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完善管理製度,為執行提供保障(1 / 3)

製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製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兗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麵。總統是靠不住的,唯一可靠的是製度。

一個企業的發展。需要員工們不斷去落實企業的方針政策,需要員工們不斷去落實自己的工作和職責。所以,落實在工作中往往顯得極其重要。為此很多公司紛紛引進機製,決心構建一支落實型團隊。

然而。有些企業卻忽視了一點,就是使企業工作落實到位。不僅要有高度執行力的團隊,更需要有精細化的企業管理機製為其做保障。因為企業管理不到位,就會阻礙企業決策的執行,而健全的管理機製有利於企業的發展,所以將管理做細、做到位,可以消除企業運營係統中的不足,使落實更有保障。

完善製度,管理規範化的策略

那麼管理者該如何完善製度讓管理規範化,並且能夠讓員工有最大的空間去創造呢?

一、認識製度的價值

什麼能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

有人說是自身的熱愛,有人說是額外的獎勵。為什麼不讓製度成為工作的原動力?讓企業的文化與製度交融,賦予製度一個價值?

勞力士手表的“仁心待人,嚴格待事”無形中使員工得到了精神上的熏陶;“選料必求地道,炮炙必求精神”——達仁堂中藥公司讓製度充滿著使命……

當製度內化成員工的理念,當製度成為所有人共同的目標,規範必然會不期而至,而企業文化也必然會隨著員工思想的發展而不斷優化,隨之帶來的必然是更加完美的製度。

給製度一個價值,建立良性循環的管理,是當今企業發展的第一要義。

二、讓製度成為體係

製度之間總是難免有些交叉,如果處理得不好,必將導致製度的全麵崩潰。因此,讓所有的製度成為一個完善的體係,必將帶動全盤的發展。同時還應建立製度之間的約束力,讓製度更好的協調,以創造最大的效力。規範、全麵、詳細。是製定製度時應當遵從的準則。如果沒有這樣的準則,製度永遠隻是一紙空文,更甚者,將嚴重阻礙企業的發展。

三、靈動製度的藝術

製度需要有靈動性。在教條的製度下生存的員工會天生有一種對製度的抵抗,這樣的情況是管理者所不期望看到的。於是,靈動的製度就成為了一種藝術,一種智慧。《荀子·儒效》日:“千舉萬變,其道一也。”《莊子·天下》也提到了:“不離於宗,謂之天人。”即作為管理者,你需要明確你的“宗”為何物。在“宗”的基礎上,製度才能確定在什麼樣的區間內允許員工的創造性行為。掌握製度的“度”,是每個管理者所必需研究的課題。靈動性能賦予製度以新生力和人性化。

四、讓製度走向執行

在海爾,你會發現每一條流水線的終端都有一個“特殊工人”。產品經過各個工序時,一般會在檢查出來有缺陷的產品上貼有一些紙條。這些紙條,在海爾被稱為“缺陷條”。特殊工人的任務,就是負責把這些缺陷維修好。他把維修每一個缺陷所用的時間記錄下來,作為向“缺陷”的責任人索賠的依據。他的工資就是索賠所得。當產品合格率超過規定標準時,他沒有失業;相反,他將得到一份獎金,合格率越高,獎金越高。

這就是著名的“零缺陷”機製,這個特殊工人的存在,使“零缺陷”有了機製與製度上的保證。

一個完善的製度需要明確執行者。很多企業的製度很健全,但是卻沒有很好的管理效果。主要原因在於責任人的不明確。當事件一旦跨越了本職職權範圍,製度就形同虛設。因此,讓製度從實體走向實施,落實具體的執行者,是保證規範管理的必要條件。

五、讓學習成為常態

製度除了讓執行者作為監督的工具,還需要讓員工清楚地了解並做到。在企業管理中,我們不僅要讓製度充滿價值,融合企業文化與員工精神,而且要讓製度成為學習的對象,並且讓這樣的學習和改變成為一種常態。學習是一個企業自我更新的源泉,也是製度進步的本源。自動自發的學習、工作,用無形的製度做規範的管理,這就是企業保持活力的秘訣。

六、完善製度從我做起

有人活動的地方就會有規則,同樣有人活動的演變就會有規則的改變。任何製度的頒行和完善,都代表著管理者心中的一番憧憬。但如何使製度的推行產生我們所期望的效果?這就不是“誰說話算數”的權力問題,而是一門實實在在的藝術。作為管理者,不能僅僅一廂情願,要采用民主的作風,廣泛征求大家的意見,隻有這樣,才能保證製度的有效實施和管理的規範到位。

七、降低製度改進的成本

很少有人能夠意識到,製度的改進也需要成本。

當初,孫誌剛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促進了《收容法》的廢除;南京的翁彪以自焚的形式來反抗不合理的城市拆遷製度,最終導致南京市及全國範圍內對城市拆遷製度的反思和修改……

在現實中,一些製度總是在陣痛之後才能夠得到有效改進,其實,我們隻要認真地反思一下就會發現,許多時候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

比如,如果每一項不合理的製度,都必須有一些不必要的損失甚至是以“先行者”犧牲生命為代價來推動製度改進的時候,我們必須認真思索一下:

這個成本是不是太大?

我們的相關調適機製和反饋機製是不是不夠靈敏和靈活?

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以一種前瞻性的眼光來關注製度的改進,以一種對企業和員工負責的責任感來關注製度的完善,並且降低製度成本,是實施製度化管理實現企業迅速發展的基礎。

製度作為企業行為的運轉規範,一定要本著“與時俱進”的態度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好的製度,可以營造一種簡單的工作狀態,有利於管理的規範化。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推開窗,讓製度的陽光灑人企業的管理,讓管理更加充滿生機和力量。陽光普照著生命,製度普度著管理。

當製度內化成員工的理念,當製度成為所有人共同的目標。規範必然會不期而至,而企業文化也必然會隨著員工思想的發展而不斷優化,隨之帶來的必然是更加完美的製度。

“實事求是”與企業文化

我們常能看到這樣的現象:一些企業常將製定的方針、政策和規章製度高掛在牆上,然後高枕無憂,似乎製定了這些策略就萬事大吉了。他們對待製度隻局限於牆與嘴之間,存在於形式上,而不注重如何將其體現在實際工作中。在工作時,那些製度也就成了一遝廢紙,一種裝飾牆體的工藝,而很少去執行,去落實。如果這樣的企業能在商海中立足,會很讓人費解。

企業的失敗不是某一方麵的錯誤,既不是策略、計劃的錯誤,也不是政策措施的錯誤,而是管理者與落實者的共同失誤。因為一個計劃不去落實,那麼製定的目標就無法實現,而在其之後的各種方針政策更無法得到執行。所以,不去落實,再好的方針政策隻能是一種空想,甚至是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沒有落實的計劃也就成為空中樓閣,成了泡影。

正所謂: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因此,我們說一個人的成功,源於把自己的理想付諸行動;一個企業的成功,源於把計劃落到實處。

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取得卓越的成就,必須抓好落實,將計劃、方針落到實處,進而推進工作。在工作中,做到少說空話、大話,從細事、小事做起,不要將工作局限於表麵,而要將工作落實到位,隻有這樣,才能把工作做好,才能獲得價值的提升。

對管理者來說,應該從落實工作抓起,對待自己的工作也絕不例外。在工作時,不能隻停留在製定多少計劃、方針,而應該去想怎樣將計劃完善,怎樣將政策落實、推廣。同時,建立一支落實型的團隊,鑄造有落實精神的企業文化,進而帶動員工一起執行政策,將計劃落實到每個負責的部門,將責任落實到每名具體的員工。隻有這樣,才能使企業蒸蒸日上。

一個企業的文化會影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個人。如果一個企業的整體是一個上進的整體,那麼在集體的影響下,個人也將成為上進的個人,就是這樣一個道理。所以,要想使企業得到發展,那麼企業就必須塑造自己的企業文化。

那麼,什麼樣的企業文化能夠促進大家去腳踏實地的落實工作呢?那就是務實。

務實就是講究實際、實事求是,就這一點而言,正是很多企業員工所缺少的工作精神。在一個企業中,員工如果不能夠務實,那麼所生產出來的商品質量必然無法保障;中層幹部如果不能夠務實,那麼企業的管理必然鬆散淩亂;一個領導如果不能夠務實,那麼當與競爭對手比拚時,必然會敗下陣來。所以,塑造務實的企業文化迫在眉睫。

有這樣一個地方領導,他為了讓自己多出“政績”,建造了大量的“工程”。

這個領導在一個縣城剛剛上任,就大修新城,為了達到“高樓林立、街道整潔”的目的,他要求臨街的住戶要建三層高的樓房。很多人家沒有那麼多錢建造樓房,使計劃無法實施,他便另辟蹊徑,改換了主意,讓所有人用牆來代替房子。

就這樣,牆高過了房,使整個街道形成了一種遠看是房,近看是牆;粗看是樓房,近看是危房的奇特景象。

像這種隻存在於形式上的成績,必然會給百姓帶來危害,而這種形式主義是對工作不負責任的表現。

在企業中,如果忽略了務實精神,必然會給企業帶來損失。

老李是一家工廠的技術員,負責對生產線的監督。工廠為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舉行了生產大比拚,每個工作組匹配一名技術員。自從開始了比拚。老李一直以來都被評為工作努力的模範。但是漸漸地,他更重視“模範”這個榮譽稱號,工作開始粗心大意,對生產出來的產品也忽視了抽樣檢查,而且還總是催促自己工作組的工人,讓他們加快生產速度,加大生產量。

就這樣,老李的工作組成為了全廠的先進典範,大家也都開始相互攀比生產速度,然而公司的產量提升了,質量卻失去了保障。

一天,公司的經理接到一個電話,是質檢部門打來的,因為公司生產的食品使一名兒童輕微中毒。這樣大的安全問題使經理大為震驚,因為一直以來,各車間的技術員他都比較了解,怎麼可能出現這種問題呢?

經理處理完賠償問題後,對此次的貨源展開了調查。經過公司領導的調查,最終將目標鎖定在了老李負責的生產車間,而需要對此負責的就是老李。

原來老李因為一心想當模範,隻注重生產量,忽視了自己的工作細節,他在做完試劑調對之後,沒有換手套就去成產車間檢查產品,而化學藥品粘在他拿起的食物上,最終導致兒童食物中毒。

為此,老李吃了虛浮而不務實工作的虧,為了滿足他對名聲的追求,經理也送給他一個響亮的稱呼,但不是“模範”,而是“典型”。

可以說,如果企業缺少務實精神,必將導致員工的工作風氣不正,使企業走向困境。所以,一個企業要想長久發展,必須塑造務實的企業文化,在企業內營造一種實事求是的風氣,養成實事求是的習慣,說實話,做實事,不唯書,不唯上。隻唯實。腳踏實地地做好各項工作,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向理想的目標邁進,腳踏實地去爭取,最終才能達到目的。

績效管理要公平

有這樣一個假設:如果你在一個大型企業中就職,你每天都辛苦地工作,處處為企業著想,而另一個人每天工作清閑,整日無所事事。但老板卻以同樣的態度、同樣的待遇對待你們。那麼請問,你的內心會平衡嗎?你還會努力工作嗎?

我想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領導這樣對你實在太不公平了。

通過這個假設,我們可以看出公平的績效管理模式對員工的影響有多大。如果績效管理公平,大家自然會努力工作,反之則會引起員工的怨言。所以一旦企業的管理者發現企業的績效管理有問題,就必須馬上改進,使員工更積極地去落實自己的工作。

江西有個工廠,由於產品質量有問題,連續虧損了17年。後來改進了產品質量,工廠扭虧為盈。但隨著訂貨數量的加大,工人常需要加班加點。星期天加班不算,就連過春節,廠長還宣布不休息,隻是發些獎金作為補償。

這一措施引起許多職工的不滿,男的都說:“我們好不容易找了個對象,你星期天不休息,也就算了,春節還加班,要是對象吹了,怎麼辦?”女的抱怨:“家裏還有好多衣服沒有洗呢!都過年了,到現在還什麼都沒有買呢?這年怎麼過啊?”

而廠長卻說:“我體諒你們的困難,但訂貨多,任務緊,你們說怎麼辦?”

工人說:“如果我們超額完成任務。你能不能給我們假日獎勵。你們當領導的天南海北都跑遍了,讓我們工人也出去開開眼。”

廠長采納了這條意見,宣布隻要完成任務,超額30%的給三天假期,超額200%的給兩個星期假期。這個措施一宣布,中午吃飯,食堂人少了,帶上兩個饅頭在車間吃;五點鍾下班,你往外轟職工也不走,他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完成工作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