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走出領導口才的誤區(2 / 3)

但在生活中,有些人乍看之下很平凡且沒有可貴之處。而經過認真的交談之後,就能夠很直接地被其內心的思想所感染,這種人待人往往坦誠直率,所使用的詞彙也往往簡單明了。朋友關係必須建立在真誠之上,花哨不實的言論隻適合逢場作戲,領導與周圍的人是靠互相感動、吸引,而不是硬性地逼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為了強硬地使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賣弄一些偏僻冷門的詞彙,來表現自己的水平高人一等,這在對方看來,隻覺得和你格格不入而無法接受你。

不難看出,愈是愛表現的人,愈是無法精通每件事。領導與下屬應該是互相地取長補短,別人比自己專精的地方就不恥下問,即使是自己很專精的事,也要以很謙虛的態度來展現實力,這樣才能說服他人。

現代社會可以說是一個高度複雜的信息時代,每個人所吸收的知識都不可能包含萬事萬物。若沒有虛心的態度與人交往,如何能夠受到大家的歡迎;凡事都自以為是的人,必然得不到大家的尊敬。

因為不論是不懂裝懂或是真的無知,都同樣有損交際範圍的擴展。

有位不具規模的小雜誌社社長N先生,不管是什麼場合他總喜歡裝腔作勢,故意地降低自己的聲調來表現莊重的樣子。不但如此,他也總是一副無所不知的樣子,這種姿態讓人覺得他好像在做自我宣傳。

然而不論他再怎麼裝腔作勢,夾著再多的暗示性話語或英語來發表高見,還是得不到他人的認同。而這位仁兄所出版的雜誌或周刊,也永遠上不了台麵。

他所出版的刊物,總是被人批評為現學現賣、膚淺的雜學之流,這是因為他對任何事都喜歡來評判。當他一開口說話,旁邊的人就說:“天啊!又要開始了。”然後便咬著牙,萬分痛苦地忍著。這和說大話、吹牛並無不同。自己本來沒有高人一等的智慧,卻裝出一副什麼都知道的樣子,會讓人看作是虛張聲勢的偽君子。

在社交關係中最令人敬而遠之的,就是這種總是不懂裝懂的人。

承認自己也有不知道的事並不丟人,為了要自抬身價而不懂裝懂,一旦被對方看穿,反而會令對方產生不信任感而不願與你交往。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不可能每件事都很精通。所以,在人際交往中一定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切忌不懂裝懂。

禁忌信口開河

在常人眼裏,領導是什麼都可以做到的人,他們能上天攬月,下海捉鱉。既然沒有什麼不能做的,那就更沒有什麼不能說的了。小則向職工個人許諾:“好好幹,年底保你獎金過萬”;中則會在員工大會上拍胸脯:“今年一定實現銷售額增長翻番”;重則在政府領導麵前或者媒體上豪情壯誌衝雲霄,當年銷售額還沒上億就敢誇下海口:“再過10年超過IBM”。反正承諾不上稅,說起來如囊中取物,易如反掌。

就在領導們動不動說大話、拍胸脯時,他們的兌現就顯得合不上拍了。真正到了日子,一看兌現不了,就避重就輕能躲就躲了。

“重承諾輕兌現”是造成企業社會形象不佳、信用下降、企業內部矛盾及員工抱怨甚至流失的罪魁禍首。承諾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激勵人們的信心,鼓起人們的勇氣,也能打擊人們的決心與勇氣,因此把握好承諾與兌現的尺度,是每個領導的必修課。

領導輕易許諾,這是因為他們認為許諾是最容易的事,而且也是最快的激勵人們努力工作的手段。不費吹灰之力,脫口而出,而且想說什麼說什麼,想說多少說多少,不僅聽者群情激奮,領導自己也深受感染,好像那讓人興奮的成果就在眼前,人們伸手可得。

但是與許諾的輕而易舉相比,兌現就不是那麼輕鬆與容易的了,許多人甚至用畢生的努力也沒能實現自己最不起眼的承諾,這就是現實,領導也概莫能外。

許諾越高,兌現越難,一旦兌現不成,失望也越大,而當失望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是絕望。這就意味著死亡。與當時脫口而出相比,實現自己的諾言實非易事。領導們到這時都會後悔當時誇下的海口,結果自己難為自己。許諾不能兌現,最容易使人走向反麵。很多時候人們原本的期望值並不高,但經領導輕易許諾一刺激,期望值頓升,雖然心裏也知道有些不切實際,但人就是這樣,“上去容易下來難”。到了兌現時,他隻與自己的期望值比,隻要不能滿足,那麼就會失望,就會失去信心,下一次你再說什麼他可能都再也不信了。如果這種失望過大,到了絕望的程度,那麼除了走人,恐怕不會有其他的可能性了。

更嚴重的問題是,許多領導根本就沒有打算兌現。當初的許諾隻是“逗你玩”,讓你努力工作而已,現在你的價值不大了,也就沒有兌現的必要了。這種過河拆橋的實用主義觀點,簡直就是讓企業自殺,因為你的信用下降及對員工的不公正,會影響到企業所有員工,兔死狐悲,他的今天就是我的明日,那麼其他員工就會對企業、對領導毫無信心。如果是在你這兒幹,那一定是出於無奈,否則一有機會肯定會拔腿就走的。這種有意的不兌現,給企業帶來的危害是災難的,是用多少心血,多少錢都無法挽救的。

因此,領導們不要信口開河,有一分說半分,給自己與別人都留點餘地,切莫說過了嘴癮,傷了信用,否則得不償失,會遺恨終身的。

禁忌不拘小節

在日常交談中,許多領導都認為“君子行大禮而不拘小節”,所以不去重視生活中的小節,而不知道就是因為這些不起眼的小節,在時刻影響著自己的說話形象,減低對方與你交談的興趣,甚而惹起別人的反感,所以還是小心防範,並設法加以糾正為好。

1. 咬字不清

有的人在談話中,常常會有些字句含含糊糊,叫人聽不清楚或者誤解了他的意思。所以,不說則已,隻要開口,就最好把一個字當作一個字,清楚準確地說出來。

2. 話有雜音

這比喜歡用多餘的字句更令人不舒服,在說話的時候,加上許多沒有意義的雜音。例如一麵說著話,鼻子裏麵一麵“哼哼”地響著,或是每說一句話之前,必先清清自己的喉嚨,還有的人一句話裏麵加上幾個“呃”字……這些雜音會使人產生一種生理上的不快之感,好像給你的精彩的語言,蒙上一層灰塵。

3. 用字籠統

有許多人喜歡用一個字去替許多字,比如,他在所有滿意的場合,都用一個“好”字來代替。他說:“這歌唱得真好。”“這是一篇好文章。”“這山好,水也好。”“這房子很好。”“這個人很好。”……其實,別人很想知道一切究竟是怎樣好法。這房子是寬敞,還是設計得很別致呢?是材料很結實嗎?這人是很老實呢,還是很慷慨、很喜歡別人呢?單是一個“好”字,就叫人有點摸不著頭腦。還有這樣的人,用“那個”這兩個字代替幾乎所有的形容詞,例如:“這部影片的確是很那個的。”“這件事未免太那個了。”“這封信叫人看了很那個的。”……這一類毛病,主要是由於頭腦偷懶,不肯多費一點精神去尋找一個適當的恰如其分的字眼。如果放任這種習慣,所說的話就容易使人覺得籠統空洞,沒有內容,因而也就得不到別人適當的重視了。

4. 過於誇張

喜歡用誇張的語言去強調一件事物的特性,以引起別人的注意。但也有人無論在什麼場合都采用這種說法。例如:“這個意見非常重要。”“這本書寫得非常精彩。”“這是一部非常偉大的戲劇。”“這種做法是極端危險的。”“這個女人簡直是無法形容的美麗。”……如此這般,講得多了,別人也就自然而然地把你所誇大的字眼都大打折扣,這就使你語言的威信大為降低了。

5. 邏輯零亂

在敘說事理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層次清晰,條理分明。所以,在交談以前,必先在腦子裏將所要講的事物好好地整理一下,分成幾個清楚明確的段落,摒除許多不大重要的細節。不然的話,說起話來就會拖拖拉拉,夾雜不清了。特別是當一個人敘述自己親身經曆的時候,更容易因為特別起勁,巴不得把所見所聞全盤托出,結果卻叫人聽起來非常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