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的招聘策略,如精準廣告一樣,隻把橄欖枝投給相互需要的人,所以招聘會的規格也不誇張;Google似乎盲目了一些,並沒有明確目標。大多時候,Google都會在校園內大張旗鼓地做招聘活動,這仿佛是彰顯自己“國際實力”的一種表現。
對此,百度人力資源部門的工作人員認為,Google這種“沒有目標性”的招聘,隻會讓學生抱著看熱鬧的心態來參加應聘,畢竟一些學生因上課等問題不能趕到現場,這都會對招聘結果產生影響。
百度招聘時,有具體流程,當收到應聘簡曆後,信件會發給各部門,再逐個篩選,如有通過的,便可依托互聯網進行筆試,筆試時有足夠的演算時間。
顯然,百度與Google相比,更能掌控主動權。
上市後的百度,擁有強大的資本實力,故此亦不排除用真金白銀的方式來表現招賢納士的誠意。百度此時的優勢已很明顯,既不亞於跨國公司的名聲,也不低於外企薪酬,同時亦能為應聘者提供廣闊的晉升空間,這自然會使其在網羅人才上更有底氣,也更有勝算。
2007年10月8日,百度在公布“上海研發中心”的相關職務時,提供了不少如“研發工程師”“測試開發工程師”等技術性較強的崗位。對於新進員工,威廉·張打算從頭培養。他向員工們發放了一封自我介紹,他的目的很簡單,希望員工能了解百度的文化、使命。為此,他再次做出“改革”。
在“改革”之前,百度對員工是否優秀的判斷依據是工作效率,產品生產越快,且不出現任何問題,就會得到很高的評價。不過,威廉·張另有想法。他知道,想要快速完成工作的方法不限於一種,比如加班,但以這樣的方式工作,最後的質量不會太高,這就證明之前的判斷標準並不全麵,存在很多問題。
威廉·張修改了評審標準,在考核員工和團隊的指標上又額外加了兩條規矩:其一,產品、構架、質量、擴展、公司的整體價值貢獻的好壞與多少,不僅要與目前的產品和部門進行比對,還要有一個未來的預測範圍,與未來做比較;其二,人力資源的價值。員工是否在工作中得到成長,個人能力是否發揮全麵,若這兩項都是否定答案,人的資源價值就無法被準確表現出來。
這個小小的改變,卻讓整個過程出現了巨大變化——一個團隊不能看它現在有多不好,而是要看它能實現多少人力資源的價值。
威廉·張的第二項改革,是建立全新的技術委員會。
很早以前,百度的技術部門也有技術委員會,但其成長空間很小,應該讓每個部門都有自己的技術委員會才行,其目的,是審核產品的技術價值、人才價值。這樣一來,部門領導不需給自己部門的員工和團隊打分,而是工程師彼此間打分、作比較,來判斷自身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所設計的產品是否在構架上有問題。
而技術委員會的委員們,在專心於自己項目的同時,由於需要為各個部門打分,就要全方麵地熟悉領域,做到不遺漏細節,才會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因此,這一模式下的全部團隊成員,都會在短時間內得到巨大的提升。
在2007年的應屆畢業生招聘活動中,有超過600名工程師與百度簽約,以正確策略招聘的百度,對人才的吸引力越來越大,李彥宏在浙大招聘會上對學生說:“我可以非常有信心地說,百度擁有全中國最懂搜索的人當中的75%。”
李彥宏的這種信心,自然與威廉·張的屢建奇功密不可分,他因對百度招聘機製予以改革,才使得百度在與Google的人才爭奪戰中占了絕對優勢,這是百度之福,也是李彥宏之福,更是百度用戶之福。
百度CTO落定
技術人才一定要具備天生的敏感性,這對其自身在網絡領域的發展將大有裨益。
威廉·張加入百度之後,大批精兵能將湧入百度。2008年8月,百度對科技研發部門及技術團隊進行了大換血,此次人員調整規模龐大,先是挖來了51.com副總裁邵輝,擔任係統部技術總監;隨後,又晉升了百度內部員工韞敏,令其出任技術部副總監。兩人都以技術見長,且在管理方麵有豐富的經驗。
在威廉·張的調配下,百度的每一個崗位上都人才濟濟。一時間,百度如被注入了新鮮血液一般,活力四射、動力十足。與此同時,李彥宏在百度CTO的人選上也有了更多的選擇。可惜的是,這些人中並沒有真正適合做CTO的人選。
自劉建國離開之後,CTO的位置空了兩年,可百度仍堅守寧缺毋濫的原則。不過,這個位置並不能一直空缺,也就是在這一年,CTO的寶座終於迎來了主人。
2008年10月6日,前華為副總裁、前港灣網絡總經理李一男,出現在百度的新聞發布會上,以百度CTO的身份出席活動。此時,塵封兩年之久的謎團終於解開。
對於李一男的突然加盟,李彥宏說:“百度對CTO的要求非常高,在全球範圍內,可以做百度CTO的人選不超過三個人,李一男是其中之一。”
在外界看來,李一男的加盟的確有些突然,可實際上,李彥宏早已暗中觀察很久了。早先,他就曾派出一名百度的高層以“探子”的身份暗中接觸過李一男。
“探子”打聽了一下李一男,將其言行牢記於心,“探子”向李彥宏彙報,說李一男很踏實,論技術非常適合出任CTO;論人品,非常符合百度的企業文化。最重要的是,李一男同意考慮加盟百度一事。
李彥宏一直都很欣賞李一男,他覺得李一男是個技術天才,幾乎無人可及,同時還具備很強的組織管理能力。李一男在華為時,曾帶領擁有5000兵力的技術研發團隊,這使得他累積了豐富的管理研發團隊的經驗,這也恰是CTO最應具備的素質之一。
美中不足的是,李一男缺乏互聯網行業經驗,李彥宏對此並不擔心,他曉得李一男擁有過人的快速學習能力,對他而言,行業之間的跨度並不能阻攔他在互聯網行業中發力。更重要的是,李一男的知名度很高,在技術領域極具權威性,故此在一定程度上,完全能鎮得住百度技術研發部的場子,使得其在安寧平穩的環境中,逐漸成長為無可匹敵的技術團隊。
其實,李一男也十分清楚自己在IT行業中的不足,他曾說過:“在IT領域裏,通訊與互聯網之間其實是關聯最緊密的兩個行業,在互聯網剛剛興起時,許多通訊運營商都有涉足。但是,這兩者之間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區別。互聯網發展了十多年,技術日新月異,已經形成了一套非常複雜的知識管理與知識檢索體係和運營規律。實事求是地說,在我以前的工作經曆中並沒有深入接觸過這些基礎的理論,這是目前對我來說最大的挑戰。”
他還說:“今天,無論在互聯網也好在其他行業也好,當一個創新的思想出來之後,更多的是依靠大規模協同開發。這幾天的工作讓我感受到了百度技術團隊開放、坦誠而平等的氛圍,所以也給我很大的信心,這是一個能相互啟發智慧的很好的平台,我希望能盡快取長補短。”
李一男的互聯網行業經驗不足,而李彥宏還是將其納入,這絕非頭腦一熱的決定,而是深思熟慮之果。當然,當初李彥宏在做決定之前,也是顧慮重重的。他知道李一男一直從事電信行業,加盟百度屬於跨行業跳槽,他曾擔心李一男會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行業思想差異。不過,最終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他還是打消了所有顧慮,大膽錄用李一男。顯然,這次冒險之舉十分明智,更是一樁賺錢的買賣。
那時,李一男從港灣科技回到華為之後,便在北京定居,之後再也沒有離開過,因此他對百度在行業內的動向十分了解。
在李彥宏思索著如何進一步靠近李一男時,李一男竟不請自來,出現在他的辦公室門前,兩人隨後進行了長達數個小時的“強者對話”。
談話中,李彥宏提到了團隊建設方麵的問題,李一男說:“我覺得對於一個技術團隊而言,首先要做到團隊的建立不能抹殺個人的創新能力,因為創新想法有時能改變整個行業的進程,從量變到質變看似一小步,卻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所以,我們不能為了發揮團隊的力量,而要求每個人都穿一樣的衣服,都灰色化,我們需要不斷地有亮點閃現,不斷地有絢麗的明星出現。他們需要有一個土壤和環境。”
他說的很對,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人,想要發揮自己的創造力,首先要做的是與同伴協作。在企業做研發工作和在科學研究部門做研發並不相同,人們更願意接受團隊協作。
對眼前這個比自己年輕的小兄弟,李彥宏十分滿意,而李一男對李彥宏的謹慎和誠懇也十分認可,這才促成了他的加入。
回到華為,李一男起草辭職文件,於2008年9月辭去在華為的職務。“十一”之後,他正式到百度報道。和李彥宏預想的一樣,不管大事小事,李一男都處理得井井有條。
很多人都好奇李一男為何離開華為,因為從過程上看,他似乎有主動“跳槽”的味道。李一男隻說:“我是一個經曆過坎坷的人。”一句話,卻內含憂傷。而在加入百度後3個月的時間裏,他未接受任何采訪,隻希望全身心地投入到百度的工作之中。
上班的第三天,李一男便顯露鋒芒。
當時,為了提高電子郵件的效率,百度打算給每位高管人員配備一部黑莓手機。有的部門提議,將百度最新推出的即時通訊軟件——百度hi與黑莓捆綁,以便在龐大的黑莓海外用戶中推廣這款通訊軟件。
李一男對此卻有不同的看法:黑莓雖然在海外擁有龐大的用戶群,但以百度hi目前的情況來看,其作為一款“紐帶”式的附屬工具,更需提高在線用戶的使用量。所以,在手機市場發展前景方麵考慮,百度hi並不具備優勢。
李一男有此提議,是有根據的。他看到了一些現象,覺得很多創新出現時,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稍縱即逝,鮮有企業能將如流星一般的創新意識付諸於現實。所以,一個團隊是否優秀,就要看他們把目標如何定位,而後是否借助一個強大、優秀的組織來運作。唯有此,才能將這些好想法加入產品中,在用戶的體驗中實現它的價值,並最終轉化為商業效益。
不久,李一男在百度成立了“創新性研究小組”,因為大多數人並不適合團隊合作,他希望這個小組中的成員能在最適合的土壤中發揮所長。
很多年前,李一男創辦港灣網絡時就已給自己定位,他希望能將自己的公司做得更年輕、更有張力、更有理想、更有報複、更有衝勁,並在超快速的發展中成為創新型企業,這一點與百度的企業文化和曆史背景十分吻合。因此,從各個方麵來看,李一男能從電信業跳到互聯網業,並能如此快速地融入到百度的大家庭之中,是得益於某些“必然性”的。
“阿拉丁計劃”
古往今來,天才,都需要一個能容得下才華的空間。對李一男來說,百度便是那個無限寬闊的空間。
李一男成為百度一員之後,百度對新項目的研發也緊鑼密鼓起來。
2008年12月17日,李彥宏與李一男出席了百度上海研發中心揭牌儀式。儀式上,李彥宏對外公布,百度即將推出“暗網”和輔助“暗網”的“阿拉丁”平台。在中國互聯網搜索引擎市場上,百度已占據了70%的市場份額,所以百度接下來的主要發展目標,就是新一代的搜索引擎技術。
對於“暗網”的概念,李彥宏做了詳細解釋:“如果把百度搜索引擎比作一個探照燈,在無邊無際的信息宇宙中掃射,那麼,那些探照燈掃射不到的區域,都是我們定義的所謂‘暗網’。而‘暗網’之所以存在,一方麵是很多人類信息並沒有網絡化;另一方麵即使一些信息網絡化了,也沒有納入到搜索引擎的檢索體係。而目前能被搜索引擎檢索到的信息隻占所有信息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大部分信息存在於‘暗網’之中。”
“阿拉丁”平台的誕生,完全是為了“暗網”能在信息網絡化的同時,為用戶提供更便利的條件,且這些被網絡化的數字信息,能發揮其最大效率,以便被互聯網用戶利用搜索引擎進行查找。另一方麵,“阿拉丁”平台在提供便捷調節的同時,還對現行搜索引擎進行延伸和補充。
故此,依托於“阿拉丁”平台的技術,搜索引擎便可突破現有網絡信息的限製,對“暗網”及其他互聯網中存在的信息進行更深層的解析、融合、包裝,確保每一位使用者,都能輕而易舉地找到最精準的搜索結果。
百度的“阿拉丁”計劃是多年研製的結果,該計劃是百度旗下的一款“雪藏”多年的產品,早在百度貼吧、知道等產品推出之前,它就已按照計劃在執行了。當李彥宏對外宣布“阿拉丁計劃”時,百度已將全公司半數以上的戰鬥力投入到此計劃中。在未來的幾年內,“阿拉丁計劃”都將作為百度的重點研發項目,並進行大規模的新技術開發。此足見“阿拉丁計劃”的重要性。
通過百度人力、物力的奢侈投入,不難看出,“阿拉丁計劃”將會使百度在互聯網搜索引擎發展史上樹立起又一座難以逾越的豐碑。這便讓人回憶起2002年充滿激情的“閃電計劃”。不少業內人士都將百度的“閃電計劃”稱作是其搜索引擎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而此時的“阿拉丁計劃”,無疑是又一次革命。
這“二次革命”的指揮官,正是李彥宏的新銳戰將——李一男。
作為一個跨行業而來的CTO,李一男身上並無任何“不適應症”,他已對互聯網行業有了更加深刻、更加全麵的認識,他在儀式上說:“互聯網是服務提供商,用戶每天看可能感受不到變化,但是三個月之後看就會非常不一樣。而2009年‘阿拉丁’業務陸續推出後,絕大多數用戶也都不會感到‘阿拉丁’的存在。”
李一男這樣形容“阿拉丁”:“就像航班時刻表、列車時刻表,現在還沒有一個便捷的展現,有了阿拉丁之後,這些數據都能夠得到融合性的展示。”
李一男所說的這種全新的用戶體驗,其實就是變相地整合信息,通過對信息快速檢索,用最精準的方式將搜索目標展示給用戶,讓用戶體驗到在一個搜索框下,同時得到多個需求的搜索結果的非凡感受。這也正是百度下一代搜索引擎所要實現的研發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