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廣告的優勢和所創造的價值有目共睹,在精準廣告推出的一年多時間裏,百度接納了來自19個行業的300多個客戶,這其中包括奔馳、寶馬、沃爾沃、奧迪、路虎等國際知名汽車品牌,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房地產商、家電企業。就連同為互聯網公司的易趣、e Bay、阿裏巴巴,也都一並“送錢”給百度了。
然而,就在投放企業和百度都在為精準廣告所創造的傲人戰績歡呼時,一個惱人的聲音出現了。很多人在弄清了精準廣告的工作原理後,都提出了同樣的問題:精準廣告定位用戶並跟蹤用戶上網軌跡的行為,是否侵犯了個人隱私權?
不久,李彥宏趕到上海,有幸在英國領事館見到了英國首相,當提及精準廣告侵權的問題時,李彥宏顯得有些激動,兩人也就“隱私權”問題展開了一番激烈辯論。
布朗認為,百度的“精準廣告”能夠知道用戶每天都在搜索哪些信息,知道用戶的喜好,還知道用戶購買哪些東西,這樣的行為應該屬於侵犯用戶隱私的行為,很多媒體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且,百度通過用戶的個人信息賺錢,應該向用戶支付對應的信息費用。
對此,李彥宏則表示,雖然百度知道了很多用戶的個人信息,但實際上並不知道用戶的具體身份,並且保證百度絕不會做出任何對用戶造成傷害的行為。而且,百度一直以來都在向用戶提供免費服務,隻有賺到了錢才能夠把服務做的更好,並提供更多的服務。
此時,布朗有些張口結舌,他便問李彥宏:“未來的搜索引擎會是什麼樣子?會不會越來越智能?”
李彥宏則回答:“人工智能隻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還要靠百度知道這類產品來匹配自然語言的檢索請求。”
對於精準廣告的審視之聲褒貶不一,而百度在設計精準廣告的初期,就已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因此百度拿出了並沒有侵權的證明。
李彥宏說:“首先,百度不是根據IP,而是根據Cookies來記錄用戶搜索行為的,Cookies是用戶在網上留下的痕跡;其次,百度雖然知道這個用戶有可能買什麼樣的產品,但是並不知道這個用戶是誰。百度從來沒有真正記錄過用戶具有隱私性的信息,也不會把有可能比較敏感的產品廣告,通過精準廣告的方式投放給消費者,更不會向廣告主提供任何一個客戶或者消費者的隱私信息。百度隻對受眾進行一個相關性的排序,進行廣告展現。”
拋開百度的對與錯,其產品為人們創造的便捷性是不可否決的。精準廣告作為以技術為王道的新型互聯網營銷模式,不僅使消費者與商家之間的供需應求關係更加準確,還推動著廣告行業走上了新的高度,讓互聯網廣告展示了其應有的價值。
百度聯盟,合作共贏
網站之間的合作,是網站成立初期,快速提高流量的最佳辦法。
百度在創業早期時,也經常與多家網站合作,其合作方式為:將百度尖端搜索引擎技術免費提供給各家網站使用,它們隻要將百度提供的搜索框代碼編寫在網頁的程序中即可。
當時,很多網站並沒有獨立開發搜索引擎的能力,就算有這樣的技術,也不足以滿足用戶對搜索服務的需求。百度的這種互補方法,在網站行業間很受歡迎,在自己獲得用戶流量的同時,還為其他網站提供了便利條件,且推廣了搜索引擎,可謂一舉多得。
其實,百度推出競價排名之後,與百度合作的網站都能從其收入中得到一部分提成,這種合作形式,便是百度早期的“網站聯盟”。
2004年,百度決定成立“網站聯盟”。在此期間,百度在公司內部組建了發展聯盟部,主要為網站聯盟提供運營及發展等方麵的相關服務。很快,聯盟的隊伍迅速壯大起來。隨著業務量的快速增長,願意與百度合作的網站越來越多,成員包括站長、網吧、電信、運營商、各類網站、大型軟件公司,同時產品也在不斷增加,從網頁搜索框到網頁主題、文字連接、圖片與視頻分享等,已被細分到每一個小環節上。
是時,百度聯盟已經推出了多種業務形式,包括搜索引擎服務的推廣、網站推廣、開放平台合作。其中,平台指百度聯盟推出的先鋒論壇、聯盟誌、常青藤成長計劃、互聯網創業者俱樂部等多個服務交流平台,以供小夥伴們之間交流學習。在百度對百度聯盟的推廣和運作下,聯盟內的很多企業及網站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並加速發展。
2011年,百度聯盟的注冊成員數量已突破50萬大關,每天的曝光次數超過了45億,在國內外與500多款知名軟件品牌合作,並為各大網吧提供互聯網應用和救援服務,百度的搜索引擎,已經在全世界數億計用戶麵前亮相了,可以說,當時的百度已影響了整個中國。
其實,百度並不是第一個推行聯盟計劃的公司,這之前,也有一些網站想到了網站聯盟的形式,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鑒於失敗的案例,百度聯盟發展部做了詳細的數據分析,他們認為,國內的大部分聯盟形式都是從國外直接拿過來的,基本是換湯不換藥,可由於文化差異和市場環境的不同,並不適合中國。想要讓國內的聯盟快速成長起來,就必須重建真正符合中國市場現狀的聯盟合作經營模式,而國內市場環境過於混亂,很多企業並不按照常理出牌,實在讓人頭痛。
反觀百度,之所以能成功結交天下網絡,除了其尖端的搜索引擎技術之外,還得益於其優秀的團隊,他們能很好地掌控聯盟的發展節奏,而在必要的時候,李彥宏也會對棘手的事做出最正確的判斷。
對此,很多人都不服氣,覺得這個節奏並不難把握。但事實上,這的確是個技術活,一旦出現問題,便很難收手。
原因是,聯盟是在別人的市場上賣自己的東西,若是掌控不好,就會引起不必要的爭端,在最佳時間犯錯誤,或是在不利的時間做正確的事,都會產生負麵效果,也浪費了資源。而百度善於積累,尤其對信譽的積累更是其成功做好網站聯盟的關鍵。
世界上最成功的網站聯盟,是始建於1996年的亞馬遜。亞馬遜通過這種方式,為聯盟內的網站提供各種各樣的收入來源,將成千上萬的網站養活,這也使得亞馬遜成為網絡SOHO人賴以生存的最經濟渠道。
百度即是借鑒亞馬遜的聯盟模式,並將該模式改造得更加本土化。由此,百度聯盟才能在國內成為規模最大的網站發展聯盟。
幾年之前,Google也曾發起過網站聯盟,但發展情況並不樂觀,很難像百度聯盟一樣做的有聲有色,也許,是“水土不服”的緣故。
對百度而言,聯盟就像一個龍蛇混雜的小江湖,網站或是企業之間高低有分,千差萬別,隻有先了解彼此間的差距,才能知道這個聯盟中最需要什麼,然後再根據實際情況互幫互助。而成員之間也存在很大差異,在年齡上、教育程度上、行業觀點上、目標上都迥然不同。
有的網站負責人年紀小,沒有足夠的經驗,但敢拚、敢做、敢創新;有的站長年紀偏大,有足夠的社會曆練,可缺少了互聯網的創新意識。表麵來看,兩者之間可以進行互補,但他們的差異卻成了兩者間的屏障。故而,在很多決策上,聯盟無法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在滿足各自所需的同時,將差距最小化,才能促進聯盟的進一步發展。
同時,百度也想讓各位站長明白一個道理,加盟百度,並不是為了得到微薄的利益分成,更多的則是為了自身發展,自身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價值,遠大於利益分成所得的蠅頭小利。
為此,百度將聯盟定義為“發展計劃提供者”,對成員們提供一條龍式服務,從溝通到服務,及時了解聯盟夥伴的發展情況,讓夥伴們得到更好的發展。
經過聯盟內成員們的共同努力,很多站長的確有了巨大進步,在知識水平和行業認知方麵亦有很大提升,這也促進了成員之間更為密切的合作,聯盟內部的關係也由此越發融洽。
在百度聯盟實現共贏的同時,百度整體實力也在不斷提高。從2005年到2007年,百度通過百度聯盟獲得的收入逐年增長,聯盟內成員所得到的分成也越來越多,從最初的幾百萬發展到後來的幾個億。
百度聯盟內部,有著極高的體係要求,每一位聯盟成員都被良性地約束著。這不僅能保證業務人員專心服務於需要幫助的夥伴,也能再度循序的提升自己的能力。曾有成員說,百度聯盟和其他網站聯盟最大的差別就是,百度聯盟的業務人員從來不會在聯盟身上獲益,而其他網站聯盟則都是采用“大魚吃小魚”的方式來壓榨成員網站——“賺錢少分,賠錢多攤”的辦事原則,讓所有成員不得不選擇退出。顯然,這樣的合作不是共贏,而是獨贏。
百度聯盟剛成立時,發展部的員工們熱情並不高,大多數員工認為百度聯盟並不是百度的核心產業部門,在公司內甚至有低人一等的感覺。事實上,他們還沒有意識到百度聯盟的關鍵,這樣的心態也嚴重拖緩了百度聯盟的發展進程,若不及時改變,百度也將重蹈那些失敗聯盟的覆轍。
李彥宏站在百度的最高位置,將一切盡收眼底,百度聯盟當時並沒有為百度貢獻分毫,可其對百度未來的長期發展卻是個巨大的推動力:首先,它可以為百度提供非百度業務的業務平台;其次,它能快速穩固百度在行業內的地位和影響力;第三,它能促使百度接洽更多的業務;第四,它可以有效限製競爭對手。
既然有這麼多好處,員工們若是再好逸惡勞,豈不可惜了?為了提高員工對百度聯盟的認知,以及讓聯盟創造更大價值,李彥宏多次到部門內部,不斷地鼓舞員工的信心,刺激他們打起精神。
他對員工說,如果沒有發展聯盟部門,業務部門哪來的輝煌戰績?公司上下這麼多部門,不可能所有部門都追著聚光燈跑。不管聯盟現在的業務處於何種位置,但在座的每一位工作人員都要對自己的工作重視起來。大家需要的是鬥誌昂揚,而不是垂頭喪氣。想要得到同伴們的尊重,就要想到如何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和業務能力,使自己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李彥宏的話很湊效,百度聯盟發展部門的員工很快改頭換麵,重新整頓部門,員工們也都有詳細的工作安排,在業務劃分上十分明確,每個人麵對的渠道都很專一,不會出現跨平台、跨領域工作的現象。這樣一來,每個人都能對自己所負責的業務了如指掌,在這樣的情況下為客戶提供服務,繼而成了客戶和夥伴們尊重的“專家”。
來自客戶和夥伴的尊重,讓每一位聯盟成員都有了成就感,他們憋足了勁兒,繼續努力,不斷提升。聯盟內所有人齊心協力,使得業務量持續增加,這種現實也就促成了百度聯盟後期的輝煌成績。
小事可觀大勢,百度之所以能在行業內擁有極高的被人尊重的地位,是因為百度的誠信從來沒有輸給百度的技術。百度憑靠自己的努力,為互聯網行業建立了新的價值觀,在壯大自己的同時,也帶著整個行業一同成長。
“無線”商機
李彥宏總是在最早的時候發現項目,卻在較晚的時候啟動項目,比如百度聯盟。可不得不說,他往往會後發製人,讓圈內其他豪傑側目而視。百度聯盟如此,無線搜索亦然。
百度作為搜索引擎行業的老大,擁有強大的技術能力和足夠的資源支持,但卻並未過早地開發無線搜索技術。
2005年時,李彥宏就已開始關注無線搜索領域了,那時他派出一支技術團隊,針對百度進入無線市場的切入點、用戶需求以及盈利等問題進行市場調查。經過分析,百度所有高層一致認為,本著“用戶能夠隨時隨地使用百度”的發展目標,百度進入無線搜索領域,將會進一步推進社會發展,迎接下一個信息時代的到來。
口號喊的這麼大,那麼百度到底是怎麼做的呢?
百度決定,以手機生產商作為開啟無線搜索領域大門的鑰匙,因此,這一群落成了百度接下來的主要合作對象。
起初,百度隻有無線搜索的業務部門,因而也就“趕鴨子上架”般地讓該部門主管任旭陽擔任無線搜索項目的負責人,這一項目是百度的新業務,人員自然不充足。隨後,任旭陽重新組建無線搜索引擎部,積極擴建團隊,進行崗位招聘。是時,張東晨加入百度。
張東晨是對外經貿大學的畢業生,後拿了北大EMBA學位,他上任後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尋找一家品牌效益較高的手機廠商,作為百度未來的目標合作夥伴。百度選擇與手機廠商合作,就是要把自行開發的手機無線搜索軟件植入手機,進行捆綁式銷售。
張東晨第一個想到的手機廠商是諾基亞。當時,諾基亞可謂隻手遮天,而百度在業內又可獨擋一麵,兩家正是門當戶對。
諾基亞當時正與百度合作進行精準廣告的投放,想接觸到諾基亞的中國區負責人並不難。張東晨很快找對了人,可開始向諾基亞負責人介紹無線搜索業務及相關合作項目時,對方並未表現出太多興趣,對這個新興產業並不感冒,覺得合作意義不大,而且還不清楚無線搜索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業務,他也沒辦法向諾基亞總部彙報情況。
張東晨很失望,可轉念一想,為什麼不直接找諾基亞高層談談?他來到諾基亞中國公司,見到最高領導層後,得到了一個好消息——諾基亞總部已開始籌備移動搜索服務項目了。當時,諾基亞在海外的網絡合作夥伴是Google,且合作上屢見成效。
這下,張東晨高興了,他把這個驚喜帶回了百度。然而,興奮勁還沒過,他又開始擔心起來。就國內的無線搜索業務發展情況看,客戶可以選擇的對象很多,為什麼一定要選擇百度呢?更讓他憂心的是,當時Google已經和摩托羅拉、索愛、三星達成了戰略合作計劃,就差諾基亞一家了,情況對百度而言自然十分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