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如何進行創業融資(2 / 3)

湖北一個新組建的農副產品加工公司,為了事業的高起點,急不可待地購進了一大批設備。不久就發現,要安置新設備,現有的廠房遠遠不夠,需要建新廠房。可建新廠房需要很大一筆投資,為采購設備,公司賬上資金已幾近枯竭。無奈之下,隻得求助於銀行。幾經周折,總算以備料的名義,從銀行貸來了一筆款。該公司將這筆款投入新廠房的建設當中,卻忘了這是短期貸款。新的廠房剛蓋完,還款的時間也到了。公司還不上銀行的借款,銀行就申請法院將公司原有的廠房帶新蓋的廠房和機器設備全給查封了,這家企業一時落入了進退無路的境地。

創業的哲理

借錢沒什麼不對,幾乎每一家企業都有過借錢的經曆。但是用銀行的短期貸款搞固定資產投資,這是公司財務管理上的大忌,將會大大增加企業的投資風險,並有可能危及企業的正常運作。所以,作為創業者,對一些基本的財務和融資知識一定要懂,不懂就要花時間認真去學,否則早晚要吃大虧。

對創業者來說,在確實難以獲得資金支持的時候,短貸長投也並非完全不可行,但最怕的是企業一時頭腦發熱,沉迷於產業整合、大幅擴張中,雖然這看上去很風光,可一旦宏觀調控來臨,國家收緊信貸政策,便無法再取得“短貸”資金,資金鏈就會立刻斷裂。通過其他的渠道融資更加困難,問題就一個個冒了出來。

債務融資是一把雙刃劍

債台高築轟然倒下的“小巨人”

創業故事

2004年l1月,對於浙江超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吳李明和兩千多名員工來說,是一個痛心的日子,他們辛苦經營的公司關門了。公司的一些固定資產已經易主,有的財產被法院查封,有的廠房“鐵將軍”把門。

超同公司創辦於1984年,創建20多年來,一直從事化纖行業,主要生產丙綸長絲、滌綸長絲等化纖產品,屬於同行業中起步較早,持續做化纖時間較長的企業。l999年,超同公司進行了股份製改造,由原先的鄉辦企業改為民營股份製企業,由公司董事長吳李明控股,集團下轄超同科技、海鹽超同、富華合纖、陽光聚酯4家子公司。公司改製的當年,便實現銷售收入6億多元,贏利4 000多萬元。在此後的幾年裏,超同公司的銷售收入一年一個新台階。這期間,超同公司以其高達l6億元的年銷售收入,成為浙江省“小巨人”企業,在全省化纖行業中排名第二位,在全國同行業中排名第十七位,一躍躋身先進的行列。正當超同公司飛速發展之際,卻令人意想不到地倒下了。是什麼原因使超同公司轟然倒下的?

從表麵原因看,是幾家銀行相繼從超同公司抽走了大筆資金,使超同公司的資金鏈斷裂了。但翻開超同公司的成長史就會發現,這個公司最初靠l00萬元資金起家,隨後不斷擴大,這裏麵成功的要素之一,就是公司董事長吳李明在多年的實踐中,得出了一個做大企業的“秘訣”,那就是將企業賺到的錢用於固定資產再投資,進行企業擴張,而將銀行的貸款作為企業的流動資金,形象地講這叫“借母雞孵小雞”,準確地講叫“借錢生錢”。就這一招,讓吳李明痛快“玩”了十多年,但最終卻引火燒身。

超同公司曾向中行、農行、工行、廣發、招商、光大、華夏、商行等銀行合計貸款3億多元。其中一部分是以固定資產作抵押,另一部分則是以庫存作抵押。2003年年底,廣東發展銀行首先抽走了超同公司的3 000萬元貸款資金。2004年4月,廣東發展銀行抽走了超同公司的所有資金。隨後,其他商業、國有銀行也相繼抽回資金,此時,超同公司的流動資金至少需要1.5億元,但它們根本拿不出來。因此,被銀行抽幹了“血液”的超同公司就這樣轟然倒下了。

創業的哲理

“借錢生錢”的辦法並不是不能用,但要把握好分寸,像超同公司這樣將企業的利潤全部用於擴張,而所有的流動資金全部依靠銀行貸款,甚至到後來把用於流動資金的銀行貸款也挪用到固定資產投入中去,這種做法一旦遇到風吹草動,便會無路可走。所以,我們要切記負債經營不能超負荷。

企業負債規模越大,則利息費用支出越多,由於收益降低而導致喪失償付能力或破產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大。同時,負債比重越高,企業的財務杠杆係數越大,股東收益變化的幅度也越大。所以,負債規模越大,財務風險越大。合理地利用債務融資,配比好債務資本與權益資本之間的比例關係,對於企業降低綜合資金成本、獲取財務杠杆利益和降低財務風險是非常關鍵的。

信用是個人融資的通行證

網絡信用也能獲貸款

創業故事

徐苗剛的企業創辦於1997年,專業生產各種規格的紙桶,部分產品出口。後來,他注冊成為阿裏巴巴電子商務網站會員。在偶然的情況下,他得悉建設銀行和阿裏巴巴網站發布了一則消息,憑借企業電子商務的信用度評級,並通過銀行對企業的誠信經營調查,企業就可以獲得貸款。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他遞交了貸款申請。

“沒想到,建設銀行杭州西湖支行的工作人員立馬就上門來了。”徐苗剛記得,工作人員前後來了三次,他們跑銀行、翻賬本、查報告。“6月中旬,銀行通知我簽字,同意發放30萬元貸款。”

一直聯係徐苗剛企業的建設銀行西湖支行顧客經理呂明說,經過調查,這個廠擁有幾家比較固定的上、下遊企業,業績逐年攀升,銀行反映企業每次都提前還貸,信用很好。再看財務報表也清爽,他們心裏就有底了。

對中小企業授貸,銀行很看重法人素質,特別是誠信經營。雖然這家企業電子商務開展時間不長,但網上信用度反映較好,這樣的企業符合銀行放貸條件。所以,網絡上的信用,幫徐苗剛得到了一筆貸款。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家利用熱電廠煤渣做磚的企業在申請貸款時,企業所有條件都符合,但在審查個人信用時,投資人卻“掉了鏈子”——其參股的某企業有200萬元欠款。

創業的哲理

目前,不少銀行都開設“個人創業貸款”業務。貸款額度各個銀行根據規定有所不同,根據個人的資源狀況和償還能力,最高可獲得單筆50萬元的貸款支持。不過,該項業務的一大特征是評估十分嚴格。銀行之所以謹慎,是因為創業貸款一般數額小,單筆業務成本高,如果不能還貸,訴訟、執行程序的費用會讓銀行得不償失。貸款人的個人信用是創業貸款推行的最大瓶頸,在我國,沒有有效的界定個人信用的方法和途徑,銀行自然不敢輕易放貸。

凡是在銀行貸款或者辦過信用卡的個人,都將擁有自己的信用記錄。一旦登上信用“黑名單”,你享受到的金融機構服務肯定會受影響。但如果真的不慎有了不良記錄也不必憂心忡忡。因為每個金融機構對個人信用數據會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規定,上了“黑名單”的消費者可能被一家金融機構拒絕交易,但也可能有金融機構會忽略這個因素,繼續與消費者進行交易。

舉個例子說,你有A銀行一筆房貸未按時償還,當你在B銀行申請貸款買一台液晶電視時,B銀行會查閱數據庫中你的個人資信信息。如果認為你的房貸不良記錄影響本次正常交易,你的液晶電視就“泡湯”了。但是如果B銀行認為,你沒能按時還房貸,但能按時還電視貸款,那麼也不會因為你上了“黑名單”而中止交易。但不管怎樣,這個不良記錄在短時期內是不可能消除的,所以,還是時刻謹慎維護自己的信譽吧。

小額貸款可解創業燃眉之急

小額貸款圓了創業夢

創業故事

2005年公司剛創辦時隻有職工5人,公司產值150萬元;2007年已發展到10人,產值將近300萬元。這幾年,膠南經濟開發區石嘴子村失地農民逄增餘創辦的青島東恒茂鋁塑工程有限公司一年一個台階,生意紅紅火火。“這都得感謝市裏的創業小額貼息貸款啊!”一談起事業的發展,逄增餘內心就溢滿了感激之情。

逄增餘所說的創業小額貼息貸款,指的是膠南市設立的農民創業扶持基金。2006年,膠南市設立了1 000萬元的農民創業扶持基金,對農民創業小額貸款實行90%的貼息補助;2007年又將貼息額度增加到2 000萬元,貼息範圍擴大到下崗失業人員。正是連續兩年在貼息貸款的幫助下,逄增餘的公司才有了今天的新氣象。

創業的哲理

啟動資金不足是製約許多人創業的主要“瓶頸”之一。國家實施小額貸款策略,甚至對一些行業實現貼息,真正為創業者開辟了一條綠色通道。如果你符合相關條件,完全可以享受這些優惠措施,圓你自己的創業夢想。而且你也不需要擔心不能提供擔保抵押品,有關市民親朋兩證(產權證、土地證)齊全的房屋、汽車、機器設備、大件耐用消費品、有價證券等物品,經評估後都可作為擔保抵押品。

另外,團中央與國家開發銀行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經過反複論證,推出了針對青年創業的“中國青年創業小額貸款項目”,45歲以下青年初次創業將有可能獲得小額貸款,45歲以下的青年企業家二次創業也將有可能獲得中小企業貸款。青年創業小額貸款每人單筆額度一般在10萬元以內,最多不超過100萬元;青年創辦的中小企業貸款單戶額度一般在500萬元以下,最多不超過3 000萬元,貸款期限不超過3年。

不過,各地區對這些綠色通道的相關規定,可能會有差異,比如,有的地區要求是下崗人員。你可以根據自己所在地區的政策,選擇適合自己的小額創業貸款,這比普通銀行貸款要方便得多。

巧妙的運營模式可以無本萬利

“借雞生蛋”創輝煌

創業故事

見村善三是一個日本人。他創業之時,沒有資金,沒有技術,又沒有生產的地方,卻幹出了驚人的成績,成了遠近聞名的百萬富翁。

他用的計策是:借別人的土地,借別人的錢,蓋起了廠房,又租給需要辦廠而缺少廠房的人。換句話說,他的創業方法就是“借雞生蛋”!

見村善三認真地考察,又細心地分析,然後得出一個結論:日本是一個國土狹小的國家,因此寸土寸金,不少人想開工廠,但是資金不多,根本買不起土地蓋廠房;而有些土地卻閑置著。

隻要把以上二者聯係起來,就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賺錢之道。一方麵解決了土地閑置;另一方麵,隻租用土地,不用購買,那些企業主能夠負擔得起,肯定會大受歡迎。於是,見村善三就開始找土地,他專門找那些偏僻沒人要不值錢的土地。在這些土地中,他專門找那些沒有出路、不易賣掉的被圈在別人土地之中的土地。他與這些土地的所有者一一商談,提出改造利用土地的計劃,土地所有者聽了十分高興,願意轉讓土地,有的土地主人還拿出資金借給見村善三。

有了土地,見村善三就開辦起見村產業開發公司,組織人員上門推銷土地,那些企業家正愁沒有辦法蓋工廠,見有土地出租,又不需要巨額資金,都很高興,紛紛上門與見村善三簽訂合約。見村善三從租用廠房者處收取租金後,扣除代辦費和廠房分攤償還金,所剩的錢即歸土地所有者。廠房租金和土地租金之間的差額,除去營造廠房的費用,便是見村善三的盈利。三方達成協議之後,見村善三就向銀行貸款、建房,然後按分期付款的方法歸還銀行的貸款。見村善三的主意很符合廠方和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剛剛一開始就有了收益,還給地方的商業帶來了繁榮。

見村善三的代辦事業就這樣發展了起來。他一年的代辦費收入就達20多億日元,有了這筆錢,他就不用向銀行貸款了。

就用這種方法,他從營造小廠房到修建大廠房,直到營建大規模的工業區,生意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創業的哲理

見村善三采用一種巧妙的運作方式,既解決了土地閑置問題,又為需要廠房的企業提供了可承擔起費用的場地,而且為自己帶來了巨大利潤,可以說是一舉多得。但這種看似無本萬利的生意卻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須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靈活的思維方式,才能想出這樣獨特的運營模式。我們在羨慕這樣的創業者的同時,不得不佩服他們的高明。要培養這樣的商業頭腦,是和對市場的關注、調查和預測分不開的。

加盟創業可避免資金不足的窘境加盟專賣店輕鬆當老板

創業故事

葉菁原本在一家國營設備安裝公司做銷售,6年的工作之後,她想自己創業,但做原來那個行業需要的資金太多,她考慮很久,覺得做和生活相關的服務項目比較適合女性,而且走著名品牌特許加盟的路子,產品質量和知名度都有保障,比較省心。於是,她開始對符合這些要求的項目進行考察,開始她想開個柯達衝印店,但柯達沒有加盟店的區域保護,相隔50米開外就可以開店,網點一密集,競爭就激烈。此外,洗相設備貴,啟動資金至少要在25萬元。選來選去,最終她決定加盟雅芳專賣店,賣起了化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