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宏追求工業中的刺激,徐勇則對產業前景充滿了向往,其實這都是矽穀人獨有的冒險特質,這讓兩人的創業熱情如火星撞地球一般強烈。
徐勇在商業嗅覺方麵要比李彥宏更加敏銳,而且他性格外向,總能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親切感,在極富有感染力的交談中,能讓人對他產生毋庸置疑的信賴感。他和李彥宏一樣,內心深處都藏著無數的不安因子,李彥宏想要做一些能影響社會、改變普通人現有生活的事,徐勇也一樣喜歡去做不同尋常的事,挑戰不同的人生。
相比之下,李彥宏更加內斂,更加沉穩,更善於思考。也許,他內心最深處對於科技產業的那份執著,才讓他在創建百度上有著不輸給徐勇的熱情。
性格上的互補,讓兩人在創業過程中形成高度的默契,在公事中滴水不漏,這種創業搭配,是日後百度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
今時,搜索引擎已深入到普通人生活中,多數人都能熟練地操作搜索引擎,且運用自如,但在當時,這隻是一個未來時代的新鮮產物。
搜索引擎的概念其實很籠統,它所指的其實就是根據設定好的策略,用特定的程序通過對互聯網上信息的采集,繼而根據用戶的需求進行有組織的篩選後,呈現出的檢索服務係統。
在互聯網發展的早期階段,雅虎當仁不讓地成為了網站分類查詢功能的佼佼者,在搜索領域一枝獨秀。所謂網站分類目錄,即是由人工整理維護後,通過對互聯網上被索引的網站進行精挑細選,在簡要的描述之後,再次進行分類,並依托於用戶的需求放在不同目錄下。
當用戶進行查詢時,係統通過一層層點擊情況來查詢用戶想要找的網站。故此,人們將這種基於目錄的檢索技術稱為搜索引擎。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它並沒有搜索,而是在分類查找,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搜索引擎。
互聯網中的信息量浩如煙海,在沒有任何秩序的情況下,形成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就像是圖書館的每一本書一樣。而網頁就是承載這些書本的書架,那麼搜索引擎呢?它正扮演著圖書管理員的角色,在你需要的時候,它會為你繪製出一幅詳細而又清晰的地圖,供你隨時查閱所需要的任何存在於網絡中的信息。這樣看來,李彥宏和徐勇要做的,宛若是個無限大的圖書館,館內有海量圖書和隨叫隨到的“圖書管理員”。
自互聯網時代開啟,海外歸來的嬌子們在中國築起了通往IT巔峰的大門。國內的網站正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林立,千姿百態,各具特色。
李彥宏和徐勇所謀劃的商業模式,是通過打造全世界最好的搜索引擎給門戶網站,以獲得盈利的經營模式。
確定了方向,兩人要解決眼下最要緊的事:錢。
徐勇拍攝紀錄片時認識了很多投資商,因此正在四處找錢的兩人馬上有了目標。那段時間,李彥宏每天開車東奔西走,穿梭於舊金山的大街小巷,遊說著每一個可能幫助他們的風險投資商。
華爾街的金錢氣味十分濃重,而矽穀則是創業氛圍最廣域之處。在這裏,最不缺的就是才華橫溢的設計師和毫不差錢的風險投資商。隻要你敢想、敢做、可以拿出好項目,就有人願意給你投資。
李彥宏是純正的“技術男”,在矽穀小有名氣,他打算做互聯網絡公司,且是在市場無限的中國做,這對一些風險投資商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其中有3家風投公司表示了明確的投資意向。李彥宏和徐勇仔細考慮後,選擇了半島基金和誠實投資公司。
這兩家公司雖然決定投資,可在正式簽字之前,還是要有所“考察”的。他們在詢問李彥宏之後得知,搜索引擎需要半年時間才能做出,於是他們稱,若是多給錢,是否能做得更快?李彥宏當即表示,這並非錢的問題,他必須要保證做出的東西的質量。
李彥宏不是見錢眼開的人,這讓投資人心裏有底了,憑借他們的經驗,投資便是投入,看準了人,這項投資才更有價值。
在簽字當天,一位投資人還曾借故跑到房間外,打電話給Infoseek的威廉張,在電話中問:“羅賓李真像傳說中那樣厲害嗎?”威廉張回答,“羅賓在引擎技術上的造詣可以排進世界前三。”
一句話,算是徹底讓投資人放心了。兩家投資公司最終決定,向李彥宏和徐勇投資120萬美元,這讓兩人大吃一驚,因為他們最初覺得,若是能融到100萬美元就相當不錯了,想來,多出的20萬美元,便是投資人對他們的信任。
拿到了風險投資的李彥宏格外高興,而更讓他興奮的是,太太懷孕了。對他來說,這樣雙喜臨門的事情是他這輩子都從未感受過的。
1999年聖誕節的前一天,李彥宏搭上了返往祖國的飛機,眼下,中國這塊他熟悉卻又陌生的故土,能否真的如他所期待的那樣,充滿無限的商機?
“七劍”聚中關
帶著創業夢回國,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心境?或許李彥宏會有點惆悵,畢竟“老東家”不聽勸,而自己也未能依托它的平台實現夢想。不過,能借此機會獨闖天下,反倒是失有所得了。
回到國內,落腳北京,李彥宏馬上要揚起自己的創業風帆。而在遠航之前,他得先找個大本營。
北京資源燕園賓館,係北京大學下屬的涉外三星級旅遊賓館,坐落於北京大學西南角。這裏不僅臨近中科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等數所重點大學,更是中國矽穀——中關村的核心地帶。
這裏是李彥宏最喜歡的地方,鬧中取靜,四周綠樹成蔭,宛如喧囂都市中的桃花源。這裏經常會有來自各大學府的高材生,是稱得上“人才濟濟”的聖地。
李彥宏畢業於北大,有一點北大情節,他鍾情於這裏也情有可原。更重要的是,日後可以從這個人力資源豐富的寶藏中吸取新鮮血液。
他覺得,豐富的人力資源對於以技術研發為核心創業的公司來說,是最強大的後備力量。因此,與其說這裏叫資源賓館,不如幹脆叫做“資源館”,就地取材,行“拿來主義”。
李彥宏在資源賓館租下了1414、1417兩個套間做辦公室。租下之後需要裝修,花費的時間較長,加之裝修後氣味較大,不能馬上進入辦公室,他便利用這段時間先把團隊人員名單確定了下來。
在籌備公司上,李彥宏所花的時間並不多,關鍵在於搭建技術研發團隊選擇人員比較耗時費力,必須找那些真正可以一起做事,同甘共苦的同路人才行。李彥宏有很多人選,但要以“0”為起點,在短期內便產生化學效應,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思前想後,他最先找到了劉建國。
劉建國在IT業內也算是小有名氣的人物,曾作為核心人物參與過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國家計劃委員會資助的大型研發項目,可謂見多識廣,在擁有豐厚內在實力的同時,還具備對金融市場的敏銳嗅覺和縱觀未來發展前景的廣闊視野。
李彥宏選擇劉建國的另一原因是,劉建國的成名之作就是依靠搜索引擎技術得來的。他組織開發的天網中文搜索引擎在當年轟動一時,其作為中國當時最好的搜索引擎而備受關注。
劉建國更像在鬆下信息技術研究所兼職以前的李彥宏。那時,他是個典型的學院派,1988年從西安交大畢業後,直接進入了北大計算機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畢業之後一直留校任教,是純粹的理論研究者,但隨後,在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訪問時,他的人生態度開始發生巨變。
1998年,劉建國結識了李彥宏,兩人一見如故。當時李彥宏在清華大學做了關於搜索引擎的講座,作為天網的核心設計者,劉建國被李彥宏邀請參加講座。原本,兩人應就此結下共同謀事之緣,可由於各種原因,兩人失之交臂,竟未能見麵。
當時,從技術上來說,天網已達到很高的水平,李彥宏一直都在關注它,這畢竟是國內IT業的顯著成果,對技術一向癡迷的李彥宏怎會放過這個機會?因此,劉建國也是他最想見的人之一。
其實,李彥宏還在美國時,就想邀請劉建國一同商議創業之事。他給劉建國發了一封電子郵件,內容很簡單,主要是介紹自己和對搜索引擎以及國內IT業未來前景的一些看法,他誠心地邀請劉建國加入自己的團隊,共同做這個項目。
幾個小時後,劉建國回複了郵件,並未明確表達己見。可有此開端,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裏,兩人一直用電子郵件交流。在技術見解、搜索引擎在未來的重要性、對整個互聯網的看法上,兩人意見相仿。而就具體的技術能力而言,兩人更是伯仲之間。
白駒過隙,轉眼間,兩個從未謀麵的搜索引擎大師,就這樣達成了初步共識,但謹慎的劉建國還是有些顧慮。
英雄之間固然心心相惜,可畢竟是兩個活生生的人,是有迥異思想的。是時,劉建國還在學校當教授,且剛晉職不久,舉棋不定也是在所難免的。
北大的教授是有“序別”的,分為一到六個等級,教授是一二三級,副教授是四五六級,劉建國當時是四級副教授,不是“正”的,卻也是副教授裏級別最高的,而就他的學識和能力來說,轉正無需多少時日。房、車、社會地位都有,這多少禁錮了他的心,不知不覺就容易耽於安逸。
就在劉建國左右為難之際,一位遠在美國的朋友給他發來了當年李彥宏轟動矽穀的論文。隨後,劉建國重新整理了李彥宏的背景和詳細資料,他發現,李彥宏有著超強的搜索引擎技術,在美國技術專家的排位中位置靠前,而且還是個充滿激情、創新無限的熱血分子,不論是技術還是人品,在業內都首屈一指。
正所謂英雄兩相惜,劉建國對李彥宏的態度開始發生轉變,從質疑變為欣賞、欽佩。他覺得,李彥宏是個值得信任的合作夥伴,更是個靠譜的朋友,完全能在一起共事。
劉建國也有自己的一條尚且模糊的創業路,李彥宏的出現,則讓他的路更為清晰。那個年代,在國內找這樣的合作夥伴如同大海撈針,更重要的是,這樣的針到底存不存在都是個問題。此時,李彥宏橫空出世,劉建國的心活了。他在迷惑中得到了“解脫”,於是決定離開北大,投奔李彥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