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3 / 3)

翻開《蒙牛思維》,研讀得到蒙牛人自己認可的“成就蒙牛速度的25個法則”,發現蒙牛人的思維其實也不比自己高明多少,難能可貴的是,蒙牛人的思維不是一兩個簡單的思維,25個思維具有一定的係統性,包含了老總戰略、人力資源、品牌塑造等與老總經營有關的方方麵麵,也涵蓋了從老總決策到具體執行的整個流程,用這樣一整套思維去指導老總的發展,去指導員工的行動,自然就使得原來看似簡單的法則發揮出了如原子核裂變般巨大的威力。

分析蒙牛人的思維,我們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麵來解讀。

蒙牛思維是一種目標思維。不論做什麼,先確定目標核希望達成的結果,再尋找實現目標的路徑,探索實現目標的條件,然後再去看看如何才能滿足條件,最終實現目標。此外,蒙牛人還強調,隻修改手段不修改目標,目標是不可動搖的,隻要目標確定,就應該想盡辦法去完成,方法不對可以換,但目標絕對不調整。

這可能是很多老板對員工的希望,也是很多老板對員工感到失望的地方。員工們總是喜歡找原因,說明不是自己不努力,不是自己不敬業,而是因為外在條件的限製,使得自己無論如何努力與敬業都沒能完成工作。老板們希望,自己隻需要下達一個目標,然後在一定的時間之後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結果。

蒙牛思維是一種預先思維。事情的成敗從來都不是到直接執行的時候才決定,事情能否成功,其實從設計階段、構思階段就已經露出端倪,那些認為隻要執行能力出眾,而不打有準備之仗的人,成功是一種偶然,隻有那些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都有準備的人,才能贏得最後的勝利。一切競爭從設計開始,“蒙牛法則14”深刻的揭示了“多算勝,少算敗”的哲理。

蒙牛思維是一種全麵思維。任何一種單獨的思維,任何一個方麵的思維,都是不足以保證老總贏得勝利的。蒙牛人的全麵思維表現在方方麵麵。老總的任何人都可以就老總的問題提出意見,隻要是有道理的,就會得到采納,對於那些避免了公司重大損失建議和人員,還給予獎勵。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都不是從一個點出發,而是充分考慮事情的各個方麵,從整個流程進行思考。

“蒙牛思維”揭示了全麵思維的重要性。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盲點,每個人都有惰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很容易過濾掉一些不符合自己口味的信息,造成對事情的認識偏差。從而會影響決策,並最終影響結果。

一些員工,尤其是一些核心與精英員工,都是很有自己的主見的,也是很有自己的偏見的,運用全麵思維可以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蒙牛思維是一種係統思維。沒有任何事情不是處於相互的聯係之中,隻有將其看作是係統的一部分,才能夠打出一套組合拳,獲得最後的勝利。

當然,你還可以從各個方麵來分析蒙牛思維,不過我們發現,其實,蒙牛思維並不是蒙牛人獨創的思維。正像《蒙牛思維——成就蒙牛速度的25個法則》中所舉的案例,不論是國內成功的老總,還是建立不朽功勳的個人,他們都在運用同樣的思維。

每個老總,每個想成長的老總都應該將員工的思維轉變成蒙牛思維,它或許不能保證你也跑出火箭的速度,卻可以讓你比以前跑得更快、更瀟灑!

思維是一種積極的有目的的認知活動,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概括的、本質的、間接的反映。思維是智力結構的核心,恩格斯將人類的思維讚喻為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

海爾是靠家電起來的。可以說家電行業的整體技術含量不高,而競爭又是那麼的激烈,為什麼偏偏是海爾勝出?很明顯,海爾的取勝取決於售後服務,而服務是由人來完成,這自然就歸功於海爾對人的日常思維管理。

海爾在對人的管理管理上,關鍵是很抓改變員工的日常思維。如“不許隨地扔垃圾”,誰違背就要被罰款。這種治理就像治理街上亂扔的現象一樣,開始的時候是罰款,這是改變思為的手段,當這一現象得到控製後,人們會自覺形成環保的意識,不但不去扔,還會主動去製止這種現象的發生。一段時間後,員工的不良思維就自然而然糾正了。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早些時候去海爾工廠參觀,看到工廠門口有一個大腳印台子,這是海爾特有的“質量獎懲台”,每天最差的員工都要站在上麵去思考5分鍾。現在去參觀,那個台子還在,隻是有一點點變化,就是腳印的顏色由黃色變成綠色了,這個台子由“懲”變成了“獎”,站在上麵的人由“最差”變成了“最優秀”的員工。這是海爾引導員工進行正麵思維的聰明之處。

員工的語言要規範

一個人的修養到了何種程度,隻要聽他一張嘴就知道了。開口就發表鏢者多是失敗者,開口就給人帶去快樂希望的人,一定是一個素質很高的人,或者是成功卓越者。

說,的確是一件大事。為什麼有些人那麼會說?

蘇秦憑嘴打天下,居然說動六國都拜他為相;諸葛亮說動備完全按他的三分天下而行動;柏拉圖號稱世界級雄辯家;克林頓的言詞更是魅力無窮;毛澤東的說服更是大氣磅礴。

員工有時一句無意的話,就可能得罪一群人;有時一句無意中的話,就可能給自己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有時一句無意中的話,就可能嚴重損害自己和公司的形象。

辦公室裏,你沒話找話,不負責的亂說,不經過大腦細胞就放出去了語言,會讓人付出巨大的代價,有可能一句話失去了一個同事,有可能一句話得罪你的上司;有可能一句話留下了是非的禍根。

許多溝通專家認為:不會說者總是將話題放在自己身上,而會說者總是想方設法將話題從各個角度引向對方,尤其是引向對方感興趣的話題。

許多大師認為:隻談正麵、積極、向上的話題,不談負麵、消極、教訓、指責的話題。世界上任何一個真正偉大的人,他們都善於讓失敗者保住麵子,絕不會浪費時間去陶醉個人的勝利,絕不會空圖嘴巴快活。

許多過來人的經驗:多看多聽少開口。禍從口出。沒有一種人類活動像說話一樣需要如此謹慎小心,因為它幾乎決定了我們的成敗得失。

雖然說話人人都會。可是,要說到人人都喜歡聽的程度,那就不是人人都能輕而易舉地辦到的了。

約翰·卡爾文·柯立芝擔任美國總統期間,發現他的女秘書工作時常出差。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秘書小姐再次遲到了,總統說:“你今天穿得真漂亮,如此穿著正符合您這樣美麗的小姐。”女秘書聽了心花怒放,總統接著說:“我相信您從今天起,您處理公文的能力和您的容貌一樣漂亮。”果然,此後女秘書很少出錯。

在老總這個集體中,領導以及員工的語言規範不但需要自我約束,也需要製度的約束。使人人都使用正麵的、積極的言語,比如讚美、鼓勵的語言,而避免負向的東西,比如抱怨一類的言語。

因此,一個老總的語言若不規範,就會將老總說得矛盾加劇,鬥爭不斷。

規範老總的語言,就是要做到能把話說到位。隻說該說的,不說不應該說的。

比如三文公司就對全體員工做了如下的規定:

1)、常用的基本文明禮貌用語:請、您好、謝謝、對不起、沒關係、再見。特別強調:本老總員工之間每天第一次見麵必須問好。

2)、常用的基本文明體態語言:點頭、微笑、敬禮、鞠躬、招手、握手、舉手、鼓掌、起立、靜聽、右行、禮讓。

3)、客人光臨用語:“x老總(局長、主任、老師、叔叔)您好,歡迎光臨三文!(歡迎指導工作!)能為您服務嗎?”外國人光臨時說:“Good moring!(afternoon) !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要盡量用英文與之交談。接待縣外或說普通話的顧客要用普通話與之交流。客人進入業務洽談室或辦公室,營業員要主動擺凳請坐,隨後倒茶水,並雙手奉給。

4)、送別客人用語:“感謝您的惠顧和信任,請慢走!”營業部主管或當班營業員必須送客人至營業部大門口外,然後再真情道別和致謝。如果顧客買的東西較多,不管是不是在本店買的都要送到車上,並為重點客戶代付3.00元之內的車費。”

5)、接受顧客指責用語:顧客對商品質量、價格、設計效果等方麵提出異議或不太恰當的指責時,標準的回答方式:“是的,你說得很對,隻不過(如果)……”當顧客提出正確批評時,“對不起,這是我的錯,保證下次不再重犯。”

6)、三文老總對待顧客的批評或指責必須遵循兩條原則:第一條、顧客永遠是正確的;第二條、如果顧客確實錯了,請參照第一條執行。因本老總的原因,導致三文客戶特別是重點客戶被得罪,直接責任員工必須帶上禮品和書麵致謙信,請客戶簽字原諒。

7)、接電話用語:“您好,這裏是三文文化用品公司……好的,請稍等,xx請接電話……對不起,他不在,需要他的手機號碼嗎?”隨後做好電話記錄。打接縣外電話要用普通話。

8)、接受上級批評用語:“對不起,這是我的錯,保證下次不再重犯。”不能找任何借口,不能提及下屬。敢於承擔責任,關愛同事,特別是關愛下屬是一個人的美德。

9)、接受任務或工作安排時用語:“好的”;“保證完成任務!”不能有任何推托之意,更不能反授權。

10)、接受上級表揚時用語:“這是我們團隊的共同努力,同時也感謝您對我們的信任和支持!”維護上級的威信永遠是下級的義務。

總之,在不同的場所, 員工除了注意說的內容之外,還得注意你的聲質。要確保你的表達正麵、積極、熱情。要用聲音征服他人,就要用聲音來吸引他人的目光。

既然,聲音在語言溝通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麼,還得加強聲音方麵的訓練,否則,就在算能說會道了,但你發出的聲音是那麼難聽,那也會影響表達的效果。因此有必要要訓練音質。細小、單調、乏味的聲音代表人缺乏自信;綿軟無力的聲音隻能用於花前月下。要出人頭地,就得讓你的聲音飽滿、有活力、鏗鏘有力、朝氣蓬勃、堅厚、散發著磁性、誘人的魅力。

規範老總的工作語言,是提高員工素質,提高辦事效率,提高團隊戰鬥力和執行力,最終達到提升老總形象的必備手段。

員工的行為要規範

1999年,TCL提出了“職業行為教育”的工作主題。通過職業行為教育,在老總內部形成一係列新的行為製度和規則,並幫助提高全體員工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培養出共同的優良職業境界和價值觀,使得整個老總的人力資源能夠適應老總持續快速發展的需要,使老總和員工形成利益和命運共同體。

2000年,TCL提出新的競爭策略:研製最好的產品、提供最好的服務、創建最好的品牌。

2001年,TCL在成立20周年慶祝大會上以“成功與反思”為主題,公開反思發展戰略上和管理上的重大失誤,並在同年提出“變革創新、知行合一”的新理作為當年集團的行為主題,將TCL的變革創新活動推向一個全新境界。

2002年,TCL集團召開老總文化創新千人大會,提出“創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老總文化”,再次對老總中的一些習慣性做法進行反思總結,如速度與戰略的關係、團隊精神中的小團隊和大團隊問題等;並再次強調“要將集團的整體戰略規劃和核心價值理念轉化成與所有TCL人緊密相關的願景目標和行為準則。要讓每一個員工理解、接受、認同我們的價值觀,並在工作中去實踐。”

這些工作主題和大會看似並無什麼驚天之舉,但在這一點一滴的推進中,TCL的變革創新從“行”擴展到了“知”的層麵, 老總的價值觀、理念逐步廣為全體TCL人理解、接受並成為其自覺行為。

作為老總,最好將你的員工的行為徹底職業化,那樣,你的團隊才會有強大的戰鬥力。

職業化,是OFFICE裏新冒出來的常用詞彙,應用範圍很廣。如果說一個人已職業化,那差不多是對他的最高評價。

但是,職業化不是貼在臉上的標簽,不是穿在身上的套裝,而是看你的員工平時怎麼拜訪客戶,怎麼接聽電話,怎麼給同事留言,怎麼在會議上發表觀點,怎麼在討論中堅持己見……

有的時候職業化是非常細節的行為表現,小到你的員工遞給對方名片時名字的方向朝哪裏,可是它的影響卻可大到體現公司的整體形象。

拎起電話比較得體的是:“你好,××公司”,或者直接報自己的名字,而不是張口就說“喂”。9點過了客戶打來電話同事不在,你怎麼說?職業化的人就會說,他早上去拜訪客戶了,還沒有進公司。

我曾經打電話到一間還不錯的公司,前台小姐熱情有禮,可是她卻用那悅耳的聲音大大咧咧地告訴我,小王上廁所去了。拜托,你就說他不在座位好不好?還有的人老是替同事聽了電話後,要麼把電話號碼寫在人家桌上重要的資料上,害得人家要重新打印文檔或費力地用修正帶塗掉字跡,要麼寫在自己的本子上忘記給別人耽誤了正事。

於細節處體現行為職業化,就是職業化的精髓。郵件往來,是不是在主題上標明郵件的主旨?沒有主題的郵件,小心被別人當作垃圾郵件處理哦。和別人會麵的時候,是不是會注意眼神交流?老是舉目顧盼或者臉紅低頭,別人會懷疑你心理有障礙。同女性客戶走在一起的時候,有沒有主動給她擋電梯的門、開出租車的門?這不是做作,而是紳士風度的職業化延伸。

另外一種職業化的表現就是不把私人的感情帶到工作中來。雖然很多人都知道這個原則,但畢竟一天八小時上班再算上加班時間,和同事相處遠遠超過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所以一定要注意。

最能體現一個老總職業化程度高低的,就是他的員工在離職之前的表現。請看下麵這兩個老總的職業化顯然還做得很不夠。

甲單位曾有一個員工臨走前,小兒科地把業務上來往的電子郵件全部刪去,結果電腦部主管搗騰一下全部恢複,結果毀掉的倒是那個同事原本一貫的厚道形象。乙單位有一個高級經理人被炒掉後大鬧董事會,被傳為笑柄。

所以,職業化程度高的老總,員工離職時,不管是公司采取主動還是自己采取主動,都應該交接好手頭的工作,留下客戶、合作夥伴的名片資料,卸載電腦裏的私人軟件,在最後一天,平靜地給熟悉的同事發一封告別信。

談到大多老總老總普遍看重員工的職業化行為,筆者認為:

一是要使員工具有敬業的工作態度;

二是要使員工具有個人目標,這個目標是他對生活的一種態度,不僅僅指經過多少年賺到多少錢,而是他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三是要使員工的個人願景和老總願景能夠一致,站在老總的角度思考問題,願意在團隊中付出。

“行為德之基也,基始也。德自行而進,不行,則德何由而積?”職業行為是從業者在一定的職業道德知識、情感、意誌、信念支配下所采取的自覺活動。對這種活動按照職業道德規範要求進行有意識、有目的訓練和培養,稱之為職業行為養成。

養成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把職業道德原則和規範貫徹落實到職業活動之中,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統一,進而形成高尚的職業道德品質,並達到崇高的職業道德境界。

老總規定的職業行為,是檢驗一個人職業道德品質高低的試金石。

用製度規範職業行為要做到:

一是將道德知識內化為信念。

“內化”是指把學到的道德知識規範,變成個人內心堅定的職業道德信念、職業道德理想與職業道德原則,並對自己履行的職業責任和義務的真誠信奉。它是職業道德知識、情感和意誌的結晶,也是人們職業道德行為的強大動力的精神支柱。隻有這樣的職業道德行為,才有堅定性和永久性。

二是將職業道德信念外化為行為。

“不要總是在夢想高尚的事情,而要去做高尚的事情”。“外化”是把內心形成的職業道德情感、意誌和信念變成個人自覺的職業道德行為,指導自己的職業活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