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換位思考與領導口才(3 / 3)

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此事,力勸虞公說:“虢國在虞國外圍,虢國滅亡了,虞國就失去了一道屏障,也一定會跟著滅亡。對待晉國不能滿足他的野心,要對他多加防範才對。俗話說‘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如果沒了嘴唇,牙齒就會受凍。虢國滅了,咱們虞國還能夠生存嗎?這正是虢、虞兩國關係最合適的比喻呀。”

虞公卻說:“晉國和我是同族,他們怎麼會傷害我們呢?”

宮之奇回答說:“太伯、虞仲雖然都是周太王的兒子,但太伯沒有追隨周太王,因此也沒有繼承王位。仲、虢叔都是王季的兒子,做過周文王的執政大臣,功勳卓著。現在晉國一心要滅掉虢國,對虞國還有什麼情誼而言嗎?虞國和晉國的關係能比桓叔、莊伯同晉國的關係更親近嗎?桓叔、莊伯都被晉侯殺戮,至親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國家之間呢。”

這時,虞公開始動搖:“為此我祭祀了很豐盛的物品給神,神一定會保佑我的。”

麵對這樣荒唐的解釋,宮之奇說道:“我曾聽說過,鬼神是不親近個人的,它們隻親近人的德行。所以《周書》上說:‘上天沒有偏向的人,隻輔佐有德行的人;祭祀的穀物沒有芳香,芳香的是光明的才德;不能把百姓當成祭品,隻有德行才能充當祭品。’這樣說來,沒有德行神也就不會來享用祭品了。如果晉國滅了我們虞國,而神又已經享用了我們芳香的德行,神會把它吐出來嗎?”

虞公被宮之奇說得動搖了,但無奈他實在難以抗拒晉國厚禮的誘惑,最後還是答應了晉國的借道請求。

這年冬天,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返回時順道攻打了虞國,將虞公抓住。虞國從此滅亡了。

宮之奇以自己敏銳的政治眼光洞悉了晉國的陰謀,直言進諫。以“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形象比喻揭示了虞、虢兩國關係的本質,並指出在政治上沒有情誼可言。進諫之言說的精辟在理,為後世所傳頌。

領導在工作中要善於觀察下屬,說話應考慮下屬的特點,不然很容易造成上下級關係僵持,工作難以順利進行。不要覺得自己身為領導,就要下屬們看你的臉色行事。忽視下屬的情緒和感受,勉強讓他們做並非是他們心甘情願做的工作,那樣的話,最後受挫折的將是領導自己。

例如,某上司察覺秘書的情緒有點低落,就很溫和地對秘書說:“能給我一杯咖啡嗎?”這種詢問式的口氣令秘書心情好了很多。在這位秘書看來,雖然上司是在給自己下達一道命令,但上司是用詢問式的口氣指使自己,就有了一種被尊重感。自然就減少了壓力,工作情緒也就提高了。

可見,過人的洞察力是領導口才藝術的強有力保障。因此,要做好一個領導,平時必須重視對自己洞察力的鍛煉。

說話之前,先了解對方心理

大多數人都有一種表現自我,顯示自我價值的強烈欲望,特別是當你麵對一個你想向他表達激勵之情的人時,這種欲望就會更強烈。你往往會忽視了他對你的態度。隻顧自己的高談闊論,大抒豪情,哪知人家早把耳朵給關了起來,你的一大堆激勵之辭都不知道飛到哪去了。在這種時候,我們不妨把嘴閉上,把耳朵豎起來,看著對方的眼睛,用心地去傾聽他的話語,說不定還能聽到他對你的激勵呢!

三國時期,楊修在曹營內任主簿。他為人才思敏捷,是當時不可多得的人才之一,但是由於十分恃才自負,屢次得罪曹操而不自知。

一次,曹操建造一所花園,竣工後,曹操四處觀看,不發一語,隻提筆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想和手下人打個啞謎,眾人看了都不解其意,隻有楊修笑著說:“‘門’內‘活’字,乃‘闊’字也。丞相是嫌園門太窄了,想拓寬它。”於是,手下再築圍牆,改造完畢又請曹操前往觀看。曹操看了非常高興,一問之下,知道楊修毫不費力就解出自己出的謎題,嘴巴上雖然稱讚幾句,但心裏卻很不是滋味。

又有一天,塞北送來一盒酥餅,曹操在盒子上寫了“一合酥”三字。正巧楊修進來,看了盒子上的字,竟不待曹操開口,徑自取來湯匙與眾人分食那一盒糕餅。曹操被他大膽妄為的行徑嚇了一跳,質問楊修,楊修嘻嘻哈哈地說:“盒子上寫明了一人一口酥,我又怎麼敢違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聽了,雖然勉強保持風度、麵帶笑容,心裏卻十分厭惡楊修這種得了便宜還賣乖的行為。

曹操生性多疑,深怕遭人暗中謀害,因此謊稱自己在夢中會不自覺地殺人,告誡身邊侍從在他睡著時切勿靠近他,後來還故意殺死一個替他拾被子的侍衛,想借此殺雞儆猴。

沒想到楊修得知這件事,馬上看穿曹操的心意,當著曹操的麵喟然歎道:“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曹操哪裏經得起這樣的冷嘲熱諷,下定決心,非把楊修這個人除之而後快不可。

機會終於來了。曹操率大軍攻打漢中,迎戰劉備時,雙方於漢水一帶對峙很久。曹操由於長時間屯兵,已經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此時,恰逢廚子端來一碗雞湯,曹操見碗中有根雞肋,感慨萬千。剛好夏侯敦在這時進入帳內稟請夜間口令,曹操隨口說道:“雞肋!雞肋?”夏侯敦便把這兩個字當作口令傳了出去。行軍主簿楊修聽了這事,便叫隨行的部眾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夏侯敦見了驚恐萬分,立即把楊修叫到帳內詢問詳情。楊修解釋道:“雞肋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今進不能勝,退恐遭人笑,在此有何益處?來日魏王必定班師矣。”

夏侯敦對楊修的這一番解釋非常佩服,於是,下令營中將士打點行裝,好鳴金收兵,準備撤退。

曹操得知這種情況,一口咬定楊修造謠惑眾,在他身上安了一個擾亂軍心罪,毫不留情地把他殺了。

楊修頗有些聰明,最後卻聰明反被聰明誤。他恃才傲物,隻想一味誇耀自己的機智,完全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好惡,即使麵對的是頂頭上司,還要處處露一手,終於慘遭滅頂之災。

說話,通常不是說給自己聽,而是說給別人聽,既然如此,你又怎麼能不去考慮一下別人聽了這些話,會有怎麼樣的解讀呢?

一個真正懂得說話的人,不見得字字珠璣、句句含光,但是,他總是能說出對方想聽到的話。所以,不能光顧自己說話,不顧別人的感受。如果不聽別人的反饋,不給別人說話的機會,那麼即使你說再好聽的話也是廢話。說話說得好,不如說得巧。一句話可能令你晉位升爵,但也有可能為你招來殺身之禍。盡信書不如無書,同樣的,如果不能融會貫通說話的學問,那就少言為妙。

作為一個老板,在傾聽員工談話的時候,了解和掌握員工的性格心思,進而采取何種方式對其進行領導,鼓勵其工作熱情,以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是非常重要的。細心的老板,通過傾聽可以發現下麵兩類下屬。

1. 外向型員工:其興趣和注意力傾向於客觀世界,好活動,喜外出,熱情,樂觀,喜交際,愛團體活動,好表現自我,喜歡發表自己的意見,能誠心接受批評和鼓勵,慷慨大方,能夠信任別人;但因熱情和好表現自我而導致感情衝動,考慮問題不周到,舉止浮躁,虛榮心強,同時往往不耐煩於瑣屑之事。

2. 內向型員工:一般不容易了解其意向,因為他常常沉默寡言,這源於他的敏感和害羞感,他大多時候說話聲音輕細,以主觀印象對事物進行判斷,不願發表意見,不易與他人合作,不願參加團體活動,對社交不感興趣,深居簡出,踽踽獨行,思想浪漫,自我觀點強烈。但是這種人對於研究、計劃、書記、檢驗、統計等繁瑣枯燥的工作感興趣。

明白了兩種人的區別以後,主管人員對員工的領導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以獲取最好效果。比如對外向型的人,給其以挑戰和競爭,激起其工作熱情;對內向型的人,領導應該放下架子,以低姿態進入,溫和地激起其工作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