修養極深,這時也忍不住欣欣然麵有喜色。

劉問謝安:“我聞安石曾讚長康之畫‘自有蒼生以來所無也’,如今又以何語贈逸少?”

謝安未語,謝朗應聲曰:“古今獨絕、乾坤遺墨也!”

諸友稱善,“聖人哉逸少也。”

王羲之擺手稱遜。

子敬、子猷兄弟幾人皆大喜。

劉又歎道:“此文甚悲。吾老矣,不可多讀。”

顧愷之卻擊掌讚道:“此文甚美,好一個‘痛哉’與‘悲乎’,正合我意。”

王羲之一笑道:‘吾化悲為美,越悲越美,悲意重而雅意深。悲傷時且傷悲,悲盡繼之以歡,覺無掛礙。”

諸友真心讚美:“逸少真是高人。”

因初稿已被自己改了好幾處,王羲之隨手又謄了一遍。卻因靈感已過,清稿反不如初稿神妙自然,有筆趣無限。

王羲之一笑,遂以初稿為正本,自家珍藏;又讓謝道韞把清稿合在詩集之中,此書成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