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洗盡鉛華,百度誕生(3 / 3)

這樣看來,促使劉建國加入的並不僅是李彥宏的個人品質和過人能力,更多的是他自己前衛的思想。

從1995年開始,劉建國就投身到了搜索引擎的研發中,從美國西海岸刮來的IT閃電風暴,撼動了世界的互聯網模式。在互聯網商業化模式不斷成型的時候,劉建國意識到,利用搜索引擎技術推進互聯網商業化,才是創造利益的最佳方法。

更何況自身工作所帶來的局限性,在很多方麵製約了他在搜索引擎技術上前進的腳步,甚至令其動彈不得。北大雖然為他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和優良的團隊,可李彥宏的一個想法讓他如夢初醒:隻有投身實際工業中,才能讓自己創造的技術實現其真正的價值。

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之後,他向北大遞交了辭職報告。

大家都震驚了,他的同事不明白他這麼做的緣由,父母也不理解他為何輕易舍棄大好前途。人人都知道北大絕非誰想去就能去的,別人都削尖腦袋往裏紮的時候,他卻一聲不吭地揮手道別,著實讓人費解。

在巨大的壓力和質疑聲中,劉建國加盟李彥宏的團隊,成了公司的第一名員工。

不久之後,劉建國向李彥宏推薦了原天網的核心成員周利民、雷鳴,兩人加入公司後主要負責架構設計。

此時,重要組成部分人員已經齊備,但李彥宏還是覺得“光有骨頭沒有肉”不行,公司還需要一些純粹的技術人員,也就是高科技勞動力。幾個人都是做技術的,想法都很直,於是就把當初選擇“資源館”的理由拿了出來,決定就地取材,他們隨即把目光投向了附近的高校。

當年,互聯網是大熱門,能進入互聯網公司的機會實在難得,很多公司隨隨便便就可招來一大群人,有在校學生,也有社會人士。李彥宏的公司也不例外,沒過幾天,公司的團隊初步組建完畢:除了李彥宏、劉建國、雷鳴,還包括正在中國科學院讀研究生的崔珊珊、在北京交大奮鬥的郭眈。

公司的兩個房間分配得很合理,李彥宏和徐勇在1417房間,這個房間主要作為辦公室和會議室,供客戶洽談業務。1414房間則主要用作工程師的辦公地點,一共有10個座位,還算寬敞。

屋內設備齊全,李彥宏希望一切辦公條件都盡量美國化。在牆邊有休息桌,桌上放滿了食物,很多人都說這就是百度免費早餐的最早雛形。牆壁上還有一個簡易的小白板,主要用於發布重要信息和工作流程。

時光荏苒,轉眼到了2000年年底。隨著王嘯的強勢加入,這才實現了“七劍客”真正意義上的大集合。第一次全體員工會議正式召開,7人分別是:李彥宏、徐勇、劉建國、郭眈、雷鳴、王嘯、崔珊珊。

公司的辦公室不大,7人隻能盤腿坐在辦公桌上開會。這次會議看起來沒有多麼正式,但李彥宏將話題轉到關於搜索引擎的研發上時,屋子裏的氣氛瞬間升溫。會議上大家各抒己見,每個人對搜索引擎都有不同的想法和意見,7種思維就這樣來回碰撞著。

會議結束後,也就到了下班時間。當日天氣微涼,眾人的心卻是暖和的。幾個人緩緩走出了資源賓館的大門,奔往各自的方向。他們都在期待著明天繼續。他們很難想象到,網絡新時代的未來正因他們的齊聚而改變,在不知不覺中,他們已踏上了中國互聯網事業的新征程。

此時他們尚且不知,一個叫“百度”的搜索引擎會改寫中國互聯網的曆史,會震驚整個世界。

小試牛刀

百度的公司結構很簡單,隻有一個研發部門,主要由劉建國負責,而李彥宏和徐勇更多的時間則是投放在市場運營和業務擴展的事務上。

單一的公司結構,是百度日後成功的另一大關鍵因素。公司的目標也很明確,全心全意做搜索引擎,公司上下也隻有這一個計劃項目。這樣一來,整個公司都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短時間內將產品推向市場,免去了風投公司的諸多顧慮。如此,更多的讚助資金更容易進入公司,使研發速度更快。

百度日後成為中國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可當時它卻並不是國內最早做搜索引擎的網絡公司。百度成立時,國內已有很多知名網絡公司在做搜索引擎,而且做的都不錯,比如天網、悠遊、Open Find等。李彥宏當時覺得,眼下做搜索引擎似乎有點晚。就像當年在矽穀做電子郵箱時,他也覺得隻趕上了末班車,但也不是不能做,一步一個腳印的行走,有時可能好過大步向前。李彥宏的穩健之風,在初創百度時已為公司的日後蓬勃發展定下了基調。

李彥宏之所以認為搜索引擎能繼續做下去,主要原因就在於,當時幾家知名網絡公司都是“機器人”搜索引擎,並不智能。

互聯網發展初期,信息量沒有現在這麼大,而且超鏈也不像現在這麼複雜,所以這類搜索引擎完全可以應付互聯網用戶的需求。

然而,互聯網狂奔一般的發展速度,讓這種搜索引擎模式逐漸暴露出其速度緩慢、信息量匱乏等諸多弊端,這就為百度創造了機會。

分類不明確,會導致回饋信息冗餘,在冗餘的情況下就會出現太多無用信息,這樣一來,用戶還要花時間自行分類查找,搜索引擎方便快捷的應用意義也就此失去了。李彥宏追求完美,這些問題在他眼裏都是亟待解決的。很多人都覺得李彥宏有“強迫症”,創建百度也是因為他接受不了傳統搜索引擎不夠便捷的缺點。這或許算是李彥宏劍指互聯網的原因之一。

七劍客在工作上都很賣力,他們的付出也很快見了成效。不久,百度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產品——搜索引擎軟件。當時,百度的技術人員隻有設計理念和雙手,所有程序都是在鍵盤上一個鍵一個鍵敲出來的。

苦是苦了點,可百度輕鬆歡愉的工作氛圍讓員工們樂此不疲。

在公司,除了李彥宏和徐勇具備社會商業經驗,其他人都剛剛走出學校的大門,劉建國更是被多年來學院派氣息束縛成了一個單純的技工。故而他們不會拉幫結派,沒有勾心鬥角,心中隻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奮進。

崔珊珊和郭眈還在上學,還沒有和學校完全劃清關係。白天在實驗室上課,晚上就會到公司工作,白天已經累了一天,但仍會精神飽滿地投入到百度的工作狀態中。

自2000年的2月起,北大資源賓館1414房間的燈就從來沒有熄滅過,所有人都繃緊了神經,透支著全部才華,編寫代碼、測試程序,人人分工明確,不會出現任何衝突。

同年5月,“打了雞血”一樣的百度員工,用夜以繼日的瘋狂工作狀態,向世界推出了百度自己的第一個中文搜索引擎,其中索引了500多萬個網頁,這使得當時全中國的百度用戶在極短的時間內就達到了1000萬以上。

按照最初的設想,百度的主要目標是成為各個門戶網站的搜索引擎技術供應商,即在他們的網站中加入百度的搜索引擎,來實現站內搜索的功能,讓百度搜索引擎成為一種捆綁式的站內應用。隨後,門戶網站就要向百度支付一部分技術費用。

當時,給各大門戶網站提供搜索引擎技術的是一家來自台灣的公司。這家供應商很有名氣,而百度還隻是個毫無作為,隻有兩間辦公室,員工不超過10人的小公司,各大門戶網站憑什麼要舍大取小?而若讓他們舍大取小,那麼必有緣由。

李彥宏和徐勇想,想讓百度的搜索引擎入各大門戶網站的法眼,首先就得打造一批有公信力度的樣板客戶,而其1000多萬的百度用戶群,就是很好的開端。

兩人經過不懈努力,一個月後,為百度迎來了第一家大客戶——矽穀動力。這個大客戶不是主動找上門的,而是李彥宏的主動推銷成果。他當時考慮的很簡單:首先,矽穀動力有良好的基礎,不會把自己的品牌做壞;其次,百度的風投讚助商和矽穀動力有一定關係,這無疑是一個免費的保險,而且業務問題更容易靠溝通來解決。

在李彥宏把百度搜索引擎帶到矽穀動力的第一天,整個團隊便緊張地守在服務器前。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大家都屏息凝神。當第一個用戶出現時,整個辦公室沸騰了,李彥宏也再一次感受到了曾經在矽穀所期待的那種激情。

萬事開頭難,有了矽穀動力這第一個客戶打響頭炮,百度中文搜索引擎的地位也逐漸穩固了。打鐵趁熱,李彥宏又跑去Chinaren尋找商機。

Chinaren是當時國內優秀的社區網站,雖然後來被搜狐收購,但企業形象和業內口碑一直十分良好。找到這個客戶,雙方很快就聯手研發了中國第一個提問式搜索引擎——“孫悟空搜索引擎”。

2000年6月,李彥宏為讓百度的名聲更廣,在北京香格裏拉大酒店舉辦了一場新聞發布會。這場發布會主要是為了推行客戶體驗,針對生活中經常出現的一些問題,讓到場的記者親身體會百度搜索引擎帶來的便利,讓獲取資源和信息成為一種樂趣。

可惜天公不作美,沒想到發布會剛開場就遇到了停電事故,網絡被中斷,演示不能正常進行,全公司上下一時間不知所措,有力難為,就連李彥宏在台上說話時都破了音。

出了這樣的插曲,隻能提前進入記者提問時間,但這樣尷尬的場麵,讓記者都不知道應該問點什麼。主持人一再提示,就是不見記者做出任何反應。原因是,他們對搜索引擎未曾有過最真實的體會,沒有更深入的認識,甚至會有人覺得李彥宏和百度的所有人在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這又讓他們如何發問呢?這就是百度當時的處境,第一場發布會就遭遇了冷眼和嘲笑。

不過,李彥宏和全體百度人不氣不餒,沒過幾天,他們便調整好了最佳狀態,而新聞發布會的失敗,也隻被他們當成了一次“劇情曲折”的暖場表演罷了。隨後,李彥宏和徐勇調整了工作方向,將工作重心轉移到了產品和客戶拓展上。

偉大的事從來都不會有完美的開端,可一定有精彩的過程和完美的結局。同年8月,百度迎來了春天,中國三大門戶網站之一的搜狐成了百度的客戶。自從有了搜狐這個“巨幅廣告”,百度在客戶拓展方麵更加暢通無阻,接連迎來了新浪、網易、263、Tom.com等大客戶,它們都是國內最尖端的門戶網站。

客戶們的好評,是李彥宏帶領百度前進的最大動力,他對百度的未來充滿信心,全體百度人也為努力得到的收獲欣喜不已。可是,隨後的一次翻天之變,卻差點斷送了百度的大好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