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宏啼笑皆非地表示,北航大畢業的學生還會存在就業壓力的問題嗎?這似乎有些奇怪。他說:“我知道有很多其他大學的學生想進入百度、騰訊這樣的企業,我覺得雙方都有非常強的意願,百度每年都在校招上花很多精力,不是說每年招聘這個時間才去到學校演講,平時也跟各個高校的計算機專業的老師、學生一直有很多聯係,希望把最優秀的學生吸引到百度。”
百度發展很快,需要招納大批人才,每年都在向優秀畢業生發送offer,經常去各大院校進行演講、舉行招聘會。
李彥宏說:“我們也很高興看到這些人進入百度後,一年一年,他們成長速度很快,雖然當時招來的時候覺得付了很高價錢,但是兩三年後,他們有經驗後,是特別好用的人。所以我們未來還是非常重視校園招聘,人才也會大部分從學校招聘。”
馬化騰一聽李彥宏提及人才哄搶的問題,不由得“怒氣橫生”,他說:“確實過去這兩年搶人才搶得很凶,HR老在說百度在哄抬、哄搶。我們後來很多也沒有辦法跟它去爭,壓力很大。”
他又說:“我們也看到社會GDP在增長,但是CPI、物價、房租都在高速增長,一線城市這些企業其實員工生活壓力很大。我們考慮在未來怎麼把企業的布局往二線城市轉,長遠為員工考慮,他們的生活水平可以提升。”
在馬化騰看來,員工的衣、食、住、行是企業必須考慮的問題。
李彥宏則不敢苟同,他覺得年輕人剛畢業就想買房心態不好,租房也很舒服。他說:“在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攀比風氣,要想結婚的話,丈母娘先問你要一套房子。最根本問題是大家覺得房子是一個投資,永遠隻會漲價,不會跌價,一定要盡早買。正常情況下,租房住也很舒服的話,幹嘛要去買房子。你去問問矽穀的工程師,畢業二三年,一定不是想著要買一套房子。這方麵心態如果轉變不過來的話,最終買不起房子的工程師一定更多,不是更少。”
馬化騰說:“(對此)有點不同看法。我以前也是這樣說,我們當年哪有想著要買房子。但是為什麼現在年輕人要考慮這個事,這幾年房價漲得太凶,大家真的不知道以後會怎麼樣,想早點上車會安全點。確實這個變化太大了。我們當年物價、房價還是比較平穩的,所以,不能拿我們過去思想套現在年輕人的想法。第二,即使他不買,他要租,這個房租都一直在漲價。大部分人超過一半的收入都交房租了,而且條件還很差,最後我們沒有辦法把客服全部移到成都。這個壓力還是客觀存在的。不是說簡單租就可以,租的壓力也是很大。”
說歸說,吵歸吵,兩人在大局麵前,思想還是有著空前的一致性的。2015年兩會期間,馬化騰準備了四項與互聯網相關的提案。其中,呼籲加快移動化聯網民生領域的應用和普及的想法,與李彥宏不謀而合。有些人認為,在某些層麵上,兩家公司表現出了相互扶持的跡象,但實際上都是各家葫蘆賣各家的藥。
身為全國人大代表的馬化騰建議,把“人與公共服務”以數字化的方式進行全麵連接,這將會為看病難、教育資源不均衡、霧霾等新老民生問題起到緩解作用。
他還建議開展“互聯網+”全麵發展的國家戰略。他認為,在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各行各業都在圍繞互聯網進行創新,這不僅能使產業升級,還能為人民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他說:“無論健全還是殘疾、年輕還是年老,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平等、方便、無障礙地獲取和使用信息。”
在大多數人眼裏,中國互聯網的未來,就是BAT現在三強相爭的混亂局麵。而在提高傳統行業價值、建立新的互聯網規則及促進互聯網生態等未來發展方麵,三家公司均已行動起來。
曾經彼此水火不容的兩大互聯網公司,本以為永不熄滅的戰火會一直燃燒下去,但隨著BAT模式的形成,兩位大佬也不得不因馬雲的強勢介入,而心平氣和地坐在一起,“敞開心扉,有話好好說”了。而李彥宏與馬雲之間,也是有過一番“明爭暗鬥”的。
那麼,這個外表儒雅、內心強大的IT界精英,到底是如何練就在大佬間隨意遊走的本領,又是如何帶領百度登臨世界最大中文搜索引擎寶座的呢?
陽泉小子
李彥宏是個不俗的人物,我們不妨從一份簡曆上窺出端倪:
姓名:李彥宏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
職業:“百度”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主要成就:發明超鏈分析技術並獲美國專利;
CCTV2005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商業周刊2006年全球最佳商業領袖;
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手;
2008年中國改革開放30年30人;
2013年11月,以119億美元的淨身價成為中國大陸第二大富豪。
如果單從這幾方麵材料來看,我們對李彥宏最直觀的印象就是:他很牛,很有錢。隻是,這個又牛又有錢的傑出人士,少時可沒顯出成為富豪的潛質,更讓人唏噓的是,這個今日的富豪,差點成了唱戲的。
李彥宏一直受到“晉商”文化的熏陶,在山西這片自古以商人聞名的土地上成長,在“晉商”傳奇的故事中長大的他,卻誕生在一個和經商沒有什麼關係的家庭裏。他出生在一個小城市的普通工人家庭。他曾說,自己從小時候起,興趣就非常廣泛。
李彥宏的童年,穩當、平淡到了極點,但卻充滿了快樂,他是在沒壓力、沒太多束縛的背景下自由成長的。
上個世紀70年代的一個平常日子裏,山西陽泉晉劇團招收學員現場出現了這樣一幕:和來報考的大多數人不同,有一個男孩看上去稚氣未脫,他說自己是一個人跑來的。問起報考原因,他的回答很簡捷,也很直白——就是喜歡。
興趣,讓李彥宏充滿了靈氣,戲劇團的老師在他的一招一式中都看到了極大的提升空間,他們決定錄取這個愛好戲劇的少年。
“戲曲曾經一度是我的摯愛,在初中時我還一度有報考戲曲學校的想法。因為在那個年代,在我生活的山西陽泉那個小城市,電視還沒有普及,更別說電腦互聯網了,人們日常最多的娛樂活動就是聽戲。”這是他去報考劇團的初衷。
1976年,李彥宏在兵工廠子弟學校上一年級。他還記得當時媽媽對自己說:“我們家沒有後門,你今後要有好工作,就要好好學習,考上大學。”媽媽經常讓姐姐們去喂雞、去郊區菜地撿菜,幹這幹那,隻要求李彥宏不要貪玩、好好學習。但李彥宏的父母並沒有過多幹涉過他的選擇,也正是如此,讓這個全家為之驕傲的孩子從小就對自由賦予了肯定自我的意義。
在父母的悉心培養下,家裏5個孩子全都考上了大學,大姐是恢複高考後第一屆大學生,三姐考上了北大。“我爸爸從小上過私塾,在文學和語言方麵有一些功底。爸爸影響我大姐,我大姐影響我二姐,二姐影響我三姐,三姐又影響我。”
李家老三考上北大時,就像古時進京趕考中了狀元後歸鄉一樣,惹來了街坊四鄰的羨慕和誇讚。李彥宏的三姐一時間也成了那座小城市的“本土明星”。李彥宏說,他自始至終都沒有忘記姐姐在準備好行囊臨行前對他說的話:“其實外麵的世界很美麗,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學習,考上大學,走出陽泉,這樣你未來的路才會更寬闊。”
李彥宏如夢初醒一般,開始“棄戲從學”了,他也想為家裏爭口氣,於是聽從了姐姐的建議,從那時起開始發奮學習,為的就是考上陽泉當地最好的高中——陽泉一中。
“我沒有遠大理想,許多人小時候想當科學家,我沒想過,但我每個階段目標都很明確:初中考高中,我一定要考上省重點陽泉一中,否則考大學就沒太大希望;高考,我一定上北大;進了北大,我一心想出國。”李彥宏至今難忘,是自己年少時曾經專注地做每一件事,是踏踏實實往前走的歲月成就了現在的他。
最終,李彥宏如願以償考入陽泉一中。
說起當年與計算機的初遇,那時的他或許從未想過這個“大腦袋”機器會改變自己今後的人生。
李彥宏第一次接觸計算機,是在高中一年級。
陽泉一中有著當時整個陽泉市的第一間計算機教室。李彥宏現在回憶起當時沒見過“世麵”的自己,也覺得有點好笑——“隻要輕輕地在鍵盤上鍵入一些英文單詞和符號,它就會根據指令給出答案,我一下子就被這奇妙的東西吸引住了。從那時起,為了能到機房上機,我經常找老師軟磨硬泡。比別人更多上機實踐,也讓我在計算機方麵的技能比其他同學強。”
對李彥宏計算機知識成果的檢驗,是一次計算機比賽,地點在山西省會太原。這是一次全國性的中學生計算機比賽,可謂高手雲集,李彥宏能代表學校參賽,自然很興奮。他覺得自己的計算機水平還不賴,好好發揮的話,拿個名次不成問題。可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比賽結果出來後,居然連個自己都沒當回事兒的三等獎也沒撈到,這讓他失望至極。
後來的一天,當他走進太原書店時,終於知道為什麼自己沒有辦法和那些獲得名次的人競爭了。他在書店發現,省會的書店裏有許多自己在陽泉根本看不到的計算機方麵的書,簡單點說,別人知道“1+1\\u003d2”的時候,他連“1”是什麼都沒弄懂呢。
小失敗的背後,往往是大成功,就看吃了失敗虧的人是怎麼想的。李彥宏不是牽著不走,打著倒退的人,從失利中他總結出的是前進的經驗。3年後,李彥宏劍指北大,如願地在自己設計的路線上狂奔著。
當時李彥宏是以高考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大的,很不簡單,可他選的專業——圖書情報專業——不免讓人覺得他這北大考的有點“浪費”。倒不是這個專業不好,隻是跟他的性格不合。
最初,李彥宏對“圖書情報專業”頗有“特務”情結,以為畢業之後可從事為某些專門組織提供情報的工作。想來,那時的李彥宏,骨子裏還是個大男孩。
進入夢想的學府,這種現實更鼓舞著李彥宏一路向前。遺憾的是,景色秀美的北大,隻讓他興奮了兩三個月,隨即,目錄、文獻等乏善可陳的關於專業的一切,就消磨了他僅剩的一點喜悅。他還聽說,圖書情報專業,說白了就是圖書管理員,而這所學校培養出的最優秀的圖書管理員就是毛澤東。
這下,李彥宏心涼了。
圖書管理員?這哪裏是他的誌向!幸而,這次失利如中學時代一樣,仍帶給了他一次巨大的鼓勵。日後,他正是依托著這一專業背景,才在組建百度上更顯順風。也恰是這圖書情報專業,對其出國攻讀計算機專業,在搜索引擎領域大放異彩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當真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了。
從失利到鼓勵,難的是如何跨越和扭轉,李彥宏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不斷前進,少不了一次次地在碰壁中撥開迷霧。這樣看來,他倒是頗受上天眷顧了,可事實當真隻是上天的眷顧嗎?答案不言而喻。
北大不寂寞
李彥宏在進入北京大學之前,雖然很喜歡計算機所帶來的時代感,他也相信在未來,這個小小的科技產品必然改變人類的生活,但這個東西畢竟要靠人力的開發,並且它改變的是人類的生活方式。故此,李彥宏沒有選擇計算機專業去單純地學習一些理論知識,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現在看到的李彥宏是百度的老板,而非一個隻會寫方程式的程序員。
剛剛進入北大的李彥宏,知道了自己選的專業原來並不是那麼適合自己,可畢竟已經選擇了,又沒有任何的後路可以給自己退。是絕望?是無奈?還是深深的不甘心?李彥宏隻是覺得寂寞,這樣原本不屬於自己的生活卻是那麼多人眼中所羨慕嫉妒的美好人生,到底自己站在這樣的一個起點上是對還是錯?
聰明人會在自己深陷的不適環境中思考出路,李彥宏當然不是傻瓜,他在了解了自己的專業所學之後,找到了值得深入的學習點。很快,他開始將學習的內容側重在信息管理上。不管當時是何種心情,他都堅信著自己所堅持的東西,那就是未來的中國,乃至未來的世界,必將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
環境影響心態,心態支配行動。李彥宏想,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信息管理,肯定能符合時下的趨勢——這也似乎是他在那樣的境地之下的唯一選擇。
李彥宏在北大,雖然所學專業並不稱心如意,卻也能將自己深深地融入其中。
他一邊學習自己的專業課程,一邊開始留意計算機專業的知識。圖書館裏豐富的館藏資源,讓李彥宏直歎時間不夠,同時,那些關於留學以及國際上的學術期刊,都在他渴望的雙眼中變成了一個又一個潛在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