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會是組織中最常見的討論問題、進行項目審議或者做出某些決策的重要方式,同時有效的會議交流也是團結組織成員,達成共識,增強凝聚力的一種手段。在現在各種各樣的組織中,會議活動實屬常見。然而,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中國人)集會之原則,集會之條理,集會之習慣,集會之經驗,皆闕然無有”。在各種各樣的組織會議中,人們常常見到的是參會人員要麼爭吵不休,要麼鴉雀無聲,無論在何種情況下,與會各方的各種意見都得不到會議的有效吸收,這些情況不利於團隊的協調、決策的製訂,而會議原本是要為這些目的服務的。
《羅伯特議事規則》是一本編寫精良的會議組織指導手冊,這本書在具體的會議組織操作上立足於實踐,有非常重要的實用價值,在美國乃至整個西方都有很強的影響力,被運用在各種各樣的組織機構的會議工作中。然而國內對這本書的介紹卻相當少,在推廣普及上也存在相當大的不足。在國內,首先關注這本書的是孫中山先生,他在《民權初步》中對《羅伯特議事規則》有詳盡的解說《民權初步》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寫就的,這可能使很多人望而卻步,也難以理解其中的精髓。隨後,商務印書館出版了《議事規則》一書,是《羅伯特議事規則》的袖珍版本。該書由×××先生翻譯,反映了《羅伯特議事規則》的原旨精神。然而《羅伯特議事規則》本身類似於憲法條文的文體、零散交錯的規則界定以及很多生辟、晦澀的用詞,同樣會讓有心了解科學的會議組織規則的人無從下手。
由於以上原因,我們依據《羅伯特議事規則》的精神,結合我國的特殊國情民情,編寫了《羅伯特議事規則:操作手冊》一書。總體上,這本書是對《羅伯特議事規則》的進一步詳細的解說,同時也融入了較多新的國內專業人士提出的會議組織的一些實用的技術思想。其目的是使相關人士能夠輕鬆地領會《羅伯特議事規則》的會議組織精神,同時也對我國特殊國情民情下的會議組織行業有深入地領會。總體上看,本書在參考了《羅伯特議事規則》等相關書籍後,對會議作了如下一些方麵的思想更新或者會議技術的補充。
其一,會議性質的區分。對於會議大家都不陌生,然而會議要區分審議性會議和非審議性會議。審議性會議在政治上可以表現為人民代表大會或黨代會等;在經濟上諸如股東代表大會或職工代表大會等;非審議性會議諸如工作說明會或招商洽談會等等。二者雖然在本質上都是開會,都有一個誰參加和誰召集以及如何評價會議成果等等內容,但二者畢竟性質不同,審議性會議的溝通性極強,會議的領導人員和主持人員同其他參會人員的權利與義務相同,他們都受議事規則的約束。但是非審議性會議領導人員和被領導人員的權利與義務,區分則比較明顯。例如非審議性會議中的表彰會,在整個會議中幾乎沒有溝通,更不會有審議性會議中的討論或辯論。因此在對會議進行介紹的時候,應該首先明確會議的性質。
其二,完整地會議流。完整地會議流程應該包括:如何準備會議、如何召開會議、如何提出會議討論的問題並解決它、如何進行會議、如何評估會議五個階段。非審議性的會議雖然在如何提出會議討論的問題並解決它、如何進行會議這兩點上要求得並不嚴格,但為了更好地進行會議,應該借鑒審議性會議的某些規則。當然,借鑒的程度要以不阻礙非審議性會議的“特殊氣氛”為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