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用戶搜索美食,搜索結果中會出現視頻、圖片、關於“美食”的百科知識等,包括美食關鍵詞的全部網頁。
不過,這個設計也存在一個巨大問題:搜索引擎的單一檢索,便需處理海量的信息,而下一代搜索引擎所提供的搜索需求,將會使信息量在原基礎上成倍增加。如此龐大的信息量,該如何去處理呢?
百度當時每天的搜索請求數以億計,且還要滿足不同需求、不同領域、不同類型的數據分析,想把這些千頭萬緒的相關信息總結成精準的搜索結果,就必須通過服務器並行計算來完成,這種複雜的計算方式,就是“雲計算”。百度便是憑靠這種計算來解決信息量問題的。
百度付諸巨資在“阿拉丁平台”上,一方麵是重視這個項目,另一方麵,即是基於雲計算技術的“阿拉丁計劃”,將會在硬件設備及維護人員數量上有極大的要求,那麼,“阿拉丁”的商業計劃是何種形式?收益體現在哪兒?這不僅是外界向百度發出的疑問,也是百度員工向李彥宏和李一男發出的疑問。
對此,李一男率先做出回應:“‘阿拉丁’是一個開放的搜索引擎平台,它是百度的,更是麵向所有人的。我們希望未來的搜索引擎,能像阿拉丁神燈那樣,在瞬間滿足用戶所有的搜索需求。百度希望通過對‘阿拉丁’平台的構築,超越現有web內容的限製,對包括‘暗網’在內的所有信息進行更深一步的分析、融合、處理,確保為用戶提供零成本、無障礙、無時差的精準搜索結果。”
而對於商業模式的疑問,李一男則表示:“這個我們目前還沒有想。”是啊,問題總得一個個解決,能將百度一貫主張的“用先進的搜索引擎技術帶領搜索引擎技術的發展”踐行下去,已是極為不易的了。
2009年,百度推出了“阿拉丁平台”測試版,該平台是一個基於網頁搜索的通用開放平台,其最大的特點是:能夠將平台接口開放給擁有特殊數據信息的擁有者,如站長、互聯網應用開發者,他們擁有將結構化的數據提交到百度搜索引擎中的權利,在快速獲得流量的同時,實現了更多有價值的應用,同時亦能搜索到更多的安網信息,給用戶創造了更加便捷的搜索體驗。
自從“阿拉丁平台”上線以來,投入資金已累積10億之多,但其仍不能一夜爆紅,成為用戶心中的寵兒,李一男則堅信,在不遠的未來,用戶一定會慢慢感受到“阿拉丁”所帶來的神奇影響力。
是時,在“阿拉丁平台”上線的應用包括:天氣、機票、換算等數百種,且在不遠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應用加入其中。
從每天數十億次的搜索請求數量上來看,“阿拉丁平台”已經初見成效,通過關鍵詞檢索得到的結果頁內容,要比其他品牌的搜索引擎豐富太多,而且在“阿拉丁平台”平台上,百度的多方麵、多領域、多頻道的信息融合方式,也日益成為新一代搜索引擎的標準。
百度知道、百科等原本應出現在“暗網”中的信息,也開始逐漸被納入檢索數據庫。百度的“阿拉丁平台”,將會顛覆傳統搜索引擎產業,百度不僅可以用此技術繼續坐穩搜索引擎霸主的寶座,領跑整個搜索引擎行業,同時也將對搜索引擎產業和未來的網絡市場新格局產生巨大影響。
樹大招風,百度的“阿拉丁計劃”逐漸嶄露頭角之際,外界對這一計劃的質疑聲隨之響起。很多人覺得,為什麼百度會選在“這一時期”推出“阿拉丁計劃”?那麼,“這一時期”是為何意?
在“阿拉丁計劃”推出之前,百度的競價排名廣告投放模式的負麵新聞一直不斷。央視的一檔欄目曾連續兩天報道了關於競價排名的積弊,揭發了多家網站利用競價排名推廣虛假信息的內幕。央視的曝光,讓百度股價狂跌不止,一時之間,李彥宏也是無力招架。故而外界才猜測,李彥宏鬧出這樣一樁事情,是為了扭轉人們的視線,暗中為百度正名。
當時在百度,有兩個人氣具有新聞價值的公眾形象,一個是CEO李彥宏,一個是CTO李一男。此階段,李彥宏正不停地約見媒體,並參加各類訪談節目,更多地是為了通過媒體向觀眾呈現自己。
而李一男,自離開華為之後,一直被任正非視為“叛逃者”,因此兩人“唧唧喔喔”的吵鬧聲,加之他技術天才的稱呼以及傳奇經曆,便輕而易舉地成了新聞媒體的焦點。
據業內人士透露,整個“事件”雖然完美,但仍漏洞百出。李一男到百度已有一個多月,而百度這一計劃的操作工期已進行了一年之久。也就是說,該計劃取得的結果與他毫無關係。加之他跨領域、跨行業,當時僅處於熟悉業務的階段,當然不可能瞬間取得多麼輝煌的成績。
基於此,很多人說,李一男在這次人為的傳播中扮演了“傀儡”的角色,之所以被李彥宏選擇,是因為他具有新聞價值。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實不必探究“阿拉丁計劃”背後的深層原因,畢竟百度憑此,已推動了全球互聯網搜索引擎技術的革新,這遠比流言中所能給百度帶去的意義更大,不是嗎?
百度來了個吳恩達
百度的國際化之路,永遠沒有終點,且永遠在鋪墊之中。
2014年是人工智能的元年,Google、百度、Facebook和IBM四家世界頂尖科技公司紛紛在人工智能領域布局,人工智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Google最先展開行動,先後投資了多家人工智能公司;而遠在大洋彼岸另一端的百度,也很快進入人工智能產品的研發階段。
處在大洋彼岸兩端的人工智能的兩大玩家,都在隔岸觀火,但此“火”並非困難,而是兩家公司對於人工智能發展的熱情和執著。
一時間,所有科技巨頭公司都將未來的發展重心放在了人工智能領域。他們堅信,不久之後,人類將會進入IOT時代。而“奇點理論”也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成為了世界各大科研中心的熱點話題。
身為Paypal、spacex、Tesla以及Solar City四家公司的CEO,同時被稱作喬布斯接班人的埃隆·馬斯克曾表示,“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我們將召喚出惡魔。你們知道,人們會認為手握五芒星和聖水將能控製這些惡魔,但事實根本不是這樣。”
很多業內人士認為,人工高智將會是IT產業繼互聯網之後的又一場技術革命。盡管人工智能仍然存在變數,但從2014年世界頂尖技術公司的動作來看,人工智能將在不久的未來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
人工智能未來的業務必將國際化,那麼百度就一定需要吸納更多國際化人才的加盟。為了能占據更龐大的人才資源,百度不惜重金在矽穀創立了人工智能實驗室,為的就是與Google、蘋果在國際人才方麵形成更有力的對抗。
李彥宏的用人原則,自然也展露出了其對人才追逐的勃勃野心,他曾說:“每一個位置空出來,我馬上就想,如果全世界的人隨便我挑,我會讓誰來坐這個位置?”其實,他這麼急著招賢納士,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早在2012年9月,威廉·張突然出現在“百老彙”的名單中,對此百度並未給予任何回應,威廉·張也暫未表態。這件事引起了外界的猜疑——威廉·張離開了百度。不管威廉·張因何離開,百度首席科學家的位置卻一直是空著的。而此時,百度研究院副院長餘凱向李彥宏推薦了自己的好友——吳恩達(Andrew Ng)。
吳恩達這個名字,在互聯網用戶中稍顯陌生,卻在大洋彼岸響當當,其頭上頂著無數個有關尖端科技的光環: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係和電子工程係副教授、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他曾一手創建和領導了穀歌的深度學習團隊,並開啟了Google Brain項目,被行業內尊稱為“穀歌大腦之父”、“穀歌大腦背後的X教授”,更與多倫多大學的Geoffrey Hinton、紐約大學的Yann Le Cun一起並稱為“人工智能三大專家”。最重要的是,他還創立了在線教育公司——Coursera。
2012年6月,吳恩達推出了自己的成名作——“識別貓”。這是人工智能的經典案例:1.6萬台電腦構成的人腦神經網絡,對其展示1000萬段隨即選取的視頻,在沒有外界因素幹擾的情況下,這個人造網絡係統能準確識別出什麼是貓,並且能篩選出有貓存在的視頻,甚至可以精確到有貓照片的視頻。
顯然,這樣的超級選手加盟百度,對百度未來的發展所提供的助力可想而知。
從百度2014年發布的上一年Q4財報中可以看出,百度未來的投資方向,主要在醫療健康、教育、旅遊、在線視等方麵。而在這些行業中,投資最多的就是在線教育,其中包括滬江網、萬學教育、傳課網和智課網;同時收購糯米網和巴西最大團購網站Peixe Urbano。
其實,百度這一係列的主要目的,便是想讓搜索業務國際化。這從葡文和泰文搜索引擎的發布,便可看出百度對業務國際化的重視程度。此外,百度在輸入法、網址導航、安全軟件上都有海外版本。
因此,在百度實現企業國際化的道路上,吳恩達將是不可缺少的核心人物。李彥宏早就把吳恩達的名字記錄在百度實時的“人才目錄”中,隻是他需要一個挖來吳恩達的最佳時機。
沒錯,想要挖來吳恩達並不簡單。多年來,吳恩達一直與Google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係,也與其他科技公司進行過合作,但卻從未表示過想要加入某一公司中。
2014年3月,吳恩達和朋友提到進入工業界的想法,還沒等他毛遂自薦,就已有多家IT巨頭“N顧茅廬”了。Google、Fa-ce Book兩大互聯網巨鱷也同樣垂涎吳恩達,百度也隻不過是吳恩達眾多選擇中的一個,可李彥宏誌在必得。
此次“挖人”行動的策劃人是李彥宏,執行人是百度的高級副總裁王勁。對王勁來說,將吳恩達請到百度來的整個過程就像是一場硝煙彌漫的戰爭,其激烈程度難於言表,後來他每每提起都顯得十分興奮。王勁說:“我們不是出價最高的一方,恰恰相反,還比一些競爭對手的價格低了不少。”
挖人對於李彥宏和王勁來說,並不是陌生的事,也不算難。2013年時,百度曾對“人工智能三大專家”之一的Geoffrey Hin-ton發出邀請。當時,百度不惜重金,開出高於所有對手的價格,卻未防住半路殺出來的“穀咬金”——Geoffrey Hinton被Google半路截獲,最終百度與這位“人工智能大神”失之交臂。
此番邀請吳恩達,可謂是劇情相似,為了改變結局,在與吳恩達見麵之前,王勁做了充分的準備,這讓他與吳恩達在美國的溝通變得更加順暢。
經過幾次見麵之後,王勁覺得時機成熟了。2014年4月,他邀請吳恩達來到中國,並在北京與李彥宏共進午餐。
一頓午飯,吃了整整3個小時。李彥宏約見過無數科技大師,所以在談話中顯得經驗十足。在兩人的談話中,除了最熱點的人工智能問題外,雙方還就各自的興趣展開交流,並順利地延伸到百度科研部門的未來發展和當下所存在的諸多問題。
最後,吳恩達對李彥宏說,“我不要求最好的收入。我希望來幫助你們。”就這樣,他接下了百度首席科學家的職務。而此時距離餘凱第一次向他發出邀請還不到10天的時間。
2014年5月17日,百度對外宣布吳恩達正式加盟百度,並擔任百度首席科學家,全麵負責百度研究院的工作。
隨後,“穀歌大腦之父加盟百度”的事情震驚了整個IT界,直到一個月之後,這條消息所帶來的餘震仍然震顫著大洋彼岸另一端的矽穀。
國內的專家、學者也都在關注此事,南京大學機器學習專家周誌華興奮地表示,“這會在互聯網行業再次掀起一股人工智能的熱潮。”
很多人都在質疑,為什麼吳恩達會選擇百度,而不是更有實力的Google或Facebook?對此,吳恩達明確表示,加盟百度的理由很簡單:“百度會是幾家中跑得最快的,”百度的執行能力讓他萬分驚訝。
2013年時,李彥宏成立了深度學習研究院,並親自出任院長。在他的帶領下,研究院表現出了驚人的工作效率,用了競爭對手不到一半的時間就構建了規模龐大的計算平台,提前進入到模型訓練階段。當時,“百度大腦”(用技術模擬人腦思維)已經達到了2至3歲孩子的智商,並擁有200億個參數,構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神經網絡係統。經過了一年的時間,百度的圖像識別技術已超過了全球一流水平,其識別度高達92%,超過過去15年識別率增幅的總和。
而通過數據顯示,百度2013年Q1至Q3連續三個季度的科技研發支出均超過了10億元;從2013年Q4至2014年Q1的科研支出更是超過了12億元。對此,王勁表示,“互聯網公司平均把營收的7%投入研發,百度投入的比11%還要多。隨著營收不斷增長,研發投入還在繼續增加。”
藉由百度取得的輝煌成績以及在科技研發上的投入,與其說百度選擇了吳恩達,不如說吳恩達選擇了百度。其實,吳恩達很清楚,自己與百度的合作,將會加速實現人工智能的實體化。
百度的國際化人才有了,其在人工智能的道路上必將越走越順。人工智能涉及領域廣泛,並且在很多方麵仍處於未知階段,其枝蔓複雜的邏輯原理,更是讓很多人寸步難行。
百度以技術見長,其所研究的是讓機器人從處理自然語言到處理語音、圖像識別的“深度學習”技術,而這一技術,僅僅是人工智能的冰山一角。人工智能的路途雖然艱辛,但李彥宏和百度既然選擇了,就絕不會放棄。