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1 / 3)

《中庸》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567210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2,\"start_container_index\":1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8},\"quote_content\":\"《中庸》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567210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start_container_index\":1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quote_content\":\"《中庸》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567210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2,\"start_container_index\":1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8},\"quote_content\":\"《中庸》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5672101]}],\"1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start_container_index\":1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中庸》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567210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7,\"start_container_index\":1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3},\"quote_content\":\"《中庸》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567210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start_container_index\":1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中庸》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567210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7,\"start_container_index\":1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3},\"quote_content\":\"《中庸》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5672101]}],\"1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start_container_index\":1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中庸》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567210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佛法渡人有三大法寶——戒、定、慧。通過幾千年的實踐證明,這三個字是十分正確的,也是十分有效的,而且相當簡單易學。如今,許多所謂的管理大師為了顯示自己的學問,總喜歡把問題搞得複雜化,其實,這世界上的真理還真是越有效的越簡單。

佛家第一大法寶就是戒。佛陀在涅槃前告誡弟子:對初入佛門的人來說,一定要以戒為師,要用戒律來規範自己的言、行、坐、住、臥等。也就是說,該做的必須做,不該做的堅決不做。沒有規矩,又哪有方圓?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人性是有弱點的,人性是需要修正的,人是很難自己改變自己的,因此,絕大多數員工都得借助外力來修正他們人性的弱點。

人跟動物一樣,是從動物界來的。動物性與人性,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許多從動物身上見到的那種不好的動物性,其實在人性上都依然存在,比方說貪婪、殘暴、爭鬥、不守秩序等等,這些東西人身上也有。

因此,如果過分地強調人性得自天命,過分地強調它的合理性,不許對它有半點限製,那就是將人性等同於動物性。

人,一半是神仙,一半是魔鬼;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幾千年的演進,依然還顯得太短暫,依然還有許多方麵有待優化和控製,否則,就會鬧出大問題。

人類的哪一次人為的災難,不都是人性弱點的失控造成的,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伊拉克戰爭、拉登的911事件、銀行內盜、兄弟反目等等,都無一例外不是如此。

你去看馬路上的人,絕大多數身上都是正氣不足,邪氣有餘。所以說,發展到今天的人,還不是最完善的人,還必須借助外力,才能達到修正的目的。

那麼,人性要修正到什麼程度呢?有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話,叫做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人的性情要有一個度,要達到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這樣一種境界。

子思的《中庸》,我想很多同學都讀過,《中庸》開頭有一句話叫天命之謂性,什麼叫性呢?天賦予你的就叫性。

《中庸》接著說率性之謂道,率就是沿著,沿著人性去治理民眾,庶幾乎就是治民之道了,這一點我們在上麵已經談到。《中庸》又說:修道之謂教。人性有天生的弱點,任何人不可能生下來的時候,他的人性就是不偏不倚,而且一輩子都不偏不倚,這不可能。所以要通過教來修正人性,這個教就是教育。而孔子的教育的手段就是禮和樂,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外力。

《禮記》說禮緣情而作,意思是說禮是從人的情感出發來製定的。但禮又是以修正人的情感為目標的,

《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就是說,在受到外物的影響之前,喜怒哀樂沒有偏向,處在中立的狀態。一旦受到外物的作用,喜怒哀樂被誘發出來時,都能恰到好處、合於道的要求,這就是和的境界了,和是天下最大的道。

所以,人的情感不能大喜、大悲、暴怒,也不能怠惰、懦弱、無情,要力求進入大中至正之域,這樣才是一個有教養的人、一個文明時代的人、一個脫離了動物境界的人。所以說,這個禮是規範你的行為的。

儒家主張人應該內外兼修,禮樂文化的分工,是禮內、樂外。人的外在的言談舉止,要通過禮來加以規範;而內在的德性以及和諧的性情,則要通過樂來提升。

內在德性的提升比較困難,可能需要一生的努力才能達到,而外在的行為舉止比較容易規範,對不對?為了便於大家修身,儒家製定了一套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規範,就是通常所說的禮,拿來教育大眾。

《禮記》說:禮者,理也。就是這個意思。你每天踐行禮儀規範,不僅可以端正行為,而且可以反過來促進你內心的修養,使你的德行內化。

我們知道,許多宗教都有儀式,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都有複雜的儀式和戒律,它們的目的也都是要讓人在踐行的過程中,強化內心的信念。形式雖然彼此不同,但道理是一樣的。

儒家認為,涵養心性,最好的方法就是聽德音雅樂。古代的文人都喜歡撫琴,有的還要燃上一支香,它不是為了娛樂,而是為了陶冶心性。一個人沉浸在這種德音雅樂裏麵,他的心態一定是非常平和的。

禮與樂,樂更加重要,是禮的內在動力。儒家特別強調人內在的德性,《禮記》有一句話,叫做德輝動於內,理(禮)發諸外。你內心要有一個德字,這個德字在發著光輝,你的合於禮的行為就會自然流露於外,內外俱修,這才是一個君子。

改變人,可能是世界上最難的事。前麵共講了三種方法,一是點的建設,二是線的建設,三是麵的建設。所謂麵的建設就是老總場文化建設。

老總文化,就是人化、人性化,就是人的老總化。人性的具體化,就是人的素質。從素質的角度講,就是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員工都成為君子,而不是小人。

老總文化修煉的任務,就是要根據社會進步和老總發展的需要,努力提高人的素質。員工素質不提高,老總就不可能有大發展。

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老總,人的素質都有不同。這就是人的素質的多樣性。因此,對於不同的國家、民族、老總,其適應和提高人的素質的措施,是不能相互照搬的。

從老總的角度講,對於老總的老總和員工的人性的修正所依靠的外力,是老總的倫理道德建設。因為,老總不可能像國家一樣,建立自己的法律,也不可能設置自己的法庭等等,所以,老總用來修正人性弱點的最有效手段,隻能是老總的倫理道德建設。

所謂老總倫理,是指老總全體(或多數)員工認同並在實際處理各種關係中體現出來的善惡標準、道德原則和行為規範。

倫理道德以其特有的社會功能對老總發展施以影響。在老總內部,倫理道德規範作為一種校正人們行為及人際關係的軟約束,它能使老總人員明確善良與邪惡,正義與非正義等一係列相互對立的道德範疇和道德界限,從而具有明確的是非觀、善惡觀,提高工作效率。

“老總正而後市場平,市場平而後社會穩,社會穩而後民風純。”這是和現代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道德建設順序。從某種意義上說,倫理是老總競爭力的最初發源地,是老總核心競爭力最本質的因素。在當前行業組織結構調整,老總聯合重組的進程中,從戰略高度來認識和討論這個問題,是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老總倫理受習俗、輿論的支持,它對成員的約束是自然的而非生硬的,它對老總的影響是長遠的而非短期的,因此,倫理道德屬於老總文化係統中的習俗化要素。倫理道德一般又是人們自覺自願地追求的,是人們行“善”的內在動力之一,因而又和老總文化係統中的品質化要素緊密相關。

老總倫理的優劣對老總發展有著長期而深遠的影響,老總倫理需要長久不懈地修煉。員工道德素質的高低,必然會影響整個社會的風氣,影響整個老總的形象;但是老總道德的優劣,對整個社會風氣的影響更大,並直接決定著整個老總的形象和發展前途。

東方文明一貫具有重倫理、講道德的優秀傳統。中國是東方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老總文化在中國的興起,必然使東方文明注重倫理、講道德的優秀傳統進一步發揚光大;同時,為了和現代市場經濟相適應,倫理道德的觀點與內涵,又必然會突破曆史上固有的局限,而得到進一步發展。

比如聯想集團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觀:

寧可損失金錢,決不喪失信譽;

生意無論大小,一律一視同仁;

待人真誠坦率,清清白白教人;

勤勤懇懇勞動,理直氣壯去掙錢。

這樣的道德觀對聯想的發展,可以說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員工道德和老總道德相互聯係,相互促進,但老總道德處於主導地位。老總道德是以善良、正直、公正、誠實等為標準,來評價老總和員工的行為,並調整老總與老總、老總與顧客、老總與員工之間的行為規範。

老總道德一方麵通過輿論和教育來影響員工的心理和意識,形成員工愛憎分明、是非明確的善惡觀念;另一方麵又通過製度形式在老總確定下來,成為約束老總和員工行為的原則和規範。

員工的心靈要規範

老總文化必須注重三個方麵建設:物質建設、製度建設、精神建設。老總文化有外在文化和內在文化之分。

內在文化就是精神文化,內在文化和外在文化靠製度文化來溝通。內在的精神文化通過製度文化的製約、雕刻,才會得出外在的老總文化。

外在文化就是物質文化,如員工的行為,公司的環境設施。走進一家公司你不會直接看到“以人為本”,或者“誠信”,隻能看到外層的東西,如員工待人處事的態度和行為,公司周遭的氛圍等等。

抓物質建設是對的,但物質的豐富難以解決人與人、人與老總的矛盾,僅僅抓物質建設,而不抓心靈建設,人與老總就會產生劇烈的矛盾,老總是皮,人是皮上的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人的欲望是無窮盡的,但老總的承受力是有限的,老總所給予員工的物質是有限的。員工是水,老總是船,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我們的過去時代,大多數老總把主要精力用在了物質建設上,基本忽視了員工的心靈建設,現在必須要抓心靈建設了,否則,矛盾將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尖銳,越來越複雜。

道有體、相、用,體是根本,相來自於體,用是對相的應用。比如一棵大白菜,它之所以成了大白菜,是由它的體決定的,它的體決定了它是白菜,而不是韭菜和菠菜,我們看到的大白菜,是一種相狀,是相,我們種白菜,吃白菜,就是它的用。

人同樣具備體、相、用的屬性,體就是心靈,相就是外貌特征,用就是人的功能。一個人是否成為一個文明優秀的對老總有用的人,取決於人的體——心靈,不取決於人的外貌特征和功能。人品質的優劣取決於人心靈的結構和狀態。

所以,要想徹底解決人與人,人與老總,人與自然的矛盾,首先要從人的心靈上著手,否則就是本末倒置。

精神建設和心靈建設不是一回事,精神主要是思維意識的一種狀態和心理的一般活動,心靈主要是生命的一種狀態和靈性靈覺,精神起源於心靈,心靈起源於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生命觀。人都有精神,精神的狀態和品質是由心靈決定的,希特勒精神和法西斯精神有別於基督精神和佛陀精神。

精神建設的目的主要是激發活力,而心靈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人知道如何做人。心靈是根,精神是根上長出來的一種活力,心靈的好壞決定了精神的優劣。

人與人之間,人與老總之間矛盾的產生不是物質引起的,也不是精神引起的,而是心靈的不完美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